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知要求: (1)了解抗日战争胜利后国际、国内形势的基本特点和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准备自卫战争的基本史实。 (2)领会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新中国而斗争的纲领和各项基本政策。 教学重点 1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国内和平所的努力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伟大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制的形成、特点。 教学方法:课堂授教学 第一节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广大人民热切希望实现和平、民主,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 但是,通向新中国的道路仍然是崎岖、曲折的。 (一)战后国际国内政治形势 战后的政治形势,总体上来看,对中国是有利的 1.在国际上,帝国主义遭到消削弱,社会主义运动有了新的发展。 在国际上,帝国主义遭到削弱,社会主义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力量有了新的发展,世界反动势力已经难以集中起 来干涉中国革命。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德、日、意法西斯国家被打倒,英、法两个国家受到了削弱,只有美国在 战争中暴发起来,苏联在打败德国法西斯的同时,使东欧一些国家得以解放:亚洲的朝鲜、越南也先后脱离了资本 主义体系:亚、非、拉殖民地、附属国的人民空前觉醒,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这种形势对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 提供了有利条件。 2,在国内.革命力量有了很大的发展:已拥有120万红军和220民兵,解放区19块,轻放区人口136亿. 经过抗战烽火的锤炼,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成熟、发展起来。由于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期间一直高举民族解放的大旗 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在最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敌后抗战,赢得了人民的信赖,发展了自己的力量,抗战胜利 后,人民军队发展到120万人,民兵220万人,解放区扩大到1亿人口。经过整风,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思想的基 础上达到了高度的团结。中国人民克服一切困难,实现其基本历史要求的时机,已经到来 (二)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中国共产党净取和平民主的方针 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这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但是这样去实现这个目标呢?中国共产党曾经希望通过和 平的途径对中国进行政治社会的改革,逐步向新中国这个目标迈进。因为,中国人民在经历了长期战争之后,有和 平建国的强烈要求,中国共产党应当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这种愿望。同时,由于人民力量强大,加上其他条件,中 国共产党估计,造成国共两党合作(加上民主同盟等)、和平发展的新阶段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党应当努力争取中 国出现这种局面。 还在1945年5月中共招开七大时,毛泽东就提出,对蒋介石拟采取“洗脸”政策而不是“"杀头”政策。8月24日 毛泽东根据时局变化进一步提出,抗战结束,和平建设阶段开始。中央正考虑同国民党进行谈判,避免内战,实现 和平建国。8月25日,中共中央在对时局的宣言中明确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 2.争取和平建国的斗争 要弄清三个问题:中共为什么去谈?谈判取得了什么成果?蒋介石是如何破坏《双十协定》的? 中共为什么去谈: 1.和平、民主、团结是战后人民的强烈愿望。只要有可能,党就应当争取通过和平的途径来实现中国的进步和发 2.这对于需要作应变准备的革命力量来说也是有利的 3.揭露蒋介石的和谈阴谋并用以教育人民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抗日战争胜利后国际、国内形势的基本特点和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准备自卫战争的基本史实。 (2)领会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新中国而斗争的纲领和各项基本政策。 教学重点: 1.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国内和平所做的努力。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伟大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制的形成、特点。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教学 第一节 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一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广大人民热切希望实现和平、民主,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 但是,通向新中国的道路仍然是崎岖、曲折的。 (一)战后国际国内政治形势 战后的政治形势,总体上来看,对中国是有利的。 1.在国际上,帝国主义遭到削弱,社会主义运动有了新的发展。 在国际上,帝国主义遭到削弱,社会主义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力量有了新的发展,世界反动势力已经难以集中起 来干涉中国革命。