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室收缩房室瓣的关闭和血液冲击房室瓣引起心室振动及心室射出的血液撞击动脉壁引起 的振动而产生的。其音调较低,持续时间较长 第二心音发生于心舒期,又称为心舒音,主要是由于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的关闭和动 脉内的血液倒流冲击大动脉根部及心室内壁振动而形成的。其音调较高,持续时间短。 四、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 (一)每搏输出量和每分输出量 每一个心动周期中,从左、右心室喷射进动脉的血液是基本相等的。每搏输出量是 个心室每次搏动的射血量。在相对安静状态时,每搏输出量只占心室内总血量的一小部 分。每分输出量是每个心室lmin内的射血量,心输出量通常是指每分输出量,是循环系 统机能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每分输出量等于每搏输出量和心率的乘积 心输出量L/min):心率x每搏输出量 正常时,心输出量可随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加,说明机体的机能有相当大的潜在的能 力。这种潜在的能力也可以叫做生理贮备,它对机体适应不同的环境和生活状况有重要的 意义 (二)影响心输出量的主要因素 心输出量的大小取决于心率和每搏输出量,而每搏输出量的大小主要受静脉回流量和 室肌收缩力的影响 静脉回流量英国生理学家 Ernest. Starling的试验发现,心脏能自动地调节并 平衡心搏出量和回心血量之间的关系;回心血量愈多,心脏在舒张期充盈就愈大,心肌受 牵拉就愈大,则心室的收缩力量就愈强,搏出到动脉的血量就愈多。换言之,在生理范围 内,心脏能将回流的血液全部泵出,使血液不会在静脉内蓄积。心脏的这种自身调节不需 要神经和体液的参与。 Staffing的发现被称为心脏定律。 心脏的这种自动调节机制是维持左、右心室输出量相等的最重要的机制。如果由于某 种原因,右心室突然比左心室输出更多的血液,则流人左心室的血量增加,左心室心舒容 积增加,也就会自动地相应增加左心室的输出,使流人肺循环和体循环的血量相等。 心脏自身调节的生理意义在于对搏出量进行精细的调节。当某些情况(如体位改变) 使静脉回流突然増加或减少,或左、右心室搏出量不平衡等情况下所出现的充盈量的微小 变化,都可以通过自身调节来改变搏出量,使之与充盈量达到新的平衡 2.心室肌的收缩力在静脉回流量和心舒末期容积不变的情况下,心肌可以在神经 系统和各种体液因素的调节下,改变心肌的收缩力量。例如,动物在使役、运动和应激 时,搏出量成倍的増加,而此时心脏舒张期容量或动脉血压并不明显增大,即此时心脏收 缩强度和速度的变化并不主要依赖于静脉回流量的改变,而是在交感一肾上腺素的调节 下,心肌的收缩力量增强,使心舒末期的体积比正常时进一步缩小,减少心室的残余量, 从而使搏出量明显增加。 3.心率心输出量是每搏输出量与心率的乘积。在一定范围内,心率的增加可使每 分输出量相应增加。但是心率过快,由于心脏过度消耗供能物质,会使心肌收缩力降低 其次,心率过快时,心动周期的时间缩短,心室缺乏足够的充盈时间,结果每搏输出量减少 24 心肌组织具有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四种生理特性。心肌细胞可分为两大 类:一类是构成心房和心室的心肌细胞,有收缩性,叫做工作细胞;另一类心肌细胞特化
23 心室收缩房室瓣的关闭和血液冲击房室瓣引起心室振动及心室射出的血液撞击动脉壁引起 的振动而产生的。其音调较低,持续时间较长。 第二心音发生于心舒期,又称为心舒音,主要是由于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的关闭和动 脉内的血液倒流冲击大动脉根部及心室内壁振动而形成的。其音调较高,持续时间短。 四、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 (一)每搏输出量和每分输出量 每一个心动周期中,从左、右心室喷射进动脉的血液是基本相等的。每搏输出量是一 个心室每次搏动的射血量。在相对安静状态时,每搏输出量只占心室内总血量的一小部 分。每分输出量是每个心室 lmin 内的射血量,心输出量通常是指每分输出量,是循环系 统机能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每分输出量等于每搏输出量和心率的乘积: 心输出量(L/min);心率 x 每搏输出量 正常时,心输出量可随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加,说明机体的机能有相当大的潜在的能 力。