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的过程, 2、认识近代中国不同阶级对国家前途的探索状况。 教学重点: 分析总结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和戊戎维新运动的失败原因和经验教训, 教学难点: 1理解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都不可能带领中国走向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2为什么说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教学方法:讲授、视频、讨论 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原因(1851-1864) 1851-1864年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一场大规模的有组织有纲领的农民战争。洪秀全农民领袖发动 战争的目的推翻清朝反动统治,后期反抗外国的武装干涉。太平天国(1851年~1864年)是清朝后期的一次由农民 起义创建的农民政权。开始的标志是道光三十年(1851年)金田起义,结束的标志是同治三年(1864年)天京陷 落,历时13年。这次起义开创了中国不少先河,例如中国农民起义第一次遭到中外势力共同镇压、利用西方宗教 发动起义等。领导人为洪秀全,称号为“天王”,首都称天京(即今南京)。 1根源:帝国主义侵略引起中国社会阶级矛盾更突出和激化。 从中国社会内部矛盾看: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将大笔军费和巨额赔款,全部转嫁给劳动人民。由于五口通商,外国 的工业产品涌进中国,质高价廉的工业产品,排拆了中国传统的家庭副业和手工业,使东南沿海地区的农民和手工 业者纷纷破产,失去生计。同时,地主加紧了对农民的盘剥,土地兼并更为严重。“封建的统治阶级一地主、 贵族和皇帝,拥有最大部分的士地,而农民则很少士地,或者完全没有士地。”据全国14省统计,40%-90%的 土地集中在10%-30%的少数人手里,大批农民贫困破产而沦为租佃农。地租剥削率一般为50%-60%,最高者 达80%,农民和手工业者贫困破产,他们“过着贫穷困苦的奴隶式生活,…没有人身自由…没有任何政治权 利”(毛泽东)。 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也乘机勒索百姓。不堪忍受煎熬的劳苦大众纷纷起义。马克思认为当时的清王朝是”一切都烂 透了,眼看就要坦烟了,简直没有一线好转的希望“的京老没落的社会。 “中国人的生活程度是世界上最低 的”(马克思)。清政府的捐税,年年增加,使农民不堪重负。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带来了人民的反抗,仅1841 1850年起义事件就达110多起.由干放种“社会原因”,在鸦片战争推动之下,终于汇合成一个强大的革命:指 太平天国革命 2诱因:自然灾害严重 18401850年,广东、广西和全国许多地区,水灾、旱灾、蝗灾,连年不断,广大农民家破人亡,陷入绝境。特 别是两广地区,由于受到鸦片战争的直接冲击,社会动荡更为激烈。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在受害最严重的两 广地区海发了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 3洪秀全等人的发动 理论准备: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1843)图片:洪秀全像 ①理论来源:基督教教义、儒家大同思想、农民平均主义 洪秀全: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杰出领袖,是中国近代最早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进人物。出生于广东花县一个农民家 庭。洪秀全7岁入私垫读书,非常聪明,仅用6年的时间就能熟读“四书五经”。后因贫困而辍学,在家务农。18 岁时受聘为本村的私垫教师,从此一面教书,一面继续读书。读书就是为了参加科考,洪秀全也不例外。从16岁 开始参加科举考试,结果屡试不第。但几次到广州,他耳闻目睹了英国的侵略暴行,清政府的卖国和人民的斗争使 他的心灵受到震撼,渐生忧国忧民的胸襟。1843年第四次赴广州应试,又是名落孙山。这时鸦片战争刚刚结束, 广州一带笼罩着高昂的抗英和反清气氛。时代的名唤,加上屡次考试未中的悲愤,终于使洪秀全抛弃了科举仕途的 想法,开始深索教国数民的道路。他受《劝世良言》这本宣传基督教小册子的影响,创立拜上帝教。最早加入的是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的过程。 2、认识近代中国不同阶级对国家前途的探索状况。 教学重点: 分析总结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原因和经验教训。 教学难点: 1.理解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都不可能带领中国走向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2.为什么说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教学方法:讲授、视频、讨论 第一节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原因(1851-1864) 1851-1864年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一场大规模的有组织有纲领的农民战争。洪秀全农民领袖发动 战争的目的推翻清朝反动统治,后期反抗外国的武装干涉。太平天国(1851年~1864年)是清朝后期的一次由农民 起义创建的农民政权。