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若虚,大约生活在公元660年—720年,扬州人, 他曾作过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年间,他曾以“文词 俊秀”而名闻长安,玄宗开元初年与贺知章、张旭、 包融号称“吴中四士”。张若虚生平事迹记录很少, 其诗多散逸,在《全唐诗》中仅存两首,除了《春江 花月夜》,另一首是《代答闺梦还》。 《春江花月夜》本是乐府旧题,相传为陈后主所 创,内容是写艳情的“宫体”诗。隋朝以及初唐时期 有人仿作,并逐渐将其改变为写景诗,但仍为五言短 篇。这一旧题到了张若虚手里,突发异采,获得了不 朽的艺术生命。时至今日,人们甚至不再去考索旧题 的原始创制者是谁,而把《春江花月夜》这一诗题的 真正创制权归之于张若虚了。 后人对这首诗的评价很高,一种评价是“孤篇横绝, 竟为大家”、“以孤篇压倒全唐”;再一种是闻一多的 评价,他认为这首诗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幻灯片)日本汉学家还居然说中国古代只有两首好 诗,一首是白居易的《长恨歌》,一首就是张若虚的 《春江花月夜》。 要学习一首古诗,首先要了解它的时代背景。我国封 建社会是一个宗法社会,宗法社会是非常讲求家族人 伦亲情的;封建社会同时也是一个农业社会,人们的
张若虚,大约生活在公元 660 年—720 年,扬州人, 他曾作过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年间,他曾以“文词 俊秀”而名闻长安,玄宗开元初年与贺知章、张旭、 包融号称“吴中四士”。张若虚生平事迹记录很少, 其诗多散逸,在《全唐诗》中仅存两首,除了《春江 花月夜》,另一首是《代答闺梦还》。 《春江花月夜》本是乐府旧题,相传为陈后主所 创,内容是写艳情的“宫体”诗。隋朝以及初唐时期 有人仿作,并逐渐将其改变为写景诗,但仍为五言短 篇。这一旧题到了张若虚手里,突发异采,获得了不 朽的艺术生命。时至今日,人们甚至不再去考索旧题 的原始创制者是谁,而把《春江花月夜》这一诗题的 真正创制权归之于张若虚了。 后人对这首诗的评价很高,一种评价是“孤篇横绝, 竟为大家”、“以孤篇压倒全唐”;再一种是闻一多的 评价,他认为这首诗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幻灯片)日本汉学家还居然说中国古代只有两首好 诗,一首是白居易的《长恨歌》,一首就是张若虚的 《春江花月夜》。 要学习一首古诗,首先要了解它的时代背景。我国封 建社会是一个宗法社会,宗法社会是非常讲求家族人 伦亲情的;封建社会同时也是一个农业社会,人们的
家族意识和亲情观念是极其浓厚的。到了唐代,文人 们在建功立业思想的鼓舞下,纷纷走出家门,寻求建 功立业之路。要建功立业,就要外出交游,就要结交 权贵,寻求权贵的举荐。人说“朝里无人难做官”, 象杜甫,两次参加科举,因无人举荐,均以失败告终。 后来他就四处奔波,“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结交权贵,以求举荐。那时候交通不便,外出郊游需 要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时间长了,自然就产生思乡 思亲之情。因此,唐代许多士人心中一方面怀着建功 立业的渴望,另一方面又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 思乡情结,两者又很难调和,这必然引发诗人强烈的 内心冲突,在“建功”与“思乡”的天平上,有时是 建功的一边重一些,有时是思乡的一边重一些,而在 漂泊途中,这天平就自然向思乡一边倾斜了,那么这 首诗是怎样抒写思乡之情的呢?我们就来具体看诗 的内容。 题目:春一江一花一月一夜,五个字代表五种意象。 全诗紧扣这五个字来写,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 全诗分为三层,从时间上说,写了“月出一月悬一西 斜一月落”四个阶段作者的不同感受,这是一条很明 晰的线索,从结构层次上说,一是绘江月之景、二是 阐人生之理、三是抒相思之情。从景物写起
家族意识和亲情观念是极其浓厚的。到了唐代,文人 们在建功立业思想的鼓舞下,纷纷走出家门,寻求建 功立业之路。要建功立业,就要外出交游,就要结交 权贵,寻求权贵的举荐。人说“朝里无人难做官”, 象杜甫,两次参加科举,因无人举荐,均以失败告终。 后来他就四处奔波,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结交权贵,以求举荐。那时候交通不便,外出郊游需 要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时间长了,自然就产生思乡 思亲之情。因此,唐代许多士人心中一方面怀着建功 立业的渴望,另一方面又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 思乡情结,两者又很难调和,这必然引发诗人强烈的 内心冲突,在“建功”与“思乡”的天平上,有时是 建功的一边重一些,有时是思乡的一边重一些,而在 漂泊途中,这天平就自然向思乡一边倾斜了,那么这 首诗是怎样抒写思乡之情的呢?我们就来具体看诗 的内容。 题目:春—江—花—月—夜,五个字代表五种意象。 全诗紧扣这五个字来写,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 全诗分为三层,从时间上说,写了“月出—月悬—西 斜—月落”四个阶段作者的不同感受,这是一条很明 晰的线索,从结构层次上说,一是绘江月之景、二是 阐人生之理、三是抒相思之情。从景物写起
