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一七年六月,蔡和森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湖南高等师范 学校。这时,他想到“胡林翼之所以不及曾涤生①者,只缘胡夙 不讲学,士不归心,影响只能及于一时”⑦,便决意去当教 员。他曾托同乡同学王光霞邀一乡馆,以培育救国救民的人 才。但当时邀馆一般是春季始业,秋月无从着手。梅当教员的 愿望落空以后,为了继续同在省城求学的毛泽东等探讨人生、 救国的道路,他把全家包括蔡母葛健豪及蔡庆熙、蔡咸架、刘 千昂等都搬进省城,先居岳麓山下的饮马堂,不久迁居袜湾镇 的刘家台子。 蔡和森一家五人居住在省城,生活来源主要依靠妹妹蔡畅 在周南女校任教每月的八元收入,大姐蔡庆熙有时也补贴一 点。尽管生话艰苦,但并不因此影响寨和森对知识的追求。他 发奋自学,干一九一七年八月,读了二十四史的重要部分和 《资治通鉴》等书,痛感“中国无一部完全之史书”。他在和 张昆弟的一次谈话中曾说,所谓二十四史及通鉴等史书,“所 载多天子、卿大夫之事”。他认为历史应“以平民社会之事为 主”,因而准备“先从省志、县志等书,.一考赛之”,然后 写一部反映“以平民社会之事为主”的史书@。当时,在学界 流行着两种读书倾向:一些倡导新文化的人,往往抛弃旧书不 读影而墨守旧文化的人,则又拒看新书。蔡和森却说:“中国 文化及一切制度,不必尽然而西政文化制度,用之于我,不 ①管涤生,即曾国潜。 ②见《蔡林彬给陈绍休、肖子瞳、肖子异、毛祥东,(1918年B月 27日),载《新民学会会员通倍集》第上集。 ③见<张昆弟日记, (1917年8月23日),未刊稿,膨湖南省物 馆。 5
必尽是。御的国情,古制之善者存之,其不善者改之,西制之 可采者取之,其不可采者去之。折中至当,两无所偏,此吾辈 读新书、读旧书所应知之事也。”国正是由于蔡和森采用这种 批判地继承的读书方法,不断地吸取了新思想,摒弃了旧思 想,为他后来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者打下了基础。 蔡和森在饮马堂和刘家台子时,除刻苦自学外,还积极进 行身体和意志方面的锻炼。他曾对张昆弟谈及自己的生活时 说:“余每日早四时半起,夜八时半睡。自四时半起至天马山 顶,静坐运动,至九时始下山十时早食,早饭后看书约二小 时,下午或游走各处,或挖土种菜,间或看书,不以为正课 焉;四时半午食,食后或静坐,或运动,或散步。每日冷水浴 二次,早起后一次,临睡时一次。又于雷雨风烈之时,冒风雨 而行,已练习数次,毫无风寒之意。”并说,“上所言之事, 已行之一月余矣,今年下半期,拟常行之。”⑧张昆弟一九一 七年九月二十三日的日记还写道:“今日早起同蔡、毛二君由 蔡君居侧上岳麓,沿山脊而行至书院下山,山风大发,空气清 爽,空气浴、太阳浴,胸襟洞何,旷然有远俗之慨,归时十一 句钟矣。”毛泽东曾回忆这种生活时说:“这一切都是在“锻 炼身体”这个名字下进行的。这件事情确实对我们的身体有不 少的帮助。”® 蔡和森与毛泽东一样,还特别重视接触社会,接触实际。 在租居刘家台子期间,他经常同毛泽东、张昆弟等利用假日漫 游农村,了解民情。一九八年春,因张敏汤在一师驻扎了一 ①②见<张昆弟日记>(1917年8月23日)。 ③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三联书店19?9年12月版
个旅的兵力,学生不能上课。趁学校停课的机会,毛泽东、蔡 和森两人一道从刘家台子出发,徒步在洞庭湖附近的农村,作 了一次为时半月的“游学”,先后到过湘阴、岳阳、平江、浏 阳等县,了解社会风俗,特别是农民的政治、经济状况。解放 以后,据肖三说,浏阳陈绍休家门还活着的一颗大树,“就是 当年毛泽东、葬和森游历时栽下的”①。 蔡和森自进省城求学后,结识了毛泽东、陈昌、张昆弟、 罗学瓒等一批志向远大的青年,他们经常在一起研究学问,杨 谈国事。后来,蔡和森的家便成了这班青年聚会的场所。经过 一段时间的研究和讨论,他们有了一个共同的感觉:國家要改 造,自己要进步,非巢合同志、组织一个团体不可。