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资源对作物的影响一般以光质、光量、光时作为指标: 光质:即光谱成分。 光量:指光强度,即光通量。 光时:指光照时间,包括太阳实照时间与可照时间(日出-日落),也可以日 照百分率表示。 光对作物的分布的作用: 1.C4与C3作物的分布 2.喜光与耐荫作物的分布 3.长日照与短日照中作物的分布 二、作物对热量(温度)的适应性 (一)作物对热量的要求: 1。常用的温度指标 (1)积温:≥0℃的活动积温,≥10℃的活动积温。还有有效积温。 (2)三基点温度:即最适、最低和最高温度。 (3)生物学下限温度:是指作物有效生长的下限温度。 (4)生育期天数 (5)无霜期长短 6)界限温度:最热月平均温,各月最高温度,最冷月平均温度各 2。作物对温度的适应性 喜凉作物:喜凉作物又可分为两种类型:喜凉耐寒型,喜凉耐霜型 喜温作物:这类作物又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温凉型,温暖型,耐热型 亚热带及热带作物: (二)我省热量资源及特点 1,热量资源分布 气温:我省年平均气温3.5-14℃,总的趋势是,有北向南升高,有盆地向高 山降低。积温和无霜期的分布与气温分布趋势一致,由北向南,由高向低增
光资源对作物的影响一般以光质、光量、光时作为指标: 光质:即光谱成分。 光量:指光强度,即光通量。 光时:指光照时间,包括太阳实照时间与可照时间(日出-日落),也可以日 照百分率表示。 光对作物的分布的作用: 1.C4与C3作物的分布: 2.喜光与耐荫作物的分布: 3.长日照与短日照中作物的分布: 二、作物对热量(温度)的适应性 (一)作物对热量的要求: 1。常用的温度指标 (1)积温:≥0℃的活动积温,≥10℃的活动积温。还有有效积温。 (2)三基点温度:即最适、最低和最高温度。 (3)生物学下限温度:是指作物有效生长的下限温度。 (4)生育期天数 (5)无霜期长短 (6)界限温度:最热月平均温,各月最高温度,最冷月平均温度,各月最低 温。 2。作物对温度的适应性 喜凉作物:喜凉作物又可分为两种类型:喜凉耐寒型,喜凉耐霜型 喜温作物:这类作物又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温凉型,温暖型,耐热型 亚热带及热带作物: (二)我省热量资源及特点 1.热量资源分布 气温:我省年平均气温3.5-14℃, 总的趋势是,有北向南升高,有盆地向高 山降低。积温和无霜期的分布与气温分布趋势一致,由北向南,由高向低增 加
积温:我省各地日平均气温稳定≥0℃期间的总积温为2500-5100℃,≥10℃ 期间的总积温为2000-4600℃(T≥0℃-T210℃≈500℃) 无霜期:指春季最后一次地面最低温度≤0℃的次日起到秋季最先一次地面最 低温度≤0℃前一天止之间的持续天数。我省无霜期介于80-205天之间。 寒冷度=∑(低于5℃的各月平均气温-5℃),是划分小麦种植带的指标, <-75℃,无春小麦区;-60一-75℃,局部春小麦区;-50一-60℃,春小麦 区;-35一-50℃,晚冬麦区;-23一-35℃中冬麦区;>-23℃早冬麦区。 2.我省热量资源的特点 (1)冬冷夏热,寒暑变化剧烈,气温年较差大(最热月平均温度-最冷月平 均温度) (2)昼夜温差大,积温有效性高,有利于作物干物质的积累 (3)雨热同期,水热利用率高 (4)春季升温迅速,秋季降温急骤 (三)我省作物的热量分带 热量是进行作物布局的主要依据,我省气象局,根据我省热量资源(≥0℃积 温,80%保证率)和作物对热量的要求,把全省分为六个作物带:温热作物 带、温暖作物带、温和作物带、温凉作物带、温寒作物带、高寒作物带。 三、作物对水分的适应性 (一)作物对水分的要求 1指标 与作物布局有关的主要水分指标有 ①年降水量及其季节分布:常用此划分干湿气候带 ②干燥度: t210℃一210℃积温R一210℃积温期间,同 期降雨量 ③地下水埋深 ④灌溉程度 ⑤潜在蒸腾蒸发(PT)(蒸散):在地表全部覆盖及土壤水分充足情况下的 植物蒸腾与土壤蒸发的量,它决定于辐射、温度、湿度与风速。 蒸腾—一土壤水分通过植物伤失到大气中的过程。 蒸发一一土壤水分从土壤以水汽形式移动出去的过程