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德、日、意法西斯国家被打倒,英、法两个国家受到了削弱,只有美国在 战争中暴发起来。苏联在打败德国法西斯的同时,使东欧一些国家得以解放;亚洲的朝鲜、越南也先后脱离了资本 主义体系;亚、非、拉殖民地、附属国的人民空前觉醒,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这种形势对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 提供了有利条件。 2.在国内,革命力量有了很大的发展:已拥有120万红军和220民兵,解放区19块,解放区人口1.36亿。 经过抗战烽火的锤炼,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成熟、发展起来。由于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期间一直高举民族解放的大旗, 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在最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敌后抗战,赢得了人民的信赖,发展了自己的力量,抗战胜利 后,人民军队发展到120万人,民兵220万人,解放区扩大到1亿人口。经过整风,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思想的基 础上达到了高度的团结。中国人民克服一切困难,实现其基本历史要求的时机,已经到来。 (二)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方针 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这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但是这样去实现这个目标呢?中国共产党曾经希望通过和 平的途径对中国进行政治社会的改革,逐步向新中国这个目标迈进。因为,中国人民在经历了长期战争之后,有和 平建国的强烈要求,中国共产党应当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这种愿望。同时,由于人民力量强大,加上其他条件,中 国共产党估计,造成国共两党合作(加上民主同盟等)、和平发展的新阶段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党应当努力争取中 国出现这种局面。 还在1945年5月中共召开七大时,毛泽东就提出,对蒋介石拟采取“洗脸”政策而不是“杀头”政策。8月24日, 毛泽东根据时局变化进一步提出,抗战结束,和平建设阶段开始。中央正考虑同国民党进行谈判,避免内战,实现 和平建国。8月25日,中共中央在对时局的宣言中明确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 2.争取和平建国的斗争 要弄清三个问题:中共为什么去谈?谈判取得了什么成果?蒋介石是如何破坏《双十协定》的? 中共为什么去谈: 1.和平、民主、团结是战后人民的强烈愿望。只要有可能,党就应当争取通过和平的途径来实现中国的进步和发 展。 2.这对于需要作应变准备的革命力量来说也是有利的。 3.揭露蒋介石的和谈阴谋并用以教育人民
4.在努力争取实现和平民主局面的同时,党没有放弃自卫战净的准备工作 (1)重庆谈判 1945年8月14、20、23日,蒋介石连发三封电报,邀请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赴渝,就“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 题”,“共定大计”。他表示,”大战方告终结,内争不容再有”。所以中共中央决定派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 为代表,到重庆与国民党谈判。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在周恩来、王若飞的陪同下,到达重庆,同国民党进行 谈判 谈判取得了什么成果? 经过43天的谈判斗争,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也就是著名的《双十协定》,确 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 (2)改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1946年1月10日,中共代表同国民党政府代表签订停战协定,国共双方下达停战令。同日,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 召开。政协会议由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主持召集,与会代表有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无党派人士五 个方面,共38人,五个方面人土,实际代表三种政治力量。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坚持国民党一党专政 和蒋介石个人独裁,青年党追随国民党。民主同盟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是中间派,主张实行资产 阶级民主制度,无党派人士中也以中间派居多。中国共产党代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根本主张是建立新民主主义 的共和国。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闭与民主同盟等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代表密切合作,同国民党当局认直协 商,推动政协会议达成关于政府组织、国民大会、和平建国纲领、宪草、军事五项协议。 二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风军民的自卫战争 (一)国民党发动内战 1.,占领解放区城市 虽然和平谈判和政治协商一直进行,但是国民党政府并未放弃以战争手段消灭共产党的念头,在双十协定签订的第 三天,蒋介石发布进攻解放区的密令,在日本投降后的两个月间,有30座解放区城市被国民党军队占领。 2.得到美国支持 1946年的上半年,国民党一直在美国的支持下加紧部曙内战:美国用军用飞机和军舰把大批国民党军队运送到华 北、华东、东北等地,抢先占领各大城市和战略要地,在短时间内接受了100多万日军和几十万伪军的武器装备, 同时美国政府给国民党提供了大量军事武器和陆军顾问团、海军顾问团。 