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2、明确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重要意义 3、认识发展生产力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性 一、教学重难点! 1、正确认识改革开放以前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成果和认识的曲折发展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及重要意义 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三.教学学时: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切先探索 中国杜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选择了苏联模式。但苏联模式未必适合中国。1953 年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开始暴露了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揭示了苏联模式存在着一些弊端,如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等等。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毛泽东于1955年底在党内首先提出了如何 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从1956年4月到1966年4月,是开始全面 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深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以后,在复杂的国际形势和严埃的挑战面前,毛择东率先提出了科学对待一切外国的东 西,以苏联经验为借鉴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中国自己的杜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性任 务,并且取得了探索的初步而丰富的成果。 1、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 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提出“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 务”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总结、探索的初步成果 2.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指出党和全国人民今后的主要 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坚持既反对保守又 反对冒进、在综合平衡中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提出了执政党建设问题,强调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反 对个人崇拜,加强党和众联系。总的来说,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对社会主 义建设道路探索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3、1957年2月,毛泽东同志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 1957年2月,毛泽东同志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讲话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 学说和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的学说。指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已成为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 前进的动力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是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必然要求。这个讲话成为对牡会 丰义建设首路深素的重薄理论成果 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1、1957年反右派的扩大化,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1959年的反右倾,是“左”倾错误的大发展,再加 上当时的自然夹害和苏联政府背信弃义地毁合同,中国的国民经济在1959年到1961年发生了严重困难,即通常 所称的三年困难时期,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全面失调。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制定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 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党和政府认真地纠正工作中的“左”倾错误,为调整国民经济采取了一系列 果断措施,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出现好转的趋势,到1965年,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时期结束,社会主义建 设又重新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2、20世纪50年未60年代初的探索 20世纪50年未60年代初,毛泽东在总结“大跃进”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2、明确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重要意义 3、认识发展生产力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1、正确认识改革开放以前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成果和认识的曲折发展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及重要意义 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三、教学学时: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选择了苏联模式。但苏联模式未必适合中国。1953 年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开始暴露了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揭示了苏联模式存在着一些弊端,如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等等。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毛泽东于1955年底在党内首先提出了如何 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从1956年4月到1966年4月,是开始全面 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以后,在复杂的国际形势和严峻的挑战面前,毛泽东率先提出了科学对待一切外国的东 西,以苏联经验为借鉴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性任 务,并且取得了探索的初步而丰富的成果。 1、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 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提出“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 务”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总结、探索的初步成果。 2、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指出党和全国人民今后的主要 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坚持既反对保守又 反对冒进、在综合平衡中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提出了执政党建设问题,强调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反 对个人崇拜,加强党和群众联系。总的来说,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对社会主 义建设道路探索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3、1957年2月,毛泽东同志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 1957年2月,毛泽东同志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讲话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 学说和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的学说。指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已成为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 前进的动力;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是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必然要求。这个讲话成为对社会 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1、1957年反右派的扩大化,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1959年的反右倾,是“左”倾错误的大发展,再加 上当时的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背信弃义地撕毁合同,中国的国民经济在1959年到1961年发生了严重困难,即通常 所称的三年困难时期,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全面失调。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制定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 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党和政府认真地纠正工作中的“左”倾错误,为调整国民经济采取了一系列 果断措施,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出现好转的趋势,到1965年,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时期结束,社会主义建 设又重新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2、20世纪50年末60年代初的探索 20世纪50年末60年代初,毛泽东在总结“大跃进”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探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主要包括: (1)深化了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认识 (2)对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 (3)提出要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4)提出对国民经济发展要保持有效的宏观调控 上述四个方面是党和毛泽东从1956年起,为摆脱苏联横式,探索话合中国国情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取得的主要理 论成果。