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磨削运动及磨削过程第三节磨削力、磨削功率及磨削温度第七章数控机床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娄数控机床的分类了解数控机床的种类、工作原72第三节娄数控机床的工作原理理、典型结构及选用原则第四节数控机床的机械结构第五节数控机床的选用原则第八章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订第一节概述掌握基本概念;掌握机械加工第二节定位基准的选择8工艺路线的拟定方法;掌握工6第三节机械加工工艺路线的拟定艺尺寸链的计算方法第四节加工余量及工序尺寸和公差的确定第五节工艺尺寸链第九章工件在机床上的安装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工件的定位原理掌握定位及夹紧原理;了解定9第三节定位方式与定位元件的选择4位元件和基本夹紧机构的选择第四节定位误差第五节工件的夹紧第六节基本夹紧机构第十章机械加工精度第一节概述了解工艺系统对加工精度的影第二节工艺系统几何误差对加工精度的影响104响第三节工艺系统受力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第四节工艺系统受热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第五节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第十一章机械加工表面质量第一节表面质量的含义及其对零件使用性能了解基本概念;了解表面质量11的影响及其影响因素;掌握提高表面1质量的方法第二节影响机械加工表面质量的因素第三节提高机械加工表面质量的方法14
14 第二节 磨削运动及磨削过程 第三节 磨削力、磨削功率及磨削温度 7 第七章 数控机床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数控机床的分类 第三节 数控机床的工作原理 第四节 数控机床的机械结构 第五节 数控机床的选用原则 了解数控机床的种类、工作原 理、典型结构及选用原则 2 8 第八章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订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定位基准的选择 第三节 机械加工工艺路线的拟定 第四节 加工余量及工序尺寸和公差的确定 第五节 工艺尺寸链 掌握基本概念;掌握机械加工 工艺路线的拟定方法;掌握工 艺尺寸链的计算方法 6 9 第九章 工件在机床上的安装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工件的定位原理 第三节 定位方式与定位元件的选择 第四节 定位误差 第五节 工件的夹紧 第六节 基本夹紧机构 掌握定位及夹紧原理;了解定 位元件和基本夹紧机构的选择 4 10 第十章 机械加工精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工艺系统几何误差对加工精度的影响 第三节 工艺系统受力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 第四节 工艺系统受热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 第五节 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 了解工艺系统对加工精度的影 响 4 11 第十一章 机械加工表面质量 第一节 表面质量的含义及其对零件使用性能 的影响 第二节 影响机械加工表面质量的因素 第三节 提高机械加工表面质量的方法 了解基本概念;了解表面质量 及其影响因素;掌握提高表面 质量的方法 1
第十二章装配工艺了解基本概念;了解保证装配12第一节装配工艺的制订精度的方法第二节保证装配精度的方法实验部分学必开/实验实验内容、要求及时间安排、仪器要序号实验项目名称时求选开类型1三、教学方法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后作业、课堂讨论等教学环节为辅。以学生为中心,上课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启发、激励、引导和指导。本课程的教学采用互动式、启发式的教学模式。收集了大量与机械制造相关的案例,并配有大量的图片、视频和动画,可以加深学生对机械制造的理解和体会。本课程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考查,每章学习后,都会留有课后作业。开展课堂讨论是教学方法改革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选择一些相关的内容,让学生分组提前准备,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和教师点评相结合。既有利于改革方式单一的教学模式,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间题的能力。四、课程思政内容1、通过梳理我国机械制造业发展脉络,阐述中国机械制造发展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事业的情怀,增强使命感与荣誉感;2、通过案例及机械制造方法、机械制造装备、机械制造工艺等与国外先进技术的对比,介绍目前中国机械制造业与国外先进国家的巨大差距,激发学生热爱国家,投身专业的热情。3、介绍我国现代制造业的现状及发展,介绍我国机械制造的广阔发展前景和未来价值,让学生热爱专业、增强专业信心,热爱生活:五、教学目标达成与评价方式1、本课程主要通过课堂讲授等教学环节来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以课堂教学为主,采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以扩大教学信息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讲授方式多样化,可采用提间、师生互动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课后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使学生巩固和自查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对重点、难点内容,课上给与必要的提示。安排固定的答疑时间,解答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15
