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生产过程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1)厂址 从厂址的工程地质、地形地貌、水文、气象条 件、周围环境、交通运输条件、自然灾害、消防支 持等方面分析、辨识. (2)总平面布置 从功能分区、防火间距和安全间距、风向、建 筑物朝向、危险有害物质设施、动力设施、道路、 储运设施等进行分析、辨识. (3)道路及运输 从运输、装卸、消防、疏散、人流、物流、平 面交叉运输和竖向交叉运输等方面进行分析、辨识
2.2.2 生产过程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1)厂址 从厂址的工程地质、地形地貌、水文、气象条 件、周围环境、交通运输条件、自然灾害、消防支 持等方面分析、辨识. (2)总平面布置 从功能分区、防火间距和安全间距、风向、建 筑物朝向、危险有害物质设施、动力设施、道路、 储运设施等进行分析、辨识. (3)道路及运输 从运输、装卸、消防、疏散、人流、物流、平 面交叉运输和竖向交叉运输等方面进行分析、辨识
(4)建(构)筑物 从厂房的生产火灾危险性分类或库房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 性分类、耐火等级、结构、层数、占地面积、防火间距、安 全疏散等方面进行分析、辨识 (5)工艺过程 a.对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危险、有害因素在设计前进行 分析、辨识. b.安全现状评价可针对行业和专业的特点及行业和专业制定 的安全标准、规程进行分析、辨识 C.根据典型的单元过程(单元操作)进行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辨识. (6)主要设备装置 其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包括机械、电气、特种设备、锅炉 压力容器、专业设备等 (7)作业环境 其危险、有害因素有尘、毒、烟雾、噪声、振动、辐射、 温度、湿度、采光、照明及光、热辐射等:
(4)建(构)筑物 从厂房的生产火灾危险性分类或库房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 性分类、耐火等级、结构、层数、占地面积、防火间距、安 全疏散等方面进行分析、辨识. (5)工艺过程 a.对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危险、有害因素在设计前进行 分析、辨识. b.安全现状评价可针对行业和专业的特点及行业和专业制定 的安全标准、规程进行分析、辨识. c.根据典型的单元过程(单元操作)进行危险、有害 因素分析、 辨识 . (6)主要设备装置 其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包括机械、电气、特种设备、锅炉 压力容器、专业设备等. (7)作业环境 其危险、有害因素有尘、毒、烟雾、噪声、振动、辐射、 温度、湿度、采光、照明及光、热辐射等
2.2.3工艺设备或装置的危险性辨识 2.2.3.1工艺设备、装置的危险、有害因素辨 识 (1)设备本身是否能满足工艺的要求. (2)是否具备相应的安全附件或安全防护装 置. (③)是否具备指示性安全技术措施. (4)是否具备紧急停车的装置. (5)是否具备检修时不能自动投入、不能自 动反向的安全装置」
2.2.3工艺设备或装置的危险性辨识 2.2.3.1工艺设备、装置的危险、有害因素辨 识 (1)设备本身是否能满足工艺的要求. (2)是否具备相应的安全附件或安全防护装 置. (3)是否具备指示性安全技术措施. (4)是否具备紧急停车的装置. (5)是否具备检修时不能自动投入、不能自 动反向的安全装置
2.2.3.2专业设备危险性辨识 (1)化工设备的安全运行要求: a.有足够的强度 b.密封安全可靠 c.安全保护装置必须配套d适用性强 (2)对于机械加工设备可依据以下规程进行: a.《机械加工设备一般安全要求》; b.《磨削机械安全规程》; C. 《剪切机械安全规程》; d. 《起重机械安全规程》; e.《电机外壳防护等级》; f.《蒸汽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g.《热水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定》; h.《特种设备质量监督与安全监察规定》
2.2.3.2专业设备危险性辨识 (1)化工设备的安全运行要求: a.有足够的强度 b.密封安全可靠 c.安全保护装置必须配套 d.适用性强 (2)对于机械加工设备可依据以下规程进行: a. 《机械加工设备一般安全要求》; b. 《磨削机械安全规程》; c. 《剪切机械安全规程》; d. 《起重机械安全规程》; e. 《电机外壳防护等级》; f. 《蒸汽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g. 《热水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定》; h. 《特种设备质量监督与安全监察规定》
2.2.3.3电气设备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1)电气设备的工作环境是否属于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是否属于粉 尘、潮湿或腐蚀环境对电气设备的相应要求是否满足 (2)电气设备是否具有国家指定机构的安全认证标志,特别是防爆电 器等级 (3)电气设备是否为国家颁布的淘汰产品. (4)用电负荷等级对电力装置的要求 (⑤)电气火花引燃源,电缆接头、电缆沟内电缆敷设 (⑥)触电保护、漏电保护、短路保护、过载保护、绝缘、电气隔离、 屏护、电气安全距离等是否可靠. (7)是否根据作业环境和条件选择安全电压,安全电压值和设施是否 符合规定 (⑧)防静电、防雷击等电气连结措施是否可靠. (⑨)管理制度方面的完善程度 (10)事故状态下的照明、消防、疏散用电及应急措施用电的可靠性 (11)自动控制系统的可靠性, (12)变配电站是否符合要求
2.2.3.3 电气设备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1)电气设备的工作环境是否属于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是否属于粉 尘、潮湿或腐蚀环境.对电气设备的相应要求是否满足. (2)电气设备是否具有国家指定机构的安全认证标志,特别是防爆电 器等级 (3)电气设备是否为国家颁布的淘汰产品. (4)用电负荷等级对电力装置的要求. (5)电气火花引燃源,电缆接头、电缆沟内电缆敷设. (6)触电保护、漏电保护、短路保护、过载保护、绝缘、电气隔离、 屏护、电气安全距离等是否可靠. (7)是否根据作业环境和条件选择安全电压,安全电压值和设施是否 符合规定. (8)防静电、防雷击等电气连结措施是否可靠. (9)管理制度方面的完善程度. (10)事故状态下的照明、消防、疏散用电及应急措施用电的可靠性. (11)自动控制系统的可靠性. (12)变配电站是否符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