于是, 个“以草新技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②为宗旨的新民 学会,从一九一七年冬开始酝酿,于一九一八年四月十四日在 蔡和森家居住的刘家台子诞生了。 新民学会成立后,如何发挥团体的作用,创造新的环境, 使个人及全人类的生活向上,这是毛泽东、蔡和森等人经常考 虑的问题。这一年的六月,毛泽东从第一师范毕业,蔡和森与 毛泽东、张昆弟便搬进岳麓山湖南大学筹备处自修,进行“新 村生活”的尝试。他们走遍了岳麓山下的小镇和村落,想寻找 一个适当的地盘作为“新村”的试验场所,以建立一个人人平 等和睦、互助友爱的自由天地。然而,这种“乌托邦”式的理 想是无法实现的,他们很快就放弃了这种打算。 ①肖三:《月夜常思君,载《回忆蔡和森>,人民出版社1980年 版。 ②见《新民学会会务推告》(第1号),我<新民学会资料:,人 民出版社1980年9月版,第3页
这时,已应聘在北京大学任教的杨昌济来信,转告了北京 正在组织赴法勤工俭学的情况。毛泽东、蔡和森得到消息后, 与肖子昇等立即在湖南着手这一工作。六月下旬,新民学会在 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召开会议,讨论了“会友向外发展”的 问题。会上,蔡和森与肖子昇等积极提议在湖南组织赴法勤工 俭学运动,与会者一致认为应尽力进行。“自此,留法一事, 和森和子异专负进行之责。不久,和森进京。”①为了实践学 会“向外发展”的方针,蔡和森是最早走出湖南的会员之一。 (二) 蔡和森于一九一八年六月二十三日从长沙乘轮起程,至汉 口搭火车,二十五日晚到达北京@。当轮船驰入烟波浩渺的洞 庭湖时,通上狂风隳雨,他跳望湖面上汹涌的波涛,联想到久 为军阀铁蹄蹂躏的乡国,怀念着立志改革社会的新民学会的同 志,心潮澎湃,思绪万端,即兴吟咏了一首题为少年行)的 五言诗: 大陆龙蛇起,乾坤一少年。 乡国骚扰尽,风雨送征船。 世乱吾自治,为学志转坚。 从师万里外,访友入文渊。 口a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①见<新民学会会务报告》(第1号)。 ②见<蔡林彬给毛泽东>(1918年6月30日),载《新民学会会员 通信集第1集
箧复有吾在,与人撑巨艰。 忠诚印寸心,浩然充两间。 虽无鲁阳戈,庶九滟在渊。 凭舟衡国变,意志鼓黎元。 潭州蔚人望,洞庭证源泉。① 这首诗,正气磅礴,慷慨激越,充分展现了背年时代的察 和森的崇高精神境界。 蔡和森初到北京时,寄住在豆腐池胡同九号杨昌济家里。 为了在“三年之内,使我辈团体成为中国之重心点,并且要使 女界同时进化”②,经杨昌济的引荐,在七、八两个月里,他 先后拜访了华法教育会的主持人蔡元培、李石曾等,向他们陈述 了湖南青年加入赴法勤工俭学行列的要求,请求予以安排。蔡元 培也将自己“正谋网罗海内人才”的计划告诉了蔡和森,鼓励 他多联络青年到北京来,以开创“可大可久之基”®。他还拜 访了李大钊,读了李大钊一些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接着又 参加了李大钊等人发起的“少年中国学会”。由于当时留法勤 工俭学尚处在创始阶段,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最要紧的是经 费问题,赴法旅费每人要百元;出国前还必须举办补习班, 使学生打好一定的法文基础。这些问题,经过蔡和森积极求助于 蔡元培、李石曾等人,最然很快得到了解决,但名额限定在二 十五人之内。为使湖南更多的有志青年留法,察和森认为“盖 ①载《革命烈士诗抄2,中国青年出版社1959年4月版,第10B一 109页。 ②③见《蔡林彬铅陈绍休、肖子睡、肖子异、毛东(1918年8 月27日),载<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第1集。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