开始的标志是道光三十年(1851年)金田起义,结束的标志是同治三年(1864年)天京陷 落,历时13年。这次起义开创了中国不少先河,例如中国农民起义第一次遭到中外势力共同镇压、利用西方宗教 发动起义等。领导人为洪秀全,称号为“天王”,首都称天京(即今南京)。 1.根源:帝国主义侵略引起中国社会阶级矛盾更突出和激化。 从中国社会内部矛盾看: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将大笔军费和巨额赔款,全部转嫁给劳动人民。由于五口通商,外国 的工业产品涌进中国,质高价廉的工业产品,排斥了中国传统的家庭副业和手工业,使东南沿海地区的农民和手工 业者纷纷破产,失去生计。同时,地主加紧了对农民的盘剥,土地兼并更为严重。“封建的统治阶级——地主、 贵族和皇帝,拥有最大部分的土地,而农民则很少土地,或者完全没有土地。”据全国14省统计,40%-90%的 土地集中在10%-30%的少数人手里,大批农民贫困破产而沦为租佃农。地租剥削率一般为50%-60%,最高者 达80%,农民和手工业者贫困破产,他们“过着贫穷困苦的奴隶式生活,……没有人身自由……没有任何政治权 利”(毛泽东)。 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也乘机勒索百姓。不堪忍受煎熬的劳苦大众纷纷起义。马克思认为当时的清王朝是“一切都烂 透了,眼看就要坍塌了,简直没有一线好转的希望”的衰老没落的社会。“中国人的生活程度是世界上最低 的”(马克思)。清政府的捐税,年年增加,使农民不堪重负。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带来了人民的反抗,仅1841- 1850年起义事件就达110多起,由于这种“社会原因”,在鸦片战争推动之下,终于汇合成一个强大的革命;指 太平天国革命。 2.诱因:自然灾害严重 1840-1850年,广东、广西和全国许多地区,水灾、旱灾、蝗灾,连年不断,广大农民家破人亡,陷入绝境。特 别是两广地区,由于受到鸦片战争的直接冲击,社会动荡更为激烈。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在受害最严重的两 广地区爆发了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 3.洪秀全等人的发动 理论准备: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1843)图片:洪秀全像 ①理论来源:基督教教义、儒家大同思想、农民平均主义 洪秀全: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杰出领袖,是中国近代最早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进人物。出生于广东花县一个农民家 庭。洪秀全7岁入私塾读书,非常聪明,仅用6年的时间就能熟读“四书五经”。后因贫困而辍学,在家务农。18 岁时受聘为本村的私塾教师,从此一面教书,一面继续读书。读书就是为了参加科考,洪秀全也不例外。从16岁 开始参加科举考试,结果屡试不第。但几次到广州,他耳闻目睹了英国的侵略暴行,清政府的卖国和人民的斗争使 他的心灵受到震撼,渐生忧国忧民的胸襟。1843年第四次赴广州应试,又是名落孙山。这时鸦片战争刚刚结束, 广州一带笼罩着高昂的抗英和反清气氛。时代的召唤,加上屡次考试未中的悲愤,终于使洪秀全抛弃了科举仕途的 想法,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他受《劝世良言》这本宣传基督教小册子的影响,创立拜上帝教。最早加入的是
族弟洪仁玕和同学冯云山。将私塾中供奉的孔子的牌位砸毁,这在封建社会中是大逆不道之举,于是失掉了私塾教 师的职业,远走他乡,传播拜上帝教。不久冯云山深入到紫荆山区传教,洪秀全则专心从事宗教理论的创作。洪秀 全个人的不得志使他走上一条叛逆者的道路,并创立了拜上帝教来讲行宣传他的反清思想,而他的思相和行为恰怡 符合当时人们的反清要求,因而成了太平天国运动这场农民运动的领袖人物,是时势造英雄。 ②理论著作: 洪秀全被《劝世良言》中的单一神权思想和基督教的平等视所吸引,把基督教的平等观和中国农民的“天下太 平”、“人人平等”的平均思想结合起来,用三年时间(1845~1847年间)从事宗教理论建设,从农民阶级的要求 和利益出发,撰写了《原道救世欧》、《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是他的代表作品。“原”即论。这三篇文 章很好地阐述了洪绣全的宗教理论 、皇上帝是惟一的真神,人人都应该并且敬拜之。 ,上帝面前人人平 等,即所谓的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三、提出清朝统治者是阎罗妖”,并号 召人们向它进击,他指出世间"相凌相夺相斗相杀”,都是“阎罗妖”的罪过,号召群众起来”共击灭之”。这 点也是对基督教教条最大突破。其作用:一神论的教义,直起了团结衣民的作用,平等的思想,能真正激起被压迫 的农民,而阎罗妖的提法,则给农民的斗争注入了新的信心, ③理论特点:将平等自由思想通过宗教理论表达出来.平等思想:改治上,人人皆上帝之子,男女平等,民族平等 (中外)外来上帝被接受,被中国化了. 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由于没有先进思想可资利用,往往利用宗教作为发动浓民起义的思想武器。从陈胜、吴广 等火狐鸣起,经汉未张角用太平道发动黄巾起义,北宋王则利用弥勒教起义、方腊利用明教起义,南宋钟相利用巫 教起义,元末红巾军、明代唐赛儿利用白莲教起义,直到太平天国同时期天地会利用宗教发动“反清复明“起义 等。所有这些起义,都是利用中国流传的多神论宗教,洪秀全则是第一次利用西方基督教独一真神惟上帝来发动起 义,以达到“奉上帝之命以打倒偶像及清朝”的目的。洪秀全的上帝教是中西结合、亦中亦西、以中为主的新宗 教。