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复习教案(1课时) 【考查分析】 1.分析解读:本专题是高考中考査的重点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很熟练地掌握和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2012年高考,考查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规律的相关知 识可以作为小切口考查,另外,选择题中还可以涉及到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 系等基础知识的考查 2.命题趋势分析:2013年高考,本专题仍将是高考命题关注的重点内容。在备考过程 中,多关注小切口原理和选择题型的理解和练习。 【高频考点】 1.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2.规律的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 1.理解、巩固识记和灵活运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整合回答:规律的相关知识 【教学方法】 举例分析法、学生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环节一:考纲考点展示 1哲学的物质概念: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哲学的运动概念: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3物质运动的规律:规律的概念;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环节二:考点细化与突破 1哲学的物质概念 (1)自然界的物质性 【名词】P29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要求】学生自主复习教材后,首先能够识记和理解“物质”的概念,并能够将“物质” 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相区分。 哲学上的物质概念 具体的物质形态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复习教案(1 课时) 【考查分析】 1.分析解读:本专题是高考中考查的重点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很熟练地掌握和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2012 年高考,考查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规律的相关知 识可以作为小切口考查,另外,选择题中还可以涉及到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 系等基础知识的考查。 2.命题趋势分析:2013 年高考,本专题仍将是高考命题关注的重点内容。在备考过程 中,多关注小切口原理和选择题型的理解和练习。 【高频考点】 1.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2.规律的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 1.理解、巩固识记和灵活运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2.整合回答:规律的相关知识 【教学方法】 举例分析法、学生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环节一:考纲考点展示 1.哲学的物质概念: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哲学的运动概念: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3.物质运动的规律:规律的概念;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环节二:考点细化与突破 1.哲学的物质概念 (1)自然界的物质性 【名词】P29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要求】学生自主复习教材后,首先能够识记和理解“物质”的概念,并能够将“物质” 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相区分。 哲学上的物质概念 具体的物质形态
除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 区|特性 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身的个别属性 别 存在状态 不生不灭、永恒存在 有生有灭 物质是对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概括抽象:物质依赖 于具体的物质形态,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了物质。 联系 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态,否则就看不到世界的丰富 多彩。同样,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否则又会 抹杀世界的物质性 提示」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共性的概括,与物质具体形态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 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注意】了解构成人类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3)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①哲学意义上的世界,可分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主观世界是指人的意识。 ②世界是物质的,是指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 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 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自然界 具有物质性 个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 质是物质 人的意识}依赖于物质 【注意】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有以下几种说法: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于物质;世界是物质的 误区警示」 易错点1不能准确理解物质概念 提醒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物质的外延是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万事万物,物质的内涵是客观实在。物质不同于物质具体形态。 『矫正训练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里的“客 观实在”是指() A.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区 别 特性 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除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 身的个别属性 存在状态 不生不灭、永恒存在 有生有灭 联系 物质是对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概括抽象;物质依赖 于具体的物质形态,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了物质。 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态,否则就看不到世界的丰富 多彩。同样,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否则又会 抹杀世界的物质性 『提示』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共性的概括,与物质具体形态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 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注意】了解构成人类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3)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①哲学意义上的世界,可分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主观世界是指人的意识。 ②世界是物质的,是指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 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 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注意】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有以下几种说法: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是物质的。 『误区警示』 易错点 1 不能准确理解物质概念 提醒 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物质的外延是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万事万物,物质的内涵是客观实在。物质不同于物质具体形态。 『矫正训练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里的“客 观实在”是指 ( ) A.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B.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C.自然界中可以直接感知的事物 D.世界上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总称 命题特点」结合古诗词或者具体材料围绕物质的概念和客观世界的物质性进行测试,难度 中等。命题形式主要是选择题,也有主观题测试 『训练1」(09高考)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下列体现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 语句是() ①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 ②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③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 ④德不忧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论衡》 B.③④C.②④ 『训练2」(12浙江卷)27我国地质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自然灾害频发。因此,科学 防灾减灾对经济社会发展极为重要。这里包含的道理有( ①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②地址气候变化虽然复杂但一定有内在规律 ③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可以防灾减灾④顺从自然是防灾减灾的根本出路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2哲学的运动概念 (1)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关系 理解 强调 误区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侧重强调物质离开运动谈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 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离不开运动会导致形而上学 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 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承担 侧重强调运动离开物质谈运动 运动,物质是运者或者叫载体。离开物质 离不开物质|会导致唯心主义 动的承担者 载体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 静止
