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师范学院课时教学计划 章节第 课题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 的新阶段 计划课时数|3 授课班级 中文04-1-6;经济04-1-2 教 学|通过学习,了解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深刻理解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 目 振兴的精神支柱:了解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掌握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方法 的 教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学2、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点 教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难 点 课堂讲授 教学方法和手段 注
南阳师范学院课时教学计划 章节 第一章 课题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 的新阶段 计划课时数 3 授课班级 中文 04-1-6;经济 04-1-2、 教 学 目 的 通过学习,了解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深刻理解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 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中华民族 振兴的精神支柱;了解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掌握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方法。 教 学 重 点 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2、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教 学 难 点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教 学 方 法 和 手 段 课堂讲授 备 注
教学内容 备注 第一节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 改革的行动指南。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 跃。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党和 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时代背景:时代主题转换和新技术革命浪潮兴起 邓小平理论的产生不同于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战争与革命成为时代 特征的历史条件,二战后,资本主义从大动乱年代逐步进入了相对稳定和发展的 时期。美苏两国长期争霸,但势均力敌,谁也不敢轻易发动战争。随着殖民体系 逐步瓦解,亚非拉上百个国家相继获得独立,他们为了发展民族经济迫切需要和 平。20世纪人类已经历了两次世界战争的灾难,反对战争,争取和平已成为世 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尽管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世界仍不太平,但和平 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避免世界大战是可能 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 从50年代末开始,在以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新材料开发 航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为特征的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掀起 了新工业革命的浪潮,使生产力有了迅猛的发展,新科技革命也加剧了世界各国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从7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上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发达国 家越来越富,而发展中国家越来越穷。社会主义国家由于体制等原因没有能适应 新科技革命的需要,70年代经济发展大都陷入停滞状态,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决 定社会主义生死存亡的根本问题。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人口多 底子薄,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低,这一切都不适应实现社会主义现代 化的要求。邓小平同志根据对时代特征的把握,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 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和决策:提出了改革开放理论;关于科学技 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也是邓小平对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对 战后世界新技术革命巨大历史作用认识的必然结果 和平与发展包含了世界上政治和经济两大基本问题。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发 展,社会要进步,经济要繁荣,人民生活要提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 要求。所以,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总之,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 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时代背景下和新技术革命浪潮兴起的历史条件下, 邓小平理论正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处的国际环境和时代特征进行正确 判断和科学分析的理论结晶,是马克思主义面向新时代回答新问题的伟大科学成 果,因而它是马克思主义无限生命力在当代世界最重要也是最典型的体现。我们 只有着眼于时代发展的总背景,方能理解和把握邓小平理论的时代价值。 2、理论基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扎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构成了它的一般理论基 础。这正如邓小平强调的:“我是个马克思主义者,我一直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 本原则。”(《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3页)邓小平理论,又孕育于毛泽东
教学内容 备注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 改革的行动指南。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 跃。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党和 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1、 时代背景:时代主题转换和新技术革命浪潮兴起 邓小平理论的产生不同于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战争与革命成为时代 特征的历史条件,二战后,资本主义从大动乱年代逐步进入了相对稳定和发展的 时期。美苏两国长期争霸,但势均力敌,谁也不敢轻易发动战争。随着殖民体系 逐步瓦解,亚非拉上百个国家相继获得独立,他们为了发展民族经济迫切需要和 平。20 世纪人类已经历了两次世界战争的灾难,反对战争,争取和平已成为世 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尽管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世界仍不太平,但和平 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避免世界大战是可能 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 从 50 年代末开始,在以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新材料开发、 航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为特征的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掀起 了新工业革命的浪潮,使生产力有了迅猛的发展,新科技革命也加剧了世界各国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从 70 年代中期以来,国际上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发达国 家越来越富,而发展中国家越来越穷。