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小结。 中国的山水诗发展到唐朝已经相当成熟了,文人们写这类诗,往往有所寄托,且 喜欢把山水与佛道结合在一起,从中得到一些慰藉,一些宣泄。《题破山寺后禅 院》就是其中的一首佳作。 三、学习《题李凝幽居》 1.朗读指导。 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注意把握诗的节奏、韵律和诗中蕴涵的情感。 2.作者简介。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贾岛是个半俗半僧的诗人。他文场失意后,便去 当和尚,法号无本。无本者,即无根无蒂、空虚寂灭之谓也。看来他要一辈子念 佛了。但后来与韩愈相识,执弟子之礼。在韩愈的劝说下,还俗应举。为僧难免 思俗,入俗难弃禅心。俗味很浓,僧味也不淡。他正是在这双重性中度过自己的 3.整体感知。 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附近没有人家为邻,一切是那么闲适宁静,一条长满青草的小路,通向了荒芜的 庭院。 颔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月光皎洁,万籁俱寂,鸟儿栖息在池边的树上,一位僧人披一身月色,深夜来访, 敲响了这座庭院的门。 颈联: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没想到主人不在,往回走的路上,过了桥,格外引人注目的是风光秀丽的原野景 色,夜风轻拂,天上的云随风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 尾联: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我这只是暂时回去,过一段时间再来,共同归隐的约定,我是不会失言的 4.品评名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这两句是历来传诵的名句,“推敲”的故事,也是由这两句来的。这两句粗看有 些无法理解,从诗中可以看出这是晚上,难道诗人连夜晚住在池边树上的小鸟都 能看见吗?是不是矛盾呢?不!这正是诗人构思巧妙、用心良苦之处。大家闭上 眼睛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一个月光皎洁、万籁俱寂的晚上,一位老僧人一阵轻微 的敲门声,惊动了池边树上的小鸟,作者就是抓住了这转瞬即逝的现象刻画了周 围环境的幽静 5.艺术特色。 众所周知,贾岛是一位“苦吟”诗人,然而贾岛的苦吟,实际上在炼意、炼句 炼字等方面都用了一番苦工夫。 首先我们看到贾岛非常用力于炼意,因而他的作品具有引人入胜的意境。如果写 首诗意境不佳,味同嚼蜡,叫人读了兴趣索然,那就不如无诗。有了好的意境, 然后还必须保证这种意境能够在字句上充分表达出来。贾岛的每句诗和每个字都 经过反复的锤炼,用心推敲修改,但是到了他写成之后,却又使读者一点也看不 出修改的痕迹,就好像完全出于自然,一气呵成。 由此可见,所谓“苦吟”只能从作者用功的方面说,至于从读者欣赏的方面说, 却不应该看出作者的苦来。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15 4.小结。 中国的山水诗发展到唐朝已经相当成熟了,文人们写这类诗,往往有所寄托,且 喜欢把山水与佛道结合在一起,从中得到一些慰藉,一些宣泄。《题破山寺后禅 院》就是其中的一首佳作。 三、学习《题李凝幽居》。 1.朗读指导。 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注意把握诗的节奏、韵律和诗中蕴涵的情感。 2.作者简介。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贾岛是个半俗半僧的诗人。他文场失意后,便去 当和尚,法号无本。无本者,即无根无蒂、空虚寂灭之谓也。看来他要一辈子念 佛了。但后来与韩愈相识,执弟子之礼。在韩愈的劝说下,还俗应举。为僧难免 思俗,入俗难弃禅心。俗味很浓,僧味也不淡。他正是在这双重性中度过自己的 一生。 3.整体感知。 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附近没有人家为邻,一切是那么闲适宁静,一条长满青草的小路,通向了荒芜的 庭院。 颔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月光皎洁,万籁俱寂,鸟儿栖息在池边的树上,一位僧人披一身月色,深夜来访, 敲响了这座庭院的门。 颈联: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没想到主人不在,往回走的路上,过了桥,格外引人注目的是风光秀丽的原野景 色,夜风轻拂,天上的云随风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 尾联: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我这只是暂时回去,过一段时间再来,共同归隐的约定,我是不会失言的。 4.品评名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这两句是历来传诵的名句,“推敲”的故事,也是由这两句来的。这两句粗看有 些无法理解,从诗中可以看出这是晚上,难道诗人连夜晚住在池边树上的小鸟都 能看见吗?