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论 第六章 利水渗湿药
各 论 第六章 利水渗湿药
【概念】 凡能通利水道,渗泄水湿的药物统称为利水渗湿药。因服用这类药物能 使小便通畅,尿量增加,所以又称利尿药。 【作用】 本类药物味多甘淡,主归膀胱、小肠经,作用趋向偏于下行,有通利小 便,渗利水湿的功效,部分药物性寒兼有清利湿热,利尿通淋和利胆退黄等 作用。 湿邪侵犯的部位不同表现的症状也不同。若留滞在筋肉之间,则感觉肢 体重滞或屈伸不利。若泛滥于皮肤之间,则为浮肿。流窜在肠胃之中,则 为濡泄,甚则小便不利。 湿邪为病,有外湿与内湿之分。 外湿,则恶寒、发热、身重痛。 内湿,常因脾阳不健,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于是聚而成湿,停而成痰 留而成饮,甚则积而为水。 内湿又有上、中、下之别,湿邪在上,则头重,面目浮肿;在中则胸痞 呕恶,脘腹胀满,便溏或泄泻,或发黄疸,或为痰饮;在下,则足胫浮肿或 小便淋浊,或带下
【概念】 凡能通利水道,渗泄水湿的药物统称为利水渗湿药。因服用这类药物能 使小便通畅,尿量增加,所以又称利尿药。 【作用】 本类药物味多甘淡,主归膀胱、小肠经,作用趋向偏于下行,有通利小 便,渗利水湿的功效,部分药物性寒兼有清利湿热,利尿通淋和利胆退黄等 作用。 湿邪侵犯的部位不同表现的症状也不同。若留滞在筋肉之间,则感觉肢 体重滞或屈伸不利。若泛滥于皮肤之间,则为浮肿。流窜在肠胃之中,则 为濡泄,甚则小便不利。 湿邪为病,有外湿与内湿之分。 外湿,则恶寒、发热、身重痛。 内湿,常因脾阳不健,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于是聚而成湿,停而成痰, 留而成饮,甚则积而为水。 内湿又有上、中、下之别,湿邪在上,则头重,面目浮肿;在中则胸痞 呕恶,脘腹胀满,便溏或泄泻,或发黄疸,或为痰饮;在下,则足胫浮肿或 小便淋浊,或带下
【适应症 主要适用于水湿停蓄体内,或水湿与热相并,或水湿与寒相结 所产生的格种病症: 如水湿贮留的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喘,水湿泄泻; 湿与热结的黄疸尿赤,小便淋浊,赤白带下,湿疹、湿疮,风 湿热痹,关节肿痛以及暑湿、湿温等; 此外,部分淡渗利湿药与温里祛寒药同用,还可用于寒湿为患 如寒湿内盛,肢冷脉沉,阴寒水肿;寒湿下注,脚气胫肿;寒痰停 饮,风寒湿痹等疾病。 【分类】 利水渗湿药由于药性及功效、主治病证的不同,可分为利水消 肿药、利尿通淋药、利湿退黄药三类
【适应症】 主要适用于水湿停蓄体内,或水湿与热相并,或水湿与寒相结 所产生的各种病症: 如水湿贮留的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喘,水湿泄泻; 湿与热结的黄疸尿赤,小便淋浊,赤白带下,湿疹、湿疮,风 湿热痹,关节肿痛以及暑湿、湿温等; 此外,部分淡渗利湿药与温里祛寒药同用,还可用于寒湿为患, 如寒湿内盛,肢冷脉沉,阴寒水肿;寒湿下注,脚气胫肿;寒痰停 饮,风寒湿痹等疾病。 【分类】 利水渗湿药由于药性及功效、主治病证的不同,可分为利水消 肿药、利尿通淋药、利湿退黄药三类
第一节 利水消肿药 本类药物性味甘淡平或微寒,主归肾和膀胱经,淡能渗泄水湿,服药后能 使小便畅利,水肿消退,故具有利水消肿作用。用于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 不利,以及泄泻、痰饮等证。 风水水肿:风邪外袭,肺气不宣,风遏水阻,风水相搏,流溢肌肤,造成 风水泛滥,症见眼脸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浮肿,兼有风寒或风热表证。 湿盛水肿:水湿侵袭,湿阻中焦,脾失健运,三焦决渎无权,膀胱气化不 利,以致肢体浮肿,小便短少,体重困倦,苔白腻,脉沉缓。 湿热水肿:湿郁化热,壅于肌肤经隧之间,膀胱气化不利,通身浮肿,皮 肤光亮,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 阴寒水肿:水肿日久不愈,正气日衰,脾肾阳虚,气化不利,腰以下肿甚 按之凹陷不起,膀胱胀满,食少便溏,腰膝酸重,肢冷畏寒,舌淡而胖嫩 濡缓或沉细
本类药物性味甘淡平或微寒,主归肾和膀胱经,淡能渗泄水湿,服药后能 使小便畅利,水肿消退,故具有利水消肿作用。用于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 不利,以及泄泻、痰饮等证。 风水水肿:风邪外袭,肺气不宣,风遏水阻,风水相搏,流溢肌肤,造成 风水泛滥,症见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浮肿,兼有风寒或风热表证。 湿盛水肿:水湿侵袭,湿阻中焦,脾失健运,三焦决渎无权,膀胱气化不 利,以致肢体浮肿,小便短少,体重困倦,苔白腻,脉沉缓。 湿热水肿:湿郁化热,壅于肌肤经隧之间,膀胱气化不利,通身浮肿,皮 肤光亮,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 阴寒水肿:水肿日久不愈,正气日衰,脾肾阳虚,气化不利,腰以下肿甚, 按之凹陷不起,膀胱胀满,食少便溏,腰膝酸重,肢冷畏寒,舌淡而胖嫩, 濡缓或沉细。 第一节 利水消肿药
茯苓 【药用来源】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 茯苓菌核 药材茯苓
茯 苓 【药用来源】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 茯苓菌核 药材茯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