积温:我省各地日平均气温稳定≥0℃期间的总积温为2500-5100℃,≥10℃ 期间的总积温为2000-4600℃(T≥0℃-T≥10℃≈500℃) 无霜期:指春季最后一次地面最低温度≤0℃的次日起到秋季最先一次地面最 低温度≤0℃前一天止之间的持续天数。我省无霜期介于80-205天之间。 寒冷度=∑(低于5℃的各月平均气温-5℃),是划分小麦种植带的指标。 <-75℃,无春小麦区;-60—-75℃,局部春小麦区;-50—-60℃,春小麦 区;-35—-50℃,晚冬麦区;-23—-35℃中冬麦区;>-23℃早冬麦区。 2.我省热量资源的特点 (1)冬冷夏热,寒暑变化剧烈,气温年较差大(最热月平均温度-最冷月平 均温度) (2)昼夜温差大,积温有效性高,有利于作物干物质的积累 (3)雨热同期,水热利用率高 (4)春季升温迅速,秋季降温急骤 (三)我省作物的热量分带 热量是进行作物布局的主要依据,我省气象局,根据我省热量资源(≥0℃积 温,80%保证率)和作物对热量的要求,把全省分为六个作物带:温热作物 带、温暖作物带、温和作物带、温凉作物带、温寒作物带、高寒作物带。 三、作物对水分的适应性 (一)作物对水分的要求 1.指标 与作物布局有关的主要水分指标有: ①年降水量及其季节分布:常用此划分干湿气候带 ②干燥度: ∑t≥10℃—≥10℃积温 R—≥10℃积温期间,同 期降雨量 ③地下水埋深 ④灌溉程度 ⑤潜在蒸腾蒸发(PET)(蒸散):在地表全部覆盖及土壤水分充足情况下的 植物蒸腾与土壤蒸发的量,它决定于辐射、温度、湿度与风速。 蒸腾——土壤水分通过植物伤失到大气中的过程。 蒸发——土壤水分从土壤以水汽形式移动出去的过程
英彭曼公式: W 一与蒸散量有关的温度、海拔因素关系值 HT一净辐射AT一风与空气湿度因子 ⑥湿润指数:=P(降水)PET 一个地区水分不足或剩余的指标。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湿润指数< 0.03为极千旱;0.03-0.2为干旱,只适游牧;0.2-0.5为半干旱,下限可养 畜,上限可旱作;0.5-0.75为半湿润,适于旱作;>0.75为湿润。 2.分类 从生态上分,植物可分为旱生型、中生型、水生型: 旱生型:能忍较长期或较严重的大气和土壤水分亏缺的植物 水生型:能适于长期在水中生活,不耐旱,有发达通气组织的植物, 中生型:介于两者之间,适于在水旱适中的士壤上生长的植物,栽培作物大 部分为中生型。但也有耐捍与喜湿之分。 大田作物的水旱适应性,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 (1)喜水耐涝型:属于水生植物型,喜淹水,只有在水分充足时,才能正常 发音。 (2)喜湿润型:需水较多,喜土壤或控气湿度较高。 (3)中间水分型:既不耐旱也不耐涝,尤其是苗期怕涝。 (4)耐旱怕涝型:耐旱怕涝,尤其是苗期。 (5)耐旱耐涝型:有些作物既耐旱又耐涝 (6)避旱涝型:有些作物本身没有耐旱或抗涝能力,但可以躲避它。 (二)我省的水资源特点 1.降水分布及特点 我省大部分地区降水介于400-650mm之间,少数山区(中条山东段高山 区,凌川东部山区,五台山顶)可达700mm以上。