1946年5月初,国民党还都南京,中共代表团随即到南京、上海继续艰苦的谈判活动,但是蒋介石已经做好发动内 战的准备,6月26日,国民党政府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协议,调集国民党军队22万人围攻鄂豫边境的中原解放区 全面内战爆发, (二)中国共产党的战略防御 中国共产党在争取和平的同时,也未对国民政府抱有幻想,9月19日,中共中央正式提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 御”的全国战略方针,在南方做出让步,收缩南部防线,集中力量争取控制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东北地区,先后》 各解放区抽调11万军队和2万干部,进入东北,成立中共中央东北局,统一领导东北工作,各路进入东北的部队与 原东北杭日联军共同组成东北民主联军,由林彪任总司令。 在重庆谈判期间,刘伯承、邓小平指挥晋察鲁豫人民军队在山西歼灭来犯的阎锡山部队35000人,遏制了国民党军 队对解放区的进攻,加强了中共在重庆谈判中的地位, 内战之初,国民党政府以193个旅,约160万人采取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企图在3到6个 月时间内"整个解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当时解放区是被国民党军队分割包围的,在物质上得不到任何 支援:解放区内部封建势力尚未肃清,后方不巩固:加上国共力量对比悬殊,人民军队在内战开始后处于战路防御 阶段。 面对严峻的形势,中国共产党采取了正确的态度和战路措施 第一,从战净性质和人心向背的情况比校上,提出”一切反对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认为必须并且能够打败 蒋介石的进攻,提出“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善于斗争,善于胜利:
4.在努力争取实现和平民主局面的同时,党没有放弃自卫战争的准备工作。 (1)重庆谈判 1945年8月14、20、23日,蒋介石连发三封电报,邀请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赴渝,就“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 题”,“共定大计”。他表示,“大战方告终结,内争不容再有”。所以中共中央决定派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 为代表,到重庆与国民党谈判。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在周恩来、王若飞的陪同下,到达重庆,同国民党进行 谈判。 谈判取得了什么成果? 经过43天的谈判斗争,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也就是著名的《双十协定》,确 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 (2)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1946年1月10日,中共代表同国民党政府代表签订停战协定,国共双方下达停战令。同日,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 召开。政协会议由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主持召集,与会代表有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无党派人士五 个方面,共38人。五个方面人士,实际代表三种政治力量。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坚持国民党一党专政 和蒋介石个人独裁,青年党追随国民党。民主同盟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是中间派,主张实行资产 阶级民主制度,无党派人士中也以中间派居多。中国共产党代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根本主张是建立新民主主义 的共和国。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与民主同盟等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代表密切合作,同国民党当局认真协 商,推动政协会议达成关于政府组织、国民大会、和平建国纲领、宪草、军事五项协议。 二、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一)国民党发动内战 1.占领解放区城市 虽然和平谈判和政治协商一直进行,但是国民党政府并未放弃以战争手段消灭共产党的念头,在双十协定签订的第 三天,蒋介石发布进攻解放区的密令,在日本投降后的两个月间,有30座解放区城市被国民党军队占领。 2.得到美国支持 1946年的上半年,国民党一直在美国的支持下加紧部署内战:美国用军用飞机和军舰把大批国民党军队运送到华 北、华东、东北等地,抢先占领各大城市和战略要地,在短时间内接受了100多万日军和几十万伪军的武器装备, 同时美国政府给国民党提供了大量军事武器和陆军顾问团、海军顾问团。 1946年5月初,国民党还都南京,中共代表团随即到南京、上海继续艰苦的谈判活动,但是蒋介石已经做好发动内 战的准备,6月26日,国民党政府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协议,调集国民党军队22万人围攻鄂豫边境的中原解放区, 全面内战爆发。 (二)中国共产党的战略防御 中国共产党在争取和平的同时,也未对国民政府抱有幻想,9月19日,中共中央正式提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 御”的全国战略方针,在南方做出让步,收缩南部防线,集中力量争取控制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东北地区,先后从 各解放区抽调11万军队和2万干部,进入东北,成立中共中央东北局,统一领导东北工作,各路进入东北的部队与 原东北抗日联军共同组成东北民主联军,由林彪任总司令。 在重庆谈判期间,刘伯承、邓小平指挥晋察鲁豫人民军队在山西歼灭来犯的阎锡山部队35000人,遏制了国民党军 队对解放区的进攻,加强了中共在重庆谈判中的地位。 内战之初,国民党政府以193个旅,约160万人采取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企图在3到6个 月时间内“整个解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当时解放区是被国民党军队分割包围的,在物质上得不到任何 支援;解放区内部封建势力尚未肃清,后方不巩固;加上国共力量对比悬殊,人民军队在内战开始后处于战略防御 阶段。 面对严峻的形势,中国共产党采取了正确的态度和战略措施: 第一,从战争性质和人心向背的情况比较上,提出“一切反对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认为必须并且能够打败 蒋介石的进攻,提出“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善于斗争,善于胜利;
