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死鸟丛书 想,并将其与对荣誉的追求,而不是与对金钱的追求联系在一 起。所以,孟德斯鸩说,君主政治下对荣誉的追求,使个人“将生 命献给了国家”:因此,“虽然每个人都认为是在为自身的利益而 工作,但结果却是为公共福利作出了贡献”。① 不论是否猎助这些深奥老道的辩护,中世纪的骑土风气都 弘扬了为荣誉和光荣而奋斗的精神,尽管这种精神与下面这些 宗教作家的主要教义相抵触。这些宗教作家,不仅包括奥古斯 丁,而且包括从阿奎那(St.Tomas Aquinas)至但丁(Dante)的一长 串的宗教作家,他们抨击对荣誉的追求,因为这种追求是徒劳而 有罪的。②在文艺复兴时期,对荣誉的追求占据了主导意识形 态的地位,其原因是:随着教会影响的衰落,贵族理想的拥护者 能够利用大量的古希腊罗马文本来赞颂对荣誉的追求。③这一 强有力的思潮被带人了17世纪:追求荣誉的最纯粹的概念只是 对生命的辩护,人们可能在科尔内耶(Comeille)的悲剧作品中发 现这一思想。同时,科尔内耶的阐述是如此的极端,可能反倒加 速了由他的某些同辈大肆渲染的贵族理想的惊人衰落。④ ①盂德斯鸠:《论法的精神》,第3卷,第7章。除非特别注明,全部译文均由 本书译者重译。 ②马里阿·罗萨.利达·德·马利尔在a idea de la fama en la Edad Media Castel- lana(Mexico:Fondo de Cultura Economica,l952)中对这两种知识传统的冲突 作了详细的论述。另参阅该书的法文版的更为恰当的书名《西方传统中关 于荣誉的思想》(Paris:lincksieck,l必8)。 ③同上书,第l、2章。保罗,贝尼舒在《伟大世纪的道德》(Paris:Gallimard,Cadl- 1 ection Id6a,1948)一书第20一23页中也强调了中世纪的骑士风气与文艺复 兴时期贵族理想之间的违续性,并且约输·休伊津盖在《中世纪的接落》 (New Yorks:Doubleday,1945)第40、9页以下页与伯克哈特的争论中同时 强调了这种连续性。 ④贝尼舒,同上书,第15一9页。关于科尔内耶笔下的英雄和他们的事业都 以失败而告终这一论",参阅塞尔日·牡布罗斯克:《科尔内耶与英雄的辩 证法》(Paris:Gallimard,l63)
致望与利道 西欧国家的一些作家和法国一也许这个国家在英雄主义 理想的崇拜方面走得最远一的作家共同完成了“英雄的毁 灭”,①其中法国作家扮演了主要角色。英雄主义的全部美德 被蛋布斯(Hobbes)、拉罗什富科(La Rochefoucauld)和怕斯卡 (Pascal)分别解释为纯粹自我保护的形式、自爱的形式以及空虚 和对真正的自知的疯狂逃避。在塞万提斯(Cervantes)将英雄主 义的激情贬为感意之物(即使不是精神错乱)之后,拉辛 (Racine)又将其描述为对人格的污辱。 道德和意识形态背景的这一令人震惊的转换,迅雷不及掩 耳。其历史和心理原因尚未完全弄清。这里所要阐述的主要观 点是:那些需要对这一毁灭负责的作家贬低传统的价值观念,并 非是为了提出可能与新阶级的利益相契合的新道德准则。他们 没有将对英雄主义理想的鞭挞与对新的资产阶级精神的辩护联 系起来。这一评价显然是针对帕斯卡和拉罗什富科的,同样也 适合于蛋布斯,尽管有一些相反的解释。②长期以来,人们认 为,莫里哀(Moliere)的戏剧传达了赞美资产阶级美德的信息,但 这种解释再次被证明是无稽之谈。③ 所以,英雄主义理想的毁灭,只能恢复耻辱式的平等,即奥 古斯丁所指的赋予对金钱的热爱、对权力欲和荣誉欲(更不用说 正当的欲望)的平等。事实上,不到一个世纪,提取欲和与之相 关的活动,例如,商业、银行业,最后是工业,由于种种原因得到 了普遍认可。但是,这一巨大的转变并非只是由一个全副武装 ① 这是贝尼舒在《伟大世纪的道德》第155一180页中使用的有说服力的短语。 ②参阅基思·托马斯在《布斯政治思想的杜会起源》一文中与C·B·麦克弗 森的争论时所提供的令人信服的说明(见K·C·布朗编:《需布斯研究》0x ford:Blackwell,1965) ③贝尼舒:《伟大世纪的道德》,第262一267、285一299页。 5
