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河南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说明检测卷 语文(第一模拟) 注意事项 餐 1.本试卷共8页,四个大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请用蓝、黑色钢笔或圆珠笔 辙嘏直接答在试卷上。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总分 银K|得分评卷人-积累与运用(共27分) 区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哄笑/起哄 雇佣/佣金 乳臭未干/臭名昭著 B.哽咽/田埂滨海/摈弃溃不成军/ 「功亏 C.逶迤/桅杆隐讳/污秽相濡以沫/孺子可教 中,D包庇雄美寂高然才傲物彼情深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烦躁 缉私队 缘木求鱼 纷至沓来 B.徇私 坐右铭 残淡经营 审时度势 C.闲暇 饥肠辘辘 寥寥无几 D.恪守 唱双簧 大相径庭 涣然冰释 3依次填人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从连续5年下滑,到连续8年增产;从2003年的8614亿斤,到201l年的11424亿斤;从 低谷时期的产不足需,到13亿人的人均粮食占有量超国际公认安全线…8年来,中国的粮 食生产屡创佳續 是在国际金融危机深化、全球粮食市场急剧波动、世界部分地区动荡 加剧的情况下,我国粮食生产打破了“两丰一欠”的传统周期波动 1000亿0“失地”,迈上110亿斤的新台阶,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捉高飞卷收复了 A.因为 不仅 但是 稳步 B.尤其 虽然 更是 逐步 C.因为 虽然 但是 D.尤其 更是 稳步
4.下列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红孩儿小福子、奥斯特洛夫斯基分别是《西游记》《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 人物。 B.米开朗琪罗是(《名人传》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他的性格忧郁软弱,直到临终前几天还整天站 著塑像终于留下了传世的杰作,代表作是《大卫》。 C.《童年》中的外祖父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如阿列克谢因染坏了一匹布,被他打得昏死 过去;狠心剥削工人,暗放高利贷,怂思帮工偷东西。 D.《水浒传》中的杨志绰号“青面兽”,精明强悍却又粗暴蛮横厌而才遭遇了花石继失陷生 辰纲被劫。 5.古诗文默写。(共8分)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范仲淹《岳阳楼记》)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晏殊《浣溪沙》中“ ”反映出美好事物的消逝往往伴 随若重现表现了人们在怅惘的同时也会感觉一丝欣慰的微妙情绪 (4)融情于景是诗人常用的一种扦情方式。杜甫的“ (《望岳》)描绘出泰山的神奇秀丽与巍峨高大暗含诗人的赞美之情;李煜的 则借梧桐表达了国亡被俘的深深寂寞;马致远的“ (《天净沙·秋思》)则 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山了天涯游子的孤独凄凉之情。 6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序号)(3分) 今天看了一则报道说,一些刚毕业的低薪大学生,为没钱给父母买礼物而感到自卑,他们 觉得空手回家是自己的一种耻辱就找这样那样的借口欺骗父母不回家。 请放下你们的面子回家过年吧!