第二,改治上”必须和人民群众亲密合作,必须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人”,在军事上强调“售中优势兵力,各个研 灭敌人”的作战原则,在财政经济上提出必须做持久打算。 第三,继续通过谈判斗争,揭露国民党内战独裁的真面目,为此,周恩来等人一直留在南京、上海同国民政府进行 谈判。11月15日,由国民党一手包办的“国民大会”在南京正式召开,制定并通过了维护国民党一党专政的《中 华民国宪法》,彻底关闭同共产党谈判的大门。19日,周恩来回到延安。这样就使更多人看到共产党是在被迫情 况下进行自卫战争,赢得政治上的主动. 从1946年6月到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成功粉碎了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为后来转入战略进攻 莫定了基础。 A1946年6月一1947年2月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玫 从1946年6月下旬到1947年2月,各解放区居民同仇敌忾,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郢队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人民军队 沉着应战,集中优势兵力,力争在运动战中各个歼灭敌人,主要实在内线歼灭敌人,到10月,人民军队共歼灭敌 人29.8万人,收复失地48座,国民党军队逐渐出现了战线延长兵力不足的情况,丧失了全面进攻的能力,企图以 速战速决的方式“整个解决”人民军队的计划随之破扩 B1947年3月-6月 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国民党被迫放弃全面进攻的战略,对解放区进行重点进攻,在晋藏鲁豫、晋察冀、东北战场上转取守势,抽调兵力 进攻陕北、山东解放区。人民解放军继续执行积极防御的作战方针。在山东战场上,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的领 导下,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术,在孟良崮战役上,全歼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队精锐整编74师三万多人,基本粉碎了 国民党军队对山东解放区的进攻。在陕北,国民党军队投入25万人的兵力向延安发动袭击,3月19日,中央军政机 关主动敏离正安,西北野战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到1947年8月,基本上粉碎了国民党军鄂队的重点进攻。 第二节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之中 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一)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什么会陷入全民的包围之中并且迅速走向崩溃? 1.国民党政府实行专制独裁统治,官员们贪污腐化,大发国难财,在抗战后期就已严重丧失人心 2.国民党政府在抗战胜利后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执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 3。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然的国民党政府在抗战胜利后,拒绝全国人民要和平要民主.要白由的愿望,仍 然继续并加强独裁统治. 国民党政府把自己置于人民的对立面,丧失了人心,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抗,从而陷入了全面的包围之中,并迅速 走向崩遗。 (二)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经过人民解放军一年的作战,战净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1947年7月,国民党军的总兵力由战争初期的430万人降 为373万人,内正规军由200万人降为150万人:在兵力部曙上,由于战线延长,大部分兵力用于守备,战路性的 机动兵力大为减少:而目士气低落,官兵中充满若失败和厌战情绪。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则由127万人增至19万 人,其中正规军增至近100万人:部队的武器装备也因大量缴获而得到很大改善由于不需分兵守卫后方供给线和 城市,机动兵力大大加强 为了彻底粉碎国民党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进一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使之不能持久的方针,中共中 央作出出人意料的决定:不等完全粉碎国民党军的战略进攻,不等解放军在数量上占优势,立刻将主力打到外线 去,举行全国性的反攻,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净引向国民党区域。 1947年6月底,根据中共中央的决策和部署,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12万人,实施中央突破, 干里跃进大别山;陈毅、粟裕率华东野战军主力为东路,挺进苏鲁豫皖地区:陈腹、谢富治率晋翼鲁豫野战军 为西路,挺进到豫西地区。三路大军相互策应,布成品字形,机动歼敌。他们调动和吸引国民党军南线全部兵力 160多个旅中约90个旅左右于自己周围,迫使国民党军处于被动地位。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由此揭开