这些成果,丰富了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宝库,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形成的邓小平理论提供了重要的 思想材料,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路的开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党在这十年中虽然发生过严重失误,遭受过严重挫折,但也取得了很大成绩,积累了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 验,这是这一时期党和国家工作的主导方面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初步探索中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观点,尽管有的还是不够成熟的设想,有的并未 付诸实施,有的在实践中没能坚持下去,但它们都为后来的探索做了开创性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 值。正如邓小平指出的: “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好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 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发展,而目还要继续发 展。 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基础上,党和毛泽东勇于突破苏联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艰辛的探索,提出了 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这些理论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于今天建设有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及其所取得的成果,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搞清楚什么 是社会主义”的前提条件,为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提供 了基础。 第二节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马克思、恩格斯没有使用过这个概念,但他们曾对社会主义本质做过深刻地分析和明确的 阐述,他们从目的性与规律性去研究社会主义,提出了社会主义目的是实现人类解放,使每个人都得到自由全面的 发展。邓小平在解放思想、重新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 论把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继承和发展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衬程 第一阶段,邓小平认为只有先解放思想才能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他说 “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 会主义这个问题他要解放思相 ”1980年,邓小平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一概念,他指出:“社会主义 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这 是邓小平对计会主义认识的开始 第二阶段,邓小平开始陆续从反面提出什么不是社会主义。他先是提出:“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壮会主 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进而强调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 社会主义”。使用这种方法,邓小平后来又陆续阐述了“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 “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 义。这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不断深化,也是他有别于他人阐述社会主义问题的新方法、新思路。 第三阶段,邓小平逐渐明确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必须遵循的原则。1985年邓小平指出: 一个公有制占主体, 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后来他又提到:“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 第二是共同致富。 1991年他明确断定, "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这表明邓小 平不断尝试着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概括性的表述
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探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主要包括: (1)深化了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认识 (2)对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 (3) 提出要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4)提出对国民经济发展要保持有效的宏观调控 上述四个方面是党和毛泽东从1956年起,为摆脱苏联模式,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取得的主要理 论成果。这些成果,丰富了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宝库,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形成的邓小平理论提供了重要的 思想材料,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党在这十年中虽然发生过严重失误,遭受过严重挫折,但也取得了很大成绩,积累了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 验,这是这一时期党和国家工作的主导方面。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初步探索中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观点,尽管有的还是不够成熟的设想,有的并未 付诸实施,有的在实践中没能坚持下去,但它们都为后来的探索做了开创性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 值。正如邓小平指出的:“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好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 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 展。” 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基础上,党和毛泽东勇于突破苏联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艰辛的探索,提出了 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这些理论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于今天建设有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及其所取得的成果,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搞清楚什么 是社会主义”的前提条件,为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提供 了基础。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马克思、恩格斯没有使用过这个概念,但他们曾对社会主义本质做过深刻地分析和明确的 阐述,他们从目的性与规律性去研究社会主义,提出了社会主义目的是实现人类解放,使每个人都得到自由全面的 发展。邓小平在解放思想、重新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 论把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继承和发展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过程: 第一阶段,邓小平认为只有先解放思想才能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他说:“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 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 1980年,邓小平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一概念,他指出:“社会主义 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这 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开始。 第二阶段,邓小平开始陆续从反面提出什么不是社会主义。他先是提出:“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 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进而强调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 社会主义”。使用这种方法,邓小平后来又陆续阐述了“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 义。这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不断深化,也是他有别于他人阐述社会主义问题的新方法、新思路。 第三阶段,邓小平逐渐明确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必须遵循的原则。1985年邓小平指出:“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 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后来他又提到:“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 第二是共同致富。” 1991年他明确断定,“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这表明邓小 平不断尝试着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概括性的表述