在起义初期,如洪仁玕所说,上帝教确实起了“蓄万心为一心”、统一思想的积极作用 二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过程 为了便于知识的掌握,我们把大平天国运动整个过程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部分,前期为1851年的金田起义到1856 年的天京突围:后期为1856年的天京事变到1864年的天京陷落。前期有金田起义、永安封王、攻克武汉三镇、定 都天京、北伐、西征、天京突围等;后期有天京事变、天京陷落等;在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在其前期和后期分别 颁布了一个纲领性的文件,这就是《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1金田起义 -天京突围(1851-1856) 金田起义(1851年):50年夏,洪秀全令各地教徒集合于金田,众人卖掉房屋、土地,全家离开村子,奔赴金 田,有万人。51.111洪秀全38生日,起义,国号太平天国,出金田北上。 永安建制(标志着太平天国政权初步形成):攻克永安,封王建制,(标志着太平天国政权初步形成)。东王杨秀 清,烧碳的:西王萧朝贵耕种山地;北王韦昌辉小官吏;翼王石达开富豪。杨秀清、肖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 达开,分为东、西、南、北、翼王,冯云山、肖战死。进入湖北,攻克武昌,沿江东下, 定都天京:1853.3占领南京,改为天京,与清朝正式形成对特 2.《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颁布 1853年太平天国领布的《天朝田亩制度》是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农民革命的纲领又是 太平天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国制度和政策。 内容:土地分配问题: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核心内容),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 同耕 “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分配方式:以户为单位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太平天国还将土地按产量的多少分为九等,然后好坏搭 配分配各户,并提出了丰荒相通,以丰荒的调剂方法。 产品分配问题:实行圣库制度,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圣库制度是太平天国创立的第一个经济制度。这个制 度是伴随着太平军金田起义而同时产生的,直到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圣库制度也随之泯灭。当太平军创兴之时,圣 库制度对保障部那队供结、吸引盆苦农民参加革命和保证军事纪律等方面,都起过重大的积极作用。定都天京后,共
族弟洪仁玕和同学冯云山。将私塾中供奉的孔子的牌位砸毁,这在封建社会中是大逆不道之举,于是失掉了私塾教 师的职业,远走他乡,传播拜上帝教。不久冯云山深入到紫荆山区传教,洪秀全则专心从事宗教理论的创作。洪秀 全个人的不得志使他走上一条叛逆者的道路,并创立了拜上帝教来进行宣传他的反清思想,而他的思想和行为恰恰 符合当时人们的反清要求,因而成了太平天国运动这场农民运动的领袖人物,是时势造英雄。 ②理论著作: 洪秀全被《劝世良言》中的单一神权思想和基督教的平等观所吸引,把基督教的平等观和中国农民的“天下太 平”、“人人平等”的平均思想结合起来,用三年时间(1845~1847年间)从事宗教理论建设,从农民阶级的要求 和利益出发,撰写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是他的代表作品。“原”即论。这三篇文 章很好地阐述了洪秀全的宗教理论:一、"皇上帝"是惟一的真神,人人都应该并且敬拜之。二、上帝面前人人平 等,即所谓的"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三、提出清朝统治者是"阎罗妖",并号 召人们向它进击,他指出世间“相凌相夺相斗相杀”,都是“阎罗妖”的罪过,号召群众起来“共击灭之”。这一 点也是对基督教教条最大突破。其作用:一神论的教义,直起了团结农民的作用,平等的思想,能真正激起被压迫 的农民,而阎罗妖的提法,则给农民的斗争注入了新的信心。 ③理论特点:将平等自由思想通过宗教理论表达出来。平等思想:政治上,人人皆上帝之子,男女平等,民族平等 (中外)外来上帝被接受,被中国化了。 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由于没有先进思想可资利用,往往利用宗教作为发动农民起义的思想武器。从陈胜、吴广 篝火狐鸣起,经汉末张角用太平道发动黄巾起义,北宋王则利用弥勒教起义、方腊利用明教起义,南宋钟相利用巫 教起义,元末红巾军、明代唐赛儿利用白莲教起义,直到太平天国同时期天地会利用宗教发动“反清复明”起义 等。所有这些起义,都是利用中国流传的多神论宗教,洪秀全则是第一次利用西方基督教独一真神惟上帝来发动起 义,以达到“奉上帝之命以打倒偶像及清朝”的目的。洪秀全的上帝教是中西结合、亦中亦西、以中为主的新宗 教。在起义初期,如洪仁玕所说,上帝教确实起了“蓄万心为一心”、统一思想的积极作用。 二、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过程 为了便于知识的掌握,我们把太平天国运动整个过程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部分,前期为1851年的金田起义到1856 年的天京突围;后期为1856年的天京事变到1864年的天京陷落。前期有金田起义、永安封王、攻克武汉三镇、定 都天京、北伐、西征、天京突围等;后期有天京事变、天京陷落等;在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在其前期和后期分别 颁布了一个纲领性的文件,这就是《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1.