第二,政治上“必须和人民群众亲密合作,必须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人”,在军事上强调“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 灭敌人”的作战原则,在财政经济上提出必须做持久打算。 第三,继续通过谈判斗争,揭露国民党内战独裁的真面目,为此,周恩来等人一直留在南京、上海同国民政府进行 谈判。11月15日,由国民党一手包办的“国民大会”在南京正式召开,制定并通过了维护国民党一党专政的《中 华民国宪法》,彻底关闭同共产党谈判的大门。19日,周恩来回到延安。这样就使更多人看到共产党是在被迫情 况下进行自卫战争,赢得政治上的主动。 从1946年6月到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成功粉碎了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为后来转入战略进攻 奠定了基础。 A 1946年6月—1947年2月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从1946年6月下旬到1947年2月,各解放区居民同仇敌忾,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人民军队 沉着应战,集中优势兵力,力争在运动战中各个歼灭敌人,主要实在内线歼灭敌人,到10月,人民军队共歼灭敌 人29.8万人,收复失地48座,国民党军队逐渐出现了战线延长兵力不足的情况,丧失了全面进攻的能力,企图以 速战速决的方式“整个解决”人民军队的计划随之破产。 B 1947年3月—6月 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国民党被迫放弃全面进攻的战略,对解放区进行重点进攻,在晋冀鲁豫、晋察冀、东北战场上转取守势,抽调兵力 进攻陕北、山东解放区。人民解放军继续执行积极防御的作战方针。在山东战场上,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的领 导下,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术,在孟良崮战役上,全歼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队精锐整编74师三万多人,基本粉碎了 国民党军队对山东解放区的进攻。在陕北,国民党军队投入25万人的兵力向延安发动袭击,3月19日,中央军政机 关主动撤离延安,西北野战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到1947年8月,基本上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第二节 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之中 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一)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什么会陷入全民的包围之中并且迅速走向崩溃? 1.国民党政府实行专制独裁统治,官员们贪污腐化,大发国难财,在抗战后期就已严重丧失人心。 2.国民党政府在抗战胜利后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执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 3.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政府在抗战胜利后,拒绝全国人民要和平、要民主、要自由的愿望,仍 然继续并加强独裁统治。 国民党政府把自己置于人民的对立面,丧失了人心,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抗,从而陷入了全面的包围之中,并迅速 走向崩溃。 (二)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经过人民解放军一年的作战,战争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1947年7月,国民党军的总兵力由战争初期的430万人降 为373万人,内正规军由200万人降为150万人;在兵力部署上,由于战线延长,大部分兵力用于守备,战略性的 机动兵力大为减少;而且士气低落,官兵中充满着失败和厌战情绪。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则由127万人增至195万 人,其中正规军增至近100万人;部队的武器装备也因大量缴获而得到很大改善;由于不需分兵守卫后方供给线和 城市,机动兵力大大加强。 为了彻底粉碎国民党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进一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使之不能持久的方针,中共中 央作出出人意料的决定:不等完全粉碎国民党军的战略进攻,不等解放军在数量上占优势,立刻将主力打到外线 去,举行全国性的反攻,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 1947年6月底,根据中共中央的决策和部署,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12万人,实施中央突破, 千里跃进大别山;陈毅、粟裕率华东野战军主力为东路,挺进苏鲁豫皖地区;陈赓、谢富治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一部 为西路,挺进到豫西地区。三路大军相互策应,布成品字形,机动歼敌。他们调动和吸引国民党军南线全部兵力 160多个旅中约90个旅左右于自己周围,迫使国民党军处于被动地位。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由此揭开