最后,邓小平在明确了什么不是社会主义以及汁会主义制度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之后,1992年视察南方时,对社 会主义本质做出了科学的、精辟的、完整的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 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宫裕。 邓小平正是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前提下,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保留了 以往对社会主义认识中的合理部分,澄清了原来对社会主义认识中的不科学成分,强调了过去被忽路了的社会主义 内容,创造性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用新的思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从而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 了一个新的高度。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他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结几十年来国内外社会主义实践 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反复思考,艰辛探索的结果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酒 1、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内容 社会主义本质论断有三个方面内容: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概括,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 力的手段和目的。这一概括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又赋子了社会主义以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 2.那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强调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 二是突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社会主义本质论断内容的有机联系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断内涵的两部分内容是一个有机统一体: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根本条件);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根 本保证),最终达到供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前两者的最终目标),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缺一不 可,体现了一系列的辨证关系 (1)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利科学概括,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辨证关系。他把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 力统一于社会主义本质之中,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统一于社 会主义本质之中,避免了从生产力或生产关系单一角度认识社会主义本质容易产生的整端 (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体现了目标与手段之间的辨证关系。这一概括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 一实现目标的手段与消灭剥俏削。消除两极分化品悠达到共同富裕议一汁会主义目标统干汁会丰义本质之中 准确地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3)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体现了过程与结果之间的辩证关系。他把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实际过 程与实现社会主义的最终结果即共同富裕统一于社会主义本质之中,说明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历史 村程 总之,理解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断体现的辨证关系,要领会:邓小平从社会主义实践的角度把社会主义本质的实 现看作动态过程,即从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为动力开始,到解决所存在的剥削和两极分化的基本社会问题 直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邓小平在本质论新中用了五个动词:“解放”,“发展 消灭” “消 除”、“达到”,在动态中展示了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沟通了社会主义的现实与未来;邓小平从世界社会主义运 动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方面,说明了苏联的解体、东欧的剧变、中国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 命”的错误、改革开放进程中存在的困感等,都与没有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有关 那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包含的内容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其中两方面内容是相互联系的。经放生产力.发展生 产力是前提,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从生产关系方面来表达社会主义本质的。消灭剥 削、消除两极分化是手段,实现共同富裕是最终目标,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不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完整准确的表 述。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这一新概括,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廊清了不合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 的模糊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因 此,邓小平本质论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最后,邓小平在明确了什么不是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制度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之后,1992年视察南方时,对社 会主义本质做出了科学的、精辟的、完整的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 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正是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前提下,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保留了 以往对社会主义认识中的合理部分,澄清了原来对社会主义认识中的不科学成分,强调了过去被忽略了的社会主义 内容,创造性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用新的思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从而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 了一个新的高度。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他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结几十年来国内外社会主义实践 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反复思考,艰辛探索的结果。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 1、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内容 社会主义本质论断有三个方面内容: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概括,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 力的手段和目的。这一概括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又赋予了社会主义以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 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强调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 二是突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社会主义本质论断内容的有机联系: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断内涵的两部分内容是一个有机统一体: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根本条件);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根 本保证),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前两者的最终目标)。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缺一不 可,体现了一系列的辨证关系: (1)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辨证关系。他把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 力统一于社会主义本质之中,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统一于社 会主义本质之中,避免了从生产力或生产关系单一角度认识社会主义本质容易产生的弊端。 (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体现了目标与手段之间的辨证关系。这一概括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 一实现目标的手段,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目标统一于社会主义本质之中, 准确地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3)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体现了过程与结果之间的辨证关系。他把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实际过 程与实现社会主义的最终结果即共同富裕统一于社会主义本质之中,说明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历史 过程。 总之,理解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断体现的辨证关系,要领会:邓小平从社会主义实践的角度把社会主义本质的实 现看作动态过程,即从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为动力开始,到解决所存在的剥削和两极分化的基本社会问题, 直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邓小平在本质论断中用了五个动词:“解放”、“发展”、“消灭”、“消 除”、“达到”,在动态中展示了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沟通了社会主义的现实与未来;邓小平从世界社会主义运 动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方面,说明了苏联的解体、东欧的剧变、中国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 命”的错误、改革开放进程中存在的困惑等,都与没有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有关。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包含的内容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其中两方面内容是相互联系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 产力是前提,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从生产关系方面来表达社会主义本质的。消灭剥 削、消除两极分化是手段,实现共同富裕是最终目标,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不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完整准确的表 述。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这一新概括,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廓清了不合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 的模糊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因 此,邓小平本质论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邓小平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 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 1、在理论上,把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推进到了一个新水平,为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提供了根本的理论 支点。