我们先来看前两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 生”,开篇入题,有春、有江、有月,有月就有了夜, 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春江潮涨、江海相连、月潮共生、 江天一色、波澜壮阔的画卷。要特别留意的是诗里没 有用升起的“升”,而是用了生长的“生”,这字很 妙,赋予了明月和海潮活泼泼的生命,写景中渗入了 诗人的主观想象,体现了古代文人对月的特别感情。 唐代诗人好象对这个字情有独钟,象张九龄在他的诗 作中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句子、王湾也 写过“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可谓一字一境界, 着一“生”字,境界全出。(幻灯片) 第三四句:“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大 家想,月光皎洁,波光闪烁,这空灵迷蒙的景象本来 就已经很美了,但作者还要把我们带到目力所及之 外,展示一幅想象中更美的景象:视角由近及远,不 管千里万里,潮水走到哪里,月光就跟随到哪里,哪 一处春江没有月光的闪耀呢,真是春江带月,月随波 转,一望无垠。这和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真是 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文学的魅力就在这里。 接下的四句:“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这四句由江写 到花,由花又回到月,用其它景物来衬托月光的皎洁
我们先来看前两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 生”,开篇入题,有春、有江、有月,有月就有了夜, 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春江潮涨、江海相连、月潮共生、 江天一色、波澜壮阔的画卷。要特别留意的是诗里没 有用升起的 “升”,而是用了生长的“生”,这字很 妙,赋予了明月和海潮活泼泼的生命,写景中渗入了 诗人的主观想象,体现了古代文人对月的特别感情。 唐代诗人好象对这个字情有独钟,象张九龄在他的诗 作中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句子、王湾也 写过“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可谓一字一境界, 着一“生”字,境界全出。(幻灯片) 第三四句:“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大 家想,月光皎洁,波光闪烁,这空灵迷蒙的景象本来 就已经很美了,但作者还要把我们带到目力所及之 外,展示一幅想象中更美的景象:视角由近及远,不 管千里万里,潮水走到哪里,月光就跟随到哪里,哪 一处春江没有月光的闪耀呢,真是春江带月,月随波 转,一望无垠。这和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真是 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文学的魅力就在这里。 接下的四句:“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这四句由江写 到花,由花又回到月,用其它景物来衬托月光的皎洁
“芳甸”就是生满鲜花的郊野。“霰”是雪珠。“江流 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是说江水绕着生满鲜 花的郊野,曲折流过,明月随江水而来,把它的光辉 投到花林上,仿佛给花林撒上了一层雪珠,“空里流 霜不觉飞”因为月色如霜,所以空中的霜飞反而不能 察觉了。古人以为霜是从天上落下来的,好象雪一样, 所以说“流霜”。“汀上白沙看不见”是说在洁白的月 光之下,江滩的白沙也不易分辨了。在这里作者虽然 写的是江流、花林、白沙,但无不有月的存在。你看: 月照花林,那花都好似洁白的雪粒;黄沙在如霜的月 光笼罩下,变成了白沙。 以上是第一层,主要描绘月下春江、江上明月的景象, 突出写了“月之色”。景物的特点是1、壮阔、空灵、 朦胧。2、众星捧“月”。饱览这一幅美景,留于心间 的似乎只有一轮明月,“春、江、花、夜”都作了“月” 的陪衬。〈幻灯片 古代士人,有一颗敏感的心灵,所谓“临风落泪,对 月伤心”。自从有了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这句话后,流水就成了年华流逝的象征。似水流年, 光阴和生命弥足珍贵呀。而望月,则更是古人阐发人 生哲理的难得契机。月的永恒与人生短暂,两相对比, 自然使人要思考人生的大义和生命的价值。这首诗中