社会主义国家由于体制等原因没有能适应 新科技革命的需要,70 年代经济发展大都陷入停滞状态,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决 定社会主义生死存亡的根本问题。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人口多、 底子薄,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低,这一切都不适应实现社会主义现代 化的要求。邓小平同志根据对时代特征的把握,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 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和决策;提出了改革开放理论;关于科学技 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也是邓小平对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对 战后世界新技术革命巨大历史作用认识的必然结果。 和平与发展包含了世界上政治和经济两大基本问题。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发 展,社会要进步,经济要繁荣,人民生活要提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 要求。所以,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总之,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 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时代背景下和新技术革命浪潮兴起的历史条件下, 邓小平理论正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处的国际环境和时代特征进行正确 判断和科学分析的理论结晶,是马克思主义面向新时代回答新问题的伟大科学成 果,因而它是马克思主义无限生命力在当代世界最重要也是最典型的体现。我们 只有着眼于时代发展的总背景,方能理解和把握邓小平理论的时代价值。 2、 理论基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扎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构成了它的一般理论基 础。这正如邓小平强调的:“我是个马克思主义者,我一直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 本原则。”(《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173 页)邓小平理论,又孕育于毛泽东
思想之中。如果说马克思列宁主义构成了它的一般理论基础,那么,毛泽东思想 则构成它的特殊理论基础。邓小平语重心长得说过“毛泽东思想培育了我们整整 一代人。”邓小平还进一步指出:“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 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 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 还要继续发展。”(《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00页)这深刻地说明,邓小平 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3、历史根据:中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我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 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此进行了艰苦的探索。1956年底社 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全面确立,这标志我们走出 了一条鲜明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在国民经济恢复并开始社会主义改 造的同时,我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一方面由于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经 济禁运和封锁,使我们只能向苏联寻求援助:另一方面由于我们没有经验,只能 学习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因此,社会主义工业化一开始就基本上照搬了苏 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模式,即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社会主义 工业化初期曾经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我国很快抑制了通货膨胀,迅速恢复了 国民经济,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1956年苏共20大的召开和波匈事件的发生,暴露了苏联模式的弊端和历史 局限性,促使我们党以苏为鉴,认真总结自己的经验,开始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 义建设道路。可惜由于我们党当时对改革苏联模式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在左倾路 线的干扰下,这次有益的探索没有能坚持下去,并于1966年爆发了"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这场史无前例的危机给中国社会主义带来深重灾难。正是这场危 机充分暴露了"左"倾错误的危害和我们体制的弊端,从而促使邓小平认真总结教 训,推动了邓小平理论的产生和形成。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和挫折都为邓小 平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历史准备。一方面,1956年后我们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 中所创造和积累的一切积极理论成果成为邓小平理论的思想源泉:另一方面,这 十年探索中的错误所提供的教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危机也是邓小 平理论形成的条件和重要契机。当中国的"文化大革命”结束时,西方发达资本主 义国家在战后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已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持续繁荣发展,相继进入 现代化的高级阶段。在我们周边,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已经崛 起,成为令人瞩目的新兴工业化经济体。70年代后期,社会主义在同资本主义 的经济竞争中已明显处于劣势,长期被社会主义国家搬用的苏联模式的弊端已暴 露无遗 苏联模式是在战争与革命的年代形成的一种建设社会主义模式,是当时苏联 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集中了当时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科技力量,取 得了震惊世界的高速增长,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迅速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工业 国,并依靠强有力的工业基础,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保卫了社会主义 制度,也显著地改善了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但是,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有 明显的备战型或准战时型特点。在发展战略方面,以高速度的经济增长为首要目 标,忽视经济效率;以粗放发展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片面追求重工业和军事 工业的发展,忽视农业和轻工业;以实现自给自足为重要目标,具有封闭和半封闭 的特点。在经济体制方面,具有所有制过分单一,忽视市场机制、高度集中的计划