是不是矛盾呢?不!这正是诗人构思巧妙、用心良苦之处。大家闭上 眼睛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一个月光皎洁、万籁俱寂的晚上,一位老僧人一阵轻微 的敲门声,惊动了池边树上的小鸟,作者就是抓住了这转瞬即逝的现象刻画了周 围环境的幽静。 5.艺术特色。 众所周知,贾岛是一位“苦吟”诗人,然而贾岛的苦吟,实际上在炼意、炼句、 炼字等方面都用了一番苦工夫。 首先我们看到贾岛非常用力于炼意,因而他的作品具有引人入胜的意境。如果写 一首诗意境不佳,味同嚼蜡,叫人读了兴趣索然,那就不如无诗。有了好的意境, 然后还必须保证这种意境能够在字句上充分表达出来。贾岛的每句诗和每个字都 经过反复的锤炼,用心推敲修改,但是到了他写成之后,却又使读者一点也看不 出修改的痕迹,就好像完全出于自然,一气呵成。 由此可见,所谓“苦吟”只能从作者用功的方面说,至于从读者欣赏的方面说, 却不应该看出作者的苦来。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试着将《题破山寺后禅院》改写成现代诗或现代文 第三课时 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 华文明中蔚为壮观。今天就让我们漫步于古诗苑,接受一次美的洗礼。 学习《泊秦淮》。 1.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人。是晚唐一位著名诗人。出身于世代官僚地 主家庭。青年时期的杜牧,怀有经邦济世之志,喜读兵书,为人刚直不阿,敢于 指陈时弊。26岁中进士,为弘文馆校书郎。后来,由于卷入了牛李党争的政治 旋涡之中,使他的政治主张未得施展。除在地方上做过10年幕僚外,又在黄、 池、睦、湖等州做过刺史,还曾任过监察御史、司功员外郎等职,终于中书舍人, 著有《樊川文集》 2.朗读训练。 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点名朗读、齐读相结合。(要求:学生在读时要讲究 节奏,并且要体会诗的韵律美和情感美。) 3.研读赏析。 研读“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1)这两句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写诗人夜泊秦淮所见的景物:淡烟寒水,夜幕朦胧的凄迷景象。 (2)请同学们说一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如烟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宁静的夜里把船停在岸边, 靠近酒家 3)“笼”是什么意思? 笼罩。 (4)“寒”字令你想到了什么? 天气寒冷,表明这是深秋时节 (5)除了季节的冷,有没有别的方面的冷? 心的冷。 研读“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请同学们看注解,明确“商女”的意思。 指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2)请同学们说一说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 从江对岸传来歌声,这是不知亡国之恨的歌女在唱《玉树后庭花》。“犹唱”就 是“还在唱”。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 (3)歌女以卖唱为生,既然是卖唱,就要有听众,有点歌者。没有听众,歌女 也无意唱这个曲子。大家想一想,这些听众可能是哪些人? 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下,还有金钱、有时间、有心情听曲子的应该是些豪门贵族。 (4)这些豪门贵族明知是亡国之音,却偏要听,而且是在国难当前的情况下, 可见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 沉湎酒色,寻欢作乐,过着醉生梦死、灯红酒绿的生活的人。 (5)作者面对这样的一番景象,这样的一群人,他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 感慨、鄙视、忧伤、悲愤。所以“商女不知亡国恨”,表面上是说卖唱的女子不 懂亡国之恨,实际上是借题发挥,批评豪门贵族,表现了诗人对他们这种醉生梦
16 2.试着将《题破山寺后禅院》改写成现代诗或现代文。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 华文明中蔚为壮观。今天就让我们漫步于古诗苑,接受一次美的洗礼。 二、学习《泊秦淮》。 1.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人。是晚唐一位著名诗人。出身于世代官僚地 主家庭。青年时期的杜牧,怀有经邦济世之志,喜读兵书,为人刚直不阿,敢于 指陈时弊。26 岁中进士,为弘文馆校书郎。后来,由于卷入了牛李党争的政治 旋涡之中,使他的政治主张未得施展。除在地方上做过 10 年幕僚外,又在黄、 池、睦、湖等州做过刺史,还曾任过监察御史、司功员外郎等职,终于中书舍人。 著有《樊川文集》。 2.朗读训练。 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点名朗读、齐读相结合。