只要你们能回家,就是父母 最大的骄傲和满足 ①中国人自古以来都信奉那句“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张脸”,面子在国人眼里比生命还重要, 尤其那些读过书的人,“孔乙己思想永远都摆脱不了 ②我很能理解这些“蚁族”的感受,谁不想体面一点回家过年,谁不想给父母送上最好的礼物 ③虽然我们给自已找了一个看似很真实的理由—“没有钱准备礼物,空手没脸回家过 年”,但是,父母不会在意我们送他们什么,只要我们平安健康,过年时能一家人团圆,就是他 们最大的心愿 7.2011年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地沟油”“瘦肉”“染色馒头”“毒奶粉”“假牛肉”“西瓜膨大 剂”“台湾塑化剂…“这些危害食品安全的出了为此某班同学将开展以“关注食 品安全”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踊跃参加。() (1)2011年9月公安部门成功破获了一起特大利用“地沟油”制用油案件。“地沟油 流向餐桌的传闻终于得到证实。为了让消费者放心就餐请你服写一条宜传食品卫生 的标语。(3分) (2)请用简沽的文字介绍右图画面的含意。(4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 得分评卷 人 (-)阅读下文,完成8-12题。(共16分) 只想和你接近 ①直到我十六岁离家之前,我们一家七口全睡在同一张床上,睡在那种用木板架高、着草 席、冬天加上一层垫被的通铺 ②这样的一家人应该很亲近吧?没错,不过,不包括父亲在内。 ③父亲可能一直在摸索、尝试与孩子们亲近的方式,但老是不得其门 ④同样,孩子们也是。 ⑤小时候特别喜欢父亲上小夜班的那凡天,因为下课回来时他不在家。因为他不在,所以 整个家就少了莫名的肃杀和压力,妈妈准确的形客是“猫不在,老鼠呛须”。 和么半夜父亲回来他必须把睡得横七堡八的孩子一个个动摆正之后,才有自己可以躺下 ⑦那时候我通常是醒着的。早就被他开门闩门的声音吵醒的我通常装睡,等着洗完澡的父 亲上床。 ⑧他会稍微站定观察一阵,有时候甚至会响喃自语:“实在啊…睡成这料!”a熬后床板 轻轻抖动,着闻到他身上柠慊香皂的气咪慢慢靠近,感觉他的大手穿过我的肩和大醚,整个 人被他抱了起来放到应有的位于上然后拉过被子帮我盖好。 ⑨喜欢父亲上小夜班,其实喜欢的仿佛是这个特的时劃—短蚯丰分钟不到,却完全满 足的亲近。 的或许亲近的机会不多,所以某些记忆特深刻。 ⑩有一年父亲的腿被落压伤,伤势严重到必须从矿工医院转到台北一家外科医院治疗。 ⑩由于住院的时间很长,娲妈得打工养家,所以他在医院的情形几乎没人知道。某个星期 六中午放学之后,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冲动,我竞然上开往台北的火车,下本后从火车站不停地 问路走到那家外科医院,然后在挤满六张病床和陪伴家属的病房里,看到一个毫无威严、落魄不 堪的父亲。 ①他是睡着的。四点多的阳光斜奸地落在他消瘦不少的脸上。b他的头发没有桃理既长 且乱,胡子也好像几天没刮的样于;打着石青的右腿在格被外脚指里又长又脏m ①不知为什么,我想到的第一件事,竞然就是帮他剪脚指甲。护士说没有指甲剪,不过可以 借我一把小剪刀。然后我就在众人的注视下,低着头忍住一直冒出来的眼泪,小心地帮父亲剪 脚指甲 ⑤当我剪完父亲所有的脚指甲,抬超头才发現父亲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睁开眼睛看着我。 ⑩“妈妈叫你来的?“不是。”“你自己跑来没妈娲说?”“没有。” ⑩直到天慢慢转骑,外头克虹灯逐渐亮起来之后,父亲才再次开口说:“暗了,我带你去看 电 彩,你晚上就睡这边吧! ⑩那天夜晚,父亲一手撑着我的肩膀,一手拄着拐杖,小心地穿越周末熙攘的人群,走过长 长的衙道,带我去看了一场电彩 ⑨一路上,当我不禁想起小时候和父亲以及一群叔叔伯伯踏着月色去九份看电影的情形
时,父亲正好问我:“记不记得小时候我带你去九份看电彩?” 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一个人到台北、第一次单独和父亲睡在 甲却也是最后一次和父亲一起看电影。片子很关,类到父亲这世 过娱亵 脑海黑上演看 (摘自《读者》2011年第24期,有删节) 8.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3分) 9从文中画横线的a、b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分析其采用的描写手法以及相应的表达效果。 10第0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2分) 11.请赏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12.