金田起义——天京突围(1851-1856) 金田起义(1851年):50年夏,洪秀全令各地教徒集合于金田,众人卖掉房屋、土地,全家离开村子,奔赴金 田,有万人。51.1.11洪秀全38生日,起义,国号太平天国,出金田北上。 永安建制(标志着太平天国政权初步形成):攻克永安,封王建制,(标志着太平天国政权初步形成)。东王杨秀 清,烧碳的;西王萧朝贵耕种山地;北王韦昌辉小官吏;翼王石达开富豪。杨秀清、肖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 达开,分为东、西、南、北、翼王,冯云山、肖战死。进入湖北,攻克武昌,沿江东下, 定都天京:1853.3占领南京,改为天京,与清朝正式形成对峙。 2.《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颁布 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是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农民革命的纲领,又是 太平天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国制度和政策。 内容:土地分配问题: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核心内容),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 同耕”、“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分配方式:以户为单位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太平天国还将土地按产量的多少分为九等,然后好坏搭 配分配各户,并提出了丰荒相通,以丰赈荒的调剂方法。 产品分配问题:实行圣库制度,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圣库制度是太平天国创立的第一个经济制度。这个制 度是伴随着太平军金田起义而同时产生的,直到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圣库制度也随之泯灭。当太平军创兴之时,圣 库制度对保障部队供结、吸引贫苦农民参加革命和保证军事纪律等方面,都起过重大的积极作用。定都天京后,洪
杨等人又把城市人民的经济生活也纳入圣库的供给范围。而且一度要求以“人无私财的原则施之于民间,这就走 过了头、违背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显然是错误的和行不通的,其消极作用便逐新暴露出来, 原则:“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核心思想一 平均主义。目的:建立“四有二无”的理想社会 《天朝田亩制度》实施的可行性分析及评价 A积极:明确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并形成系统的革命纲领,反映了农民阶级废除封建土地制府的强烈癌望 是几干年来农民阶级斗争的思想结晶 B.局限:太平天国追求的是一种落后的小农生产。平均主义不切实际,是一种空想。平均主义是一把双刀剑,在革 命初期,农民无田无粮,平均主义可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但在革命初步成功后,农民分得部分田地,它又易挫伤衣 民的积极性。 评价: 革命性一 一废除封建士地所有制,反封建性。 空想性一违背社会发展规律。 《制度》反映的平均主义是一种绝对平均的思想。《制度》建立国库制度,规定物物归上主,人人无私财,不仅生 产资料私有权废除,生活资料的私有权也废除了,凡婚丧嫁聚等事皆从国库分配,钱一干,谷一百厅,“通天下皆 一式”,家里养的鸡鸭猪,都是统一的,每家五只母鸡,两头母猪任何人手中都不可能保留任何剩余产品。在 人类历史上,只有极端贫困的原始社会,生活资料才是平均分配的,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落后的社会制度,所 以制度勾画的议副蓝图,并不能代表历史前进的方向。是历史的退 落后性一维护小农经济。 制度所设计的社会,还是一个平均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设有社会分工,没有商业交换,每个两”只是一个自 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理想国,其结果只能造成生产的落后,社会产品的极端贫乏,绝不会是“人人饱暖”,只能是 普偏的盆闲 意义:农民运动最高水平的代表:表达求平等的政治愿望:绝对平均主义的农民局限性,超前的分配制度(早期基 督教以及农民的思想结合的产物) 2转折(1856) 天京变乱一建立新的领导核心:天京事变:发生于中国清朝后期的1856年,是一次太平天国领导层的严重内证 地点在首都天京(南京),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及燕王秦日纲在此事件中被杀,另有约2万人丧生。“天京事 变”被视为导致太平天国失败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亦是太平天国由盛而哀的转折点。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内人 心开始涣散,军事形势逆转,清军陆续在各战场得胜,太平天国的控制区大为缩小,即使后来太平军攻下江浙 带,形势上一直处于下风。北王韦昌辉死后,翼王石达开执政,天王洪秀全开始重用其兄弟以牵制石达开,激发石 达开在1857年带领大军出走,更令太平天国雪上加霜。太平天国初期由军师主政的政制,在天京事变及翼王出走 后已名存实亡。后期的太平天国,天王虽然掌握了实权,然而当时的政府架构颇为混乱,加速了太平天国的灭亡 天京变乱的恶果: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从战路进攻走向战略防御的转折点。 3重整朝纲 重建领导核心 英王、忠王、干王:太平天国后期双栋梁 一陈玉成和李秀成 军事上,陈玉成(英王)、李秀成(忠王)稳定局势。 政治上,洪二仟(干王)52年春到香港,结交传教士,当牧师到天京后《资政新篇》, 《资政新篇》 一资本主义空中楼阁 政治上,权力归一,设立新闻官,发扬公议,用人唯贤。 经济上,兴办近代交通,倡导私人创办工厂、矿山、银行。 文化上,办教育、禁止迷信: 国际关系,自由通商,平等往来,互不相欺。评价
