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兼和森.花套李弃洛(1) 蔡母葛健豪.罗绍志(47) 向警予.谷茨(58) 林伟民.福倩红 卢权(91) 李鸣珂.王斌周秀芳(120) 穆青.王狱苏温泽(150) 赵醒侬.曾志巩文耀奎(165) 陈毅安.陈志凌(183) 毛简青.吴定邦 林霁(204) 李明瑞.岁永平(221) 周维炯.台运行(234) 赵博生 .曾庆圭(250) 董振堂.董汉河(271) 藏长荣.家世章蒋晓钟(319)
蔡和森 罗绍志李沛诚 何鹅志宁丹阳 (一) 蔡和森,湖南湘乡县永丰镇(今属双体县)入。原双姓察 林①,名穌仙,字润襄,号泽薄,学名彬。一八九五年三月三 十日诞生于上海。蔡家世代以经营“永丰辣酱”出名。祖父蔡 寿菘,早年考过秀才未中,曾在曾国藩的湘军中任职②,后被 逢散回家,仍以经营“永丰辣酱”为业,生活颜为富裕。父亲 蔡蓉峰承业后,因不善经#,家业逐渐衰落。一八九O年,他 把铺面租给别人,自已带着妻子前往上海,凭猎岳家与曾国灌 女婿聂缉梨的亲减关系③,在聂当总办的江南制造总局谋得了 一个小职位。蔡和森就诞生在这里。 ①据《湘乡永丰萘林氏族谱》载:蔡和森的九世祖姓林,福建省南 田县人,素瑞10年过继给姓蔡的到父为子后,迁居永丰,改雉氏 为蔡林。 ②见〔美)尼城·市尔斯:<线西行漫记,。 ③据《葛氏四修族谱,和《大界普氏五修族谱>载:肯国善之第六 女嫁给和森外祖父之四弟为要,因而与基有瓜葛之亲
蔡和森的母亲葛兰英,后改名健篆,对蔡和森的一生影响 很大。她出身名门,父亲葛葆吾,做过清朝的盐运使、按察 使。但葛兰英在不到一周岁时,父亲便亡故了,由母亲陈氏抚 养成人。她富有正义感和爱国心,仰慕女革命家秋瑾之所 为①,经常以秋瑾勇为革命献身的精神激励自己和教育儿女。 她生有三男三女,察和森是她的第五个孩子,第六个是蔡畅。 一八九九年,蔡和森四岁时,随母从上海回到了湖南的者 家。不久,父亲也离职返乡,全家在永丰定居。因父亲不事生 产,家庭又连遭变故②,生活日益窘迫,蔡和森十三岁时,便 被送到永丰他堂兄开的“蔡广祥”店当学徒。蔡和森从小患有 哮喘病,体质很弱。进店以后,堂兄对他并无照顾,照样是 “徒弟徒弟,三年奴婢”,店中的重活都叫他干。“每关早晚 开铺关店,背不动沉重的铺板,东摇西歪,有时掉倒在地,常 常遭到店主的呵斥怒骂。当学徒还要替老板娘于家务事,有时 因疲劳过度,略一打盹,便遵鞭打。”⑨这种苦难的学徒生 涯,使茶和森在内心产生了对旧社会的憎根,埋下了强烈的反 抗种子。当三年学徒期满时,他一刻也不愿再呆下去,把铺盖 一卷,对店主说了一声:“我再也不上你们这里来了!”便离开 了“蔡广祥”店④。 在学徒期间,蔡和森为了探求真正的生活道路,曾偷着自 学,打下了一些文化知识基础。离开“蔡广祥”店后,他迫切 要求上学,认为只有读书才能不受人欺压。可是,家庭经济困 ①葛健章与秋瑾的婆家是同乡,见本书心蔡母葛健兼?。 ②1904年二姐顺黑天折,1907年长兄岸仙病逝。 ③①见刘品:《浩气贯天地,风雨送征船,载《怀念基和森涧志,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4月版第61页
难,供不起他的学费。后来得到母亲的支持,把一些家产变 卖,才进了永丰国民初等小学读书。这时,蔡和森已经十六 岁。有的同学讥笑他为“太学生”。他毫不介意,一笑置之。 由于他读书刻苦用功,一个学期后就跳级考入了双峰高等小 学。 在高等小学读书时,蔡和森的各科成绩优异,允其是作文 深得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赏。他这时就有定独立思考能力,从 不人云亦云影涉猎也比较广泛,经常关心时政。他平时沉默寡 言,一旦和同学讨论时事问题,便谈慨陈词,滔滔不绝,发表 的见解常使同学深为折服。 辛亥革命后,蔡和森从老师那里了解到一些革命党人的活 动,心里非常激动。尤其是对孙中山为救国救民历尽艰险,始终 不渝的革命精神十分敬佩,认为是自己效法的楷模。不久,南 京临时政府须布限期剪辫子的通告,他在学校里第一个把自已 头上的辨子剪掉。在他的带动下,母亲也毅然剪成了“巴巴头”, 妹妹也不再袭脚。他家的这种行动,对于推动当时永丰镇群众冲 破封建习惯势力的樊篱,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下,蔡和森开始懂得只有革命才有出 路,为革命追求真理的欲望也随之迫切了。一九一三年初,他 在离等小学读过一年书后,就离开家乡,进省城考入了湖南铁 路专门学校。同年秋,改名蔡林彬,转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 校。在这里,他与毛泽东相识,结为志同道合的挚友。在杨昌 济、徐特立、方维夏等进步老师的引导下,他们以极浓厚的兴 趣钻研文学、哲学、历史同时,深切关注着社会问题,思考 着如何挽教危难的中国。因此,“早在‘五四运动以前,在 湖南一般先进的青年中就盛称毛、蒸之名,而奉之为表 3
率”①。 一九一五年夏,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增设专修科文学部,杨 昌济和徐特立都被聘去兼课。这时,蔡和森已在一师求学两 年。由于他深感一师的课程太杂、太浅,不能满足自己的求知 欲望,便于同年秋离开一师,转入了湖南高等师范学校专修科 文学部乙班,与邓中夏同学。 在高等师范里,蔡和森读书用功之勤、精力之专,可说是 达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他徐认真钻研学校规定的功课外,还 经常到图书室博览群书。有时研读入神,心不外驰,竞忘记了 上课的时间。他妹妹蔡畅曾回忆说:“我这哥哥非常聪明好 学,他可以关在房间里,一点饭也不吃的念一两天的书。”②因为 他在校经常“缺课”,年终甄别时,学校要给他以“除名”处 分。只是由于杨昌济的据理力争,学校才收回成命。 蔡和森从优国爱民、立志改革社会的思想出发,对墨翟、 屈原的著作研读频深,并且喜爱谭嗣同的《仁学》,许多精采 的段落,能琅琅背诵。他十分赞赏谭嗣同探索字宙之其和救国 之道的精神,拥护谭嗣同提出的“冲决罗网”的主张。一九一 五年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出版后,他又成了热心的读 者。对每一期都要反复阅读,深入钻研。在《新青年,宜传的 民主与科学的新思想影响下,他曾经过多方探求,编出一部 《近百年来的国耻史纲》,痛诉中华民族的这段屈辱历史,在 学校起过师生的强烈反响。 ①李立三:《纪念紫和森同志多(1935年),载《红燕飘飘第5 ②〔美)尼姆·书尔斯:《续西行漫记。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