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木中学“352高效课堂”高二语文导学案 《王好战,请以战喻》 主备人:冉思尧班级:组别:姓名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寓言故事所蕴含的意义 2.把握重要实词虚词的用法。 预习案 预习课文,完成下面习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卒然()沛然() 嗜 杀()饿莩() 孝悌()庠()序数罟()洿()池 枯槁()瞤()墦()讪() 施施()王好()战恶乎定()语人() 弃甲曳()兵不可胜()食鸡豚()狗彘()之畜( 2.解释下列重点字词和特殊句式。 第一篇 A.词类活用 ①填然鼓之②然而不王者 ③谨庠序之教④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神木中学“352 高效课堂”高二语文导学案 《王好战,请以战喻》 主备人:冉思尧 班级: 组别: 姓名: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寓言故事所蕴含的意义。 2.把握重要实词虚词的用法。 预习 案 预习课文,完成下面习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卒.然( ) 沛.然( ) 嗜.杀( ) 饿莩.( ) 孝悌.( ) 庠.( )序 数罟..( ) 洿.( )池 枯槁.( ) 瞷.( ) 墦.( ) 讪.( ) 施施..( ) 王好.( )战 恶.乎定( ) 语.人( ) 弃甲曳.( )兵 不可胜.( )食 鸡豚.( )狗彘.( )之畜.( ) 2.解释下列重点字词和特殊句式。 第一篇 A.词类活用: ①填然鼓.之 ②然而不王者 ③谨.庠序之教 ④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⑤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B.通假字 ①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③途有饿殍而不知发 B.特殊句式 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④树之以桑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 第二篇 A.通假字 ①必餍酒肉而后反②蚤起③施施从外来 B.特殊句式: ①而良人未之知也②骄其妻妾 第三篇
⑤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B.通假字: ①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③途有饿殍而不知发 B.特殊句式: 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④树之以桑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 第二篇 A.通假字: ①必餍酒肉而后反 ②蚤起 ③施施从外来 B.特殊句式: ①而良人未之知也 ②骄其妻妾 第三篇
A.词类活用: ①请轻之②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③去关市之征 B.特殊句式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第四篇 A.词类活用 ①出,语人曰②天下恶乎定 ③今夫天下之人牧④谁能一之 ⑤孰能与之 B.归纳第四篇短文中出现的“之”字用法? 神木中学“352高效课堂”高二语文导学案 《王好战,请以战喻》 主备人:冉思尧班级:组别:姓名: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特点,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A.词类活用: ①请轻之 ②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③去关市之征 B.特殊句式: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第四篇 A.词类活用: ①出,语人曰 ②天下恶乎定 ③今夫天下之人牧 ④谁能一之 ⑤孰能与之 B.归纳第四篇短文中出现的“之”字用法? 神木中学“352 高效课堂”高二语文导学案 《王好战,请以战喻》 主备人:冉思尧 班级: 组别: 姓名: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特点,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了解孟子散文托寓言以说理的特点。理解文中比喻,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 探究案 认真研读每则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1.孟子对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问是如何分析的? 2.孟子比喻的特点是什么?“五十步笑百步”的喻意何在? 3.“仁政”思想在本文中是如何表现的?对当下有何启发?
2.了解孟子散文托寓言以说理的特点。理解文中比喻,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 探究 案 认真研读每则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第一篇 1.孟子对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问是如何分析的? 2.孟子比喻的特点是什么?“五十步笑百步”的喻意何在? 3.“仁政”思想在本文中是如何表现的?对当下有何启发? 第二篇
1.结合课文,分析齐人形象 2.有人认为孟子在此犯了常识错误:乞讨为生的人不可能娶有妻妾。你是如何 看待的呢? 3.这则短文的讽刺效果是怎样达到的? 第三篇 1.孟子与戴盈之讨论什么问题?双方的意见有什么不同? 2.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1.结合课文,分析齐人形象。 2.有人认为孟子在此犯了常识错误:乞讨为生的人不可能娶有妻妾。你是如何 看待的呢? 3. 这则短文的讽刺效果是怎样达到的? 第三篇 1.孟子与戴盈之讨论什么问题?双方的意见有什么不同? 2.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