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下教案 目录 一、诗歌二首 二、格律诗八首 三、词二首 四、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五、驴和人的新寓言 六、金岳霖先生 七、棋王 八回延安 九、外国诗歌二首 十、《孟子》二章 岳阳楼记 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10 三长城的价值 115 四像山那样思考 l19 五苏格拉底之死 六《宽容》序 七大战风车 八短文二篇 九弈喻 o三顾茅庐
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下教案 目 录 一、 诗歌二首 ............................................................... 1 二、 格律诗八首 ............................................................ 10 三、 词二首..................................................................................................................38 四、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45 五、 驴和人的新寓言....................................................................................................52 六、 金岳霖先生...........................................................................................................59 七、 棋 王..................................................................................................................71 八 回延安.....................................................................................................................76 九、 外国诗歌二首.......................................................................................................88 十、《孟子》二章 ............................................................................................................95 一 一 岳阳楼记.........................................................................................................105 一 二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10 一 三 长城的价值..................................................................................................... 115 一 四 像山那样思考.................................................................................................. 119 一 五 苏格拉底之死..................................................................................................125 一 六 《宽容》序.....................................................................................................131 一 七 大战风车.........................................................................................................139 一 八 短文二篇.........................................................................................................144 一 九 弈 喻............................................................................................................151 二 ○ 三顾茅庐..........................................................................................................155
诗歌二首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掌握背诵的技巧。 2.朗读成诵,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中名句内涵,并且适当扩展。领会诗中的 哲理,体会诗中表达的情致,进一步学习抓关键词欣赏诗作的方法 3.形成对陶渊明的正确认识,体会其思想中积极的人生追求和热爱田园生活的情 感 教学重点 朗读成诵,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中名句内涵,并且适当扩展。 教学难点 形成对陶渊明的正确认识,体会其思想中积极的人生追求和热爱田园生活的情 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汉书·杨恽传》中有这样的句子:“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 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这几句所体现的情感是崇尚田园自由恬 淡的生活,主张人生之乐亦有自然朴拙之乐。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中国诗歌史上 的“田园诗”。被认为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的人是谁?我们学过他的 哪些作品?今天我们来学习《诗歌二首》,走进陶渊明的田园生活。 二、学习《归园田居》。 1.了解一下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427)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浔 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仕宦家庭。 陶渊明29岁时,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后来又 出任彭泽令。毛泽东有诗云:“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陶令即指 陶渊明,桃花源是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脱化而来的。出任彭泽令时,郡 里派督邮到县里来,县吏叫他束带迎接,他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 儿。”于是就离职回乡。这时,他41岁,以后再没做官 《归园田居》共五首,推测写于辞官归家的次年,即42岁时作。课文选的是第 三首,是能显示陶诗风格特色的一首。诗人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决意弃旧 图新,归隐田园。全诗表现了诗人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2.读读、讲讲、问问。 先由老师朗读,然后学生齐读、自由读,读顺畅 要求: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重音。读时用心揣摩诗的内容和情 感 (1)这首诗表现的是怎样的生活? 劳动生活。 (2)这首诗记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
1 一、 诗歌二首 (一)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掌握背诵的技巧。 2.朗读成诵,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中名句内涵,并且适当扩展。领会诗中的 哲理,体会诗中表达的情致,进一步学习抓关键词欣赏诗作的方法。 3.形成对陶渊明的正确认识,体会其思想中积极的人生追求和热爱田园生活的情 感。 教学重点 朗读成诵,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中名句内涵,并且适当扩展。 教学难点 形成对陶渊明的正确认识,体会其思想中积极的人生追求和热爱田园生活的情 感。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汉书·杨恽传》中有这样的句子:“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 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这几句所体现的情感是崇尚田园自由恬 淡的生活,主张人生之乐亦有自然朴拙之乐。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中国诗歌史上 的“田园诗”。被认为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的人是谁?我们学过他的 哪些作品?今天我们来学习《诗歌二首》,走进陶渊明的田园生活。 二、学习《归园田居》。 1.了解一下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约 365—427)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浔 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仕宦家庭。 陶渊明 29 岁时,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后来又 出任彭泽令。毛泽东有诗云:“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陶令即指 陶渊明,桃花源是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脱化而来的。出任彭泽令时,郡 里派督邮到县里来,县吏叫他束带迎接,他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 儿。”于是就离职回乡。这时,他 41 岁,以后再没做官。 《归园田居》共五首,推测写于辞官归家的次年,即 42 岁时作。课文选的是第 三首,是能显示陶诗风格特色的一首。诗人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决意弃旧 图新,归隐田园。全诗表现了诗人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2.读读、讲讲、问问。 先由老师朗读,然后学生齐读、自由读,读顺畅。 要求: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重音。读时用心揣摩诗的内容和情 感。 (1)这首诗表现的是怎样的生活? 劳动生活。 (2)这首诗记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
