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学 课程编号 101I2003 课程名称 农业气象学 总学时32 学分数 2.5 必修课(W)选修课() 讲课:32学时 课型 理论课()实验课() 实验:0学时 实习:0学时 任课教师 杨宏斌 职称 讲师 授课对像 农学、植保、植检、资环、环科 使用教材《气象学》中国农业出版社刘江等编2002 基本教材 和主要参 参考书目《农业气象》,中国农业出版社阎凌云等编 考资料 《农业气象》中国农业出版社马秀玲等编1996 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是学生将气象条件与农业生产联系起来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服 和要求 务。 教学要求:通过课堂教学和实验课程,要求了解气象学的基础知识,掌握 农业生产相互关系的基本理论。能够 解 本的天气现象及其 形成原因,以及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教学 重点: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气象条件 点、难点 难点:辐射、空气的水平运动 教学进程
农业气象学 课程名称 农业气象学 课程编号 101I2003 总学时32 讲课: 32 学时 实验: 0 学时 实习: 0 学时 学 分 数 2.5 课型 必修课(√) 选修课( ) 理论课( ) 实验课( ) 任课教师 杨宏斌 职称 讲师 授课对象 农学、植保、植检、资环、环科 基本教材 和主要参 考资料 使用教材《 气象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刘江等编 2002 参考书目《农业气象》,中国农业出版社 阎凌云等编 《农业气象》中国农业出版社 马秀玲等编 1996 教学目的 和要求 教学目的:是学生将气象条件与农业生产联系起来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服 务。 教学要求:通过课堂教学和实验课程,要求了解气象学的基础知识,掌握 气象条件与农业生产相互关系的基本理论。能够了解基本的天气现象及其 形成原因,以及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教学重 点、难点 重点: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气象条件 难点:辐射、空气的水平运动 教学进程
第次课 授课章节 学时 备注 绪论 2 第一章第一、二节 2 3 第一章第三、四节 2 第一章第五、六节;第二章第一节 2 5 2 第二章第二、三节 6 第二章第四、五节 7 2 第三章第一、二、三节 2 9 第三章第四、五、六节 2 10 第四章第一、二节 2 11 第四章第三、四节 12 第五章第一、二节 2 13 第五章第三、四节 2 第六章第一、二、三节 2 15 第六章第四、五节 2 16 第七章第一、二节 2 第七章第三、四、五节 教案(课时备课) 第1次课2学时 课目、课题 绪论 教学目的 了解农业气象发展历史,理解农业气象学的概念及其主要任务,掌握 大气的基本组成及大气层的垂直结构,认识大气污染物种类。 和要求
第 次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授课章节 绪论 第一章 第一、二节 第一章 第三、四节 第一章 第五、六节;第二章 第一节 第二章 第二、三节 第二章 第四、五节 第三章 第一、二、三节 第三章第四、五、六节 第四章 第一、二节 第四章 第三、四节 第五章 第一、二节、 第五章 第三、四节 第六章 第一、二、三节 第六章 第四、五节 第七章 第一、二节 第七章 第三、四、五节 学 时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备 注 教案(课时备课) 第 1 次课 2 学时 课目、课题 绪论 教学目的 和要求 了解农业气象发展历史,理解农业气象学的概念及其主要任务,掌握 大气的基本组成及大气层的垂直结构,认识大气污染物种类
重点:农业气象学的任务及大气垂直分层 重点 难点:对流层特点 难点 教学内容:(一)气象学与农业气象学(二)大气的组成及垂直结构 教学方法:讲授、演示 教学进程 辅助手段:录像演示大气垂直结构 (含课堂 师生互动:讨论与日常生活中有关的气象知识 教学内容、 时间分配:每节1学时 教学方法 板书设计: 辅助手段、 (一)气象学与农业气象学(二)大气的组成及垂直结构 师生互动、 1.气象学概念 1.大气组成及各组分的意义 时间分配 研究领域 2.大气的垂直结构 板书设计) 2,农业气像学概念 3对流层的特点 3农业气象学任务 4.大气上界的定义 5,大气污染概念及其种类 作业布置 课后思考:研究气象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意义? 参考书目《农业气象》中国农业出版社马秀玲等编1996 主要 《农业气象》,中国农业出版社阎凌云等编 参考资料 《气象与生活》,江苏教育出版社林之光 课后自我总 结分析
重 点 难 点 重点:农业气象学的任务及大气垂直分层 难点:对流层特点 教学进程 (含课堂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辅助手段、 师生互动、 时间分配、 板书设计) 教学内容:(一) 气象学与农业气象学 (二) 大气的组成及垂直结构 教学方法:讲授、 演示 辅助手段:录像演示大气垂直结构 师生互动:讨论与日常生活中有关的气象知识 时间分配:每节1学时 板书设计: (一) 气象学与农业气象学 (二) 大气的组成及垂直结构 1. 气象学概念 1.大气组成及各组分的意义 研究领域 2.大气的垂直结构 2.农业气象学概念 3.对流层的特点 3.农业气象学任务 4.大气上界的定义 5.大气污染概念及其种类 作业布置 课后思考:研究气象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意义? 主要 参考资料 参考书目《农业气象》中国农业出版社 马秀玲等编 1996 《农业气象》,中国农业出版社 阎凌云等编 《气象与生活》,江苏教育出版社 林之光 课后自我总 结分析
