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德国古典哲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乔·威·弗·黑格尔(1770-1831)和路·费 尔巴哈(1804-1872)。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 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 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但是,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 在他看来,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是现实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反映,而是在世界出 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绝对观念”的反映。这样,一切都被头足倒置了,世界的 实现联系完全被颠倒了。因而,他的辩证法唯心主义的、不彻底的。费尔巴哈把 自然界和人当作哲学的出发点,大胆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 系,提出了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人的观念而存在的,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 他认为,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宗教幻想创造出来的那些最主同存 在物只是人的本质的虚幻的反映。但是,由于他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不能正 确理解人的本质,所以只能从抽象的人出发去考察历史,在社会历史领域又陷入 了唯心主义的泥潭。费尔巴哈在历史观上留下的唯心主义的印盲目性表明,在有 关历史和时代的重大问题上,资产阶级哲学大师们的建树不能不受到历史和时代 的局限。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1723-1790)和大卫·李 嘉图(1772-1823)。他们研究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对资本主义社会 发展的规律进行了探讨,认为经济生活同自然界一样,都是受“自然规律”支配 的。他们提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进行了初步探 讨。但是,一涉及资本主义历史命运问题,他们的“公正性”就荡然无存。一方 面,他们把资本看作是一种永恒的自然关系:另一方面,他们又极力掩饰工业革 命过程中就已初露端倪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尖锐冲突,断然否定 资本主义存在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他们在历史和时代发展问题 上所持的资产阶级的立场、所运用的非社会的和反历史的方法,得出的也只能是 与社会经济发展现实相悖的理论观点。然而,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日益尖锐 化,使得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阶级局限性和历史片面性充分地暴露出来。 在资产阶级哲学家、经济学家面对历史和时代发展的难题一筹莫展、困惑不 解时,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深刻的批判,对未来的 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和谐”社会作了许许多多天才的构想。空想社会主义的最 杰出的代表就是法国的昂利·圣西门(1760-1825)、沙尔·傅立叶(1772-1837) 和英国的罗伯特·欧文(1771-1858)。这三位伟大的思想家具有同资本主义旧制 度决裂的理论勇气,具有为新世界的到来努力奋斗的善良愿望。他们对资本主义 社会作了深刻的批判,阐述了新的社会制度产生的必然性问题,表达了对建立新
7 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德国古典哲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乔·威·弗·黑格尔(1770-1831)和路·费 尔巴哈(1804-1872)。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 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 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但是,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 在他看来,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是现实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反映,而是在世界出 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绝对观念”的反映。这样,一切都被头足倒置了,世界的 实现联系完全被颠倒了。因而,他的辩证法唯心主义的、不彻底的。费尔巴哈把 自然界和人当作哲学的出发点,大胆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 系,提出了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人的观念而存在的,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 他认为,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宗教幻想创造出来的那些最主同存 在物只是人的本质的虚幻的反映。但是,由于他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不能正 确理解人的本质,所以只能从抽象的人出发去考察历史,在社会历史领域又陷入 了唯心主义的泥潭。费尔巴哈在历史观上留下的唯心主义的印盲目性表明,在有 关历史和时代的重大问题上,资产阶级哲学大师们的建树不能不受到历史和时代 的局限。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1723-1790)和大卫·李 嘉图(1772-1823)。他们研究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对资本主义社会 发展的规律进行了探讨,认为经济生活同自然界一样,都是受“自然规律”支配 的。他们提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进行了初步探 讨。但是,一涉及资本主义历史命运问题,他们的“公正性”就荡然无存。一方 面,他们把资本看作是一种永恒的自然关系;另一方面,他们又极力掩饰工业革 命过程中就已初露端倪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尖锐冲突,断然否定 资本主义存在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他们在历史和时代发展问题 上所持的资产阶级的立场、所运用的非社会的和反历史的方法,得出的也只能是 与社会经济发展现实相悖的理论观点。然而,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日益尖锐 化,使得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阶级局限性和历史片面性充分地暴露出来。 在资产阶级哲学家、经济学家面对历史和时代发展的难题一筹莫展、困惑不 解时,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深刻的批判,对未来的 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和谐”社会作了许许多多天才的构想。空想社会主义的最 杰出的代表就是法国的昂利·圣西门(1760-1825)、沙尔·傅立叶(1772-1837) 和英国的罗伯特·欧文(1771-1858)。这三位伟大的思想家具有同资本主义旧制 度决裂的理论勇气,具有为新世界的到来努力奋斗的善良愿望。他们对资本主义 社会作了深刻的批判,阐述了新的社会制度产生的必然性问题,表达了对建立新
的社会制度的热切愿望,并对这种社会的具体细节作了富有天才性的构思。但是, 他们在对世界历史发展动力和资本主义社会前途等重大问题的理解上,仍然裹足 不前。他们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矛盾,但却不能从世界历史发展的高度科 学地阐明这些矛盾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他们预见到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一种新的 社会制度所取代,但却不能理解这一历史过渡的现实基础和实行这一变革的物质 力量。 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发现了唯物史 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 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 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 了一种暂新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 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 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科学社会主义中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 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 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 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他们通过革命的实践和孜孜不倦 的科学研究,批判地吸收人类思想史上已有的优秀成果,才可能在己有的人类优 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实现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离开世 界文明大道而凭空创造的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而是综合人类思想各级成 果和总结当代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在实践运用中不断地得到验证和 发展的。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 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 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这种发展,除 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首先 是由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 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是西方科学技术取得重要成果的时期。科学 技术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生产规模的扩大,使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从而形成 资本垄断的局面。垄断组织的迅速发展,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之间政治经济发展 的不平衡,使人类历史由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一一帝国主义阶段,并 ①《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9页
8 的社会制度的热切愿望,并对这种社会的具体细节作了富有天才性的构思。但是, 他们在对世界历史发展动力和资本主义社会前途等重大问题的理解上,仍然裹足 不前。他们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矛盾,但却不能从世界历史发展的高度科 学地阐明这些矛盾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他们预见到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一种新的 社会制度所取代,但却不能理解这一历史过渡的现实基础和实行这一变革的物质 力量。 19 世纪 40-60 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发现了唯物史 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 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 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 了一种暂新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 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 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科学社会主义中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 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 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 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他们通过革命的实践和孜孜不倦 的科学研究,批判地吸收人类思想史上已有的优秀成果,才可能在已有的人类优 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实现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离开世 界文明大道而凭空创造的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而是综合人类思想各级成 果和总结当代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在实践运用中不断地得到验证和 发展的。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 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 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①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这种发展,除 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首先 是由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 19 世纪 70 年代到 20 世纪初,是西方科学技术取得重要成果的时期。科学 技术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生产规模的扩大,使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从而形成 资本垄断的局面。垄断组织的迅速发展,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之间政治经济发展 的不平衡,使人类历史由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阶段,并 ① 《列宁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99 页