15 12 第十二章 装配工艺 第一节 装配工艺的制订 第二节 保证装配精度的方法 了解基本概念;了解保证装配 精度的方法 1 实验部分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学 时 实验内容、要求及时间安排、仪器要 求 必开/ 选开 实验 类型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后作业、课堂讨论等教学环节为辅。以学生为中心,上课过 程中对学生进行启发、激励、引导和指导。 本课程的教学采用互动式、启发式的教学模式。收集了大量与机械制造相关的案例,并 配有大量的图片、视频和动画,可以加深学生对机械制造的理解和体会。 本课程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考查,每章学习后,都会留有课后作 业。开展课堂讨论是教学方法改革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选择一些相关的内容,让学生分组 提前准备,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和教师点评相结合。既有利于改革方式单一的教学模式,又 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思政内容 1、通过梳理我国机械制造业发展脉络,阐述中国机械制造发展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 热爱事业的情怀,增强使命感与荣誉感; 2、通过案例及机械制造方法、机械制造装备、机械制造工艺等与国外先进技术的对比, 介绍目前中国机械制造业与国外先进国家的巨大差距,激发学生热爱国家,投身专业的热情。 3、介绍我国现代制造业的现状及发展,介绍我国机械制造的广阔发展前景和未来价值, 让学生热爱专业、增强专业信心,热爱生活; 五、教学目标达成与评价方式 1、本课程主要通过课堂讲授等教学环节来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以课堂教学为主, 采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以扩大教学信息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讲授方 式多样化,可采用提问、师生互动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课后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使学生巩固和自查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对重点、难 点内容,课上给与必要的提示。安排固定的答疑时间,解答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3、注重培养学生提高利用标准、规范及手册等技术资料的能力。六、课程成绩评定1、平时上课考勤及作业等,占总评成绩的40%。2、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60%。七、建议教材与主要参考书建议教材:1.王红军等.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第4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1.4。参考书:1.王先逹.机械制造工艺学(第三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2.林燕华.机械制造技术基础[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3.李昌年机床夹具设计与制造[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八、编制与审核工作内容负责人完成时间常城编制(任课教师)2024年6月审核(学科、专业负2024年8月QR责人)彭宝茂批准(主管院长)2024年8月16
16 3、注重培养学生提高利用标准、规范及手册等技术资料的能力。 六、课程成绩评定 1、平时上课考勤及作业等,占总评成绩的 40%。 2、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 60%。 七、建议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建议教材: 1. 王红军等.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第 4 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1.4。 参考书: 1.王先逵. 机械制造工艺学(第三版)[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5. 2.林燕华.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 3.李昌年. 机床夹具设计与制造[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八、编制与审核 工作内容 负责人 完成时间 编制(任课教师) 常城 2024 年 6 月 审核(学科、专业负 责人) 2024 年 8 月 批准(主管院长) 2024 年 8 月