思想之中。如果说马克思列宁主义构成了它的一般理论基础,那么,毛泽东思想 则构成它的特殊理论基础。邓小平语重心长得说过“毛泽东思想培育了我们整整 一代人。”邓小平还进一步指出:“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 已经提出 、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 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 还要继续发展。”(《邓小平文选》第 2 卷,第 300 页)这深刻地说明,邓小平 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3、 历史根据:中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在我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 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此进行了艰苦的探索。1956 年底社 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全面确立,这标志我们走出 了一条鲜明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在国民经济恢复并开始社会主义改 造的同时,我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一方面由于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经 济禁运和封锁,使我们只能向苏联寻求援助;另一方面由于我们没有经验,只能 学习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因此,社会主义工业化一开始就基本上照搬了苏 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模式,即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社会主义 工业化初期曾经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我国很快抑制了通货膨胀,迅速恢复了 国民经济,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1956 年苏共 20 大的召开和波匈事件的发生,暴露了苏联模式的弊端和历史 局限性,促使我们党以苏为鉴,认真总结自己的经验,开始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 义建设道路。可惜由于我们党当时对改革苏联模式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在左倾路 线的干扰下,这次有益的探索没有能坚持下去,并于 1966 年爆发了"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这场史无前例的危机给中国社会主义带来深重灾难。正是这场危 机充分暴露了"左"倾错误的危害和我们体制的弊端,从而促使邓小平认真总结教 训,推动了邓小平理论的产生和形成。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和挫折都为邓小 平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历史准备。一方面,1956 年后我们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 中所创造和积累的一切积极理论成果成为邓小平理论的思想源泉;另一方面,这 二十年探索中的错误所提供的教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危机也是邓小 平理论形成的条件和重要契机。当中国的"文化大革命"结束时,西方发达资本主 义国家在战后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已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持续繁荣发展,相继进入 现代化的高级阶段。在我们周边,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已经崛 起,成为令人瞩目的新兴工业化经济体。70 年代后期,社会主义在同资本主义 的经济竞争中已明显处于劣势,长期被社会主义国家搬用的苏联模式的弊端已暴 露无遗。 苏联模式是在战争与革命的年代形成的一种建设社会主义模式,是当时苏联 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集中了当时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科技力量,取 得了震惊世界的高速增长,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迅速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工业 国,并依靠强有力的工业基础,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保卫了社会主义 制度,也显著地改善了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但是,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有 明显的备战型或准战时型特点。在发展战略方面,以高速度的经济增长为首要目 标,忽视经济效率;以粗放发展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片面追求重工业和军事 工业的发展,忽视农业和轻工业;以实现自给自足为重要目标,具有封闭和半封闭 的特点。在经济体制方面,具有所有制过分单一,忽视市场机制、高度集中的计划
经济特点。在政治体制方面,也具有官方机构庞杂、党政不分、政企不分和高度 集中的特点。随着时代主题从战争与革命逐渐向和平与发展的转换,与备战相适 应的发展战略和体制的作用开始弱化:粗放发展以及与此相对应的体制的潜力也 逐渐耗尽:新技术革命把苏联模式的企业缺乏活力、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缓慢的缺 陷更加明显地暴露出来;新技术革命使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从而进 步暴露了这个模式封闭半封闭的弊端。在严峻的挑战面前,苏联东欧国家没有作 出有力的调整和改革,从而导致苏联东欧国家在60年代以后经济增长率不断下 降,在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军事竞争中陷入了十分被动的境地。苏联模式 的僵化和普遍化,已经阻碍了人民群众积极性的进一步发挥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 充分体现。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终于发生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宣告了苏 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终结。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是在苏联模式衰败 的历史条件下兴起的。邓小平理论就是在总结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基础上,特别是苏联模式的兴衰成败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4、现实根据: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开始,标志着中 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一场新的 伟大实践。在这场新的实践中,人民群众生气勃勃地创造出的许多新事物、新经 验,为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最直接、最丰富的源泉。邓小平尊重群众、尊重实践 热情地支持、鼓励和保护群众的这种创造,带领我们党从总结群众的实践经验中, 逐步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理论。邓小平理论正是对我国改革开放 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理论成果。 5、邓小平同志在创立邓小平理论中的历史性贡献 首先,邓小平是新时期党在政治上和思想理论上的杰出代表;其次,邓小平是 党和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概括总结者;再次,邓小平是邓小平理论中主要科学论 断的提出者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邓小平理论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邓小平理论 初步形成。1976年粉碎″四人帮″的胜利,从危难中挽救了党和国家,但”文化大革 命″遗留下来的政治、思想、组织和经济上的混乱还极其严重。不破除″两个凡是 ,要摆脱当时的困境,打开新局面是十分困难的。在邓小平的倡导和指示下,十 届三中全会前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 论。这场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使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 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毅然抛弃了"以阶级斗 争为纲”"左"的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的 经济建设上来:摒弃了墨守成规和封闭半封闭,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十 届三中全会还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了我国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在农村改革的同时,实行了对外开放。正是改革 开放的伟大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乃至邓小平理论的