杨等人又把城市人民的经济生活也纳入圣库的供给范围。而且一度要求以“人无私财”的原则施之于民间,这就走 过了头、违背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显然是错误的和行不通的,其消极作用便逐渐暴露出来。 原则:“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核心思想——平均主义。目的:建立“四有二无”的理想社会。 《天朝田亩制度》实施的可行性分析及评价 A.积极:明确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并形成系统的革命纲领,反映了农民阶级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强烈愿望, 是几千年来农民阶级斗争的思想结晶 B.局限:太平天国追求的是一种落后的小农生产。平均主义不切实际,是一种空想。平均主义是一把双刃剑,在革 命初期,农民无田无粮,平均主义可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但在革命初步成功后,农民分得部分田地,它又易挫伤农 民的积极性。 评价: 革命性——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反封建性。 空想性—违背社会发展规律。 《制度》反映的平均主义是一种绝对平均的思想。《制度》建立国库制度,规定物物归上主,人人无私财,不仅生 产资料私有权废除,生活资料的私有权也废除了,凡婚丧嫁聚等事皆从国库分配,钱一千,谷一百斤,“通天下皆 一式”,家里养的鸡鸭猪,都是统一的,每家五只母鸡,两头母猪……任何人手中都不可能保留任何剩余产品。在 人类历史上,只有极端贫困的原始社会,生活资料才是平均分配的,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落后的社会制度,所 以制度勾画的这副蓝图,并不能代表历史前进的方向,是历史的倒退。 落后性—维护小农经济。 制度所设计的社会,还是一个平均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没有社会分工,没有商业交换,每个“两”只是一个自 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理想国,其结果只能造成生产的落后,社会产品的极端贫乏,绝不会是“人人饱暖”,只能是 普遍的贫困。 意义:农民运动最高水平的代表;表达求平等的政治愿望;绝对平均主义的农民局限性,超前的分配制度(早期基 督教以及农民的思想结合的产物) 2.转折(1856) 天京变乱—建立新的领导核心:天京事变:发生于中国清朝后期的1856年,是一次太平天国领导层的严重内讧, 地点在首都天京(南京),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及燕王秦日纲在此事件中被杀,另有约2万人丧生。“天京事 变”被视为导致太平天国失败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亦是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内人 心开始涣散,军事形势逆转,清军陆续在各战场得胜,太平天国的控制区大为缩小,即使后来太平军攻下江浙一 带,形势上一直处于下风。北王韦昌辉死后,翼王石达开执政,天王洪秀全开始重用其兄弟以牵制石达开,激发石 达开在1857年带领大军出走,更令太平天国雪上加霜。太平天国初期由军师主政的政制,在天京事变及翼王出走 后已名存实亡。后期的太平天国,天王虽然掌握了实权,然而当时的政府架构颇为混乱,加速了太平天国的灭亡。 天京变乱的恶果: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从战略进攻走向战略防御的转折点。 3.重整朝纲——重建领导核心 英王、忠王、干王:太平天国后期双栋梁——陈玉成和李秀成 军事上,陈玉成(英王)、李秀成(忠王)稳定局势。 政治上,洪仁玕(干王)52年春到香港,结交传教士,当牧师到天京后《资政新篇》。 《资政新篇》——资本主义空中楼阁 政治上,权力归一,设立新闻官,发扬公议,用人唯贤。 经济上,兴办近代交通,倡导私人创办工厂、矿山、银行。 文化上,办教育、禁止迷信; 国际关系,自由通商,平等往来,互不相欺。评价:
《资政新篇》是一个包括政、经、文化等各方面内容的具有鲜明资本主义倾向的改革方案,是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 系统地向西方学习的近代化纲领,是洪仁玕为了挽救天国危亡,推行新政改革的一次大胆尝试。 4.失败:标志一1864年天京陷落 (1861 -1864):清军三路围攻-天京失陷。62.5天京被包围,63.11断绝外援。李秀成主张撤退,洪秀全不 从,说:朕之天兵多于水,1864.6病死,终年52岁。临死说:大众安心,朕即上天堂,向天父天兄领得天兵,保 固天京。7.19破城,李秀成被捕,残部支撑到1868年。 三、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一太平天国农民斗争的历史功绩: 1.太平天国革命达到了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历时18年,扫荡18个省,规模在世界农民起义中罕见。