仍在内线作战的人民解放军,包括彭德怀率领的西北野战军,谭震林、许世友率领的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聂荣臻 率领的晋察冀野战军,徐向前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太岳兵团等,也在同时加紧发起攻击,渐次转入反攻。同年夏 季,林彪、罗荣桓率领的东北民主联军发动反攻,从根本上改变了东北战局。上述人民解放军各战场的外线和内线 攻势作战,构成了人民解放军全国规模的战略进攻的总形势】 二、土地改革与衣民的广泛发动 (一)从《五四指示》到《中国土地法大纲》 在解放战争胜利发展的同时,解放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毛泽东指出 “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是现 阶段中国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如果我们能够普扁地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 本条件。 在全面内战爆发前夕,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用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 示》),决定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在此之后,通过开展清 算斗争等,到1947年下半年,解放区即有2/3的地区基本上实际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在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之后,为了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进一步激发他们支援解放战争的积极性,1947年7月 至9月,在刘少奇的主持下,中共中央工委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和通过了《中国土地法 大纲》,并于同年10月10日由中共中央批准公布。该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 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士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这个 大纲指引若在封建制度压迫下的亿万农民群众,将自己的力量汇入民主革命的洪流 (二)土地改革运动的热海 全国士地会议以后,解放区广大农村迅速抓起了土地制度改革(习惯称“”士改”)运动的热潮。尽管在土改运动广 泛发动之后,一度发生过侵犯部分中农利益、侵犯某些民族工商业等“左”的错误,但中共中央一经发现,便立即 采取坚决的措施加以纠正,使运动迅速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经时土地改革云动.到1948年秋 ,一亿人口的解放区消灭了封建生产关系。广大农民分得土地并在政治上获得翻 身以后,其政治觉悟和组织程度空前提高,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工农联盟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在“保田参军”的 口号下,大批青壮年农民踊跃参加人民军队,各地农民不仅将粮食、被服等送上前线,而目成立运输队、担架队 破路部队等随军组织,担负战争勤务。他们还广泛建立和发展民兵组织,配合解放军作战。人民解放战净获得了源源 不断的人力、物力的支援。 三、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在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取得重大胜利的同时,国民党统治区人民掀起声势浩大的爱国民主运动,逐渐形成配合人 民解放战争的第一条战线」 (一)国民党统治区的政治经济危机 国民党政府由于它的专制独裁统治和官员们的贪污腐败、大发国难财,抗战后期在大后方便已严重丧失人心。在抗 战胜利时曾经对它抱有很大期望的原沦陷区人民,也很快对它感到极端的失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国民党政府 派出的官员到原沦陷区接收时,把接收变成“劫收”,大发胜利财。巨额敌伪资产转归官僚资本集团控制的部门占 有,其中很大部分被官员个人侵吞、藏匿、变卖。连一名国民党接收官员也向蒋介石进言:“像这样下去,我们虽 已收复了国土,但我们将丧失了民心”,其结果将使政府“基础动摇,在一片胜利声中早已埋下了一颗失败的定时 炸弹 国民党之所以迅速失去民心,主要是由于它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思,执行反人民的内战 政策。为了筹措内战经费,国民党政府除了对人民征收苛重的捐税以外,更无限制地发行纸币。1948年8月,法币 发行额已比1937年抗战前增发47万多倍,而物价跃至7255862倍。恶性通货膨账引起的物价飞张,使人民一次又 一次地遭到洗劫,使民主工商业走向破产。国民党统治区的工农业生产严重菱缩,国民经济遭遇深刻的危机, 1947年,工业产量较抗战前的1936年减少了30%。失业人数徒增,工人和城市居民濒临无法生存的境地。同时 农村经济急剧哀退。1947年,农作物总产量比1936年减少了33%~44%。广大农村饥民遍地,饿殍载道。194 年,各地饥民达1亿人以上。公教人员和学生群众的生活也陷入极度的闲境
仍在内线作战的人民解放军,包括彭德怀率领的西北野战军,谭震林、许世友率领的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聂荣臻 率领的晋察冀野战军,徐向前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太岳兵团等,也在同时加紧发起攻击,渐次转入反攻。同年夏 季,林彪、罗荣桓率领的东北民主联军发动反攻,从根本上改变了东北战局。上述人民解放军各战场的外线和内线 攻势作战,构成了人民解放军全国规模的战略进攻的总形势。 二、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一)从《五四指示》到《中国土地法大纲》 在解放战争胜利发展的同时,解放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毛泽东指出:“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是现 阶段中国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 本条件。” 