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是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 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本质 (理论意义) 2、在实践上,为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提供了根本的指导原则。邓小平指出:“我 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没有丢毛泽东。老祖宗不能丢啊!问题是 要把什么叫会主义搞清楚,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搞清楚。”(实践意义) 第三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先进生产力。邓小平多次明确地强调:“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 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主义革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 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为将来进入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必须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 2.发展生产力是计会主义的根本要求 社会主义面临的任务很多,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压倒一切的根本任务,这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第一,大力发展生产力是巩固周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条件。第二,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充分发挥和显示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关系若社会主义制度的命运 能香大力发展生产力,决定着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决定着社会主义在与资本主义的竞争中能香取胜。因 此,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关系着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 二、发展才是硬道理 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谈话中指出 发展是硬首理“ “发展是硬道理”,是说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 要靠自己的发展:维护世果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离不开发展:振兴中华民族。使中国葬然吃立于世果民族之林 离不开发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说服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人们,离不开发展;解决国内各种问 题,保特稳定局面,做到长治久安,离不开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雄全社会主义法制,离不开发展:加器社会 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离不开发展;坚持”一国两制”方针,和平统一祖国,离不开发展 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1、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制度的必然要求 2、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壮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3、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三、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 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体现, 1、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时代主颗和历史使命的根本要求。 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也是当代中国的主题。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各国间的 竟争主要集中在以科技和经济发展为中心内容的综合国力竟争上,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 和各国人民共同关注的中心课题。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是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共产主义而 奋斗。在现阶段,中国共产党担负着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三大历史任
邓小平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 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 义。 1、在理论上,把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推进到了一个新水平,为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提供了根本的理论 支点。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是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 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意义) 2、在实践上,为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根本的指导原则。邓小平指出:“我们 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没有丢毛泽东。老祖宗不能丢啊!问题是 要把什么叫社会主义搞清楚,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搞清楚。”(实践意义)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先进生产力。邓小平多次明确地强调:“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 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主义革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 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为将来进入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必须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 2、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 社会主义面临的任务很多,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压倒一切的根本任务,这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第一,大力发展生产力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条件。第二,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充分发挥和显示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关系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命运。 能否大力发展生产力,决定着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决定着社会主义在与资本主义的竞争中能否取胜。因 此,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关系着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 二、发展才是硬道理 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谈话中指出:“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硬道理”,是说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 要靠自己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离不开发展;振兴中华民族,使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离不开发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说服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人们,离不开发展;解决国内各种问 题,保持稳定局面,做到长治久安,离不开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离不开发展;加强社会 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离不开发展;坚持“一国两制”方针,和平统一祖国,离不开发展。 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1、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制度的必然要求。 2、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3、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三、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 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体现。 1、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时代主题和历史使命的根本要求。 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也是当代中国的主题。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各国间的 竞争主要集中在以科技和经济发展为中心内容的综合国力竞争上,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 和各国人民共同关注的中心课题。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是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共产主义而 奋斗。在现阶段,中国共产党担负着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三大历史任
