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何叔衡 .王兴刚方大铭(】) 陈昌.钱家福(39) 张太雷 .林鸿暖(62) 贺锦斋.刘梦华(109) 张兆丰.张壁珩李凌宇(121) 林育南.廖在初李度明(132) 杨匏安.李坚曾庆榴(196) 许继慎.翁德清林世良(231) 刘伯坚.秦煮士梨成生究告(25) 杨靖宇. .陈瑞云整保素(295) 陈翰章.陈瑞云(334) 附录 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副秘书长、 理事、常务理事名单.(359) 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聘请的厨问名单.(360) 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聘请的编委名单.(360)
何叔衡 王兴刚方大铭 叔衡才调质且华, 独辟谿径无纤瑕, 临危一剑不返顾, 衣冠何日華梅花。 一谢觉哉一九四三年《盛旧多诗 (-) 何叔衡,家谱名启球,字玉衡,号琥璜,学名瞻咕。一八 七六年五月二十七日(清光绪二年五月初五日)生于湖南省宁 乡县杓子冲。这里离县城一百四十华里,是一个偏僻闭塞的小 山村。村里住有七八户人家,都是缺吃少穿的贫苦农民。只 有叔衡家稍好一点,有田约十二、三亩。但因家庭人口多(分 家前有四十余口人),日子也不好过。后来只得又在機山湾租 种了一些田亩。 父亲何绍春,是个勤劳能干的农民。年轻时,除在家种地 外,每年都到洞庭湖沿岸一带做两三个月短工,赚些钱米回 家贴补生活。叔衡有两个哥哥、两个姐姐、一个弟弟。他五岁 1
丧母,父亲没有再娶,小时候生活靠姐姐照料。七岁开始学着看 牛、割草、砍柴。因家中粮少,每到青黄不接时,父亲对儿女 们吃饭都加以限量。他年纪小,每餐只限一碗,总感到吃不 饱。一次,他放牛回来,几口吃完定是的那碗饭后,望者姐姐 说:“吃饭要是象牛吃草那样能放肆吃饱就好了。”父亲在旁 听了,对他说:“你长大了象牛一样地做事,一定会吃得饱 的。”自此,他牢记着“象牛一样地做事”这句话,并用以激 励自己。 那时,流传着一种迷信的说法,男子要五不得五(午)。 意思是说:生辰逢五是很难得的,因而也是很吉祥的。叔衡生 辰逢五(午),在堂兄弟中又排列第五。亲友们都说这孩子将 来能有出息。他父亲也很相信,便省吃节用,送他念书。, 他从十二岁到二十二岁,除中间有两年在家种地外,读了 八年私整。在这期间,有个叫姜方谷的塾师对他影响领大。姜 曾在外地做过小官,为人耿直,不随流俗,学识比较渊博,戴 书也多,因不满意清政府对外屈膝投降,经常用历史上民族英 雄的事迹启迪学生的思想。他随这位老师读书四年,不但修完 了《四书》、五经》,而且还阅读了不少历代名著。当时, 正值中日甲午战争前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更加深入,清 王朝更加腐败。在姜师的启发下,他目睹国事日非,官绅肆 虐,苛捐杂税层出不穷,人民生活水深火热,对清王朝的顺预 我暴深为愤慨。从现在还保存着他当时写的一篇题为《旱,的 古体文中,可以看出这时他感时忧民的思想极为强烈。·在这篇 文素中,他借题发挥,一开头就写道:“即昂以惟罕管之,知 虐改之为害深矣。夫旱,固亦伤仁爱者也,乃今日之唐民者竟 如此,不可即早以罕馨之乎?且今日之天下,一酷烈之天下 2
也。其万姓之如炎如焚者,岂不甚于旱魃之为虐哉!顾无形之 早,民嗟茶毒,司牧者或不知草野之燕蒸,谁即有形之旱以显 形之,则蕴隆致虫虫之概,山川有涤涤之容,当必知此不为福 矣。嗟嗟!何辜今之人而竞罹此酷烈之祸而不可遏也!”①这 篇形式上的古体文,实际上是一篇挞伐清朝暴政的战斗椒文。 一九O二年,他二十六岁时,遵父命参加科举考试,得中 秀才。同年十一月,县衙门送来请他去管钱粮的任职书,乡里 都来祝贺,但他“感世局之汹汹,.人情之愤愦”,拒不就职,宁 愿在乡种地、教书。因此,乡里称他为“穷秀才”。 “穷秀才”在乡间教过五年私垫。据曾在他门下读过三年 书的刘华陔回忆说:“他教私整收费比别人低。那时中了秀才的 教私垫至少得八九十担谷一年,他得四五十担谷一年就满足 了。我在别的先生那里读书,要出七八块光洋一年,在他那 里读书,我拿出五块光洋,他还说不必交那么多。家里穷一 点的学生,他只收一块到两块一年,也有个别的没有收过学 费。他《四书》、《五经》也教,但教得最多的是《楚辞》、 唐诗、宋词,还讲岳飞、文天祥和鸦片战争、太平天国、八国 联军的事,时常讲得流泪。他和学生很合得来,总是鼓励我们 努力读书。他喜欢到学生家里串门,也常邀学生到他家里作 客。学生和家长都很喜欢他。但他对学习要求很严,书背不 得,他就发脾气。”② 在教私整期间,他有两件事至今仍为乡间传诵。 一件事发生在一九○六年。这年宁乡遭灾,“春夏谷米昂 ①《草》文存于湖南省档案馆。 ②980年5月4日访向宁乡县七里山公社联江大队六曲冲93岁的老 人刘华陔记录
资,机民排户素食”①,遵到官绅严厉镇压。对此,他十分愤 慨,便遨集好友谢觉哉、姜梦周、王凌波、夏果雅和堂弟何梓 林蓉结成“盟兄”(即拜把兄弟),他为“盟首”,在乡间见 义勇为,.譬穷人打抱不平。一次,在何氏祠堂做长工的余某, 因孩子饥饿,拿了祠堂一点稻谷,被族长抓住要沉塘处死。他 即遂集盟兄弟闯进祠堂,把余某教了出来。秀才带头“造反” 引起当时人们极大的惊奇和钦佩。后来,谢觉哉、美梦周、 王凌波在他的影响下,都先后参加革命,入了党。大革命时, 他们四人在长沙拍了一张合影。因四人都留了须,谢觉哉就在 照片上题了“宁乡四馨”四个字。自此,:“宁乡四瓣”便传诵 于湘中。四人中以叔衡年纪最长,而又簪于领导,大家都亲切地 称他为“何胡子”。 另一件事发生在一九○八年。叔衡是一八九八年结婚的。 娄子袁少娥是个文盲,比他大三岁。但婚后夫妻感情很好。袁 氏生的男孩天折,只有两个女儿。这年,度氏又生了一个女 孩。亲友们柏秀才绝后,便联合起来,共同对他再娶。他坚决 不答应,并把刚生下的女儿取名“实嗣”,意即他家的实际继承 者,以示反对女儿不能传宗接代的封建伦理观念。这一举动, 也使乡里为之惊异。女儿长大后,他不让她们跟别人念《女儿 经,之类的书,亲自教女儿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 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诗篇, 启蒙识字。于是,乡里又称他为“反封建的穷秀才”。 这时,他一面教书,一面抓紧时间自学,涉猎范圈遍及经、 史、子、集,特别注意研究历史、地理和入生观问题。他对 ①民国24年《宁乡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