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学 课程编号101A2001 课程名耕作学 学分数3.5 总学时:56学时 必修课(W)选修课() 讲课:38学时 课型 理论课()实验课() 实验:18学时 低敌王宏乔阴静 职称教授、讲师 授课对衣学1401、1402 教学目耕作学是农学作业的专业课。其内容具有宏观性、综合性、战略性和应用性特 的和要点。 设置本课程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耕作学的基本理论、基本 知识和基本技能,认识耕作制度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整体观 念和系 统观念, 掌握组织生产、 制定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有效地 立与技术状况相适应的种植业生产结构和解决生产中带有全面性的问题;掌握作 物的因地种植、合理布局、复种、立体种植、轮连作、用地养地相结合等方面的 具体技术。以便今后能够较好地适应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主要教教学环节重要包括课堂讲授与学生做练习相结合、教材与辅导读物相结合的方 学方法式。本课程结束后,采用闭卷,重点检验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掌握与理 与手段解。 教学重第一章引论:耕作制度的发展、研究内容与战略目标 点、难 点 第二章布局:作物布局的含义、意义、内容、依据、拟定作物布局的步骤、作物 生态适应性及产业结构调整等。 第三章复种:复种增产的原因、应用条件、技术措施与特点。 第四章间套种:间混套作增产原理、应用技术 第五章轮连作:轮作作用、连作应用;如何评价一个茬口的好坏。 第六章养地:农田建设、农田土壤培肥、农田保护, 第七章土壤耕作:土壤耕作原理、土壤耕作措施、应用条件、士壤耕作制、免 耕
耕作学 课程名 称 耕作学 课程编号101A2001 总学时:56学时 讲课: 38学时 实验: 18学时 学 分 数 3.5 课型 必修课(√) 选修课( ) 理论课( ) 实验课( ) 任课教 师 王宏富、乔月静 职称 教授、讲师 授课对 象 农学1401、1402 教学目 的和要 求 耕作学是农学作业的专业课。其内容具有宏观性、综合性、战略性和应用性特 点。 设置本课程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耕作学的基本理论、基本 知识和基本技能,认识耕作制度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整体观 念和系统观念,掌握组织生产、制定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有效地建 立与技术状况相适应的种植业生产结构和解决生产中带有全面性的问题;掌握作 物的因地种植、合理布局、复种、立体种植、轮连作、用地养地相结合等方面的 具体技术。以便今后能够较好地适应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主要教 学方法 与手段 教学环节重要包括课堂讲授与学生做练习相结合、教材与辅导读物相结合的方 式。本课程结束后,采用闭卷,重点检验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掌握与理 解。 教学重 点、难 点 第一章 引 论:耕作制度的发展、研究内容与战略目标 第二章 布 局:作物布局的含义、意义、内容、依据、拟定作物布局的步骤、作物 生态适应性及产业结构调整等。 第三章 复 种:复种增产的原因、应用条件、技术措施与特点。 第四章 间套种:间混套作增产原理、应用技术 第五章 轮连作:轮作作用、连作应用;如何评价一个茬口的好坏。 第六章 养 地:农田建设、农田土壤培肥、农田保护。 第七章 土壤耕作:土壤耕作原理、土壤耕作措施、应用条件、土壤耕作制、免 耕
教学进程 授课章节 学时 备注 第一章耕作制度引论 (4)学时 第二章资源辩识与作物布局 (6)学时 第二章实验 (6)学时 第三章复种 (4)学时 第三章实验 (3)学时 第四章间套作 (8)学时 第四章实验 (3)学时 第五章轮连作 (4)学时 第六章养地 (6)学时 第七章土壤耕作 (6)学时 第七章实验 (6)学时 1.曹敏建.耕作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基本教2.刘巽浩.耕作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装参3。王立祥,耕作学.重庆出饭社,201 材和主 资料4.山西综合农业区划,1980 5.山西农业气候区划,1980 教案 学时:4 章节 第一章耕作制度引论 教学目的让学生初步了解耕作制度的特点及我国耕作制度发展战略目标
教学进程 授课章节 第一章 耕作制度引论 第二章 资源辩识与作物布局 第二章 实验 第三章 复种 第三章 实验 第四章 间套作 第四章 实验 第五章 轮连作 第六章 养地 第七章 土壤耕作 第七章 实验 学 时 (4)学时 (6)学时 (6)学时 (4)学时 (3)学时 (8)学时 (3)学时 (4)学时 (6)学时 (6)学时 (6)学时 备 注 基本教 材和主 要参考 资料 1.曹敏建.耕作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2.刘巽浩.耕作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3.王立祥.耕作学.重庆出版社,2001 4.山西综合农业区划,1980 5.山西农业气候区划,1980 教案 学时:4 章 节 第一章 耕作制度引论 教学目的 让学生初步了解耕作制度的特点及我国耕作制度发展战略目标