在全面内战爆发前夕,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 示》),决定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在此之后,通过开展清 算斗争等,到1947年下半年,解放区即有2/3的地区基本上实际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在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之后,为了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进一步激发他们支援解放战争的积极性,1947年7月 至9月,在刘少奇的主持下,中共中央工委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和通过了《中国土地法 大纲》,并于同年10月10日由中共中央批准公布。该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 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这个 大纲指引着在封建制度压迫下的亿万农民群众,将自己的力量汇入民主革命的洪流。 (二)土地改革运动的热潮 全国土地会议以后,解放区广大农村迅速掀起了土地制度改革(习惯称“土改”)运动的热潮。尽管在土改运动广 泛发动之后,一度发生过侵犯部分中农利益、侵犯某些民族工商业等“左”的错误,但中共中央一经发现,便立即 采取坚决的措施加以纠正,使运动迅速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经过土地改革运动,到1948年秋,一亿人口的解放区消灭了封建生产关系。广大农民分得土地并在政治上获得翻 身以后,其政治觉悟和组织程度空前提高,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工农联盟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在“保田参军”的 口号下,大批青壮年农民踊跃参加人民军队。各地农民不仅将粮食、被服等送上前线,而且成立运输队、担架队、 破路队等随军组织,担负战争勤务。他们还广泛建立和发展民兵组织,配合解放军作战。人民解放战争获得了源源 不断的人力、物力的支援。 三、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在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取得重大胜利的同时,国民党统治区人民掀起声势浩大的爱国民主运动,逐渐形成配合人 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 (一)国民党统治区的政治经济危机 国民党政府由于它的专制独裁统治和官员们的贪污腐败、大发国难财,抗战后期在大后方便已严重丧失人心。在抗 战胜利时曾经对它抱有很大期望的原沦陷区人民,也很快对它感到极端的失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国民党政府 派出的官员到原沦陷区接收时,把接收变成“劫收”,大发胜利财。巨额敌伪资产转归官僚资本集团控制的部门占 有,其中很大部分被官员个人侵吞、藏匿、变卖。连一名国民党接收官员也向蒋介石进言:“像这样下去,我们虽 已收复了国土,但我们将丧失了民心”,其结果将使政府“基础动摇,在一片胜利声中早已埋下了一颗失败的定时 炸弹”。 国民党之所以迅速失去民心,主要是由于它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执行反人民的内战 政策。为了筹措内战经费,国民党政府除了对人民征收苛重的捐税以外,更无限制地发行纸币。1948年8月,法币 发行额已比1937年抗战前增发47万多倍,而物价跃至7255862倍。恶性通货膨胀引起的物价飞涨,使人民一次又 一次地遭到洗劫,使民主工商业走向破产。国民党统治区的工农业生产严重萎缩,国民经济遭遇深刻的危机。 1947年,工业产量较抗战前的1936年减少了30%。失业人数徒增,工人和城市居民濒临无法生存的境地。同时, 农村经济急剧衰退。1947年,农作物总产量比1936年减少了33%~44%。广大农村饥民遍地,饿殍载道。1947 年,各地饥民达1亿人以上。公教人员和学生群众的生活也陷入极度的困境
这样.,国民党当局就将全国各阶层人民罟干们钱知死亡的界线上,因而就泊使全国各阶层人民团结起来,同蕊介石 反动政府作你死我活的斗争,除此以外,再无出路。 (二)学生运动的高敲 1. “运动 针对国民党当局积极从事内战的准备,1945年底,昆明学生发动了以“反对内战,争取自由”为主要口号的一二 一运动。这个运动扩展到了许多城市。 2、运动 在全面内战爆发半年后,1946年12月30日,为抗议驻华美军强暴北京大学先修班一女学生,北平学生高喊"“抗议 美军暴行!”“美军退出中国!“的口号,举行示威游行。抗议驻华美军暴行的运动(史称抗暴运动或“ 一三0 运动”)由此掀起。截止1947年1月10日,12天内,抗暴斗争扩展到14个省26个城市,参加罢课、游行等的学生 总数达50万人 3.反饥饿。反内战云动 1947年5月20日,南京、北平等地暴发了反饥饿、反内战运动(史称“五二0运动”)随后,这个运动迅速扩大 到上海、杭州、武汉、广州等60多个大、中城市,学生罢课、游行同工人罢工、教员罢课等各阶层人民的斗争汇 合到了一起。 在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之后,国民党当局加紧了对爱国民主运动的镇压,1947年10月以后,爱国学生一次又一次 地掀起反抗斗争的浪潮。由于他们愈来愈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上面,学生运动的主要口号便 由“反饥饿、反内战”改为“反迫害”了 第三节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一、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中国各民主党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民主党派,少数成立于大革命时和十年内战时期,多数成立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主要是 1.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 1947年秋,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简称“民联",1945年10月正式成立),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简称“民 促”。1946年3月、4月正式成立)及其他国民党民主派酝酿成立联合组织,宋庆龄表示支持。同年12月,中国国 民党民主派第一次联合代表大会在香港召开。