不死乌丛书 的意识形态战胜另一个手无寸铁的意识形态。真实的故事要远 比这种情祝复杂和曲折得多。 6
武望与科道 二“作为真实自我的”人 故事的叙述当然是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但是,并非是通过 对新伦理(即个人行为的新准则)的考察来讲述这一故事。说得 确切一点,在这里它将被追湖到国家理论的新转变和在现存制 度下改进国家管理的尝试。坚持这一出发点,当然应从我所打 算讲述的故事的先入之见展开。 在试图点拨君主如何获得、维持和巩固政权时,马基雅弗利 (Machiavelli)对“有效手段”与“虚构的、从未见过也不知其存在 的共和制和君主制”作出了重要而著名的区分。①这一区分的含 义是,迄今为止,道德哲学家和政治哲学家只是谈论后者,未能 为君主所必须治理的现实世界提供指导。这就要求后来的科学 的、实证的探讨,要从国王延伸至个人,从国家的本性延伸至人 性。马基雅弗利可能意识到,现实的国家理论离不开关于人性 的知识,虽然他对这一问题的论述是睿智的,但却显得松散零 乱,不成系统。到下一世纪,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正如由于发 现落体和行星的规律一样,数学和天文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发现 人的行为动机的规律成为可能。因此,将自己的人性论建立在 伽利略(Galileo)学说基础上的霍布斯②,在开始探讨共和国的 ① 马基雅弗利:《君主论》,第5章。 ②参阅里查德S彼得为彼得斯所编的《团体、个人与公民:托马斯·霍布斯著 作选》(New York:Collier,l62)所作的序
不死鸟丛书 本性之前,以《利维坦》的前十章来论述人性。然而,斯宾诺莎 (Spinoza)极其尖锐地、强烈地反复重申马基雅弗利对过去(关于 个人行为的时代)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的指责。①在《神学政 治论》一书的导言中,斯宾诺莎坪击某些哲学家,因为“他们不是 按人的真实存在来想象人,而是随心所欲地想象人”。而且,在 《伦理学》一书中,再次出现了对实证思想与规范思想的区分,斯 宾诺莎批评了那些“乐于厌恶和嘲笑人的情感和行为”的人。他 的著名观点是:“我将要考察人类的行为和欲望,像我考察线条、 平面和体积一样。”② 那“作为真实自我的”人,是当今所谓政治科学的严格意义 上的主题,这一主题在8世纪继续受到人们的认可,有时近于 墨守成规的程度。在这方面(即使不是在其他方面),曾经读过 斯宾诺莎著作的维科(Vico),是斯宾诺莎的忠实信徒。维科在 《新科学》一书中这样写道: 哲学按照人应该有的样子看人,要把人变成能对很少 数一部分人效劳,这部分人就是想在柏拉图的理想国里生 活而不愿回到罗马创建者罗慕路渣滓洞里去。立法按照人 本来的样子来看人,以便使人在人类社会中施展长处。③ 虽然卢梭(Rousseau)的人性观与马基雅弗利和蛋布斯的人 ① 利奥·斯特劳斯在《斯宾诺莎对宗散的批评》(New York:Scoc止em,1%5)一 书第2们页评论道:“令人惊讶的是,斯宾诺莎的语气要比马基雅弗利强硬 得多。”他将其归因于:与政治学家马基雅弗利相比,斯宾诺莎主要是一位 哲学家,并且他本人有更多的空想。 ②斯宾诺莎:《伦理学》,第3章,引言。 ③维科:《新科学》,第131一132节,见弗托·尼古利尼编C·维科的C仰 (Milan:Ricciardi,1953).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