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教学目标 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立足国情,正确解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 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依靠力量是什么,为什么说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3.怎样理解新时期统一战线仍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重要法 宝。 三、教学方法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四、课时安排:4学时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一、坚持一切为了人民 党的十八大指出,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 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 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 历史前进。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开展一切执政活动的 依靠力量和评价标准,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 第一,一切为了人民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坚持一切为了人民, 是由人民群众在历史活动和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决定的。“人民,只 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①从历史发展的实际进程来看, 人民群众之所以能够起到决定历史发展方向的根本作用,是因为他们 不仅是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主体,而且也是人类社会精神生产活动的 主体,还是社会变革的主体。 第二,一切为了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是 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这 一性质决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从成立的那一 天起,就是为了实现人民的解放和幸福。 第三,一切为了人民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视线自己利益、创造美好生活
1 第十一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一、 教学目标 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立足国情,正确解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 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依靠力量是什么,为什么说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3.怎样理解新时期统一战线仍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重要法 宝。 三、教学方法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四、课时安排:4 学时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一、坚持一切为了人民 党的十八大指出,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 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 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 历史前进。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开展一切执政活动的 依靠力量和评价标准,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 第一,一切为了人民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坚持一切为了人民, 是由人民群众在历史活动和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决定的。“人民,只 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①从历史发展的实际进程来看, 人民群众之所以能够起到决定历史发展方向的根本作用,是因为他们 不仅是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主体,而且也是人类社会精神生产活动的 主体,还是社会变革的主体。 第二,一切为了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是 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这 一性质决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从成立的那一 天起,就是为了实现人民的解放和幸福。 第三,一切为了人民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视线自己利益、创造美好生活
的共同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创造性事业。人民群众既然 是历史的主体、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价值的主体。 人民是价值的创造者,也应该是价值的享有者。 二、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 本质要求,指明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第一,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诉求。马克思曾经在 《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中指出,在未来的社会主义 制度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以致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 为目的。邓小平认为,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原 则。人类发展历史表明,在私有制的社会条件下,必然会产生贫富悬 殊、两极分化问题,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 第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 性可以体现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等多个方面,但是,“要建设对资本主义 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①,贫困无法体现社会主 义的优越性。为此,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 裕。”②中国只有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并实现了共同富裕,才 能“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 只有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社会主义才能充分显示出优越性,才能得到 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第三,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共同富裕体现 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致力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根本任务 始终致力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这一内在要求,是党带领人民建 设社会主义的一贯目标, 三、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由人构成的,人的生存状况和社会关 系状况是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人们通过追求自己的目的创造自己 的历史,通过满足自身需要而实现自身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从社会全面发展的角度讲,马克思、恩格斯所提出的社会主义这 社会形态,本来就是针对资本主义那种片面追求经济社会发展而忽 视人的全面发展而建立的。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社会主义、共 产主义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内在统一的,每个人的全面而自 由的发展,正是共产主义所实际内含的最高目的和终极价值。坚持 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始终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目标 取向。 第二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
2 的共同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创造性事业。人民群众既然 是历史的主体、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价值的主体。 人民是价值的创造者,也应该是价值的享有者。 二、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 本质要求,指明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第一,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诉求。马克思曾经在 《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 年草稿)》中指出,在未来的社会主义 制度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以致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 为目的。邓小平认为,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原 则。人类发展历史表明,在私有制的社会条件下,必然会产生贫富悬 殊、两极分化问题,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 第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 性可以体现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等多个方面,但是,“要建设对资本主义 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①,贫困无法体现社会主 义的优越性。为此,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 裕。”②中国只有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并实现了共同富裕,才 能“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③。 只有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社会主义才能充分显示出优越性,才能得到 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第三,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共同富裕体现 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致力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根本任务, 始终致力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这一内在要求,是党带领人民建 设社会主义的一贯目标。 三、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由人构成的,人的生存状况和社会关 系状况是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人们通过追求自己的目的创造自己 的历史,通过满足自身需要而实现自身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从社会全面发展的角度讲,马克思、恩格斯所提出的社会主义这一 社会形态,本来就是针对资本主义那种片面追求经济社会发展而忽 视人的全面发展而建立的。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社会主义、共 产主义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内在统一的,每个人的全面而自 由的发展,正是共产主义所实际内含的最高目的和终极价值。坚持 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始终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目标 取向。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