这种潜在的能力也可以叫做生理贮备,它对机体适应不同的环境和生活状况有重要的 意义。 (二)影响心输出量的主要因素 心输出量的大小取决于心率和每搏输出量,而每搏输出量的大小主要受静脉回流量和 心室肌收缩力的影响。 1.静脉回流量 英国生理学家 ErnestH.Starling 的试验发现,心脏能自动地调节并 平衡心搏出量和回心血量之间的关系;回心血量愈多,心脏在舒张期充盈就愈大,心肌受 牵拉就愈大,则心室的收缩力量就愈强,搏出到动脉的血量就愈多。换言之,在生理范围 内,心脏能将回流的血液全部泵出,使血液不会在静脉内蓄积。心脏的这种自身调节不需 要神经和体液的参与。Staffing 的发现被称为心脏定律。 心脏的这种自动调节机制是维持左、右心室输出量相等的最重要的机制。如果由于某 种原因,右心室突然比左心室输出更多的血液,则流人左心室的血量增加,左心室心舒容 积增加,也就会自动地相应增加左心室的输出,使流人肺循环和体循环的血量相等。 心脏自身调节的生理意义在于对搏出量进行精细的调节。当某些情况(如体位改变) 使静脉回流突然增加或减少,或左、右心室搏出量不平衡等情况下所出现的充盈量的微小 变化,都可以通过自身调节来改变搏出量,使之与充盈量达到新的平衡。 2.心室肌的收缩力 在静脉回流量和心舒末期容积不变的情况下,心肌可以在神经 系统和各种体液因素的调节下,改变心肌的收缩力量。例如,动物在使役、运动和应激 时,搏出量成倍的增加,而此时心脏舒张期容量或动脉血压并不明显增大,即此时心脏收 缩强度和速度的变化并不主要依赖于静脉回流量的改变,而是在交感一肾上腺素的调节 下,心肌的收缩力量增强,使心舒末期的体积比正常时进一步缩小,减少心室的残余量, 从而使搏出量明显增加。 3.心率 心输出量是每搏输出量与心率的乘积。在一定范围内,心率的增加可使每 分输出量相应增加。但是心率过快,由于心脏过度消耗供能物质,会使心肌收缩力降低。 其次,心率过快时,心动周期的时间缩短,心室缺乏足够的充盈时间,结果每搏输出量减少。 24 心肌组织具有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四种生理特性。心肌细胞可分为两大 类:一类是构成心房和心室的心肌细胞,有收缩性,叫做工作细胞;另一类心肌细胞特化
构成特殊的传导系统,又叫自律细胞。心肌细胞与其他电兴奋细胞(神经细胞、骨骼肌细 胞等)一样,生物电活动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一)心肌细胞的静息电位 心肌细胞的静息电位及其形成机理,与神经细胞基本相同,也是K’跨膜电位或平衡电位。心肌 工作细胞的静息电位大约是—90mV:自律心肌细胞大约是—70mV 二)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心肌兴奋时产生的动作电位由去极化和复极化两个过程组成,通常 将此整个过程分为0、1、2、3、4共五个D寸期(图3-2)。 1.去极化过程(0期)心房肌、心室肌、浦肯野氏细胞在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中,局部电流刺激未 兴奋区域,首先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瞬间增大而引起Na’的快速内流。接着细胞膜对h’通透性 增大而引起比较缓慢而持久的Q2’的缓慢内流。Na’的快速内流和Ca’的缓慢内流都是顺着浓度 梯度进行的被动转运,它们使膜迅速完成去极化和反极化的电位变化过程 窦房结和房室结细胞膜的去极化是由Ca2’的缓慢内流完成的,与Na/一无关。因此, 去极化的速度比较缓慢,幅度也比较小 2.复极化过程 (1)1期。膜对Na’通透性恢复正常,Na/一内流停止。αa2’的缓慢内流继续进行。膜 对Cl—的通透性发生瞬间增大,膜外的Cl—顺着浓度差和电位差快速向膜内流动,使膜内 电位迅速下降(图3-2,1波)。去极化波(图3-2,0波)与1波共同构成心肌细胞动作电 位中的锋电位。 (2)2期。n-内流减慢并逐渐停止,Ca’的缓慢内流仍继续进行,因而复极化缓慢,膜电位变化 很小,膜内外电位差往往处在接近于零位的等电位状态,使波形呈现平台状 5 (图3-2,2波),2期是心肌细胞的主要特点之一,也是心肌动作电位时间长和不应期很长的原因。 (3)3期。膜对K’的通透性增高,K’顺着浓度差和电位差快速向膜外流动,使膜内 电位快速下降,直到恢复静息电位水平而完成复极化过程(图3-2,3波),3期是复极化 的主要部分 (4)4期。膜复极化完毕,膜电位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心肌工作细胞的电位保持稳 定水平,即静息电位水平。