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 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它的斗争锋芒直指国内封建统治者,同时也打击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揭开 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达到了旧式农民起义的最高峰。 2.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加速了清朝统治的衰落和崩溃 从金田起义揭竿而起,就把斗争矛头指向清王朝。历时整整30年,跨越清王朝的道光、咸丰、同治三个朝代。消 灭了百万清军,腐败官吏、地主被杀,逃亡建立了与清王朝相对立的政府:在中外农民战争史上都是罕见的 3打击了外国侵路者,阻滞了中国半民地化的进程。 至于反帝斗争,旗帜也非常鲜明。太平天国不承认不平等条约,严禁鸦片贸易,反对同外国势力共同瓜分中国,并 痛击外国侵略者。洋枪队头子华尔、法国提督卜罗德死在太平天国战士的刀下。1862年,有一个外国侵路者来南 京向洪秀全建议,协力击败清军之后,平分中国。洪秀全当即严词驳斥:“我争净中国,意欲全图:事成平分,天下 失笑;不成之后,引鬼入邦。“这充分体现了其爱国主义立场。太平天国运动主要进行反封建斗争,也打击外国侵 略势力,从而揭开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4太平天国的反抗精神鼓舞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意志 孙中山早年"洪秀全第二”自居,赞洪秀全是反清第一英雄;恩格撕则更明确地指出,太平天国革命是”一切中国 人反对一切外国人的普遍起义,并使这一起义带有绝灭战的性质”,是“中华民族的人民战争”,“起义民 族”的“人民战争”。可见,构成太平天国高层领导集团的成员其阶级成分是广泛而复杂的,不是单一性的农民成 分 5,太平天国革命也是当时世界人民革命斗争的一部分,雅动了亚洲州民族解放运动,同时也震动了欧州大陆。 太平天国运动同波斯,印度尼西亚,印度等国人民的反殖民主义斗争,相互影响,相互推动,共同打击了西方殖民 主义者。正当1848年欧洲大革命失败,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处于低潮沉静阶段时,亚洲却爆发了民族解放运动的第 一次高潮。马克思说,”我们要提起一件事情,即刚巧在全世界似乎都处在沉静状态的时候,中国和桌子都开始跳 舞起来鼓励大家了。 (二)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讨论, 1喜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这是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次农民战争都不曾遇到过的新情况。清军,地方团练、湘军、准军、洋枪队,第二次鸦片战 争后,清政府"借师助衡倒“ 2.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1)太平天国政权的日益封键化与腐败化. (2)农民领导人思想蜕化,争权夺利,自相残杀,导致“自毁长城”的内红 (3)农民没设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太平天国纲领的局限性和政策策略的失误。 太平天国是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之下失败的 但作为太平天国运动的最高领导人,洪秀全的严重错误也是不可 忽视的。 第二节洋务运动的兴哀 一、洋务运动的含义及代表人物
《资政新篇》是一个包括政、经、文化等各方面内容的具有鲜明资本主义倾向的改革方案,是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 系统地向西方学习的近代化纲领,是洪仁玕为了挽救天国危亡,推行新政改革的一次大胆尝试。 4.失败:标志—1864年天京陷落。 (1861——1864):清军三路围攻—天京失陷。62.5天京被包围,63.11断绝外援。李秀成主张撤退,洪秀全不 从,说:朕之天兵多于水,1864.6病死,终年52岁。临死说:大众安心,朕即上天堂,向天父天兄领得天兵,保 固天京。7.19破城,李秀成被捕,残部支撑到1868年。 三、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一)太平天国农民斗争的历史功绩: 1.太平天国革命达到了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历时18年,扫荡18个省,规模在世界农民起义中罕见。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 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它的斗争锋芒直指国内封建统治者,同时也打击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揭开 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达到了旧式农民起义的最高峰。 2.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加速了清朝统治的衰落和崩溃。 从金田起义揭竿而起,就把斗争矛头指向清王朝。历时整整30年,跨越清王朝的道光、咸丰、同治三个朝代。消 灭了百万清军,腐败官吏、地主被杀,逃亡;建立了与清王朝相对立的政府;在中外农民战争史上都是罕见的。 3.打击了外国侵略者,阻滞了中国半民地化的进程。 至于反帝斗争,旗帜也非常鲜明。太平天国不承认不平等条约,严禁鸦片贸易,反对同外国势力共同瓜分中国,并 痛击外国侵略者。洋枪队头子华尔、法国提督卜罗德死在太平天国战士的刀下。1862年,有一个外国侵略者来南 京向洪秀全建议,协力击败清军之后,平分中国。洪秀全当即严词驳斥:“我争中国,意欲全图;事成平分,天下 失笑;不成之后,引鬼入邦。