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4《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 【课前延伸学案】 【学习目标】 1、世界的物质性、统一性原理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原理 3、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世界的物质性、统一性原理 1、原理内容: (1)自然界的物质性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总之,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 2、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实事求是;反对主观主义、经 验主义 3、物质的含义:哲学上的物质是 运动与物质的关系原理 运动的含义:哲学上的运动是指
高中政治必修 4《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 【课前延伸学案】 【学习目标】 1、世界的物质性、统一性原理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原理 3、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一、世界的物质性、统一性原理 1、原理内容: (1)自然界的物质性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总之,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 。 2、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实事求是;反对主观主义、经 验主义 3、物质的含义:哲学上的物质是 。 二、运动与物质的关系原理 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的运动是指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对立统一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3)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反对脱离物质谈运动的 唯心主义观点。 三、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别 (1)含义不同: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静止,是 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 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 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运动 (2)特点不同: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 的、暂时的。 、联系 (1)运动和静止是辨证统一的,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 以相互转化 (2)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 3、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辩论;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 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四、运动是有规律的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对立统一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3)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反对脱离物质谈运动的 唯心主义观点。 三、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1、区别: (1)含义不同: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静止,是 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 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 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运动。 (2)特点不同: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 的、暂时的。 2、联系: (1)运动和静止是辨证统一的,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 以相互转化; (2)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 3、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辩论;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 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四、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指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 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 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2)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 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 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 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错误倾向: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 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内容: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 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 合起来 (2)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 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 来 (3)错误倾向: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 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 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指 。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 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 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2)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 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 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 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错误倾向: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 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内容: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 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 合起来。 (2)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 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 来。 (3)错误倾向: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 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 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五、补充理解 1、如何理解“物质的唯一特性”和“物质的固有属性” (1)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说物质的本质 (2)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除了运动这一属性以外,还有可知性、永 恒性、无限性等许多属性。这些属性都是与物质不可分的。运动是物质固有的属 性,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2、“规律”和“规则”的关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创造它、消灭它或者改 变它。规则是主观的,它是根据人们的需要制定的,可以制定它、废除它或者修 改它。一个正确的规则总是根据客观规律制定的,它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 【课内探究学案】 【合作探究1】哲学上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 【合作探究2】水利专家说,治理淮河的思路逐步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 理”转变。也就是试图完全消除洪水灾害,转变为承认洪水的风险,综合运用各 种设施,力争将洪水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结合材料中淮河领域洪水“管理”的实践,谈谈如何理解“治水要按规律办 事 课堂有效训练 单项选择题
五、补充理解: 1、如何理解“物质的唯一特性”和“物质的固有属性” (1)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说物质的本质。 (2)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除了运动这一属性以外,还有可知性、永 恒性、无限性等许多属性。这些属性都是与物质不可分的。运动是物质固有的属 性,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2、“规律”和“规则”的关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创造它、消灭它或者改 变它。规则是主观的,它是根据人们的需要制定的,可以制定它、废除它或者修 改它。一个正确的规则总是根据客观规律制定的,它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 【课内探究学案】 【合作探究 1】哲学上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 【合作探究 2】水利专家说,治理淮河的思路逐步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 理”转变。也就是试图完全消除洪水灾害,转变为承认洪水的风险,综合运用各 种设施,力争将洪水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结合材料中淮河领域洪水“管理”的实践,谈谈如何理解“治水要按规律办 事”。 课堂有效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我国唐 代的著名和尚慧能也有相同的观点。《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 僧幡动,议论不一。慧能进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毕尔 生和慧能的观点属于() A、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B、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C、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的观点D、神创论观点 2.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是()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B.所有的物质都是运动的 C.所有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D.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3、下列现象中,属于规律的一组是: (1)人不为已,天诛地灭(2)新陈代谢(3)大雁冬天南飞春天北返(4)阶级斗争 规律(5)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6)商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生产关系 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8)苹果落地(⑨)市场上商品价格时涨时落⑩0水往低处 流⑩D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A(1)(5)9)B(3)(5)8)C(7)0①DD(2)(4)6)(7) 4、“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这表明() A.宏观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B.自然界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 C.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D.人类认识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5、有人认为:“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 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变害为利。”这个观点
1.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我国唐 代的著名和尚慧能也有相同的观点。《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 一僧幡动,议论不一。慧能进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毕尔 生和慧能的观点属于( ) A、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B、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C、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的观点 D、神创论观点 2.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是 ( )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所有的物质都是运动的 C.所有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D.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3、下列现象中,属于规律的一组是: ⑴人不为已,天诛地灭 ⑵新陈代谢 ⑶大雁冬天南飞春天北返 ⑷阶级斗争 规律 ⑸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 ⑹商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⑺生产关系 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⑻苹果落地 ⑼市场上商品价格时涨时落 ⑽水往低处 流 ⑾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A ⑴⑸⑼ B ⑶⑸⑻ C ⑺⑽⑾ D ⑵⑷⑹⑺ 4、“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这表明( ) A.宏观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B.自然界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 C.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 D.人类认识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5、有人认为:“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 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变害为利。”这个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