自律细胞并不保持稳定水平,而是能够缓慢地自动的去极化, 使膜电位逐渐变小,能够自动去极化 3.心肌细胞的离子主动转运复极化完毕后,膜电位虽然已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 但细胞内外离子的浓度并没有恢复。在每次动作电位过程中,有一定量的Na’、Cl-、和 Ca2’内流以及K’的外流。在复极化完毕后,通过膜上的钠一钾泵等的主动转运,在ATP 分解供能的条件下,把细胞内多余的C1一和h2’压出膜外,同时把外流到膜外的K’吸进 膜内,直到膜内外各种离子的浓度完全恢复正常为止。 (三)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与收缩的关系 1.一次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心肌细胞发生一次扩布性兴奋之后,由于 膜电位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它的兴奋性也相应的周期性变化。心肌兴奋性的变化分为几个 时期 (1)绝对不应期和有效不应期。心肌细胞在动作电位过程中,有一段时间兴奋性极度降低到零(从 去极相开始到复极达-55mV),无论给予多大的刺激,心肌细胞均不产生反应,称为绝对不应期(ARP) 有一段时间(从一5rev复极到-6orev),给予强烈刺激可使膜发生局部兴奋,但不能爆发动作电位 从去极开始到复极达60rev这段时期内,给予刺激均不能产生动作电位,称为有效不应期ERP)o心 肌绝对不应期比其他任何电兴奋细胞都长得多,这对于保证心肌细胞完成正常功能是极端重要的。它
构成特殊的传导系统,又叫自律细胞。心肌细胞与其他电兴奋细胞(神经细胞、骨骼肌细 胞等)一样,生物电活动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一)心肌细胞的静息电位 心肌细胞的静息电位及其形成机理,与神经细胞基本相同,也是 K’跨膜电位或平衡电位。心肌 工作细胞的静息电位大约是—90mV;自律心肌细胞大约是—70mV。 {二)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 心肌兴奋时产生的动作电位由去极化和复极化两个过程组成,通常 将此整个过程分为 0、1、2、3、4 共五个 D 寸期(图 3—2)。 1.去极化过程(0 期)心房肌、心室肌、浦肯野氏细胞在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中,局部电流刺激未 兴奋区域,首先细胞膜对 Na’的通透性瞬间增大而引起 Na’的快速内流。接着细胞膜对 h2’通透性 增大而引起比较缓慢而持久的 Q2’的缓慢内流。Na’的快速内流和 Ca2’的缓慢内流都是顺着浓度 梯度进行的被动转运,它们使膜迅速完成去极化和反极化的电位变化过程。 窦房结和房室结细胞膜的去极化是由 Ca2’的缓慢内流完成的,与 Na/—无关。因此, 去极化的速度比较缓慢,幅度也比较小。 2.复极化过程 (1)1 期。膜对 Na’通透性恢复正常,Na/—内流停止。Ca2’的缓慢内流继续进行。膜 对 C1—的通透性发生瞬间增大,膜外的 C1—顺着浓度差和电位差快速向膜内流动,使膜内 电位迅速下降(图 3—2,1 波)。去极化波(图 3—2,0 波)与 1 波共同构成心肌细胞动作电 位中的锋电位。 (2)2 期。n—内流减慢并逐渐停止,Ca2’的缓慢内流仍继续进行,因而复极化缓慢,膜电位变化 很小,膜内外电位差往往处在接近于零位的等电位状态,使波形呈现平台状 25 (图 3—2,2 波),2 期是心肌细胞的主要特点之一,也是心肌动作电位时间长和不应期很长的原因。 (3)3 期。膜对 K’的通透性增高,K’顺着浓度差和电位差快速向膜外流动,使膜内 电位快速下降,直到恢复静息电位水平而完成复极化过程(图 3-2,3 波),3 期是复极化 的主要部分。 (4)4 期。膜复极化完毕,膜电位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心肌工作细胞的电位保持稳 定水平,即静息电位水平。自律细胞并不保持稳定水平,而是能够缓慢地自动的去极化, 使膜电位逐渐变小,能够自动去极化。 3.心肌细胞的离子主动转运 复极化完毕后,膜电位虽然已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 但细胞内外离子的浓度并没有恢复。在每次动作电位过程中,有一定量的 Na’、Cl—、和 Ca2’内流以及 K’的外流。在复极化完毕后,通过膜上的钠一钾泵等的主动转运,在 ATP 分解供能的条件下,把细胞内多余的 C1—和 h2’压出膜外,同时把外流到膜外的 K’吸进 膜内,直到膜内外各种离子的浓度完全恢复正常为止。 (三)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与收缩的关系 1.一次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心肌细胞发生一次扩布性兴奋之后,由于 膜电位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它的兴奋性也相应的周期性变化。心肌兴奋性的变化分为几个 时期: (1)绝对不应期和有效不应期。心肌细胞在动作电位过程中,有一段时间兴奋性极度降低到零(从 去极相开始到复极达—55mV),无论给予多大的刺激,心肌细胞均不产生反应,称为绝对不应期(ARP)。 有一段时间 (从—55rev 复极到—60rev),给予强烈刺激可使膜发生局部兴奋,但不能爆发动作电位。 从去极开始到复极达—60rev 这段时期内,给予刺激均不能产生动作电位,称为有效不应期(ERP)o 心 肌绝对不应期比其他任何电兴奋细胞都长得多,这对于保证心肌细胞完成正常功能是极端重要的。它
使心肌细胞每两次兴奋之间都保持一定的时间间隔,从而保证心肌兴奋所引起的收缩能够一次一次的 分开 (2)相对不应期。在复极化的一段时间(相当于从复极-60mV到-80mV),给予超过阈刺激的强刺 激,可引起心肌细胞兴奋,产生动作电位,故称为相对不应期(RRP)。此期心肌的兴奋性已逐渐恢复, 但仍低于正常(图3-3) 26 (3)超常期。在复极化完毕前的一段时间(相当于从复极—80mV到-90mV),给予比阈刺激低的阈下 刺激,就可引起动作电·位的爆发,称超常期(SNP)此期心肌细胞的兴奋性比正常稍高。以后,心 肌细胞的兴奋性完全恢复到正常水平。 2.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与心肌收缩活动的关系(图3-4) (1)不发生强直收缩。心肌收缩的特点是每次兴奋所引起的收缩都一次一次地明显分开而形成单收 缩,不会与骨骼肌那样,使许多次收缩复合起来形成强直收缩。心肌收缩之所以能每次分开,是由于 心肌细胞的有效不应期很长(数百毫秒)。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加舒张早期。在此期间,任何刺激都不能 使心肌细胞发生兴奋和收缩,而保持交替的节律性的收缩与舒张活动,发挥心脏的水泵样作用,推动 血液循环 (2)机能合体性。心脏的机能合体性是心脏区别于骨骼肌的第二特征。电镜下观察发现,每个心肌 细胞都有完整的细胞膜,细胞之间没有原生质的联系。两个相邻的心肌细胞之间的细胞膜形成特殊的 结构叫闫盘。闫盘部位的细胞膜的电阻约ln,而心肌细胞膜的其他部位电阻却高的多,约为500110 日前认为,心肌在结构上虽然不是合体细胞(合胞体),但机能上类似合体细胞,动作电位极易由相邻 心肌细胞之间的低电阻部分传导到另一个细胞,使整个心房或心室的活动像一个大细胞一样,几乎同 时发生兴奋和收缩。这样就充分发挥了心房肌或心室肌的协同作用,提高了收缩效能o (3)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正常心脏是按窦房结的自动节律性进行活动的,窦房结产生的每次兴奋 都在前一次心肌收缩过程完成后才传到心房肌和心室肌。如果在心室的有效不应期之后,心肌受到人 为的刺激或起自窦房结以外的病理性刺激时,心室可产生一次正常节律以外的收缩,称为期外收缩 由于期外收缩发生在下一次窦房结兴奋所产生的正常收缩之前,故又称为期前收缩。期前兴奋也有自 己的有效不应期,当紧接在期前收缩后的一次窦房结的兴奋传至心室时,常正好落在期前兴奋的有效 不应期内,因而不能引起心室兴奋和收缩。必须等到下一次窦房结的兴奋传来,才能发生收缩。所以 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有一段较长的心脏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代偿间歇后的收缩往往比正 常收缩强而有力(图3-5) 27 大,甚至比心室肌工作细胞还大,犬、猫、灵长类和啮齿类动物的浦肯野氏纤维末梢穿过心室内壁的 心内膜下层与心室肌细胞相联,反刍类、马、驴、猪和禽等动物的浦肯野氏纤维末梢深人穿过全部心 室壁分布到心内膜和心外膜的各部。细胞间有丰富的缝隙连接,传导兴奋的速度可高达每秒2~5m。 可将兴奋几乎同时传到心室肌细胞,这对于保证心室肌的同步收缩具有重要意义 5.兴奋在心室肌的传导兴奋由浦肯野氏纤维传到心室肌后,主要依靠心室肌细胞本身通过局 部电流机制在心室壁内进行传导。心室肌的传导速度每秒为0.4-lm(图3-6) 一J切脉系统动脉根据大小和结构可分为大动脉、中动脉、小动脉和微动脉 大动脉指动脉主干及其发出的最大的分支。这些血管的管壁厚而富有弹性纤维,可扩张性 和弹性较大。当心室收缩将血液射人大动脉时,大