(要求:学生在读时要讲究 节奏,并且要体会诗的韵律美和情感美。) 3.研读赏析。 研读“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1)这两句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写诗人夜泊秦淮所见的景物:淡烟寒水,夜幕朦胧的凄迷景象。 (2)请同学们说一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如烟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宁静的夜里把船停在岸边, 靠近酒家。 (3)“笼”是什么意思? 笼罩。 (4)“寒”字令你想到了什么? 天气寒冷,表明这是深秋时节。 (5)除了季节的冷,有没有别的方面的冷? 心的冷。 研读“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请同学们看注解,明确“商女”的意思。 指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2)请同学们说一说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 从江对岸传来歌声,这是不知亡国之恨的歌女在唱《玉树后庭花》。“犹唱”就 是“还在唱”。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 (3)歌女以卖唱为生,既然是卖唱,就要有听众,有点歌者。没有听众,歌女 也无意唱这个曲子。大家想一想,这些听众可能是哪些人? 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下,还有金钱、有时间、有心情听曲子的应该是些豪门贵族。 (4)这些豪门贵族明知是亡国之音,却偏要听,而且是在国难当前的情况下, 可见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 沉湎酒色,寻欢作乐,过着醉生梦死、灯红酒绿的生活的人。 (5)作者面对这样的一番景象,这样的一群人,他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 感慨、鄙视、忧伤、悲愤。所以“商女不知亡国恨”,表面上是说卖唱的女子不 懂亡国之恨,实际上是借题发挥,批评豪门贵族,表现了诗人对他们这种醉生梦
死生活的鄙视。陈后主醉生梦死,亡了国,这些豪门贵族不以为鉴,一样会步陈 后主的后尘。除了忧伤、悲愤、鄙视外,从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中,我们还可 感受到作者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4拓展练习。 我们接触过的诗歌中还有哪些是抒发作者爱国情怀的?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三、学习《登飞来峰》。 1.朗读指导。 (1)听录音,要求学生标出节奏、韵脚,注意语速。 (2)学生范读,师生点评 (3)全班齐读,加深体会 2.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世称临川先生。封荆国公,世人又 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 八大家”之一,死后谥号“文”。被列宁誉为“11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改革家” 3.整体感知。 “飞来山上千寻塔”,在飞来山上有一座千寻高塔。首句紧扣诗题下笔,点明了 地点,并用“千寻”二字言其高。第二句“闻说鸡鸣见日升”,紧承首句而来, 听说在鸡鸣之时,站在塔上可见到旭日东升。这是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 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一、二两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 三、四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 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一层。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涵着深刻的哲理。 4.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这两句诗看上去很浅显,其实是用了典故。西汉人曾把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 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唐朝的李白就写过两句诗: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登金陵凤凰台》)意思是说自己离 开长安是由于皇帝听信了小人的谗言。王安石把这个典故反过来用,他说:我不 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就是因为我站得最高。这是多么有气魄的豪迈声音!