经济特点。在政治体制方面,也具有官方机构庞杂、党政不分、政企不分和高度 集中的特点。随着时代主题从战争与革命逐渐向和平与发展的转换,与备战相适 应的发展战略和体制的作用开始弱化;粗放发展以及与此相对应的体制的潜力也 逐渐耗尽;新技术革命把苏联模式的企业缺乏活力、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缓慢的缺 陷更加明显地暴露出来;新技术革命使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从而进一 步暴露了这个模式封闭半封闭的弊端。在严峻的挑战面前,苏联东欧国家没有作 出有力的调整和改革,从而导致苏联东欧国家在 60 年代以后经济增长率不断下 降,在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军事竞争中陷入了十分被动的境地。苏联模式 的僵化和普遍化,已经阻碍了人民群众积极性的进一步发挥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 充分体现。到了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终于发生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宣告了苏 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终结。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是在苏联模式衰败 的历史条件下兴起的。邓小平理论就是在总结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基础上,特别是苏联模式的兴衰成败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4、 现实根据: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1978 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开始,标志着中 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一场新的 伟大实践。在这场新的实践中,人民群众生气勃勃地创造出的许多新事物、新经 验,为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最直接、最丰富的源泉。邓小平尊重群众、尊重实践, 热情地支持、鼓励和保护群众的这种创造,带领我们党从总结群众的实践经验中, 逐步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理论。邓小平理论正是对我国改革开放 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理论成果。 5、邓小平同志在创立邓小平理论中的历史性贡献 首先,邓小平是新时期党在政治上和思想理论上的杰出代表;其次,邓小平是 党和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概括总结者;再次,邓小平是邓小平理论中主要科学论 断的提出者。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邓小平理论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邓小平理论 初步形成。1976 年粉碎"四人帮"的胜利,从危难中挽救了党和国家,但"文化大革 命"遗留下来的政治、思想、组织和经济上的混乱还极其严重。不破除"两个凡是 ",要摆脱当时的困境,打开新局面是十分困难的。在邓小平的倡导和指示下,十一 届三中全会前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 论。这场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使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 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毅然抛弃了"以阶级斗 争为纲""左"的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的 经济建设上来;摒弃了墨守成规和封闭半封闭,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十 一届三中全会还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了我国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 在农村改革的同时,实行了对外开放。正是改革 开放的伟大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乃至邓小平理论的
形成奠定了基础。在领导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邓小平开始思考”什么是 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最根本的理论问题,思考怎样走一条中国式的 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于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 放,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开始形成。在1982年召开的党的十二大上 邓小平明确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 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 第二阶段,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在全面改革逐步展开 的过程中,邓小平理论逐步展开并形成轮廓。为了适应改革从农村向城市发展的 新形势,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决定》的理论贡献在于第一次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 点,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从而形成 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论。党相继决定对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并进一步 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以十二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改革从农村推 向城市,进入了全面改革的新阶段 改革的深化,一方面迫切要求重新认识社会主义。这一时期,邓小平开始鲜明 地、频繁地提出并阐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 论问题,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观点。另一方面,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需要强 有力的思想和政治保证。1987年召开了党的十三大,大会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作了理论阐述,它比较 系统地提出和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了"一个中心、两个 基本点”为主要内容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 论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和中国国情再认识的另一个重大理论成果,它同社会主义 商品经济理论一起,成为我国实行全面改革的两大理论基石。党的十三大第一次 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概念,并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 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系统地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12 个主要理论观点。