一、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 根本力量 “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 不同的内容。”①在当代中国,一切赞成、支持和参加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建设的阶级、阶层和社会力量,都属于人民的范畴,都是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农民 阶级,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 根本力量。 1.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 这是由党和国家的性质、工人阶级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决定的。首先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党在领导革 命、建设和改革的全部实践和整个进程中都必须紧紧依靠工人阶级, 巩固自己的阶级基础,这是我们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其次,中国工 人阶级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是 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它始终站在时代前列,推动 着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发展,并善于顺应社会前进的潮流不 断发展自身的先进性。最后,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 本动力。在当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进行现代化建设,解放和发展 生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工人阶 级由于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领导地位和高度集中统一等特点 成为国家和社会稳定的强大社会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明显变化,呈现出许多 新的特点:一是队伍迅速壮大,二是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三是岗 位流动加快。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铁饭碗”已被打破,职工对单位的 依赖性大为减弱,自主性大为增强。工人阶级队伍发生的这些变化, 没有改变中国工人阶级作为国家主人的地位。工人阶级仍然是社会主 义现代化的主要建设者、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者,仍然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的先进性最根本 体现在它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工人阶级作为我国的领导阶级,其领 导地位和主人翁地位,是由宪法规定的,工人阶级始终是推动中国社 会发展的基本力量。党所领导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部活 动与整个进程,都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这在任何时候、任 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 2.农民阶级是基本依靠力量 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广大农民不但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
3 一、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 根本力量 “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 不同的内容。”①在当代中国,一切赞成、支持和参加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建设的阶级、阶层和社会力量,都属于人民的范畴,都是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农民 阶级,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 根本力量。 1.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 这是由党和国家的性质、工人阶级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决定的。首先,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党在领导革 命、建设和改革的全部实践和整个进程中都必须紧紧依靠工人阶级, 巩固自己的阶级基础,这是我们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其次,中国工 人阶级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是 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它始终站在时代前列,推动 着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发展,并善于顺应社会前进的潮流不 断发展自身的先进性。最后,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 本动力。在当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进行现代化建设,解放和发展 生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工人阶 级由于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领导地位和高度集中统一等特点, 成为国家和社会稳定的强大社会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明显变化,呈现出许多 新的特点:一是队伍迅速壮大,二是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三是岗 位流动加快。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铁饭碗”已被打破,职工对单位的 依赖性大为减弱,自主性大为增强。工人阶级队伍发生的这些变化, 没有改变中国工人阶级作为国家主人的地位。工人阶级仍然是社会主 义现代化的主要建设者、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者,仍然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的先进性最根本 体现在它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工人阶级作为我国的领导阶级,其领 导地位和主人翁地位,是由宪法规定的,工人阶级始终是推动中国社 会发展的基本力量。党所领导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部活 动与整个进程,都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这在任何时候、任 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 2.农民阶级是基本依靠力量 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广大农民不但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
而且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基本的依靠力量。工人阶 级正是与农民阶级结成了巩固的联盟,才掌握了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号 权,完成了中国革命的任务,并进而走向社会主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广大农民,这是由农 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的。依靠广大农民,调动农民的 积极性和创造性,关系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大局。 3.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在中国民主革命中,先进的知识分子是首先觉悟的部分。没有知 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先进 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技术的这一重要地位,决定了知识分子 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特殊重要作用。依靠知识分子推动科技、经济发 展和社会进步,已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关键 因素。 二、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设者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这些阶层归纳起 来主要有: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 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 人员等。新的社会阶层是在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允许下出现的 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主导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总 的条件下存在和发展的,其经营活动都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 策。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干部队伍中分离 出来的。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全党和全社会都要坚 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劳动、知 识、人才、创造,四者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劳动在其中 居于核心和基础的地位;知识是创造财富的重要资源,但它只有通过 劳动者、劳动资料,才能形成实际的财富;人才是知识资源的载体, 人才的本质在于创造性。人才只有通过劳动,为社会创造出巨大的物 质和精神财富,才能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创造本身就是一种劳动,创 造过程即是劳动者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干的过程。把“四个尊重” 作为一项重大方针,其着眼点在于坚持群众路线,形成人才辈出、人 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不断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三、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几千年来,各族人民在祖国大地 上自强不息、团结拼搏,共同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建设