和要求 重点 耕作学的研究对像、耕作制度发展目标 难点 教学进程 §1农业生产分析 (含章节 一、农业的定义 教学内容、 学时分配、 农业的概念是:由生物生产与其产前产后工商业,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管 理体系与科教体系共同构成的产业部门为农业。 教学方法、 辅助手段) 二、农业生产的性质与特点 (一)农业生产的性质 农业生产性质就是经济再生产过程与自然再生产过程的有机交织。 (二)农业生产的特点 ①农业的生物性:农业生产的对像是动植物和微生物。要按自然规律办事。 ②严格的地域性:即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气候条件、资源种类、地理环 境、经济条件,也就形成了不同的作物布局、种植方式等。因地制宜,适地 适作。 ③强烈的季节性:即时间性。农业是在野外进行的,且周期较长,不可避免 受到自然气候条件的影响。适时进行 ④生产的连续性:一则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人类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是 连续的;二则不可能一次或几次生产出够人类连 不断需要的农产品;三则 农产品是活的有生命的生物体,不宜或不能长期保存。瞻前顾后,用养结 合,保证农业持久发展。 ⑤生产的社会性:农产品是生物体、外界环境和人工劳动三者综合的结果。 按社会经济规律办事。 三、农村产业结构 ·三个产业 第一产业一—农业第二产业一—工业第三产业—服务业 ·包括三层次 一是种植业内部各业(粮经饲等)的结构(组成与比重)】 二是农业内部各业(种林牧副渔等)的结构(…)
和要求 重 点 难 点 耕作学的研究对象、耕作制度发展目标 教学进程 (含章节 教学内容、 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 辅助手段) §1 农业生产分析 一、农业的定义 农业的概念是:由生物生产与其产前产后工商业,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管 理体系与科教体系共同构成的产业部门为农业。 二、农业生产的性质与特点 (一)农业生产的性质 农业生产性质就是经济再生产过程与自然再生产过程的有机交织。 (二)农业生产的特点 ①农业的生物性:农业生产的对象是动植物和微生物。要按自然规律办事。 ②严格的地域性:即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气候条件、资源种类、地理环 境、经济条件,也就形成了不同的作物布局、种植方式等。因地制宜,适地 适作。 ③强烈的季节性:即时间性。农业是在野外进行的,且周期较长,不可避免 受到自然气候条件的影响。适时进行 ④生产的连续性:一则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人类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是 连续的;二则不可能一次或几次生产出够人类连续不断需要的农产品;三则 农产品是活的有生命的生物体,不宜或不能长期保存。瞻前顾后,用养结 合,保证农业持久发展。 ⑤生产的社会性:农产品是生物体、外界环境和人工劳动三者综合的结果。 按社会经济规律办事。 三、农村产业结构 ● 三个产业 第一产业——农业 第二产业——工业 第三产业——服务业 ● 包括三层次: 一是种植业内部各业(粮经饲等)的结构(组成与比重)。 二是农业内部各业(种林牧副渔等)的结构(……)
三是农村各业(农、工、商、交、建、服等)的结构。 三层次紧密联系,互为因果。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标准 衡量农业生产结构合理与否的标准: ·要满足各方需要。 ·要有利于发挥资源(自然、经济)的潜力。 ·要创造良好的生态条件,防止环境污染, ·要提高经济效果和经济效益。 §2耕作学的性质、对象、任务及在我国的发展 耕作学,即农作学,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技术体系及其理论的一门综 合性应用学科,是农学的一个分支。 一、研究对象 耕作制度((farming system),包括种植制度(cropping system)和养地制度 ((soil management)。涉及的研究范围,应该从大衣业着眼,从种植业着手 (即着眼于大农业,立足于种植业)。 二、研究内容 耕作学的理论:核心是用地养地相结合。促进大农业全面发展;增进经济效 益;提高土地生产力,全面持续增产。多熟、多样、多利、多养。 种植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 总称。它是耕作学的中心。包括:作物布局;复种与休闲;间混套作;轮连 作;农牧结合的种植制度;养地制度;还有耕作制度的发展等。 三、性质 是一门生产性、综合性很强、具有战略意义的农业应用学科。 四、任务 研究建立合理(科学)的耕作制度是耕作学的主要任务。 §3耕作制度的含义与功能 一、耕作制度的含义及目的