文中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写出两个主要的方面即可)(4分) 得分评卷人(二)阅该下文完成13-16题(共12分) “读薄”与“读厚 赵断 ①华罗庚曾经说过,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 的”,这番对读书的独到见解,耐人寻味。 ②“读簿”与“读厚”,虽然有着相同点,比如都要聚精会神、一以贯之地读,都要“运用脑髓, 放出眼光”思考着读等等,但终究取向不同、方法不同。从取向上说,“读薄”偏重于求深度,“读 厚”则偏重于求寬度;从方法上说,“读薄”需要开掘、“蕙塊”,“读厚”则需要拓展、杂株 ③将书“读薄”,自是一桂若差享。曾从报上刚这样一段文字有人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进 修时,每周都被要求阅读一本中世纪的哲学 概峡上1000页。到了周末,要把哲 学论文縮写成薄溥的2页。过程大致如下:首加的邮感斯减为20页,然后再减到10页,5 页最后只剩下2页。所有无关紧要的旁枝末节既锐去神下最最重要的2页。到了 下一周,又从另一部鸿篇巨制开始。这样一来,所读过的学思都在脑海里留下了印象。 “读薄”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过不断凝练、不断“蒸馏”的过程去粗取精去伪真, 直达事勃本质的过程。这般读书,每读一本,就能获得“雁过留声“止留痕”的效果,长此以 往,其作用和意义不言而。有一次,有关部门要黄永玉画一幅《风凰涅粲》作为礼物迳给日 本,并关照黄永玉写一个“风凰涅樂”的文字根据。在翻遍资料访遍人而不得时,他想到了钱钟 书。钱告诉他:“这是郭涞若1921年自己編出来的一首诗的题目,你哪里找去?凤履跳进火里 再生的故事是有的,古罗马钱币上有过浮雕纹样,但也不是罗马的发明,可能是从希腊传过去的 故事,说不定和埃及、中国都有点关系。这样吧,你去翻一翻大英百科……啊不!你去翻翻中文
版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第三本里可以我到。”黄永玉依言果然一找就解决了问题。钱 钟书的这番检索本事,除了博闻强识,还不缘于其“读薄”而博观约取之功? ④"读薄”固然重要,“读厚”也必不可少。“读厚”更要求对相关联的人、事、理、知识点作横 向沟通,并力求在越界而读上下足工夫,以架构立体式的知识网络,优化視野结构。学者林非曾 经告诚读书人:“整个读书的过程,应该表现成一种循序渐进的态势,从点到面,不断地扩展。首 先总是钻研跟自己工作与生存更为有关的书籍。像从事科学技术的人,在开始的时候,侧重于 阅读本行的书籍,读多了,读通了,读精了,必定会廷伸到其他与自己专业有关的知识……”就如 爱因斯坦,除了自然科学知识,他还有广博的文史、经济和哲学的知识。 ⑤事实上,将书“读厚”,更是为了培养读书人融会貫通的能力。王蒙在释“通”时这样说 过:“通’也是中国古代的话,通’是指你懂得自然科学的道理,也能用它来解决人文科学的 些问题;你懂了西方世界的许多事情,你也可以通过它来更好地理解东方世界发生的事情;能够 暇融会贾通于古今、中外、东西、文理之间,而且要触类旁通,因为有些道理有莱些一致性。“无独有 偶,一些外国企业家表示,中国大学生外语很好,但缺乏对不同国家文化的理解,外金员工往往 的来自不同国家只有对各个民族的文化有较为深刻的理解的管理者才能把员工整合成一个高效 率的团队。而了解一个民族的途径之一,就是在把书“读薄”的同时,把书“读厚”。 ⑥读书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其真谛和要义唯在于:由“薄”而“厚”,再由“厚”而“薄”,如 此獯环往复,则境界全出。如此这般,阅读不再是手段而是目的。 k1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14.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分) 第②段中的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16.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4分) 得分评卷人 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7-20题。(共11分)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获,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