《机械振动理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课程编码ME5001机械振动理论Theoryof Mechanical英文名称考核方式考试口考查Vibrations公共必修课学分2团专业必修课口公共选修课课程性质口专业选修课32总学时口补修课口其他口本研一体化课程口特色课程口学科交叉融合课程口全英文授课课程0课程特点实验学时口双语授课课程口案例课程口校企联合课程团其他先修课程(已具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线性代数、高等数学备知识能力)适用学科/专业机械工程/机械类学位类别(领域)一、课程教学目标(说明:根据培养目标,紧密结合本课程特性与内涵,概括性的确定出学习者学习该课程后,在知识、科研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应达到的目标与要求。1.会建立机械系统中多自由度系统和弹性体系统动力学方程。2.会对多自由度系统和弹性体系统的自由振动、受迫振动(简谐激励、周期激励和一般激励,基础位移和力激励)的进行求解。3.会对工程凝练的振动间题和振动现象进行分析。17
17 《机械振动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机械振动理论 课程编码 ME5001 英文名称 Theory of Mechanical Vibrations 考核方式 □√ 考试 □考查 课程性质 □公共必修课 专业必修课 □公共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 □补修课 □其他_ 学分 2 总学时 32 课程特点 □本研一体化课程 □特色课程 □学科交叉融合课程 □全英文授课课程 □双语授课课程 □案例课程 □校企联合课程 其他_ 实验学时 0 先修课程(已具 备知识能力) 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线性代数、高等数学 适用学科/专业 学位类别(领域) 机械工程/机械类 一、课程教学目标 (说明:根据培养目标,紧密结合本课程特性与内涵,概括性的确定出学习者学习该课 程后,在知识、科研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应达到的目标与要求。) 1. 会建立机械系统中多自由度系统和弹性体系统动力学方程。 2. 会对多自由度系统和弹性体系统的自由振动、受迫振动(简谐激励、周期激励和一 般激励,基础位移和力激励)的进行求解。 3. 会对工程凝练的振动问题和振动现象进行分析
二、课程教学内容提要与基本要求理论部分序号学时基本要求教学内容提要第一章自由振动掌握无阻尼和有阻尼自由振动的理论和分1.自由振动1析方法。2.阻尼自由振动第二章受迫振动1.线性系统的受迫振动掌握单自由度系统受迫振动的基本理论和22.受迫振动的过渡阶段8分析方法,理解受迫振动中的共振特性。3.简谐激励下的受迫振动4.任意周期激励下的响应第三章多自由度系统的振动1.多自由度系统的自由振动掌握多自由度系统的模态特性分析方法;2.多自由度系统的模态掌握模态叠加法的运用;掌握多自由度系33.模态的正交性统的共振特性;理解有阻尼的多自由度系124.固有频率为零和相等的情况统的复模态分析技术;理解近似解法在工程中的应用。5.多自由度系统的受迫振动6.有阻尼的多自由度系统第四章连续系统的振动1.杆的纵向振动掌握连续系统的模态分析技术,以及与多2.梁的横向振动4自由度系统中的模态特性的区别:掌握工83.集中质量法,假设模态法程中常用的几种离散化方法。4.有限元方法实验部分实验实验内容、要求及时间安排、仪器要必开/学序号实验项目名称求类型时选开三、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为主,结合讨论式教学,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第五章部分内容分小组讨论、教师指导的形式学习。18
18 二、课程教学内容提要与基本要求 理论部分 序号 教学内容提要 基本要求 学时 1 第一章 自由振动 1. 自由振动 2. 阻尼自由振动 掌握无阻尼和有阻尼自由振动的理论和分 析方法。 4 2 第二章 受迫振动 1. 线性系统的受迫振动 2. 受迫振动的过渡阶段 3. 简谐激励下的受迫振动 4. 任意周期激励下的响应 掌握单自由度系统受迫振动的基本理论和 分析方法,理解受迫振动中的共振特性。 8 3 第三章 多自由度系统的振动 1. 多自由度系统的自由振动 2. 多自由度系统的模态 3. 模态的正交性 4. 固有频率为零和相等的情况 5. 多自由度系统的受迫振动 6. 有阻尼的多自由度系统 掌握多自由度系统的模态特性分析方法; 掌握模态叠加法的运用;掌握多自由度系 统的共振特性;理解有阻尼的多自由度系 统的复模态分析技术;理解近似解法在工 程中的应用。 12 4 第四章 连续系统的振动 1. 杆的纵向振动 2. 梁的横向振动 3. 集中质量法,假设模态法 4. 有限元方法 掌握连续系统的模态分析技术,以及与多 自由度系统中的模态特性的区别;掌握工 程中常用的几种离散化方法。 8 实验部分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学 时 实验内容、要求及时间安排、仪器要 求 必开/ 选开 实验 类型 三、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为主,结合讨论式教学,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第五章部分内容分小组讨 论、教师指导的形式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