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3)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 锄草。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4)劳动时诗人的心情如何? 乐此不疲。 (5)诗人告诉我们的仅仅是如何劳动吗? 不是,诗人是在表达自己的生活追求 (6)你觉得文中的“愿”是什么? 归隐田园,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返璞归真,逃离世俗。 (7)你觉得“盛”与“稀”的对比用意何在? 写出了田地的荒芜。另一说乱世之秋,小人当道 (8)第三、四句意在表现什么? 诗人的辛勤。 9)第五、六句意在表现什么? 劳动的艰苦 (10)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运用赋的手法、描写的表达方式,语言朴实,意境平淡而奇特 3.小结。 诗的前四句记豆田锄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南山”当指庐山,诗人 家在柴桑,在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山”。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草长得茂 盛,把地里的营养都吸收了去,豆苗长不起来,自然非锄不可。第三句说一大早 就去锄草。“兴”,原来的意思就是“起”,“晨兴”即“早早地起身”;“理” 清理,这里可引申为清除;“荒”,杂草;“秽”本作“穢”,也指田中杂草 秽”的这个意义现已消失,只作污秽解)。第四句说归家已是月儿初升之时。 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劳动情形。 4.第五句中的“道”是指什么说的? 诗人的归途,紧承上句中的“归”字 既是归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为什么开头不提,到这里才说它狭而多草木? 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诗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为夕露所湿 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 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写诗人归田的愿望。 诗人写劳动生活,也是为了表明他终生归隐的意愿,尽管劳动了一整天,却不以 此为苦:及至在归途中夕露沾衣,就巧妙地利用这个细节表述了他的意愿。这生 动地表现了诗人自然朴实的风格。 小结:后四句为第二层,以抒情为主 5.课堂小结。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共五首,有写农村生活风貌的,有写诗人跟乡邻们交往的, 有写诗人出游的,这一首专写诗人的劳动,这些诗都以抒情为主,表现了诗人对 田园生活的热爱和终生隐居的意愿,用语自然朴实,很值得品味。下面我们从这 组诗中另择几个“镜头”供大家欣赏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其一)
2 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3)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 锄草。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4)劳动时诗人的心情如何? 乐此不疲。 (5)诗人告诉我们的仅仅是如何劳动吗? 不是,诗人是在表达自己的生活追求。 (6)你觉得文中的“愿”是什么? 归隐田园,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返璞归真,逃离世俗。 (7)你觉得“盛”与“稀”的对比用意何在? 写出了田地的荒芜。另一说乱世之秋,小人当道。 (8)第三、四句意在表现什么? 诗人的辛勤。 (9)第五、六句意在表现什么? 劳动的艰苦。 (10)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运用赋的手法、描写的表达方式,语言朴实,意境平淡而奇特。 3.小结。 诗的前四句记豆田锄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南山”当指庐山,诗人 家在柴桑,在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山”。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草长得茂 盛,把地里的营养都吸收了去,豆苗长不起来,自然非锄不可。第三句说一大早 就去锄草。“兴”,原来的意思就是“起”,“晨兴”即“早早地起身”;“理”, 清理,这里可引申为清除;“荒”,杂草;“秽”本作“穢”,也指田中杂草 (“秽”的这个意义现已消失,只作污秽解)。第四句说归家已是月儿初升之时。 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劳动情形。 4.第五句中的“道”是指什么说的? 诗人的归途,紧承上句中的“归”字。 既是归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为什么开头不提,到这里才说它狭而多草木? 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诗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为夕露所湿。 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 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写诗人归田的愿望。 诗人写劳动生活,也是为了表明他终生归隐的意愿,尽管劳动了一整天,却不以 此为苦;及至在归途中夕露沾衣,就巧妙地利用这个细节表述了他的意愿。这生 动地表现了诗人自然朴实的风格。 小结:后四句为第二层,以抒情为主。 5.课堂小结。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共五首,有写农村生活风貌的,有写诗人跟乡邻们交往的, 有写诗人出游的,这一首专写诗人的劳动,这些诗都以抒情为主,表现了诗人对 田园生活的热爱和终生隐居的意愿,用语自然朴实,很值得品味。下面我们从这 组诗中另择几个“镜头”供大家欣赏: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其一)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其二)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其五) 6.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 陶渊明 (前六句)劳动情形:地点、原因、劳作、归家一一赋、描写 (后两句)抒发情感:愿望一一归隐田园,不与世俗同流合 污。“返璞归真,逃离世俗”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吗?哪位同学能背诵一下?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 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一洗都市的喧嚣、尘世的铅 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的画卷。大家还知道哪些 诗人也是田园诗人?(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 知,明月来相照。”谢灵运《登池上楼》中写冬去春回的神来之语:“池塘生春 草,园柳变鸣禽。”谢《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请大家把课本打开,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真正的 隐士、田园诗派的开创者、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上品《饮酒》,来领 略他给我们展示的清静世界 二、作品简介。 陶渊明41岁时辞彭泽令隐居躬耕。当他做彭泽令时,郡里派一个督邮来县,县 吏叫他束带相迎,以示敬意,他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天 就离职回乡,并写下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辞》表示归隐的决心,“世与我而相违, 复驾言兮焉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在次年写的《归园田居》中曾云其志 向和对世俗的观点“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做官是“误落尘网中”“久在 樊笼里”,归田园是“复得返自然”(这里的自然不仅指回到大自然的怀抱,而 且包含道家的所谓纯真本性的意义,将被扭曲了的人性重新恢复到自然的面目)。 《饮酒》诗共二十首,据序文知这些诗因为都是醉后所写,故总题曰《饮酒》 这组诗的写作年代当在诗人40岁之后,即在其刚刚离开彭泽令的职位归田园隐 居不久 初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 1.听范读,弄清诗歌的朗读节奏。 2.边读边议,理解诗句的意思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问怎么能做到这样呢?因为心与世俗远离,自然 就觉得地处偏僻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东边的篱笆下采菊花,悠然自得地可以看见南 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夕阳映照下的南山笼罩在一片蒙蒙的青霭中,益 发变得佳妙神奇,而一双双飞鸟眼看暮色渐浓,结伴飞向林间的巢窠。)