“芳甸”就是生满鲜花的郊野。“霰”是雪珠。“江流 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是说江水绕着生满鲜 花的郊野,曲折流过,明月随江水而来,把它的光辉 投到花林上,仿佛给花林撒上了一层雪珠,“空里流 霜不觉飞”因为月色如霜,所以空中的霜飞反而不能 察觉了。古人以为霜是从天上落下来的,好象雪一样, 所以说“流霜”。“汀上白沙看不见”是说在洁白的月 光之下,江滩的白沙也不易分辨了。在这里作者虽然 写的是江流、花林、白沙,但无不有月的存在。你看: 月照花林,那花都好似洁白的雪粒;黄沙在如霜的月 光笼罩下,变成了白沙。 以上是第一层,主要描绘月下春江、江上明月的景象, 突出写了“月之色”。景物的特点是 1、壮阔、空灵、 朦胧。2、众星捧“月”。饱览这一幅美景,留于心间 的似乎只有一轮明月,“春、江、花、夜”都作了“月” 的陪衬。〈幻灯片〉 古代士人,有一颗敏感的心灵,所谓“临风落泪,对 月伤心”。自从有了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这句话后,流水就成了年华流逝的象征。似水流年, 光阴和生命弥足珍贵呀。而望月,则更是古人阐发人 生哲理的难得契机。月的永恒与人生短暂,两相对比, 自然使人要思考人生的大义和生命的价值。这首诗中
接下来的两句“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看似写景,实则是向阐理的过渡。诗眼全在一个“孤” 上整个宇宙都浸染上了明月的白色,仿佛被净化了似 的,此时,孤独的作者站在这一轮孤月之下,口内悱 恻的低吟,心头婉转的情怀,自然并只能对月发问了。 他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在这 江畔,是哪个漂泊异乡的游子最初看到了这轮明月? 明月又是何时照着第一个远离故乡的游子?这既是 一个天真稚气的问,又是一个深沉的问,也是一个永 无答案的谜。先说第一句,怎见得稚气?常人说,你 追问,当初谁见到这一轮孤月,江月照着的第一人是 谁,有啥意义,所以说:幼稚。再说第二句,这又是 一个深沉的发问。你要是反复琢磨的话,就会发现, 这声发问中又藏着无限玄机,有旷世的孤独。犹如陈 子昂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再说第三点,我们说这也是一个永 无答案的谜,探寻这个问题,就像现在还有人在追问 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虽然这样,但是,后 世诗人却还要无穷无尽地发出类似的疑问。李白问: “青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 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把酒问月》”苏轼问:“明月 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接下来的两句“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看似写景,实则是向阐理的过渡。诗眼全在一个“孤” 上整个宇宙都浸染上了明月的白色,仿佛被净化了似 的,此时,孤独的作者站在这一轮孤月之下,口内悱 恻的低吟,心头婉转的情怀,自然并只能对月发问了。 他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在这 江畔,是哪个漂泊异乡的游子最初看到了这轮明月? 明月又是何时照着第一个远离故乡的游子?这既是 一个天真稚气的问,又是一个深沉的问,也是一个永 无答案的谜。先说第一句,怎见得稚气?常人说,你 追问,当初谁见到这一轮孤月,江月照着的第一人是 谁,有啥意义,所以说:幼稚。再说第二句,这又是 一个深沉的发问。你要是反复琢磨的话,就会发现, 这声发问中又藏着无限玄机,有旷世的孤独。犹如陈 子昂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再说第三点,我们说这也是一个永 无答案的谜,探寻这个问题,就像现在还有人在追问 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虽然这样,但是,后 世诗人却还要无穷无尽地发出类似的疑问。李白问: “青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 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把酒问月》”苏轼问:“明月 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