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哲学形态的历史演变 ·哲学是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并揭开了文明序幕以 后产生的。 ·希腊稍晚于东方.但也很早就产生了哲学思维, 而且以其哲学思考的持续久远、影响广泛著称 于世。发源于古希腊而盛行于欧洲的西方哲学, 与中国哲学、印度哲学并称为世界三大哲学传 统。希腊哲学、中国哲学和印度哲学虽然各有 自己的发展脉络,但都普遍地存在着唯物主义 和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哲学形态
三、哲学形态的历史演变 • 哲学是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并揭开了文明序幕以 后产生的。 • 希腊稍晚于东方.但也很早就产生了哲学思维, 而且以其哲学思考的持续久远、影响广泛著称 于世。发源于古希腊而盛行于欧洲的西方哲学, 与中国哲学、印度哲学并称为世界三大哲学传 统。希腊哲学、中国哲学和印度哲学虽然各有 自己的发展脉络,但都普遍地存在着唯物主义 和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哲学形态
唯心主义的许多流派归结起来有两种基本形态 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或精神原则说成 是先于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是第一性的: 物质世界则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表现或附 属品,因而是第二性的。古希腊的拍拉图(“理念世 界”)、他们都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不过是精神的 产物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这种观点实际上是把人 的思维或一般概念加以绝对化的结果,如果把它们 进一步偶像化、神化,就会陷入神秘主义的创世说 和宗教信仰主义
• 唯心主义的许多流派归结起来有两种基本形态: 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 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或精神原则说成 是先于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是第一性的: 物质世界则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表现或附 属品,因而是第二性的。古希腊的拍拉图(“理念世 界”)、他们都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不过是精神的 产物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这种观点实际上是把人 的思维或一般概念加以绝对化的结果,如果把它们 进一步偶像化、神化,就会陷入神秘主义的创世说 和宗教信仰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则把个人心灵、意识、观念等夸大为 第一性的东西,认为世界上的—‘切事物只存在于 个人心灵之中,或是个人心灵的产物,因而是第二 性的。他们不承认客观物质世界和客观规律不依赖 于人的意识而存在,把人的思想看作是在人们头脑 中所固有的、主观自生的。其代表人物如中国明代 的王守仁(“心外无物’)、英国的贝克菜(“存在就 是被感知”)。这种观点最后往往陷入“唯我论”的 绝境,或者转化为客观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古代朴素唯物主 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 唯物主义
– 主观唯心主义则把个人心灵、意识、观念等夸大为 第一性的东西,认为世界上的—‘切事物只存在于 个人心灵之中,或是个人心灵的产物,因而是第二 性的。他们不承认客观物质世界和客观规律不依赖 于人的意识而存在,把人的思想看作是在人们头脑 中所固有的、主观自生的。其代表人物如中国明代 的王守仁(“心外无物’)、英国的贝克菜(“存在就 是被感知”)。这种观点最后往往陷入“唯我论”的 绝境,或者转化为客观唯心主义。 • 唯物主义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古代朴素唯物主 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 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主 张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但他们把世界的物质性 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原初”物质。 如中国的五行说,古希腊和印度也有类似思想, 如地、水、火、风说。古希腊德漠克利特的原 子论,代表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 朴素唯物主义虽然坚持了世界物质统一性的正 确立场,并且在不同程度上具有朴素的辩证法 成分,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存在着直观性 的缺陷,而且缺乏科学的论证,在社会历史领 域中不可能坚持唯物主义的原则
•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主 张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但他们把世界的物质性 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原初”物质。 如中国的五行说,古希腊和印度也有类似思想, 如地、水、火、风说。古希腊德漠克利特的原 子论,代表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 朴素唯物主义虽然坚持了世界物质统一性的正 确立场,并且在不同程度上具有朴素的辩证法 成分,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存在着直观性 的缺陷,而且缺乏科学的论证,在社会历史领 域中不可能坚持唯物主义的原则
哲学自其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存在着唯物主义和 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这是不同阶级、阶层 和集团之间利益冲突在思想上的表现,但也是 人类哲学思维得以不断发展、深化的推动力量。 中国自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贯穿着唯 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以及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 争
• 哲学自其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存在着唯物主义和 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这是不同阶级、阶层 和集团之间利益冲突在思想上的表现,但也是 人类哲学思维得以不断发展、深化的推动力量。 中国自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贯穿着唯 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以及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 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