使心肌细胞每两次兴奋之间都保持一定的时间间隔,从而保证心肌兴奋所引起的收缩能够一次一次的 分开。 (2)相对不应期。在复极化的一段时间(相当于从复极—60mV 到—80mV),给予超过阈刺激的强刺 激,可引起心肌细胞兴奋,产生动作电位,故称为相对不应期(RRP)。此期心肌的兴奋性已逐渐恢复, 但仍低于正常(图 3-3) 26 (3)超常期。在复极化完毕前的一段时间 (相当于从复极—80mV 到—90mV),给予比阈刺激低的阈下 刺激,就可引起动作电·位的爆发,称超常期(SNP)o 此期心肌细胞的兴奋性比正常稍高。以后,心 肌细胞的兴奋性完全恢复到正常水平。 2.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与心肌收缩活动的关系(图 3-4) (1)不发生强直收缩。心肌收缩的特点是每次兴奋所引起的收缩都一次一次地明显分开而形成单收 缩,不会与骨骼肌那样,使许多次收缩复合起来形成强直收缩。心肌收缩之所以能每次分开,是由于 心肌细胞的有效不应期很长(数百毫秒)。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加舒张早期。在此期间,任何刺激都不能 使心肌细胞发生兴奋和收缩,而保持交替的节律性的收缩与舒张活动,发挥心脏的水泵样作用,推动 血液循环。 (2)机能合体性。心脏的机能合体性是心脏区别于骨骼肌的第二特征。电镜下观察发现,每个心肌 细胞都有完整的细胞膜,细胞之间没有原生质的联系。两个相邻的心肌细胞之间的细胞膜形成特殊的 结构叫闫盘。闫盘部位的细胞膜的电阻约 ln,而心肌细胞膜的其他部位电阻却高的多,约为 500110 目前认为,心肌在结构上虽然不是合体细胞(合胞体),但机能上类似合体细胞,动作电位极易由相邻 心肌细胞之间的低电阻部分传导到另一个细胞,使整个心房或心室的活动像一个大细胞一样,几乎同 时发生兴奋和收缩。这样就充分发挥了心房肌或心室肌的协同作用,提高了收缩效能 o (3)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正常心脏是按窦房结的自动节律性进行活动的,窦房结产生的每次兴奋, 都在前一次心肌收缩过程完成后才传到心房肌和心室肌。如果在心室的有效不应期之后,心肌受到人 为的刺激或起自窦房结以外的病理性刺激时,心室可产生一次正常节律以外的收缩,称为期外收缩。 由于期外收缩发生在下一次窦房结兴奋所产生的正常收缩之前,故又称为期前收缩。期前兴奋也有自 己的有效不应期,当紧接在期前收缩后的一次窦房结的兴奋传至心室时,常正好落在期前兴奋的有效 不应期内,因而不能引起心室兴奋和收缩。必须等到下一次窦房结的兴奋传来,才能发生收缩。所以 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有一段较长的心脏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代偿间歇后的收缩往往比正 常收缩强而有力(图 3-5)。 27 大,甚至比心室肌工作细胞还大,犬、猫、灵长类和啮齿类动物的浦肯野氏纤维末梢穿过心室内壁的 心内膜下层与心室肌细胞相联,反刍类、马、驴、猪和禽等动物的浦肯野氏纤维末梢深人穿过全部心 室壁分布到心内膜和心外膜的各部。细胞间有丰富的缝隙连接,传导兴奋的速度可高达每秒 2~5m。 可将兴奋几乎同时传到心室肌细胞,这对于保证心室肌的同步收缩具有重要意义 5.兴奋在心室肌的传导 兴奋由浦肯野氏纤维传到心室肌后,主要依靠心室肌细胞本身通过局 部电流机制在心室壁内进行传导。心室肌的传导速度每秒为 0.4 一 lm(图 3—6)。-~一一……… [一 J 切脉系统 动脉根据大小和结构可分为大动脉、中动脉、小动脉和微动脉。 ].大动脉 指动脉主干及其发出的最大的分支。这些血管的管壁厚而富有弹性纤维,可扩张性 和弹性较大。当心室收缩将血液射人大动脉时,大