三是农村各业(农、工、商、交、建、服等)的结构。 三层次紧密联系,互为因果。 ●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标准 衡量农业生产结构合理与否的标准: ● 要满足各方需要。 ● 要有利于发挥资源(自然、经济)的潜力。 ● 要创造良好的生态条件,防止环境污染。 ● 要提高经济效果和经济效益。 §2 耕作学的性质、对象、任务及在我国的发展 耕作学,即农作学,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技术体系及其理论的一门综 合性应用学科,是农学的一个分支。 一、研究对象 耕作制度(farming system),包括种植制度(cropping system)和养地制度 (soil management)。涉及的研究范围,应该从大农业着眼,从种植业着手 (即着眼于大农业,立足于种植业)。 二、研究内容 耕作学的理论:核心是用地养地相结合。促进大农业全面发展;增进经济效 益;提高土地生产力,全面持续增产。多熟、多样、多利、多养。 种植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 总称。它是耕作学的中心。包括:作物布局;复种与休闲;间混套作;轮连 作;农牧结合的种植制度;养地制度;还有耕作制度的发展等。 三、性质 是一门生产性、综合性很强、具有战略意义的农业应用学科。 四、任务 研究建立合理(科学)的耕作制度是耕作学的主要任务。 §3 耕作制度的含义与功能 一、耕作制度的含义及目的
耕作制度(farming5 s ystem),即农作制,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农作物 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包括种植制度与养地 制度2部分,以种植制度为中心,养地制度为基础。 研究和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目的在于:①提高土地与其它资源利用率,增加 农作物产量,满足 会需 ;②增加农民经济收益, 促进 村综合经济发 展,增加劳力就业率;③持续提高土地生产力,保护并改善资源环境。 二、耕作制度的功能 (一)技术功能 具体包括作物的因地种植合理布局技术、复种技术、间套作立体种植技术、 轮连作技术、农牧结合技术、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技术、单元与区域耕作制度 设计与优化技术等。 (二)宏观布局功能 即从耕作制度的战略目标出发,根据当地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作出土地利 用布局(农牧林配置)、作物结构与配置、熟制布局、养地对策以及耕作制度分 区布局的优化方案。 宏观布局功能有重要意义:(1)妥善处理各类矛盾,减少片面性。(2)协调利用 各种资源与投入,包括自然资源以及劳力、资金、固定资产以及物质、资 金、科技等各方面的投入。(3)有利于统筹安排国家、地方、集体与农民之间 的利益,调整城乡与工衣之间的关系,促使衣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4耕作制度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规律 一、历史演进 (一)摆荒耕作制:生荒制、熟荒制 (二)休闲耕作制 (三)草田耕作制:中国基本无此 (四)常年耕作制:轮作制、连作制 (五)集约耕作制 二、发展规律 (一)自然条件是耕作制度发展的基础 (二)社会需要是推动耕作制度发展的动力 (三)用地程度与养地程度的提高是耕作制度发展的主要内涵 (四)继承与发展结合是耕作制度演进的重要原则
耕作制度(farming system),即农作制,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农作物 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包括种植制度与养地 制度2部分,以种植制度为中心,养地制度为基础。 研究和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目的在于:①提高土地与其它资源利用率,增加 农作物产量,满足社会需要;②增加农民经济收益,促进农村综合经济发 展,增加劳力就业率;③持续提高土地生产力,保护并改善资源环境。 二、耕作制度的功能 (一)技术功能 具体包括作物的因地种植合理布局技术、复种技术、间套作立体种植技术、 轮连作技术、农牧结合技术、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技术、单元与区域耕作制度 设计与优化技术等。 (二)宏观布局功能 即从耕作制度的战略目标出发,根据当地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作出土地利 用布局(农牧林配置)、作物结构与配置、熟制布局、养地对策以及耕作制度分 区布局的优化方案。 宏观布局功能有重要意义:(1)妥善处理各类矛盾,减少片面性。(2)协调利用 各种资源与投入,包括自然资源以及劳力、资金、固定资产以及物质、资 金、科技等各方面的投入。(3)有利于统筹安排国家、地方、集体与农民之间 的利益,调整城乡与工农之间的关系,促使农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4 耕作制度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规律 一、历史演进 (一)撂荒耕作制:生荒制、熟荒制 (二)休闲耕作制 (三)草田耕作制:中国基本无此 (四)常年耕作制:轮作制、连作制 (五)集约耕作制 二、发展规律 (一)自然条件是耕作制度发展的基础 (二)社会需要是推动耕作制度发展的动力 (三)用地程度与养地程度的提高是耕作制度发展的主要内涵 (四)继承与发展结合是耕作制度演进的重要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