务。把握时代主顺,完成历史使命,要求我们党必须牢固树立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思相。惟有发展,中华 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早日实现。 2.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巩周党的执政地位、保特党的先进性的根本要求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江泽民指出:“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 队,主要应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 本利益。“党的先进性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 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 3、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当代中国面临的各种问题的根本要求,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人民生活水 平和综合国力都上了一个新台阶,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日益提高,历史证明,坚特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 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方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就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历史的经险表明,计会主义的命云系干发展,只有发展,才能直正体现计会主义制度的优裁性,才能把社会主义事 业不断推向前进。贯彻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思想要求:发展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集中精力把经济搞上 去: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它不仅指经济上的发展,而目包含若社会的全面讲步:发展必须有利于促讲 人的全面发展;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四、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1、先进生产力的含义 生产力系统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像三者构成。先进生产力是指高素质的劳动者、最新的劳动资料、精确的 劳动对象三者的最佳结合,这就是智能化的生产力、社会化的生产力、市场化的生产力。智能化的生产力,指的是 生产力中科学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这是先进生产力的突出标志和技术基础。社会化的生产力,指的是生产者和生产 组织从小农经济那种孤立的、封闭的状态,走向专业化分工不断深化、社会化协作日益广泛和紧密的过程和趋势 因而获得了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市场化的生产力,指的是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转向市场在配晋资 源方面起基础性作用,通过市场实现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全过程。如果从先进社会生产力载体的意义上说, 凡是舒结若较新科技、创浩出更科学合理的资本组织形式、经营管理方式,并因而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的经济实体,都是先进社会生产力。 (劳动者、劳动对像、劳动资料、科学技术、信息、管理都是当代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劳动者、劳动对像和劳动资 料属于生产力的有形要素,或称硬件要素;科学技术、信息、管理属于生产力的无形构成要素,或称软件要素。先 进生产力是一个历史概念,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其具体含义是不同的。在新的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特别 是逐渐迈入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在以当代生产力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巨大推动和知识、智力 的不断投入的特征下,先进生产力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科学技术。先进生产力的先进性质,突出表现在它的构成 要素、构成要素的组合方式和最后形成的结果。所以,先进生产力应具备以下条件其一,高素质的劳动者、高科 技含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其二,生产要素先进科学的结合方式和管理方式。其三,人的智力资源的积极开发 与运用。其四,环境破坏轻、自然洛源消耗小的经效益的获取。其五,对社会进步和人自由全面发展起积极的 巨大的、显著的推动作用。 2、如何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1)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关键,是能否“始终代表 ”。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 我们党始终站在生产力发展的前沿,敏锐地把据我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及时制定正确的理论.路线 纲领、方针和政策,从而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必须瞄准世界的先进生产力,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同时,对 些落后的生产方式,要立足实际,创造条件加以改造、改进和提高,从而尽快推动中国总体生产力由比较落后向此 较先进转变。 (3)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必须提高人的素质、技能和创造才能,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劳动者 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一个国家要保持优势地位,依靠的主要不是物质资源,而是掌握了先进科学技术、文化
务。把握时代主题,完成历史使命,要求我们党必须牢固树立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思想。惟有发展,中华 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早日实现。 2、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要求。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江泽民指出:“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 队,主要应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 本利益。”党的先进性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 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 3、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当代中国面临的各种问题的根本要求。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人民生活水 平和综合国力都上了一个新台阶,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日益提高。历史证明,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 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方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就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历史的经验表明,社会主义的命运系于发展,只有发展,才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把社会主义事 业不断推向前进。贯彻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思想要求:发展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精力把经济搞上 去;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它不仅指经济上的发展,而且包含着社会的全面进步;发展必须有利于促进 人的全面发展;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四、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1、先进生产力的含义 生产力系统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者构成。先进生产力是指高素质的劳动者、最新的劳动资料、精确的 劳动对象三者的最佳结合,这就是智能化的生产力、社会化的生产力、市场化的生产力。智能化的生产力,指的是 生产力中科学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这是先进生产力的突出标志和技术基础。社会化的生产力,指的是生产者和生产 组织从小农经济那种孤立的、封闭的状态,走向专业化分工不断深化、社会化协作日益广泛和紧密的过程和趋势, 因而获得了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市场化的生产力,指的是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转向市场在配置资 源方面起基础性作用,通过市场实现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全过程。如果从先进社会生产力载体的意义上说, 凡是凝结着较新科技、创造出更科学合理的资本组织形式、经营管理方式,并因而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的经济实体,都是先进社会生产力。 (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科学技术、信息、管理都是当代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 料属于生产力的有形要素,或称硬件要素;科学技术、信息、管理属于生产力的无形构成要素,或称软件要素。先 进生产力是一个历史概念,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其具体含义是不同的。在新的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特别 是逐渐迈入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在以当代生产力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巨大推动和知识、智力 的不断投入的特征下,先进生产力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科学技术。先进生产力的先进性质,突出表现在它的构成 要素、构成要素的组合方式和最后形成的结果。所以,先进生产力应具备以下条件:其一,高素质的劳动者、高科 技含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其二,生产要素先进科学的结合方式和管理方式。其三,人的智力资源的积极开发 与运用。其四,环境破坏轻、自然资源消耗小的经济效益的获取。其五,对社会进步和人自由全面发展起积极的、 巨大的、显著的推动作用。) 2、如何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1)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关键,是能否“始终代表”。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 我们党始终站在生产力发展的前沿,敏锐地把握我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及时制定正确的理论、路线、 纲领、方针和政策,从而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必须瞄准世界的先进生产力,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同时,对一 些落后的生产方式,要立足实际,创造条件加以改造、改进和提高,从而尽快推动中国总体生产力由比较落后向比 较先进转变。 (3)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必须提高人的素质、技能和创造才能,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劳动者 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一个国家要保持优势地位,依靠的主要不是物质资源,而是掌握了先进科学技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