晋东南大部分地区,晋中 东山区的榆社、和顺、昔阳等县及吕梁山的高山区为多雨地区,年降雨为 600-700mm。大同盆地及广灵、繁峙、偏关等第为少雨地区,年降雨量< 400mm。晋西北地区都在450mm以内。忻定盆地450mm左右。大同盆地 450-500mm.晋南盆地和晋西黄河沿岸南段,一般在500-550mm之间。 我省降水的特点是:(1)从全省年降水量分布看,山上降雨最多,从东南一 西北逐渐减少。(2)从年内看,各季降水量分配不均匀。(3)从年际间 看,年际间分布不均匀,变化幅度大
[英]彭曼公式: W——与蒸散量有关的温度、海拔因素关系值 HT——净辐射 AT——风与空气湿度因子 ⑥湿润指数:=P(降水)/PET 一个地区水分不足或剩余的指标。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湿润指数< 0.03为极干旱;0.03-0.2为干旱,只适游牧;0.2-0.5为半干旱,下限可养 畜,上限可旱作;0.5-0.75为半湿润,适于旱作;>0.75为湿润。 2。分类 从生态上分,植物可分为旱生型、中生型、水生型: 旱生型:能忍较长期或较严重的大气和土壤水分亏缺的植物 水生型:能适于长期在水中生活,不耐旱,有发达通气组织的植物, 中生型:介于两者之间,适于在水旱适中的土壤上生长的植物,栽培作物大 部分为中生型。但也有耐旱与喜湿之分。 大田作物的水旱适应性,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 (1)喜水耐涝型:属于水生植物型,喜淹水,只有在水分充足时,才能正常 发育。 (2)喜湿润型:需水较多,喜土壤或空气湿度较高。 (3)中间水分型:既不耐旱也不耐涝,尤其是苗期怕涝。 (4)耐旱怕涝型:耐旱怕涝,尤其是苗期。 (5)耐旱耐涝型:有些作物既耐旱又耐涝。 (6)避旱涝型:有些作物本身没有耐旱或抗涝能力,但可以躲避它。 (二)我省的水资源特点 1.降水分布及特点 我省大部分地区降水介于400-650mm之间 ,少数山区(中条山东段高山 区,凌川东部山区,五台山顶)可达700mm以上。晋东南大部分地区,晋中 东山区的榆社、和顺、昔阳等县及吕梁山的高山区为多雨地区,年降雨为 600-700mm。大同盆地及广灵、繁峙、偏关等第为少雨地区,年降雨量< 400mm。晋西北地区都在450mm以内。忻定盆地450mm左右。大同盆地 450-500mm。晋南盆地和晋西黄河沿岸南段,一般在500-550mm之间。 我省降水的特点是:(1)从全省年降水量分布看,山上降雨最多,从东南→ 西北逐渐减少。(2)从年内看,各季降水量分配不均匀。(3)从年际间 看,年际间分布不均匀,变化幅度大
2.我省水分余亏 省气象局用“间接水分平衡法”分析计算我省各地水分余亏情况 [=0.17ΣT20c-(R-0),一水分余缺量;r 同期径流量;∑R一同期降雨 量;0.17∑T≥0℃一相当于农田充分湿润情况下的自然蒸散量]的结果表明: 全省大多数农区生长季节内水分亏缺,只有中、高山区水分有余或亏缺很 从作物牛长季节来看,春季和初亨水分寄缺,亨委和初秋雨水集中,缺水机 率出较小。平川地区缺水高于周围山区, 特别是晋南盆地,春旱(4-6月) 伏旱(7-9月)都很严重(尽管晋南降水较雁北等地多)。 (三)从我省水资源看我省作物布局 经对我省解放以来秋夏粮比例,播种面积,单产及降雨等的变化情况进行分 析,可以看出: 1.我省作物布局以秋粮为主 2.晋南的作物布局是以夏粮为主的,约占总粮田面积的1/2-2/3。 3.根据我省水地状况进行作物布局。 四、作物对地貌的适应性 (一)地势对作物布局的影响 1。我省地势的垂直变化 我省属黄土高原 全省除临猗外,其余县市均有一干米以上的高程点。