3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其二)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其五) 6.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 陶渊明 (前六句)劳动情形:地点、原因、劳作、归家——赋、描写 (后两句)抒发情感:愿望——归隐田园,不与世俗同流合 污。“返璞归真,逃离世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吗?哪位同学能背诵一下?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 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一洗都市的喧嚣、尘世的铅 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的画卷。大家还知道哪些 诗人也是田园诗人?(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 知,明月来相照。”谢灵运《登池上楼》中写冬去春回的神来之语:“池塘生春 草,园柳变鸣禽。”谢《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请大家把课本打开,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真正的 隐士、田园诗派的开创者、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上品《饮酒》,来领 略他给我们展示的清静世界。 二、作品简介。 陶渊明 41 岁时辞彭泽令隐居躬耕。当他做彭泽令时,郡里派一个督邮来县,县 吏叫他束带相迎,以示敬意,他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天 就离职回乡,并写下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辞》表示归隐的决心,“世与我而相违, 复驾言兮焉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在次年写的《归园田居》中曾云其志 向和对世俗的观点“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做官是“误落尘网中”“久在 樊笼里”,归田园是“复得返自然”(这里的自然不仅指回到大自然的怀抱,而 且包含道家的所谓纯真本性的意义,将被扭曲了的人性重新恢复到自然的面目)。 《饮酒》诗共二十首,据序文知这些诗因为都是醉后所写,故总题曰《饮酒》。 这组诗的写作年代当在诗人 40 岁之后,即在其刚刚离开彭泽令的职位归田园隐 居不久。 三、初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 1.听范读,弄清诗歌的朗读节奏。 2.边读边议,理解诗句的意思。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问怎么能做到这样呢?因为心与世俗远离,自然 就觉得地处偏僻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菊花,悠然自得地可以看见南 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夕阳映照下的南山笼罩在一片蒙蒙的青霭中,益 发变得佳妙神奇,而一双双飞鸟眼看暮色渐浓,结伴飞向林间的巢窠。)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 怎样用语言来表达。) 3.思考一下,该用怎样的情感来朗读? 提示:第一、二句用深情的、自得其乐的语气来读:第三、四句应读出恬静、闲 适的心情;第五、六句应读出满足的、得意的心情:第七、八句应读出陶醉、悠 然的心情:;第九、十句应读出意味深长、感慨无限的感觉 四、品析诗句。 1.诗歌前四句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 “远”的对象是什么? 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 自己“心远”的正确。 2.怎么理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 志趣? 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致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 望见了悠远的南山。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然自得的形象。“采 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周敦 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表现髙洁的情操。 3.“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 同? 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 “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 境与意融会的完美的境界。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 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这种写法,古诗中常 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 意,化有我为无我,例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 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最后两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 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味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 田,正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着一“护”字,“绕”字也显得那么多情。 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么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 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 描写有何关系? (1)诗句的表面意思: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 两句是景物描写 (2)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 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 兮辞》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指 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 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 归? (3)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 理一一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璞
4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 怎样用语言来表达。) 3.思考一下,该用怎样的情感来朗读? 提示:第一、二句用深情的、自得其乐的语气来读;第三、四句应读出恬静、闲 适的心情;第五、六句应读出满足的、得意的心情;第七、八句应读出陶醉、悠 然的心情;第九、十句应读出意味深长、感慨无限的感觉。 四、品析诗句。 1.诗歌前四句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 “远”的对象是什么? 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 自己“心远”的正确。 2.怎么理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 志趣? 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致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 望见了悠远的南山。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然自得的形象。“采 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周敦 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表现高洁的情操。 3.“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 同? 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 “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 境与意融会的完美的境界。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 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这种写法,古诗中常 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 意,化有我为无我,例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 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最后两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 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味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 田,正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着一“护”字,“绕”字也显得那么多情。 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么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 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 描写有何关系? (1)诗句的表面意思: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 两句是景物描写。 (2)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 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 兮辞》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指 “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 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 归?” (3)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 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