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高级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大纲《机械设计基础(2)》课程教学大纲.6.11《机械制造技术基础B》课程教学大纲...17《机械振动理论》课程教学大纲《现代设计方法》课程教学大纲.20...24《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教学大纲..29《现代控制理论》课程教学大纲.34《机械电子学》课程教学大纲..39《车辆系统动力学》课程教学大纲.《弹性理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43.47《工业设计理论》课程教学大纲...51《工程测试与信号分析》课程教学大纲...56《状态监测与智能运维》课程教学大纲,《现代传感技术》课程教学大纲..61..7《智能硬件系统开发与应用》课程教学大纲《无人系统环境感知与导航》课程教学大纲..73.77《智能制造与装备》课程教学大纲..82《制造信息化技术》课程教学大纲..《数字化制造中的建模与仿真技术》课程教学大纲..87..91《制造装备智能控制与维护》课程教学大纲....96《智能机械装备设计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100《机械数字化设计及分析》课程教学大纲..104《多体系统动力学》课程教学大纲.107《应用非线性动力学》课程教学大纲.《机械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教学大纲,.111《车辆电子控制技术》课程教学大纲..115.121《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目 录 《高级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大纲.1 《机械设计基础(2)》课程教学大纲.6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B》课程教学大纲.11 《机械振动理论》课程教学大纲.17 《现代设计方法》课程教学大纲.20 《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教学大纲.24 《现代控制理论》课程教学大纲.29 《机械电子学》课程教学大纲.34 《车辆系统动力学》课程教学大纲.39 《弹性理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43 《工业设计理论》课程教学大纲.47 《工程测试与信号分析》课程教学大纲.51 《状态监测与智能运维》课程教学大纲.56 《现代传感技术》课程教学大纲.61 《智能硬件系统开发与应用》课程教学大纲.67 《无人系统环境感知与导航》课程教学大纲.73 《智能制造与装备》课程教学大纲.77 《制造信息化技术》课程教学大纲.82 《数字化制造中的建模与仿真技术》课程教学大纲.87 《制造装备智能控制与维护》课程教学大纲.91 《智能机械装备设计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96 《机械数字化设计及分析》课程教学大纲.100 《多体系统动力学》课程教学大纲.104 《应用非线性动力学》课程教学大纲.107 《机械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教学大纲.111 《车辆电子控制技术》课程教学大纲.115 《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教学大纲.121
125《智能车辆理论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130《电动汽车电机驱动与控制》课程教学大纲.《机器人学与应用》课程教学大纲。..135《机器人感知与控制》课程教学大纲。.139...144《机器人操作系统解析》课程教学大纲..148《机器人应用技术》课程教学大纲《工业设计管理》课程教学大纲..153《工业设计方法》课程教学大纲,..156..159《设计形态学》课程教学大纲.162《交互界面设计》课程教学大纲...166《先进材料技术》课程教学大纲,.170《数字李生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175《人工智能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181《文献阅读与学术写作》课程教学大纲..185《现代检测技术与仪器》课程教学大纲,《测试实验技术》课程教学大纲.190...194《机电液一体化控制技术实践》课程教学大纲..198《现代制造技术实践》课程教学大纲...203《工程软件开发与实践》课程教学大纲..208《基于面向对象方法的PLC编程及实践》课程教学大纲....213《智能车辆实验方法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217《车辆性能数字仿真技术》课程教学大纲,..23《工程建模分析与实践》课程教学大纲,..227《产品交互设计实践》课程教学大纲。.231《产品工业设计实践》课程教学大纲
《智能车辆理论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125 《电动汽车电机驱动与控制》课程教学大纲.130 《机器人学与应用》课程教学大纲.135 《机器人感知与控制》课程教学大纲.139 《机器人操作系统解析》课程教学大纲.144 《机器人应用技术》课程教学大纲.148 《工业设计管理》课程教学大纲.153 《工业设计方法》课程教学大纲.156 《设计形态学》课程教学大纲.159 《交互界面设计》课程教学大纲.162 《先进材料技术》课程教学大纲.166 《数字孪生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170 《人工智能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175 《文献阅读与学术写作》课程教学大纲.181 《现代检测技术与仪器》课程教学大纲.185 《测试实验技术》课程教学大纲.190 《机电液一体化控制技术实践》课程教学大纲.194 《现代制造技术实践》课程教学大纲.198 《工程软件开发与实践》课程教学大纲.203 《基于面向对象方法的 PLC 编程及实践》课程教学大纲.208 《智能车辆实验方法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213 《车辆性能数字仿真技术》课程教学大纲.217 《工程建模分析与实践》课程教学大纲.223 《产品交互设计实践》课程教学大纲.227 《产品工业设计实践》课程教学大纲.231