4 而且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基本的依靠力量。工人阶 级正是与农民阶级结成了巩固的联盟,才掌握了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 权,完成了中国革命的任务,并进而走向社会主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广大农民,这是由农 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的。依靠广大农民,调动农民的 积极性和创造性,关系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大局。 3.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在中国民主革命中,先进的知识分子是首先觉悟的部分。没有知 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先进 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技术的这一重要地位,决定了知识分子 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特殊重要作用。依靠知识分子推动科技、经济发 展和社会进步,已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关键 因素。 二、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这些阶层归纳起 来主要有: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 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 人员等。新的社会阶层是在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允许下出现的, 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主导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总 的条件下存在和发展的,其经营活动都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 策。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干部队伍中分离 出来的。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全党和全社会都要坚 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劳动、知 识、人才、创造,四者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劳动在其中 居于核心和基础的地位;知识是创造财富的重要资源,但它只有通过 劳动者、劳动资料,才能形成实际的财富;人才是知识资源的载体, 人才的本质在于创造性。人才只有通过劳动,为社会创造出巨大的物 质和精神财富,才能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创造本身就是一种劳动,创 造过程即是劳动者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干的过程。把“四个尊重” 作为一项重大方针,其着眼点在于坚持群众路线,形成人才辈出、人 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不断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三、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几千年来,各族人民在祖国大地 上自强不息、团结拼搏,共同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建设
了幅员辽阔的锦绣河山,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发展 进程中,我国各民族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的格局:我国的各民族人口分布呈现“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的特点,民族自治地方占国土面积的64%,西南和西北是少数民族分 布最集中的两个区域。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民族问题始终是我们建 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重大问题,也决定了民族工作 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工作。 第三节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一、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的新时期,统一战线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历史时 期,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的实质,就是要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之下 实现全国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各方面人民最广泛的团结,促进 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十分艰巨的事业,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 的力量;完成统一祖国大业,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也需要 团结各方面的力量。统一战线作为党的一个重要法宝,决不能丢掉; 作为党的一个政治优势,决不能削弱;作为党的一项长期方针,决不 能动摇。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 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 极因素,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服务,为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祖国和平统一服务,为维护 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服务。 二、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 在新的历史时期,虽然统一战线的性质、任务和内部结构都发生 了变化,但是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决不能动摇。党的领导问 题是统一战线中的核心问题,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才能结成牢不 可破的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才能有正确的方向、蓬勃的生机和光明的 前途,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这不仅取决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 质,也是统一战线内部各方面人士的共同愿望和共同利益所在。 新世纪新阶段,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旗帜,发挥统一战线在 促进社会和谐中的独特优势,要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 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使政治协商和民主监 督、参政议政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要支持民主党派和无 党派人士更好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
5 了幅员辽阔的锦绣河山,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发展 进程中,我国各民族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的格局:我国的各民族人口分布呈现“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的特点,民族自治地方占国土面积的 64%,西南和西北是少数民族分 布最集中的两个区域。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民族问题始终是我们建 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重大问题,也决定了民族工作 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工作。 第三节 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一、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的新时期,统一战线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历史时 期,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的实质,就是要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之下, 实现全国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各方面人民最广泛的团结,促进 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十分艰巨的事业,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 的力量;完成统一祖国大业,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也需要 团结各方面的力量。统一战线作为党的一个重要法宝,决不能丢掉; 作为党的一个政治优势,决不能削弱;作为党的一项长期方针,决不 能动摇。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 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 极因素,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服务,为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祖国和平统一服务,为维护 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服务。 二、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 在新的历史时期,虽然统一战线的性质、任务和内部结构都发生 了变化,但是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决不能动摇。党的领导问 题是统一战线中的核心问题,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才能结成牢不 可破的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才能有正确的方向、蓬勃的生机和光明的 前途,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这不仅取决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 质,也是统一战线内部各方面人士的共同愿望和共同利益所在。 新世纪新阶段,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旗帜,发挥统一战线在 促进社会和谐中的独特优势,要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 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使政治协商和民主监 督、参政议政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要支持民主党派和无 党派人士更好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