“这充分体现了其爱国主义立场。太平天国运动主要进行反封建斗争,也打击外国侵 略势力,从而揭开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4.太平天国的反抗精神鼓舞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意志。 孙中山早年“洪秀全第二”自居,赞洪秀全是反清第一英雄;恩格斯则更明确地指出,太平天国革命是“一切中国 人反对一切外国人的普遍起义,并使这一起义带有绝灭战的性质”,是“中华民族的人民战争”,“起义民 族”的“人民战争”。可见,构成太平天国高层领导集团的成员其阶级成分是广泛而复杂的,不是单一性的农民成 分。 5.太平天国革命也是当时世界人民革命斗争的一部分,推动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同时也震动了欧洲大陆。 太平天国运动同波斯,印度尼西亚,印度等国人民的反殖民主义斗争,相互影响,相互推动,共同打击了西方殖民 主义者。正当1848年欧洲大革命失败,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处于低潮沉静阶段时,亚洲却爆发了民族解放运动的第 一次高潮。马克思说,“我们要提起一件事情,即刚巧在全世界似乎都处在沉静状态的时候,中国和桌子都开始跳 舞起来鼓励大家了。” (二)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讨论) 1.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这是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次农民战争都不曾遇到过的新情况。清军,地方团练、湘军、淮军、洋枪队,第二次鸦片战 争后,清政府“借师助剿”。 2.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1)太平天国政权的日益封建化与腐败化。 (2)农民领导人思想蜕化,争权夺利,自相残杀,导致“自毁长城”的内红。 (3)农民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太平天国纲领的局限性和政策策略的失误。 太平天国是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之下失败的。但作为太平天国运动的最高领导人,洪秀全的严重错误也是不可 忽视的。 第二节 洋务运动的兴衰 一、洋务运动的含义及代表人物
历史上任何一个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和地位都必然要不断地调整其实施的各项政策,协调阶级步伐, 改善国家的统治机能,这可以说是出自阶级的本能。晚清地主阶级在国内外矛盾的逼迫下,一直在进行着旨在巩固 其统治地位的“自救运动” 19世纪五、六十年代,波及18省、持续14年的太平天国起义给清朝廷以沉重的打击。清朝艇勾结外国侵略者,凭 借洋枪洋炮镇压了太平天国。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使外国势力由东南沿海地区深入到长江中游,尤其是外国 公使井驻北京。使吉统治者感到震惊。面对内忧外电,干是他门开怡以“白品”求京”为日的.推行洋务活 动。洋务派主张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制造船炮,镇压人民。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洋务派为了镇压人民,维护生 建统治,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的一场“师夷长技”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数运动。 1洋务,最初称作“夷务”,是指与西方国家有关的事务。例如,外事交涉,购买外国军械,采用外国技术开矿 筑路,办航运、厅代邮电,兴办新式学堂,洗派留学生,进学习外国的型学技术等。洋务云动中所指的洋务 指为挽救清朝潮封建统治危机,引进外国武器装备、科学技术、大机器设备创办近代企业的活动, 2洋务运动:是指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的旗号开展了 场企图摆脱内忧外患、维护清朝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 3.洋务派的代表人物。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4洋务派的指导思想 洋务派用以指导其洋务活动的思想很复杂,但最基本的、核心的可以归结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也是整个 洋务云动的用想纲领 所谓“体”就是“根本”,所调“用”,就是“利用”。所谓“中学”,特指“中国的文武制度”,也就是封键制 度;“西学”特指西方的船坚炮利和其它先进科学技术,主要的是所谓“长技”。“中体西用”概括为:以中国封 建制度作为根本,利用西方“长技”,为维护和巩固封建制度服务。 二、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1前期:近代军事工业 ,“自强”60…70年代 洋务运动的产生,主要由于清朝统治阶级面临“内忧”“外患”的困扰。使得洋务派不得不先提出“自强”,把军 事的发展放在首位。中国第一批近代军工业,学习西方船坚炮利, 安庆内军械所是在1861年由曾国藩设立,是洋务派最早建立的军工厂,生产子弹、火药和大炮,全是手工操作, 还不是机器工业,但已是仿造西式船炮的开端,标志若洋务运动的开始。1865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1866左宗棠 福州船政局:1867崇厚天津机2器局:1892张之洞湖北枪炮 2后期:斤代民用工业 ,“求富”70年代至90年代 主要有:1872年李鸿章剑办的轮船招商局:天津电报总局(1881李鸿章),1888年张之洞在广东创办的织布官 局,后迁到湖北武昌:开平矿务局(1877李鸿章,官督商办,第一个大型采矿企业。