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 各国内部的矛盾,造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胜利的历史条件。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沙皇统治的俄国成为东西方矛盾的焦点和帝国主义统 治体系中的最薄弱的环节。俄国在经济上实行农奴制改革以来,一方面,资本主 义已经发展到了垄断阶段,另一方面,又带有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没有封建农奴制 的特征。这使俄国变成为一个军事的封建的帝国主义国家。当时俄国的社会矛盾 十分尖锐。无产阶级、农民群众与沙皇专制制度、封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矛 盾相互交织,资本主义与农弘制残余的矛盾、民族矛盾、俄国人民与西方帝国主 义的矛盾等异常突出和激烈。沙皇的横征暴敛也使俄国成了人民的大监狱。在这 样的条件下,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各种矛盾的焦点、集合点,并由此也称为帝国主 义体系中的最薄弱的环节,这就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有利的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依据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的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状况,曾得出过社 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资本主义发达的国家同时发生的结论。马克思恩格斯曾经强 调:无产阶级“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 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①马克思恩格斯逝世后,世界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 对日益成熟的革命条件,是抱着“本本”不放,拘泥于经典作家针对当时情况作 出的个别的论断,还是从变化了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发展马 克思主义?列宁以一个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态度,深刻分析了19世纪末20世纪 初世界历史条件的变化,认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己经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出现 了马克思恩格斯生前不曾有的新变化、新特点,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已成为资 本主义发展的绝对规律。由此,他科学地剖析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深刻矛盾 和统治危机,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论断。列宁 和布尔什维克党并不失时机地领导俄国工人阶级和革命人民夺取了十月社会主 义革命的胜利,使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开始变为现实,从而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 纪元。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干革命帮助了全 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 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②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 一一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 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 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 成果。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都是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实践进 程中实现的,也都是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服务的。在毛泽东思想的指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1页。 ⑧《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1页
9 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 各国内部的矛盾,造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胜利的历史条件。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沙皇统治的俄国成为东西方矛盾的焦点和帝国主义统 治体系中的最薄弱的环节。俄国在经济上实行农奴制改革以来,一方面,资本主 义已经发展到了垄断阶段,另一方面,又带有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没有封建农奴制 的特征。这使俄国变成为一个军事的封建的帝国主义国家。当时俄国的社会矛盾 十分尖锐。无产阶级、农民群众与沙皇专制制度、封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矛 盾相互交织,资本主义与农弘制残余的矛盾、民族矛盾、俄国人民与西方帝国主 义的矛盾等异常突出和激烈。沙皇的横征暴敛也使俄国成了人民的大监狱。在这 样的条件下,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各种矛盾的焦点、集合点,并由此也称为帝国主 义体系中的最薄弱的环节,这就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有利的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依据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的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状况,曾得出过社 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资本主义发达的国家同时发生的结论。马克思恩格斯曾经强 调:无产阶级“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 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①马克思恩格斯逝世后,世界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 对日益成熟的革命条件,是抱着“本本”不放,拘泥于经典作家针对当时情况作 出的个别的论断,还是从变化了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发展马 克思主义?列宁以一个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态度,深刻分析了 19 世纪末 20 世纪 初世界历史条件的变化,认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出现 了马克思恩格斯生前不曾有的新变化、新特点,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已成为资 本主义发展的绝对规律。由此,他科学地剖析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深刻矛盾 和统治危机,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论断。列宁 和布尔什维克党并不失时机地领导俄国工人阶级和革命人民夺取了十月社会主 义革命的胜利,使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开始变为现实,从而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 纪元。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干革命帮助了全 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 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②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 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 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 成果。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都是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实践进 程中实现的,也都是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服务的。在毛泽东思想的指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91 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1471 页
引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 新中国,并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 伟大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和丰富的经验。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 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纠正了探索进程中的错误,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 大成就,成功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 引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同心同德地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没有毛泽东思想 的正确指引,就没有中国革命和胜利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没有邓小平理 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正确指引,就没有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新道路的开辟。在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及时提出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经济社 会发展的伟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凝结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心血,集中了亿 万人民的智慧,汲取了世界各国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 度,进一步指明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是指导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改 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它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一起,是指引全党全国人民为学现新世界新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宏伟 蓝图而奋斗的根本指针。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 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与方法论。作为 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以总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最新成 就为依据的,关于整个物质世界的科学图景,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 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科学的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与革命实 践以及各门科学紧密联系,给予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锐利的思想武器。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之所以成为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因为 它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正如列宁指出:“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 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理基 础。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 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所以列宁将其称之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 ①《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1页。 10