这一概括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轮廓 第三阶段,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 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理论体系。党的十三大以后,在中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 的同时,国际国内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困难局面。国际上,发生了震惊世界的苏 东剧变。在国内,长期以来双重体制并存所形成的各种深层次经济问题充分暴露 出来,要求展开改革攻坚,深化改革;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及随后西方国 家所谓的”经济制裁"也使我国的改革经受了一次严峻的考验。在国际国内的复杂 艰难的情况下,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冷静观察,沉着应付,克服了种种困 难,实现了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经济的持续发展。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南方,发 表了重要谈话,对当时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一系列重大认识问题作出了深刻的 回答,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和”三个有利于"标 准的理论等,从而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南 方谈话是代表邓小平理论的集大成之作。党的十四大以南方谈话为灵魂,对邓小 平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新的科学概括,使之形成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对建设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 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九个方面,作了全面阐 述。十四大报告使用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提法,指 出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 本问题″。"第一次″说的是这个理论的创造性,"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一系列基本
形成奠定了基础。在领导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邓小平开始思考"什么是 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最根本的理论问题,思考怎样走一条中国式的 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于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 放,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开始形成。在 1982 年召开的党的十二大上, 邓小平明确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 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 第二阶段,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在全面改革逐步展开 的过程中,邓小平理论逐步展开并形成轮廓。为了适应改革从农村向城市发展的 新形势,1984 年 10 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决定》的理论贡献在于第一次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 点,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从而形成 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论。党相继决定对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并进一步 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以十二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改革从农村推 向城市,进入了全面改革的新阶段。 改革的深化,一方面迫切要求重新认识社会主义。这一时期,邓小平开始鲜明 地、频繁地提出并阐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 论问题,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观点。另一方面,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需要强 有力的思想和政治保证。1987 年召开了党的十三大,大会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作了理论阐述,它比较 系统地提出和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了"一个中心、两个 基本点"为主要内容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 论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和中国国情再认识的另一个重大理论成果,它同社会主义 商品经济理论一起,成为我国实行全面改革的两大理论基石。党的十三大第一次 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概念,并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 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系统地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 12 个主要理论观点。这一概括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轮廓。 第三阶段,从 1987 年党的十三大到 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 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理论体系。党的十三大以后,在中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 的同时,国际国内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困难局面。国际上,发生了震惊世界的苏 东剧变。在国内,长期以来双重体制并存所形成的各种深层次经济问题充分暴露 出来,要求展开改革攻坚,深化改革;1989 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及随后西方国 家所谓的"经济制裁"也使我国的改革经受了一次严峻的考验。在国际国内的复杂 艰难的情况下,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冷静观察,沉着应付,克服了种种困 难,实现了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经济的持续发展。1992 年春,邓小平视察南方,发 表了重要谈话,对当时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一系列重大认识问题作出了深刻的 回答,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和"三个有利于"标 准的理论等,从而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南 方谈话是代表邓小平理论的集大成之作。党的十四大以南方谈话为灵魂,对邓小 平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新的科学概括,使之形成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对建设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 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九个方面,作了全面阐 述。十四大报告使用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提法,指 出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 本问题"。"第一次"说的是这个理论的创造性,"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一系列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