从高 山来看,以五台山的北台顶最高,海拔3058米,南端中条山最高峰为1825 米,山峰南北高差达1233米。从最低海拔来看,河曲黄河岸边海拔868米 垣曲黄河边为300米,相差568米。从中间盆地来看,大同盆地在干米左右 忻定、太原、长治盆地均在800米左右, 临汾、运城盆地为400米左右,南北 相差600 从县 内高低 全省相差1500米以上的有22个县 1000 1499米的有52个县,500-999米的有24个县,500米以下的有3个县(长 治、路城、临猗)。我省山地、丘陵、盆地的比例大致是4:4:2,现有耕 地大约3/4分布在山区和丘陵区,分布在盆地和山涧河谷的平地约占1/4。可 见根据地势的变化搞好作物布局 对于充分利用好我省的自然资源,提高衣 业产量,发展我省经济是很重要的 2。我省主要作物的垂直分布高度 (1)棉花:要求最热月平均气温高于23℃,晋南、晋东南可种到900-1000 米,晋中和晋西黄河沿岸、忻定盆地可种到800-900米, 北界可种到代县的 滹沱河谷地和河曲黄河谷地,但本省宜棉区,仍应安排在最热月平均温度 25C的地区
2.我省水分余亏 省气象局用“间接水分平衡法”分析计算我省各地水分余亏情况 [I=0.17∑T≥0℃-(∑R-∑r),I—水分余缺量;∑r—同期径流量;∑R—同期降雨 量;0.17∑T≥0℃—相当于农田充分湿润情况下的自然蒸散量]的结果表明: 全省大多数农区生长季节内水分亏缺,只有中、高山区水分有余或亏缺很 少。 从作物生长季节来看,春季和初夏水分奇缺, 夏季和初秋雨水集中,缺水机 率比较小。平川地区缺水高于周围山区,特别是晋南盆地,春旱(4-6月)、 伏旱(7-9月)都很严重(尽管晋南降水较雁北等地多)。 (三)从我省水资源看我省作物布局 经对我省解放以来秋夏粮比例,播种面积,单产及降雨等的变化情况进行分 析,可以看出: 1.我省作物布局以秋粮为主。 2.晋南的作物布局是以夏粮为主的,约占总粮田面积的1/2-2/3。 3.根据我省水地状况进行作物布局。 四、作物对地貌的适应性 (一)地势对作物布局的影响 1。我省地势的垂直变化 我省属黄土高原,全省除临猗外,其余县市均有一千米以上的高程点。从高 山来看,以五台山的北台顶最高,海拔3058米,南端中条山最高峰为1825 米,山峰南北高差达1233米。从最低海拔来看,河曲黄河岸边海拔868米, 垣曲黄河边为300米,相差568米。从中间盆地来看,大同盆地在千米左右, 忻定、太原、长治盆地均在800米左右,临汾、运城盆地为400米左右,南北 相差600米。从县内高低差来看,全省相差1500米以上的有22个县,1000- 1499米的有52个县,500-999米的有24个县,500米以下的有3个县(长 治、潞城、临猗)。我省山地、丘陵、盆地的比例大致是4:4:2,现有耕 地大约3/4分布在山区和丘陵区,分布在盆地和山涧河谷的平地约占1/4。可 见根据地势的变化搞好作物布局,对于充分利用好我省的自然资源,提高农 业产量,发展我省经济是很重要的。 2。我省主要作物的垂直分布高度 (1)棉花:要求最热月平均气温高于23℃,晋南、晋东南可种到900-1000 米,晋中和晋西黄河沿岸、忻定盆地可种到800-900米,北界可种到代县的 滹沱河谷地和河曲黄河谷地,但本省宜棉区,仍应安排在最热月平均温度> 25℃的地区
