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美丽《诗经》 《诗经》是一个谜,它有太多的秘密没有揭开。可是, 它实在太美了,使我们在殚精竭虑不胜疲惫的解谜失败之后, 仍然对它恋恋不舍。 《诗经》与我们的距离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它的无知上 我可以稍微武断一点地说,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 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对很多问题我们都各持见解而互 不相让。即便有些问题看来已被“公认”,但那也正是全体 的无能为力。我举几个例子 第11页共63页
第11页共 63 页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美丽《诗经》 《诗经》是一个谜,它有太多的秘密没有揭开。可是, 它实在太美了,使我们在殚精竭虑不胜疲惫的解谜失败之后, 仍然对它恋恋不舍。 《诗经》与我们的距离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它的无知上。 我可以稍微武断一点地说,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 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对很多问题我们都各持见解而互 不相让。即便有些问题看来已被“公认” ,但那也正是全体 的无能为力。我举几个例子
正如大凡神圣人物总有一个神秘出身一样,《诗经》的 出身也颇扑朔迷离。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便有了“采诗说” 和“献诗说”。班固和何休都有“采诗”之说,且都说得极 有诗意。但仔细推敲他们的说法,却并无任何历史根据。司 马迁就没有这种说法,《左传》中也无这种说法。但我们却 又无力驳斥班固和何休,因为他们的说法虽然缺乏证据,却 是一个合理的推断。更重要的是,否定这个说法,我们并不 能提供一个更合理的说法。 第12页共63页
第12页共 63 页 正如大凡神圣人物总有一个神秘出身一样,《诗经》的 出身也颇扑朔迷离。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便有了“采诗说” 和“献诗说” 。班固和何休都有“采诗”之说,且都说得极 有诗意。但仔细推敲他们的说法,却并无任何历史根据。司 马迁就没有这种说法,《左传》中也无这种说法。但我们却 又无力驳斥班固和何休,因为他们的说法虽然缺乏证据,却 是一个合理的推断。更重要的是,否定这个说法,我们并不 能提供一个更合理的说法
与国风“采诗”说相配合的,便是大、小雅的来自“公 卿至于列士”的“献诗”。这种说法也只有《国语》“召公 谏厉王”中的一个孤证,且这“公卿至于列士献诗”之“诗” 是否为公卿列士自作也成问题。况且,就一些尖锐的讽刺之 作看,像《小雅·十月之交》中对皇父等七个用事大臣的点 名揭批,大约也不是“献诗”的好材料。 第13页共63页
第13页共 63 页 与国风“采诗”说相配合的,便是大、小雅的来自“公 卿至于列士”的“献诗” 。这种说法也只有《国语》“召公 谏厉王”中的一个孤证,且这“公卿至于列士献诗”之“诗” 是否为公卿列士自作也成问题。况且,就一些尖锐的讽刺之 作看,像《小雅·十月之交》中对皇父等七个用事大臣的点 名揭批,大约也不是“献诗”的好材料
《诗经》的搜集固然是一个问题,然而集中起来的诗, 要把它按一定的规则编排成书,又是哪些人?最后毕其功的 人是谁?司马迁说此人是孔子,这当然是最好的人选,但司 马迁并没说明他这么说的证据。这个说法也受到后人的质疑。 就《诗经》本身,它的作者是一个更大的问题,但学术 界已不把它当作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抗战前,朱东 润先生在武汉大学《文哲季刊》上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 提出理据充分的质疑,却不见有什么反响。1981年朱先生又 出版《诗三百篇探故》,仍没见什么回应。我私下认为这种 尴尬其实很好理解:大家都不愿再惹事,得过且过。 第14页共63页
第14页共 63 页 《诗经》的搜集固然是一个问题,然而集中起来的诗, 要把它按一定的规则编排成书,又是哪些人?最后毕其功的 人是谁?司马迁说此人是孔子,这当然是最好的人选,但司 马迁并没说明他这么说的证据。这个说法也受到后人的质疑。 就《诗经》本身,它的作者是一个更大的问题,但学术 界已不把它当作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抗战前,朱东 润先生在武汉大学《文哲季刊》上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 提出理据充分的质疑,却不见有什么反响。1981年朱先生又 出版《诗三百篇探故》,仍没见什么回应。我私下认为这种 尴尬其实很好理解:大家都不愿再惹事,得过且过
上述种种学术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 爱。正如一位绝世佳人,她吸引我们的是她的美丽和风韵, 而不是她的身份和背景。 据《世说新语》载,东晋谢安曾问子弟《诗经》中何句 最佳。他的侄子谢玄答:“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这是《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确实很美, 但如果谢太傅问我,我一定回答《陈风·月出》 第15页共63页
第15页共 63 页 上述种种学术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 爱。正如一位绝世佳人,她吸引我们的是她的美丽和风韵, 而不是她的身份和背景。 据《世说新语》载,东晋谢安曾问子弟《诗经》中何句 最佳。他的侄子谢玄答:“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这是《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确实很美, 但如果谢太傅问我,我一定回答《陈风·月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