B.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C.自然界中可以直接感知的事物 D.世界上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总称 『命题特点』结合古诗词或者具体材料围绕物质的概念和客观世界的物质性进行测试,难度 中等。命题形式主要是选择题,也有主观题测试。 『训练 1』(09 高考)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下列体现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 语句是( ) ①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 ②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 ③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中庸》 ④德不忧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 《论衡》 A.①② B. ③④ C.②④ D. ②③ 『训练 2』 (12 浙江卷)27.我国地质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自然灾害频发。因此,科学 防灾减灾对经济社会发展极为重要。这里包含的道理有( ) ①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 ②地址气候变化虽然复杂但一定有内在规律 ③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可以防灾减灾 ④顺从自然是防灾减灾的根本出路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哲学的运动概念 (1)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关系 理解 强调 误区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 属性和存在方式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 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 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 运动的物质 侧重强调物质 离不开运动 离开运动谈物质 会导致形而上学 运动是物质的 运动,物质是运 动的承担者 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承担 者或者叫载体。离开物质 载体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侧重强调运动 离不开物质 离开物质谈运动 会导致唯心主义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 静止
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 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 含 宇宙间一切事物、现 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 区义 象的变化和过程 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 别 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 种特殊的运动 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质 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联系|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 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 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提示」辩证法运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运用孤立的、静止 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相对主义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 『误区警示」 易错点割裂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提醒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或诡辩论,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 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矫正训练2」僧肇说:“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 而不周。复何怪哉?”下列观点中与其错误相近的是() A.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C.无动无静,无静无动 D.飞矢不动 命题特点」结合具体材料考查对运动与物质、静止的关系的理解。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命题形式主要是选择题。 『训练3」(2011浙江文综)每天都会有新的盐分进入海水,海水中也会有一些盐分进入 海床沉积层。新注入的盐分数量与海水里跑掉的盐分数量互相抵消,海水的平均溶盐度 保持稳定。这表明()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④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A.①②B.③④ 训练4」(2011江苏单科)传统的电影放映是播放电影拷贝胶片上的画面。银幕上人物几
区 别 含 义 宇宙间一切事物、现 象的变化和过程 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 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 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 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 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 种特殊的运动 性 质 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联系 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 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 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提示』辩证法运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运用孤立的、静止 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相对主义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 『误区警示』 易错点 割裂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提醒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或诡辩论,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 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矫正训练 2』僧肇说:“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 而不周。复何怪哉?”下列观点中与其错误相近的是( ) A.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B.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C.无动无静,无静无动 D.飞矢不动 『命题特点』结合具体材料考查对运动与物质、静止的关系的理解。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命题形式主要是选择题。 『训练 3』 (2011·浙江文综)每天都会有新的盐分进入海水,海水中也会有一些盐分进入 海床沉积层。新注入的盐分数量与海水里跑掉的盐分数量互相抵消,海水的平均溶盐度 保持稳定。这表明 ( )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 ④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训练 4』(2011·江苏单科)传统的电影放映是播放电影拷贝胶片上的画面。银幕上人物几
秒钟的静止实际上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的。该现象包含的哲理是 A.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B.机械运动是最基本的运动形式 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D.静止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存在方式 3物质运动的规律 (1)规律的概念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提示①规律不等于规律现象,后者是前者的表现 ②规律的客观性,说明规律无好坏之分。 ③规律一定是一种联系,但联系不一定都是规律。 ④规律并非永恒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①规律具有客观性。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 也不能被消灭。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为它是不可抗拒的 ②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是普遍的,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自然界、 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③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违背规 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3)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 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提醒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关系:尊重客观规律是充分、有效地 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误区警示」 易错点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意味着改变或创造规律 提醒规律的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只能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 式。客观规律是不能被改变或创造的,也不能消灭规律 『矫正训练3」日本观叶石楠、美国红栌、鸡腿菇……一个个农业新名词日益走进百姓生活。 如皋市近年来引进农业新品种约50个,农艺师结合如皋农业生产的实际,使洋菜“本 土化”,打破了“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农艺师的做法体现的哲学 道理是() A.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秒钟的静止实际上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的。该现象包含的哲理是 A.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B.机械运动是最基本的运动形式 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D.静止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存在方式 3.物质运动的规律 (1)规律的概念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提示①规律不等于规律现象,后者是前者的表现。 ②规律的客观性,说明规律无好坏之分。 ③规律一定是一种联系,但联系不一定都是规律。 ④规律并非永恒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①规律具有客观性。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 也不能被消灭。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为它是不可抗拒的。 ②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是普遍的,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自然界、 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③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违背规 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3)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 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提醒 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关系:尊重客观规律是充分、有效地 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误区警示』 易错点 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意味着改变或创造规律 提醒 规律的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只能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 式。客观规律是不能被改变或创造的,也不能消灭规律。 『矫正训练 3』日本观叶石楠、美国红栌、鸡腿菇……一个个农业新名词日益走进百姓生活。 如皋 市近年来引进农业新品种约 50 个,农艺师结合如皋农业生产的实际,使洋菜“本 土化”,打破了“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农艺师的做法体现的哲学 道理是 ( ) A.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