(2)玉米、水稻:要求七月份平均温度>20℃,中南部山区可种到1400米 左右,北部地区可种到1200-1300米,晋西北地区只有局部暖区可种玉米。 (3)谷子:对积温要求差异很大,小日期品种,只要≥0C积温达到1700 1900℃,就能成熟,种植高度-般比玉米种植的高度还高100-200米。 (4)冬小麦:要求多年平均极端最低气温高于-20一-22℃或一月份平均气 温高于-10℃。南部地区可种到1300-1400米(背阴坡1200米左右) 地区可种到1100-1200米,北界为代县、五台县城、河曲县的黄河谷地。冬 小麦种植北界基本上与苹果树北界一致。 (5)马铃薯:在高温条件下,生长容易退化,产量不高,一般要求在最热月 平均气温<20℃的地区种植,本省海拔高度>1100米的高原或丘陵山区种植 马铃薯最为适宜,最高可种到1900米左右的高度。 (6)莜麦:要求T≥0℃1500-1900℃,晋西北高寒地区和中北部山区较适 宜,种植高度可达2000米 (7)胡麻:T≥0℃1500-1800℃,既怕高温又怕后期霜冻,喜欢冷凉气候, 晋西北寒冷区最适宜葫麻生长。 (8)高梁:适应性强,具有耐旱耐瘠的特点,早熟品种要求T≥10℃2400℃ 左右,因此大同盆地及以南的大部分盆地和丘陵低山区都可种植 (二)地形对作物布局的影响 1.阳坡阴坡 不同坡度坡向接受太阳辐射不同。水分的分布阴坡阳坡也不同。阳坡干燥 北坡阴湿。我省有明显小气候效应的地方。 2。平原地区农田有高洼之分 对常年积水地可种植水稻、莲藕、芦苇、水浮莲、绿萍等水生作物;对易涝 地可以改种水稻,下湿地可种水稻、旱稻、高粱等作物, 五作物对土壤的适应性 影响作物布局的土壤因素除了我们常说N、P、K等养分含量、土壤有机质、 土壤水分等,还有土壤质地、土壤厚度、土壤层次构造、土壤反应和士壤含 盐量等等特性, (一)土壤质地与作物布局 少性十接盲种写迷快根快芝迷(高立活好)作物。盐性的十蜜盲种的作 物:禾谷类作物适宜在偏粘性的土壤上。壤质土壤:几乎所有作物都适宜生 长。 (二)土层厚度与作物布局
(2)玉米、水稻:要求七月份平均温度>20℃,中南部山区可种到1400米 左右,北部地区可种到1200-1300米,晋西北地区只有局部暖区可种玉米。 (3)谷子:对积温要求差异很大,小日期品种,只要≥0℃积温达到1700- 1900℃,就能成熟,种植高度一般比玉米种植的高度还高100-200米。 (4)冬小麦:要求多年平均极端最低气温高于-20—-22℃或一月份平均气 温高于-10℃。南部地区可种到1300-1400米(背阴坡1200米左右),中部 地区可种到1100-1200米,北界为代县、五台县城、河曲县的黄河谷地。冬 小麦种植北界基本上与苹果树北界一致。 (5)马铃薯:在高温条件下,生长容易退化,产量不高,一般要求在最热月 平均气温<20℃的地区种植,本省海拔高度>1100米的高原或丘陵山区种植 马铃薯最为适宜,最高可种到1900米左右的高度。 (6)莜麦:要求T≥0℃1500-1900℃,晋西北高寒地区和中北部山区较适 宜,种植高度可达2000米。 (7)胡麻:T≥0℃1500-1800℃,既怕高温又怕后期霜冻,喜欢冷凉气候, 晋西北寒冷区最适宜葫麻生长。 (8)高梁:适应性强,具有耐旱耐瘠的特点,早熟品种要求T≥10℃2400℃ 左右,因此大同盆地及以南的大部分盆地和丘陵低山区都可种植。 (二)地形对作物布局的影响 1。阳坡阴坡 不同坡度坡向接受太阳辐射不同。水分的分布阴坡阳坡也不同。 阳坡干燥, 北坡阴湿。我省有明显小气候效应的地方。 2。平原地区农田有高洼之分 对常年积水地可种植水稻、莲藕、芦苇、水浮莲、绿萍等水生作物;对易涝 地可以改种水稻,下湿地可种水稻、旱稻、高粱等作物, 五作物对土壤的适应性 影响作物布局的土壤因素除了我们常说N、P、K等养分含量、土壤有机质、 土壤水分等,还有土壤质地、土壤厚度、土壤层次构造、土壤反应和土壤含 盐量等等特性。 (一)土壤质地与作物布局 沙性土壤宜种豆类、块根块茎类(高产、质好)作物,粘性的土壤宜种的作 物: 禾谷类作物适宜在偏粘性的土壤上。壤质土壤:几乎所有作物都适宜生 长。 (二)土层厚度与作物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