17 死生活的鄙视。陈后主醉生梦死,亡了国,这些豪门贵族不以为鉴,一样会步陈 后主的后尘。除了忧伤、悲愤、鄙视外,从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中,我们还可 感受到作者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4.拓展练习。 我们接触过的诗歌中还有哪些是抒发作者爱国情怀的?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 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三、学习《登飞来峰》。 1.朗读指导。 (1)听录音,要求学生标出节奏、韵脚,注意语速。 (2)学生范读,师生点评。 (3)全班齐读,加深体会。 2.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世称临川先生。封荆国公,世人又 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 八大家”之一,死后谥号“文”。被列宁誉为“11 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改革家”。 3.整体感知。 “飞来山上千寻塔”,在飞来山上有一座千寻高塔。首句紧扣诗题下笔,点明了 地点,并用“千寻”二字言其高。第二句“闻说鸡鸣见日升”,紧承首句而来, 听说在鸡鸣之时,站在塔上可见到旭日东升。这是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 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一、二两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 三、四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 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一层。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涵着深刻的哲理。 4.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这两句诗看上去很浅显,其实是用了典故。西汉人曾把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 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唐朝的李白就写过两句诗: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登金陵凤凰台》)意思是说自己离 开长安是由于皇帝听信了小人的谗言。王安石把这个典故反过来用,他说:我不 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就是因为我站得最高。这是多么有气魄的豪迈声音!
后来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时候做了宰相,任凭旧党怎么反对,他始终坚持贯彻执行 新法。他这种坚决果断的意志,早在这首诗里就流露出来了。 四、学习《己亥杂诗》。 1.朗读指导。 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通过 反复诵读,体会作品的精妙之处。 2.作者简介。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 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学。文 章博奥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 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著有《龚自珍全集》。 3.背景介绍。 本诗写于己亥年(1839)。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 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315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五首。 4.整体感知。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 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离开京城即是天涯海角,可 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 诗中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后两句抒情,运用比喻, 把落红比为辞官的自己,花比为百姓与朝廷,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 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5.品评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诗人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借落花翻出新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极为瑰丽的境界: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诗人看来,落花作为个体,它的生命 是终止了;但当它化为春泥,就能保护、滋养出新的花枝,它的生命就在下一代 群体身上得以延续,体现岀真正的生命价值—一终将孕育出一个繁花似锦、绚丽 灿烂的春天!这哪里是落花的葬词?这分明是一首新生命的赞歌! 6.小结 全诗意象单纯,而情景浑成,诗人心迹昭然,短短28个字,展示了诗人博大的 胸怀,揭示了一种难能可贵的生命价值观,具有包涵天地的思想和感情容量。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 2.课后积累其他古诗,并根据诗歌内容、语言和意境作简要分析。 (长春市第一外国语中学许雪飞) 教学目标 1.在朗读诗歌中品味诗歌的艺术魅力。 2.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意境以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
18 后来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时候做了宰相,任凭旧党怎么反对,他始终坚持贯彻执行 新法。他这种坚决果断的意志,早在这首诗里就流露出来了。 四、学习《己亥杂诗》。 1.朗读指导。 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通过 反复诵读,体会作品的精妙之处。 2.作者简介。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 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学。文 章博奥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 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著有《龚自珍全集》。 3.背景介绍。 本诗写于己亥年(1839)。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 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 315 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五首。 4.整体感知。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 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离开京城即是天涯海角,可 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 诗中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后两句抒情,运用比喻, 把落红比为辞官的自己,花比为百姓与朝廷,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 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5.