《高级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课程编码CS534高级程序设计冈考试英文名称考核方式口考查Advanced Programming口公共必修课2学分专业必修课口公共选修课课程性质口专业选修课总学时32口补修课口其他本研一体化课程口特色课程口学科交叉融合课程口全英文授课课程课程特点实验学时0口双语授课课程口案例课程口校企联合课程口其他先修课程(已具计算机应用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备知识能力)适用学科/专业机械工程/机械类学位类别(领域)一、课程教学目标(说明:根据培养目标,紧密结合本课程特性与内涵,概括性的确定出学习者学习该课程后,在知识、科研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应达到的目标与要求。)本课程是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和机械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方法是吸收了软件工程领域有益的概念和有效的方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软件开发方法。它把数据和对数据的操作封装起来,集抽象性、封装性、继承性和多态性于一体,可以帮助人们开发出模块化、数据抽象程度高的、体现信息隐蔽、可复用、易修改、易扩充等特性的程序。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及技术是对面向对象方法及思想的基本体现。本课程培养学生更系统、更严密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并掌握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从而能熟练地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为后续科研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1.知识:通过课堂讲授、研讨、练习等,使学生掌握C++语言的基本概念、语法规则和1
1 《高级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高级程序设计 课程编码 CS534 英文名称 Advanced Programming 考核方式 √考试 □考查 课程性质 □公共必修课 专业必修课 □公共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 □补修课 □其他_ 学分 2 总学时 32 课程特点 √本研一体化课程 □特色课程 □学科交叉融合课程 □全英文授课课程 □双语授课课程 □案例课程 □校企联合课程 □其他_ 实验学时 0 先修课程(已具 备知识能力) 计算机应用基础,C 语言程序设计 适用学科/专业 学位类别(领域) 机械工程/机械类 一、课程教学目标 (说明:根据培养目标,紧密结合本课程特性与内涵,概括性的确定出学习者学习该课 程后,在知识、科研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应达到的目标与要求。) 本课程是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和机械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方法是吸 收了软件工程领域有益的概念和有效的方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软件开发方法。它把数据和对 数据的操作封装起来,集抽象性、封装性、继承性和多态性于一体,可以帮助人们开发出模 块化、数据抽象程度高的、体现信息隐蔽、可复用、易修改、易扩充等特性的程序。面向对 象程序设计方法及技术是对面向对象方法及思想的基本体现。本课程培养学生更系统、更严 密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并掌握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从而能 熟练地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为后续科研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1.知识:通过课堂讲授、研讨、练习等,使学生掌握 C++语言的基本概念、语法规则和
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及思想,以C++语言中的面向对象机制为主。2.科研实践能力:通过大量的程序实例和相关练习,逐步掌握C++的面向对象的功能,从而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利用C++语言进行一般面向对象程序的设计,解决一般应用问题,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程序设计基础。3.创新能力:通过实例操作和案例学习与分析,让学生掌握C++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和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深刻理解和领会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封装、继承、多态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为后续科研工作打下基础。二、课程教学内容提要与基本要求理论部分序号学时教学内容提要基本要求第1章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概述了解传统程序设计方法的局限性,掌握面1.1什么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和1.2为什么要使用面向对象程序设主要优点,了解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的计发展概况和几种典型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141.3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语言语言。第2章C++概述2.1C++的起源和特点2.2C++源程序的构成第2章C++概述了解C++的起源和特点,掌握C++源程序的2.3C++在非面向对象方面的扩充构成及在面向对象方面的扩充。242.4C++程序的编写与实现第3章类和对象掌握类与对象的基本概念、构造函数和析3.1类与对象的基本概念构函数、对象数组与对象指针,string类,3.2构造函数与析构函数向函数传递对象的方法。343.3对象数组与对象指针3.4string类3.5向函数传递对象3. 6对象的赋值和复制掌握对象的赋值与复制、静态成员、类的3.7静态成员组合以及常类型。了解友元。43.8友元43.9类的组合3.10常类型2