的增长而减小 2.中动脉中动脉的功能是将血液输送至各器官组织,又称为分配血管。 3。小动脉和微动脉小动脉和微动脉的管壁有较丰富的平滑肌,有较强的收缩力,对血流的阻 力大,又称为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尤其后者的舒缩活动可使局部血管的口径和血流阻力发生明显变 化,从而改变所在器官、组织的血流量 (二)毛细血管 1.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在真毛细血管的起始部常有平滑,肌环绕,称为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它的 收缩和舒张可控制其后的毛细血管的关闭和开放,因此可决定某一时间内毛细血管开放的量o 2.交换血管指真毛细,血管。管·壁仅由单层内皮细胞构成。它们的口径平均只有几微米, 长度也只有0.2~(.4/1m。但是,它们的数量很大,彼此联结成网,几乎遍及全身各器官组织。 真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很高,能容许气体和各种晶体分子自由通过,小分子蛋白也能微量通过,因此 成为血管内血液和血管外组织液物质交换的场所 (三)静脉系统 静脉也可分为大静脉、中静脉、小静脉和微静脉。它们的共冋特点是管壁薄而柔软,口径比相应 的动脉大,弹性和收缩性都比较小。多数较大的静脉都有瓣膜,它们朝着向心方向开放,借以防止血 液倒流。 1.微静脉:微静脉因管径小,对血流也产生一定的阻力,又称为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其舒 缩可影响毛细血管前阻力和毛细血管后阻力的比值,从而改变毛细血管压以及体液在血管内和组织间 隙内的分布情况o 2。静脉指大、中、小静脉,由于数量多、口径粗、管壁薄,故其容量较大,而且可扩张性较 大,即较小的压力变化就可使容积发生较大的变化。在安静状态下,整个静脉系统容纳了全身循环血 量的60%~70%0静脉的口径发生较小的变化时,静脉内容纳的血量就可发生很大的变化,而压力的 变化较小。因此,静脉在血管系统中起着血液贮存库的作用,因此将静脉称为容量血管 正常情况下,心血管系统各个部分的血容量所占的循环血液总量的百分比大致如下(近似值):心 脏血管容量占12%,主动脉占2%,体循环动脉系统占10%,毛细血管占4%~6%,体循环静脉系 统占50%~52%,肺循环系统占20% (四)短路血管 指一些血管床中小动脉和小静脉之间的直接联系。它们可使小动脉内的血液不经过毛细血管而直 接流人小静脉。蹄部、,耳廓等处的皮肤中有许多短路血管存在,它们在功能上与体温调节有关。 二\血流阻力和血压 (一)血流阻力 血液在血管系统中流动时遇到的阻,力,称为血流阻力或外周阻力。血流阻力的产生,是由于血 液流动时发生摩擦。其消耗的能量一般表现为热能。这部分热能不可能再转换成 30 血液的势能或动能,故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压力逐渐降低。在形成血液阻力的各因素中,微动脉的 阻力是主要的,因为在整个血管系统中,在主动脉、动脉等部分压力下降很少,而微静脉与右心房 之间的压力下降也很少,大部分压力下降发生在微动脉和毛细血管的两端,由此可以推论这一部分 血管的阻力必然很大。机体对循环功能的调节,就是通过控制各器官阻力血管的口径来调节各器官 之间的血流分配的o (二)血压
29 的增长而减小。 2.中动脉 中动脉的功能是将血液输送至各器官组织,又称为分配血管。 3。小动脉和微动脉 小动脉和微动脉的管壁有较丰富的平滑肌,有较强的收缩力,对血流的阻 力大,又称为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尤其后者的舒缩活动可使局部血管的口径和血流阻力发生明显变 化,从而改变所在器官、组织的血流量。 (二)毛细血管 1.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在真毛细血管的起始部常有平滑,肌环绕,称为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它的 收缩和舒张可控制其后的毛细血管的关闭和开放,因此可决定某一时间内毛细血管开放的量 o 2.交换血管 指真毛细,血管。管·壁仅由单层内皮细胞构成。它们的口径平均只有几微米, 长度也只有 0.2~().4/1m。但是,它们的数量很大,彼此联结成网,几乎遍及全身各器官组织。 真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很高,能容许气体和各种晶体分子自由通过,小分子蛋白也能微量通过, 因此 成为血管内血液和血管外组织液物质交换的场所。 (三)静脉系统 静脉也可分为大静脉、中静脉、小静脉和微静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管壁薄而柔软,口径比相应 的动脉大,弹性和收缩性都比较小。多数较大的静脉都有瓣膜,它们朝着向心方向开放,借以防止血 液倒流。 1.微静脉: 微静脉因管径小,对血流也产生一定的阻力,又称为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其舒 缩可影响毛细血管前阻力和毛细血管后阻力的比值,从而改变毛细血管压以及体液在血管内和组织间 隙内的分布情况 o 2。