1887年日产煤5-600吨,除 供应招商局以及天津机器局外,有余额出口,1900年被英国商人购得)】 3.笑海肪 是洋务运动中花钱最多的事 从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用10年建成建立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舰船主要向英、德两国购买,部分船 只由福州船政局和江南制造总局建造 南洋舰17艘,北洋15,福建11,三洋水师各归节制,互不统辖。 福建水师中法战败,认为海军不强,巨款购置外舰,建立旅顺、威海卫2军港。 1875年箬津北洋水师:1895年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1885年设立海军衙门: 1888年北洋舰队正式成军,北洋海军实力最为雄厚,北洋舰队是当时中国最大的一支海军舰队, 4.举力新式学堂
历史上任何一个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和地位都必然要不断地调整其实施的各项政策,协调阶级步伐, 改善国家的统治机能,这可以说是出自阶级的本能。晚清地主阶级在国内外矛盾的逼迫下,一直在进行着旨在巩固 其统治地位的“自救运动”。 19世纪五、六十年代,波及18省、持续14年的太平天国起义给清朝廷以沉重的打击。清朝廷勾结外国侵略者,凭 借洋枪洋炮镇压了太平天国。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使外国势力由东南沿海地区深入到长江中游,尤其是外国 公使进驻北京,使清朝统治者感到震惊。面对内忧外患,于是他们开始以“自强”“求富”为目的,推行洋务活 动。洋务派主张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制造船炮,镇压人民,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洋务派为了镇压人民,维护封 建统治,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的一场“师夷长技”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1.洋务,最初称作“夷务”,是指与西方国家有关的事务。例如,外事交涉,购买外国军械,采用外国技术开矿、 筑路,办航运、近代邮电,兴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引进、学习外国的科学技术等。洋务运动中所指的洋务, 指为挽救清朝封建统治危机,引进外国武器装备、科学技术、大机器设备创办近代企业的活动。 2.洋务运动:是指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的旗号开展了一 场企图摆脱内忧外患、维护清朝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 3.洋务派的代表人物。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4.洋务派的指导思想 洋务派用以指导其洋务活动的思想很复杂,但最基本的、核心的可以归结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也是整个 洋务运动的思想纲领。 所谓“体”就是“根本”,所谓“用”,就是“利用”。所谓“中学”,特指“中国的文武制度”,也就是封建制 度;“西学”特指西方的船坚炮利和其它先进科学技术,主要的是所谓“长技”。“中体西用”概括为:以中国封 建制度作为根本,利用西方“长技”,为维护和巩固封建制度服务。 二、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1.前期:近代军事工业——“自强”60~70年代 洋务运动的产生,主要由于清朝统治阶级面临“内忧”“外患”的困扰。使得洋务派不得不先提出“自强”,把军 事的发展放在首位。中国第一批近代军工业,学习西方船坚炮利。 安庆内军械所是在1861年由曾国藩设立,是洋务派最早建立的军工厂,生产子弹、火药和大炮,全是手工操作, 还不是机器工业,但已是仿造西式船炮的开端,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开始。1865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1866左宗棠 福州船政局;1867崇厚天津机器局;1892张之洞湖北枪炮厂。 2.后期:近代民用工业——“求富”70年代至90年代 主要有:1872年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天津电报总局(1881李鸿章),1888年张之洞在广东创办的织布官 局,后迁到湖北武昌;开平矿务局(1877李鸿章,官督商办,第一个大型采矿企业。1887年日产煤5-600吨,除 供应招商局以及天津机器局外,有余额出口,1900年被英国商人购得), 3.筹划海防 是洋务运动中花钱最多的事。 从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用10年建成建立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舰船主要向英、德两国购买,部分船 只由福州船政局和江南制造总局建造。 南洋舰17艘,北洋15,福建11,三洋水师各归节制,互不统辖。 福建水师中法战败,认为海军不强,巨款购置外舰,建立旅顺、威海卫2军港。 1875年筹建北洋水师;1895年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1885年设立海军衙门; 1888年北洋舰队正式成军,北洋海军实力最为雄厚,北洋舰队是当时中国最大的一支海军舰队。 4.举办新式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