2 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及思想,以 C++语言中的面向对象机制为主。 2.科研实践能力:通过大量的程序实例和相关练习,逐步掌握 C++的面向对象的功能, 从而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利用 C++语言进行一般面向对象程 序的设计,解决一般应用问题,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程序设计基础。 3.创新能力:通过实例操作和案例学习与分析,让学生掌握 C++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 和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深刻理解和领会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封装、继承、多态的特点,培养 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为后续科研工作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提要与基本要求 理论部分 序号 教学内容提要 基本要求 学时 1 第 1 章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概述 1.1 什么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1.2 为什么要使用面向对象程序设 计 1.3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语言 第 2 章 C++概述 2.1C++的起源和特点 2.2C++源程序的构成 了解传统程序设计方法的局限性,掌握面 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和 主要优点,了解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的 发展概况和几种典型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语言。 4 2 第 2 章 C++概述 2.3C++在非面向对象方面的扩充 2.4C++程序的编写与实现 了解 C++的起源和特点,掌握 C++源程序的 构成及在面向对象方面的扩充。 4 3 第 3 章类和对象 3.1 类与对象的基本概念 3.2 构造函数与析构函数 3.3 对象数组与对象指针 3.4string 类 3.5 向函数传递对象 掌握类与对象的基本概念、构造函数和析 构函数、对象数组与对象指针,string 类, 向函数传递对象的方法。 4 4 3.6 对象的赋值和复制 3.7 静态成员 3.8 友元 3.9 类的组合 3.10 常类型 掌握对象的赋值与复制、静态成员、类的 组合以及常类型。了解友元。 4
第4章派生类与继承了解派生类的概念,掌握派生类的构造函4.1派生类的概念数和析构函数,掌握调整基类成员在派生4.2派生类的构造函数和析构函数类中的访间属性的其他方法。544.3调整基类成员在派生类中的访间属性的其他方法4.4多重继承掌握多重继承,基类与派生类对象之间的4.5基类与派生类对象之间的赋值赋值兼容关系。64兼容关系4.6应用举例第5章多态性掌握编译时的多态性与运行时的多态性,5.1编译时的多态性与运行时的多掌握类型转换、虚函数。态性745.2类型转换5.3虚函数5.5.纯虚函数与抽象类掌握纯虚函数与抽象类845.5应用举例三、教学方法本课程主要通过课堂讲授、学生课后上机练习等环节来达到本课程的目的。以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以扩大教学信息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讲授方式多样化,可采用提间、师生互动、课堂小测验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后安排适当的练习题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学习情况,安排固定的答疑时间。通过课堂小测验和课后作业题的完成,督促学生能够熟悉各章主要知识点,掌握各章的重点与难点内容。根据学生作业中存在的普遍间题,课堂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四、课程思政内容(说明: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从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方面入手优化课程思政设计,系统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教育。)1.通过梳理工程软件的发展脉络,阐述中国在程序开发方面的现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事业的情怀以及科研工作者不屈不挠的赶超精神。3
3 5 第 4 章派生类与继承 4.1 派生类的概念 4.2 派生类的构造函数和析构函数 4.3 调整基类成员在派生类中的访 问属性的其他方法 了解派生类的概念,掌握派生类的构造函 数和析构函数,掌握调整基类成员在派生 类中的访问属性的其他方法。 4 6 4.4 多重继承 4.5 基类与派生类对象之间的赋值 兼容关系 4.6 应用举例 掌握多重继承,基类与派生类对象之间的 赋值兼容关系。 4 7 第 5 章多态性 5.1 编译时的多态性与运行时的多 态性 5.2 类型转换 5.3 虚函数 掌握编译时的多态性与运行时的多态性, 掌握类型转换、虚函数。 4 8 5.5.纯虚函数与抽象类 5.5 应用举例 掌握纯虚函数与抽象类 4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主要通过课堂讲授、学生课后上机练习等环节来达到本课程的目的。以课堂讲 授为主,采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以扩大教学信息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讲授方式多样化,可采用提问、师生互动、课堂小测验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 后安排适当的练习题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学习情况,安排固定的 答疑时间。通过课堂小测验和课后作业题的完成,督促学生能够熟悉各章主要知识点,掌握 各章的重点与难点内容。根据学生作业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课堂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 路,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四、课程思政内容 (说明: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 人民、爱集体为主线,从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方面入手 优化课程思政设计,系统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意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教育。) 1. 通过梳理工程软件的发展脉络,阐述中国在程序开发方面的现状,激发学生热爱祖 国、热爱事业的情怀以及科研工作者不屈不挠的赶超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