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与猪苓 两药同属利水消肿药,味甘淡性平,均为治疗水肿胀满等 症所常用,两药都能利水渗湿,对于小便不利,淋痛、水 肿等,常相须为用。 猪苓:主入肾与膀胱经,仅有渗湿利尿之功 ,而无补脾益 中之效,且利水作用较茯苓强,适用于水肿、 泄泻、淋浊 等; 茯苓 则主入心、脾、肾,利中有补,能补益心脾,宁心 安神,用于脾虚湿盛所致腹泻、便溏、食少等,以及失眠、 健忘等。且茯苓又为治痰要药,痰饮所致眩晕、咳嗽、心 悸等亦常选用
两药同属利水消肿药,味甘淡性平,均为治疗水肿胀满等 症所常用,两药都能利水渗湿,对于小便不利,淋痛、水 肿等,常相须为用。 猪苓:主入肾与膀胱经,仅有渗湿利尿之功,而无补脾益 中之效,且利水作用较茯苓强,适用于水肿、泄泻、淋浊 等; 茯苓:则主入心、脾、肾,利中有补,能补益心脾,宁心 安神,用于脾虚湿盛所致腹泻、便溏、食少等,以及失眠、 健忘等。且茯苓又为治痰要药,痰饮所致眩晕、咳嗽、心 悸等亦常选用。 茯苓与猪苓
薏苡仁 【药用来源】为禾本科植物薏苡的干燥成熟种仁。 薏苡 薏苡仁
薏苡仁 【药用来源】为禾本科植物薏苡的干燥成熟种仁。 薏苡 薏苡仁
【药性】甘、淡,凉。归脾、胃、 肺经。 功效】 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 【应用】 1.水肿,小便不利,脚气。 本品淡渗甘补,既利水消肿 又健脾补中。常用于脾虚湿胜之水肿腹胀,小便不利,多与茯 苓、白术、 黄芪等药同用;治脚气浮肿可与防已、木瓜、 苍术 同用。 2,脾虚泄泻。 本品能渗除脾湿,健脾止泻,尤宜治脾虚湿 盛之泄泻,常与人参、茯苓、白术等合用,如参苓白术散 3、湿痹拘孪。本品能渗湿,又善于祛除肌肉筋骨之湿邪 能渗湿除痹,缓和挛急。故风湿久痹,筋脉挛急者可用之。因 其性偏寒,风湿痹痛偏热者适用
【药性】甘、淡,凉。归脾、胃、肺经。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 【应用】 1.水肿,小便不利,脚气。本品淡渗甘补,既利水消肿, 又健脾补中。常用于脾虚湿胜之水肿腹胀,小便不利,多与茯 苓、白术、黄芪等药同用;治脚气浮肿可与防已、木瓜、苍术 同用。 2.脾虚泄泻。本品能渗除脾湿,健脾止泻,尤宜治脾虚湿 盛之泄泻,常与人参、茯苓、白术等合用,如参苓白术散. 3.湿痹拘挛。本品能渗湿,又善于祛除肌肉筋骨之湿邪, 能渗湿除痹,缓和挛急。故风湿久痹,筋脉挛急者可用之。因 其性偏寒,风湿痹痛偏热者适用
4. 肺痈,肠痈。本品能健脾益胃,又入肺经,有虚则补其 母之义,兼能清热排脓,为治疗内痈的要药,故肺痿、肺痈咳 睡脓痰,胸痛等以及肠痈,常用其清肺肠之热,排脓消痈。 【用法用量】 煎服,9~30g。清利湿热宜生用 ,健脾止泻宜 炒用。 【使用注意】 津液不足者慎用
4.肺痈,肠痈。本品能健脾益胃,又入肺经,有虚则补其 母之义,兼能清热排脓,为治疗内痈的要药,故肺痿、肺痈咳 唾脓痰,胸痛等以及肠痈,常用其清肺肠之热,排脓消痈。 【用法用量】 煎服,9~30g。清利湿热宜生用,健脾止泻宜 炒用。 【使用注意】 津液不足者慎用
薏苡仁与茯苓 两者都能健脾利湿,且均归脾经,对于脾虚湿盛之证,常 相须应用。 薏苡仁作用缓和,需要大量应用才见其效。薏苡仁性寒能 清热排脓,入肺胃经,对于肺痿、 肺痈、肠痈之证是为常用。 且又擅长祛筋骨肌肉之湿邪,用于风湿热痹,筋脉拘挛等尤为 适宜。 茯苓性平和缓,祛邪而不猛烈,扶正而不峻补,为利水渗 湿之要药,其利水渗湿、健脾之力较薏苡仁为强。对于水肿 无论寒热虚实,均可配伍使用。取其利水健脾之功,常用治痰 饮病眩晕、心悸、咳嗽等,为治痰饮病之要药。又归心肾二经 补益心脾,宁心安神作用较好。常用治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等 病
两者都能健脾利湿,且均归脾经,对于脾虚湿盛之证,常 相须应用。 薏苡仁:作用缓和,需要大量应用才见其效。薏苡仁性寒能 清热排脓,入肺胃经,对于肺痿、肺痈、肠痈之证是为常用。 且又擅长祛筋骨肌肉之湿邪,用于风湿热痹,筋脉拘挛等尤为 适宜。 茯苓:性平和缓,祛邪而不猛烈,扶正而不峻补,为利水渗 湿之要药,其利水渗湿、健脾之力较薏苡仁为强。对于水肿, 无论寒热虚实,均可配伍使用。取其利水健脾之功,常用治痰 饮病眩晕、心悸、咳嗽等,为治痰饮病之要药。又归心肾二经, 补益心脾,宁心安神作用较好。常用治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等 病。 薏苡仁与茯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