品评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诗人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借落花翻出新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极为瑰丽的境界: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诗人看来,落花作为个体,它的生命 是终止了;但当它化为春泥,就能保护、滋养出新的花枝,它的生命就在下一代 群体身上得以延续,体现出真正的生命价值——终将孕育出一个繁花似锦、绚丽 灿烂的春天!这哪里是落花的葬词?这分明是一首新生命的赞歌! 6.小结。 全诗意象单纯,而情景浑成,诗人心迹昭然,短短 28 个字,展示了诗人博大的 胸怀,揭示了一种难能可贵的生命价值观,具有包涵天地的思想和感情容量。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 2.课后积累其他古诗,并根据诗歌内容、语言和意境作简要分析。 (长春市第一外国语中学 许雪飞) (二) 教学目标 1.在朗读诗歌中品味诗歌的艺术魅力。 2.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意境以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王维诗之宏大,李白诗之飘逸,杜甫诗之沉郁,无不令我们爱不释手,浮想联翩 今天就让我们再次领略唐朝诗人带给我们的艺术魅力吧! 二、学习《使至塞上》。 1.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祖籍太原,唐朝诗人,世称“诗佛”。王维精通佛 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 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 开元九年(721),王维进士及第,官太乐丞,随即因为署中伶人舞黄狮子犯禁, 受了牵连而谪为济州司仓参军。开元十四年(726),辞去官职。后又任右拾遗, 又为监察御史,40岁时,迁殿中传御史。天宝末年,安禄山攻占长安,王维被 安禄山胁迫做了他的官员。但是他并不愿意,曾作诗表达了心迹。当安禄山兵败 后,王维因此得到了赦免,并任太子中允,后转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对音乐也很精通。他对山水画贡献极大,被称 为“南宗画之祖”,受禅宗影响很大。他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此外,还兼擅人 物。王维以五言律诗和绝句著称。王维的诗有两种风格,前期的诗大都反映现实, 后期则多是描绘田园山水,王维最擅长的也是田园诗。 2.写作背景。 此诗为王维边塞诗的代表作。开元二十五年(737)春,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大 胜吐蕃,王维奉唐玄宗之令出塞赴凉州慰问,居河西节度使幕中。此诗即出塞途 中所作。 3.朗读指导。 学生自由朗读,学生代表读,教师范读,听朗读带。(注意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4.品评赏析。 (1)苏轼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至今这个评价都受到了学者的肯定。下面请同学们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 言描绘诗歌中的画面。 (多媒体屏幕显示边塞绮丽风光,帮助学生想象。 地上随处可见飘飞的蓬草,天空偶尔出现一队北归的大雁。一望无垠的大漠上, 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浑圆、 壮丽。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诗人为什么要以“征蓬”“归雁”自 比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 蓬草一样远出“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 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 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 过 (3)《红楼梦》中说:“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 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写塞外
19 3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王维诗之宏大,李白诗之飘逸,杜甫诗之沉郁,无不令我们爱不释手,浮想联翩。 今天就让我们再次领略唐朝诗人带给我们的艺术魅力吧! 二、学习《使至塞上》。 1.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祖籍太原,唐朝诗人,世称“诗佛”。王维精通佛 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 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 开元九年(721),王维进士及第,官太乐丞,随即因为署中伶人舞黄狮子犯禁, 受了牵连而谪为济州司仓参军。开元十四年(726),辞去官职。后又任右拾遗, 又为监察御史,40 岁时,迁殿中传御史。天宝末年,安禄山攻占长安,王维被 安禄山胁迫做了他的官员。但是他并不愿意,曾作诗表达了心迹。当安禄山兵败 后,王维因此得到了赦免,并任太子中允,后转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对音乐也很精通。他对山水画贡献极大,被称 为“南宗画之祖”,受禅宗影响很大。他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此外,还兼擅人 物。王维以五言律诗和绝句著称。王维的诗有两种风格,前期的诗大都反映现实, 后期则多是描绘田园山水,王维最擅长的也是田园诗。 2.写作背景。 此诗为王维边塞诗的代表作。开元二十五年(737)春,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大 胜吐蕃,王维奉唐玄宗之令出塞赴凉州慰问,居河西节度使幕中。此诗即出塞途 中所作。 3.朗读指导。 学生自由朗读,学生代表读,教师范读,听朗读带。(注意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4.品评赏析。 (1)苏轼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至今这个评价都受到了学者的肯定。下面请同学们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 言描绘诗歌中的画面。 (多媒体屏幕显示边塞绮丽风光,帮助学生想象。) 地上随处可见飘飞的蓬草,天空偶尔出现一队北归的大雁。一望无垠的大漠上, 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浑圆、 壮丽。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诗人为什么要以“征蓬”“归雁”自 比?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 蓬草一样远出“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 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 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 过。 (3)《红楼梦》中说:“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 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写塞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