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言告正式成立。民革中央推举宋庆龄为名誉主 席,李济深为主席。 2.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 1941年3月,中国民主改团同盟在重庆延生。黄炎培被推选为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不久,改由张澜为主席。民盟 由6个组织联合组成。它们是:救国会、中国青年党、国家社会党(后改称民主社会党,、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 (后改称农工民主党)、中华职业教育社、乡村建设协会。为便于更多民主人士以个人身份加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 于1944年9月更名为中国民主同盟。 3中国民主律国会(简称“民律”) 1945年12月在重庆成立。组成人员主要是知识界和实业界的中上层人士,黄炎培、胡厥文等当选为常务理事 4中国民主促进会(简称“民进”】 1945年12月在上海正式成立。组成人员是马叙伦所联系的教育、文化、出版工作者,另一部分是王绍鏊所联系的 部分上海工商界爱国人士。会务由马叙伦负责。 5.中国农工民主党(简称“农工党”) 1928年,谭平山、章伯钧等酝酿成立中华革命党,并开始发展成员,开展活动。1930年8月,召开第一次全国干 部会议,成立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邓演达当选为总干事(后被国民党当局杀害)。1935年12月,改称中 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1947年2月,改称中国农工民主党,选举章伯钧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 6.中国致公党
这样,国民党当局就将全国各阶层人民置于饥饿和死亡的界线上,因而就迫使全国各阶层人民团结起来,同蒋介石 反动政府作你死我活的斗争,除此以外,再无出路。 (二)学生运动的高涨 1、“一二一”运动 针对国民党当局积极从事内战的准备,1945年底,昆明学生发动了以“反对内战,争取自由”为主要口号的一二 一运动。这个运动扩展到了许多城市。 2、运动 在全面内战爆发半年后,1946年12月30日,为抗议驻华美军强暴北京大学先修班一女学生,北平学生高喊“抗议 美军暴行!”“美军退出中国!”的口号,举行示威游行。抗议驻华美军暴行的运动(史称抗暴运动或“一二三0 运动”)由此掀起。截止1947年1月10日,12天内,抗暴斗争扩展到14个省26个城市,参加罢课、游行等的学生 总数达50万人。 3、反饥饿、反内战运动 1947年5月20日,南京、北平等地暴发了反饥饿、反内战运动(史称“五二0运动”)。随后,这个运动迅速扩大 到上海、杭州、武汉、广州等60多个大、中城市,学生罢课、游行同工人罢工、教员罢课等各阶层人民的斗争汇 合到了一起。 在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之后,国民党当局加紧了对爱国民主运动的镇压,1947年10月以后,爱国学生一次又一次 地掀起反抗斗争的浪潮。由于他们愈来愈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上面,学生运动的主要口号便 由“反饥饿、反内战”改为“反迫害”了。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一、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中国各民主党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民主党派,少数成立于大革命时期和十年内战时期,多数成立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主要是: 1.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 1947年秋,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简称“民联”。1945年10月正式成立)、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简称“民 促”。1946年3月、4月正式成立)及其他国民党民主派酝酿成立联合组织,宋庆龄表示支持。同年12月,中国国 民党民主派第一次联合代表大会在香港召开。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宣告正式成立。民革中央推举宋庆龄为名誉主 席,李济深为主席。 2.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 1941年3月,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在重庆诞生。黄炎培被推选为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不久,改由张澜为主席。民盟 由6个组织联合组成。它们是:救国会、中国青年党、国家社会党(后改称民主社会党)、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 (后改称农工民主党)、中华职业教育社、乡村建设协会。为便于更多民主人士以个人身份加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 于1944年9月更名为中国民主同盟。 3.中国民主建国会(简称“民建”) 1945年12月在重庆成立。组成人员主要是知识界和实业界的中上层人士。黄炎培、胡厥文等当选为常务理事。 4.中国民主促进会(简称“民进”) 1945年12月在上海正式成立。组成人员是马叙伦所联系的教育、文化、出版工作者,另一部分是王绍鏊所联系的 部分上海工商界爱国人士。会务由马叙伦负责。 5.中国农工民主党(简称“农工党”) 1928年,谭平山、章伯钧等酝酿成立中华革命党,并开始发展成员,开展活动。1930年8月,召开第一次全国干 部会议,成立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邓演达当选为总干事(后被国民党当局杀害)。1935年12月,改称中 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1947年2月,改称中国农工民主党,选举章伯钧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 6.中国致公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