10 引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 新中国,并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 伟大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和丰富的经验。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 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纠正了探索进程中的错误,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 大成就,成功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 引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同心同德地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没有毛泽东思想 的正确指引,就没有中国革命和胜利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没有邓小平理 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正确指引,就没有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新道路的开辟。在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及时提出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经济社 会发展的伟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凝结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心血,集中了亿 万人民的智慧,汲取了世界各国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 度,进一步指明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是指导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改 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它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一起,是指引全党全国人民为学现新世界新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宏伟 蓝图而奋斗的根本指针。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 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与方法论。作为 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以总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最新成 就为依据的,关于整个物质世界的科学图景,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 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科学的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与革命实 践以及各门科学紧密联系,给予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锐利的思想武器。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之所以成为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因为 它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正如列宁指出:“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 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①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理基 础。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 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所以列宁将其称之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 ① 《列宁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311 页
果”。①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 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 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各国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 使命和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夺取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等实现这一历史 使命的道路和方向,从而创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 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广大的无产阶 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 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马克思说过:“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 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②马克思主义第一 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 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 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 本阶级和人类解放而奋斗。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在 其斗争中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曾 作了具体的阐述,指出无产阶级是一个被锁链彻底缚住的阶级,无产阶级没有任 何私利可图,无产阶级革命和自身的解放同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类的彻底解放的 必然趋势是完全一致的。无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彻底解放自己。 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 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的是“行 动着的群众”。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 用问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意志、愿望体现 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方向。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顺应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愿望和 要求,也就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 当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也是 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①《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页
11 果”。①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 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 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各国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 使命和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夺取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等实现这一历史 使命的道路和方向,从而创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 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广大的无产阶 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 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马克思说过:“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 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②马克思主义第一 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 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 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 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 本阶级和人类解放而奋斗。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在 其斗争中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曾 作了具体的阐述,指出无产阶级是一个被锁链彻底缚住的阶级,无产阶级没有任 何私利可图,无产阶级革命和自身的解放同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类的彻底解放的 必然趋势是完全一致的。无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彻底解放自己。 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 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的是“行 动着的群众”。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 用问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意志、愿望体现 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方向。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顺应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愿望和 要求,也就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 当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也是 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① 《列宁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311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