静脉 指大、中、小静脉,由于数量多、口径粗、管壁薄,故其容量较大,而且可扩张性较 大,即较小的压力变化就可使容积发生较大的变化。在安静状态下,整个静脉系统容纳了全身循环血 量的 60%~70%o 静脉的口径发生较小的变化时,静脉内容纳的血量就可发生很大的变化,而压力的 变化较小。因此,静脉在血管系统中起着血液贮存库的作用,因此将静脉称为容量血管。 正常情况下,心血管系统各个部分的血容量所占的循环血液总量的百分比大致如下(近似值):心 脏血管容量占 12%,主动脉占 2%,体循环动脉系统占 10%,毛细血管占 4%~6%,体循环静脉系 统占 50%~52%,肺循环系统占 20%。 (四)短路血管 指一些血管床中小动脉和小静脉之间的直接联系。它们可使小动脉内的血液不经过毛细血管而直 接流人小静脉。蹄部、,耳廓等处的皮肤中有许多短路血管存在,它们在功能上与体温调节有关。 二\血流阻力和血压 (一)血流阻力 血液在血管系统中流动时遇到的阻,力,称为血流阻力或外周阻力。血流阻力的产生,是由于血 液流动时发生摩擦。其消耗的能量一般表现为热能。这部分热能不可能再转换成 30 血液的势能或动能,故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压力逐渐降低。在形成血液阻力的各因素中, 微动脉的 阻力是主要的,因为在整个血管系统中,在主动脉、动脉等部分压力下降很少, 而微静脉与右心房 之间的压力下降也很少,大部分压力下降发生在微动脉和毛细血管的两 端,由此可以推论这一部分 血管的阻力必然很大。机体对循环功能的调节,就是通过控制 各器官阻力血管的口径来调节各器官 之间的血流分配的 o (二)血压
血压是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也即压强。按照国际标准计量单位规 定,压强的单位为帕(Pao帕的单位较小,故血压数值通常用千帕(kPa)表示。血压的形成有两 个基本因素,其一是由于心血管系统内有血液充盈:其二是心脏射血。心室肌收缩时所释放的能 量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推动血液流动,是血液的动能;另一部分形成对血管壁的侧压 并使血管壁扩张,这部分是势能,即压强能。在心舒期,大动脉发生弹性回缩,又将一部分势 能转变为推动血液的动能,使血液在血管中继续向前流动。由于心脏射血是间断性的,因此在心 动周期中动脉血压发生周期性的变化。早外,由于血液从大动脉流向心房的过程中不断消耗能量 故血压逐渐降低(图3-8 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一)动脉血压 动脉血压在血液循环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决定其他血管中的压力,是保证血液克服阻力供应各组 织器官的主要因素。动脉血压过低不能保证有效的循环和血液供应;动脉血压过高会增加心脏和血管 的负担,甚至损伤血管引起出血 飞.动脉血压的构成每次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可随着心室的舒缩活动而波动。心室收缩时, 动脉压急剧升高,在收缩期的中期达到最高值,这时的动脉血压值称为收缩压。它的高低可以反映心 室肌收缩力量的大小。心室舒张时,动脉压下降,在心舒末期动脉血压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它主要 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称为脉搏压,简称脉压。它可以反映动脉管壁弹性大小 动脉管壁弹性良好可使脉压减小,弹性下降则脉压上升。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个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 值称为平均动脉压。简略估算,平均动脉压大约等于舒张压加1/3脉压。在动脉系统中,血液从主 动脉流向外周,因不断克服血管对血流的阻力而消耗能量,血压也就逐渐下降。在各段血管中,血压 降落的幅度与该段血管对血流的阻力的大小成正比。由于小动脉对血流的阻力最大,在该段血压 31 不再出现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别。 2。几种动物的动脉血压动脉血压在不同种动物之间有相当明显的差别表3-2)。正常条件下, 同种动物的动脉血压相当恒定,但常因品种、年龄、性别及其他生理情况而有所改变。一般地说,幼 年时期动脉血压较低,随着年龄的增长,收缩压和舒张压都逐渐增高;雄性比雌性的略高;高产牛的 血压比低产牛高5%~8%0 表3-2各种成年动物颈动脉或股动脉的血压(kPa) 动物 收缩压 舒缩压 脉搏压|平均动脉血压 17.3 12.6 耳一牛,猪 刀 14.7 13.3 绵羊|18.7 12.0 6.7 14.3 鸡 4.0 火鸡|33.3 厶f√● 兔