教案(课时备课) 第2次课2学时 课目、课题 日地关系及季节形成、辐射的一般知识 教学目的 了解日地关系从而理解季节的形成原因,了解辐射的基本概念。 和要求 重点 重点:四季形成原因 难点 教学内容:(一)日地关系及季节形成(二)辐射的一般知识 教学方法:讲授、多媒体演示 教学进程 辅助手段:录像演示四季形成 (含课堂 师生互动:讨论四季变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内容、 时间分配:日地关系及季节形成1.5小时,辐射的一般知识20分钟 教学方法、 辅助手段、 板书设计: 师生互动、 (一)旧地关系及季节形成(二辐射的一般知识 时间分配 日地关系、二十四节气 1辐射的概念、度量单位 板书设计) 2.四季 2辐射的基本定律 3.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的定义、公式 4.日照时间随纬度季节变化规律 作业布置 课后思考:四季变化对我们人类的影响有哪些方面? 参考书目《农业气象》中国农业出版社马秀玲等编1996 主要 《农业气象》,中国农业出版社阎凌云等编 参考资料 《生物气象》,气象出版社冯定原
教案(课时备课) 第 2 次课 2 学时 课目、课题 日地关系及季节形成、辐射的一般知识 教学目的 和要求 了解日地关系从而理解季节的形成原因,了解辐射的基本概念。 重 点 难 点 重点: 四季形成原因 教学进程 (含课堂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辅助手段、 师生互动、 时间分配、 板书设计) 教学内容:(一) 日地关系及季节形成 (二) 辐射的一般知识 教学方法:讲授、多媒体演示 辅助手段:录像演示四季形成 师生互动:讨论四季变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时间分配:日地关系及季节形成1.5小时 ,辐射的一般知识20分钟 板书设计: (一)日地关系及季节形成 (二)辐射的一般知识 1.日地关系、二十四节气 1.辐射的概念、度量单位 2.四季 2.辐射的基本定律 3.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的定义、公式 4.日照时间随纬度季节变化规律 作业布置 课后思考:四季变化对我们人类的影响有哪些方面? 主要 参考资料 参考书目《农业气象》中国农业出版社 马秀玲等编 1996 《农业气象》,中国农业出版社 阎凌云等编 《生物气象 》,气象出版社 冯定原
课后自我总 结分析 教案(课时备课) 第3次课2学时 课目、课题 太阳辐射及其穿过大气层时的减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教学目的 理解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以及穿过大气到达地面的辐射。 和要求 重点 难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规律 难点 教学内容:(三)太阳辐射及其穿过大气层时的减弱(四)到达地面的太阳辐 教学进程 教学方法:讲授、多媒体演示 (含课堂 时间分配:每节1学时 教学纳内容、 板书设计: 教学方法 (三)太阳辐射及其穿过大气层时的减弱(四)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辅勘手段 1.太阳常数的定义、大小 1直接辐射的概念及变化规律 师生互动、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种类 2.直接辐射的概念及变化规律 时间分配.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规律 3太阳总辐射的变化规律 板书设计) 4.影响下垫面反射率的因素 作业布置 课后思考: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与哪些因素有关?
课后自我总 结分析 教案(课时备课) 第 3 次课 2 学时 课目、课题 太阳辐射及其穿过大气层时的减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教学目的 和要求 理解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以及穿过大气到达地面的辐射。 重 点 难 点 难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规律 教学进程 (含课堂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辅助手段、 师生互动、 时间分配、 板书设计) 教学内容:(三) 太阳辐射及其穿过大气层时的减弱 (四)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 射 教学方法:讲授、 多媒体演示 时间分配:每节1学时 板书设计: (三)太阳辐射及其穿过大气层时的减弱 (四)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1.太阳常数的定义、大小 1.直接辐射的概念及变化规律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种类 2.直接辐射的概念及变化规律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规律 3.太阳总辐射的变化规律 4.影响下垫面反射率的因素 作业布置 课后思考: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与哪些因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