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拿泪对论 中8.12“以太”理论及其困难 国 科 学 地球上大气层的折射率n1,故K=0 技 因而地球运动时,大气层应完全不带动以 术太,地球附近的以太仍保持静止。这一结 大 论被天文学家证实。 学 杨 维 纮
8.1.2 “以太”理论及其困难 地球上大气层的折射率 n≈ 1,故 K = 0。 因而地球运动时,大气层应完全不带动以 太,地球附近的以太仍保持静止。这一结 论被天文学家证实。 中 国 科 学 技 术 大 学 杨 维 纮
第拿泪对论 中8.12“以太”理论及其困难 国2.光行差现象 科周所谓光行差,是指光线的视c 学酬方向与“真实”方向之间的夹角。 技地球上的光行差有两种。其一是 周日光行差,它是由地球自转引 米圆起的,其大小随观察者所在的纬 大 度不同而不同,由于自转速度很 学小,所以这种周日光行差角很小。 q另一种是周年光行差,它是由地 杨球的公转引起的,其数值在全球 B 维□各地都一样。如图可得 图8.4光行差现象 纮 tanc≈一 C
8.1.2 “以太”理论及其困难 2. 光行差现象 所谓光行差,是指光线的视 方向与“真实”方向之间的夹角。 地球上的光行差有两种。其一是 周日光行差,它是由地球自转引 起的,其大小随观察者所在的纬 度不同而不同,由于自转速度很 小,所以这种周日光行差角很小。 另一种是周年光行差,它是由地 球的公转引起的,其数值在全球 各地都一样。如图可得 c v tan 中 国 科 学 技 术 大 学 杨 维 纮
第拿泪对论 中8.12“以太”理论及其困难 国 地球公转速度ν=2975公里/秒,由上式可求出 科 周年光行差角的最大值为a=2047。这个数值叫做光 学 行差常数。对各种恒星进行观测,所得到的光行差 技 角都与该值相符合。 米圆只要测出地球相对于以太运动的速度就可以确定绝对 以上两实验结果一致,地球运动不带动以太。故 大 学 参考系。称这种测量为测量“以太风”。 杨 维 纮
8.1.2 “以太”理论及其困难 地球公转速度 v = 29.75 公里/秒,由上式可求出 周年光行差角的最大值为α=20.47//。这个数值叫做光 行差常数。对各种恒星进行观测,所得到的光行差 角都与该值相符合。 以上两实验结果一致,地球运动不带动以太。故 只要测出地球相对于以太运动的速度就可以确定绝对 参考系。称这种测量为测量“以太风” 。 中 国 科 学 技 术 大 学 杨 维 纮
第拿泪对论 中8.1.2“以太”理论及其困难 国3迈克尔逊莫雷实验 科 当时估计应有04条纹 B 学酬的移动,但实验结果却只有 以太风速度 技 0.01条纹的移动,这一微小 的数值可以理解为实验中的 术 2误差所引起,于是只能得出 大 以太被地球完全拖动,或者 学 根本不存在以太的结论。六 年之后,即1887年,迈克尔 逊和莫雷( Edward williams 杨 Morley,1838-1923)合作 干涉条纹 维对原有仪器作了进一步改进,图85迈克尔逊一莫雷实验 盆又重复实验。但实验仍然得 出“零结果
8.1.2 “以太”理论及其困难 3. 迈克尔逊—莫雷实验 当时估计应有0.4条纹 的移动,但实验结果却只有 0.01条纹的移动,这一微小 的数值可以理解为实验中的 误差所引起,于是只能得出 以太被地球完全拖动,或者 根本不存在以太的结论。六 年之后,即1887年,迈克尔 逊和莫雷(Edward Williams Morley,1838~1923)合作, 对原有仪器作了进一步改进, 又重复实验。但实验仍然得 出“零结果”。 中 国 科 学 技 术 大 学 杨 维 纮
第拿泪对论 中8.12“以太”理论及其困难 国 实验的“零结果”否定了绝对静止坐标系的存在, 科川同时对以太是香存在也提出了怀疑。这个结果是迈克尔 学逊不愿得出的。他曾说过:想不到他的实验竟引导出一 技个怪物(指相对论)。实验的零结果使物理学界感到震 惊,也被汤姆逊说成是经典物理学上空的“一朵鸟云” 米因此引导不少物理学家在不同时间(春、夏、秋、冬)、 大不同地点(地下室、棚屋、高空)重复类似的实验,历 学感时50年之久。但实验都得出了同样的结果。 迈克尔逊实验的“零结果”,是建立相对论的前 杨奏。迈克尔逊由于这方面的贡献,荣获1907年诺贝尔 维国物理奖。 纮
8.1.2 “以太”理论及其困难 实验的“零结果”否定了绝对静止坐标系的存在, 同时对以太是否存在也提出了怀疑。这个结果是迈克尔 逊不愿得出的。他曾说过:想不到他的实验竟引导出一 个怪物(指相对论)。实验的零结果使物理学界感到震 惊,也被汤姆逊说成是经典物理学上空的“一朵乌云”, 因此引导不少物理学家在不同时间(春、夏、秋、冬)、 不同地点(地下室、棚屋、高空)重复类似的实验,历 时50年之久。但实验都得出了同样的结果。 迈克尔逊实验的“零结果”,是建立相对论的前 奏。迈克尔逊由于这方面的贡献,荣获1907年诺贝尔 物理奖。 中 国 科 学 技 术 大 学 杨 维 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