血压是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 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也即压强。按 照国际标准计量单位规 定,压强的单 位为帕(Pa)o 帕的单位较小,故血压 数值通常用千帕(kPa)表示。血压的 形成有两 个基本因素,其一是由于心 血管系统内有血液充盈;其二是心脏 射血。心室肌收缩时所释放的能 量可 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推动血液流 动,是血液的动能;另一部分形成对 血管壁的侧压, 并使血管壁扩张,这 部分是势能,即压强能。在心舒期, 大动脉发生弹性回缩,又将一部分势 能转变为推动血液的动能,使血液在 血管中继续向前流动。由于心脏射血是间断性的,因此在心 动周期中动脉血压发生周期性 的变化。早外,由于血液从大动脉流向心房的过程中不断消耗能量, 故血压逐渐降低(图 3—8)。 , 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一)动脉血压 动脉血压在血液循环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决定其他血管中的压力,是保证血液克服阻力供应各组 织器官的主要因素。动脉血压过低不能保证有效的循环和血液供应;动脉血压过高会增加心脏和血管 的负担,甚至损伤血管引起出血。 飞.动脉血压的构成 每次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可随着心室的舒缩活动而波动。心室收缩时, 动脉压急剧升高,在收缩期的中期达到最高值,这时的动脉血压值称为收缩压。它的高低可以反映心 室肌收缩力量的大小。心室舒张时,动脉压下降,在心舒末期动脉血压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它主要 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称为脉搏压,简称脉压。它可以反映动脉管壁弹性大小。 动脉管壁弹性良好可使脉压减小,弹性下降则脉压上升。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个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 值称为平均动脉压。简略估算,平均动脉压大约等于舒张压加 1/3 脉压。在动脉系统中,血液从主 动脉流向外周,因不断克服血管对血流的阻力而消耗能量,血压也就逐渐下降。在各段血管中,血压 降落的幅度与该段血管对血流的阻力的大小成正比。由于小动脉对血流的阻力最大,在该段血压 31 不再出现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别。 · 2。几种动物的动脉血压 动脉血压在不同种动物之间有相当明显的差别(表 3—2)。正常条件下, 同种动物的动脉血压相当恒定,但常因品种、年龄、性别及其他生理情况而有所改变。一般地说,幼 年时期动脉血压较低,随着年龄的增长,收缩压和舒张压都逐渐增高;雄性比雌性的略高;高产牛的 血压比低产牛高 5%~8%o 表 3-2 各种成年动物颈动脉或股动脉的血压(kPa) ┌────┬──────┬─────┬─────┬─────────┐ │ 动物│ 收缩压 │ 舒缩压│ 脉搏压│ 平均动脉血压 │ ├────┼──────┼─────┼─────┼─────────┤ │ 耳 │ 17.3 │ 12.6 │ 4.7 │ 14.3 │ │ —刀│ │ │ │ │ │ 牛 │ 18.7 │ 12.6 │ 6.0 │ 14.7 │ │ ' │ │ │ │ │ │ 猪 │ 18.7 │ 10.6 │ 8.0 │ 13.3 │ │ 绵羊│ 18.7 │ 12.0 │ 6.7 │ 14.3 │ │ 鸡 │ 23.3 │ 19.3 │ 4.0 │ 20.7 │ │ 火鸡│ 33.3 │ 22.6 │ 10,6 │ 9 气 7 │ │ │ │ │ │ 厶 f√ ● , │ │ 兔 │ 16.0 │ 10.6 │ 5。3 │ 12.4 │ │ 猫 │ 18.7 │ 12.0 │ 6.7 │ 1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