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思乡思亲 月亮的别称:蟾宫、玉盘、银钩、婵娟、桂宫:“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 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 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 了李白的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唐 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 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 作者:鸥鹭忘机泉2006-12-1711:08回复此发言 2回复:【转贴】浅谈古诗词中月亮的意象 此外“月”还有以下意象 (1)明月蕴涵边人的悲愁 如:“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 还”的悲壮雄浑 (2)明月蕴涵情感的无奈 如谢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的祈祷和祝福: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 共此时。”的希冀和渴盼 (3)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 得淋漓尽致。 作者:鸥鹭忘机泉2006-12-1711:09回复此发言 3回复:【转贴】浅谈古诗词中月亮的意象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有人马上会想到与月亮相关的 诗词:“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 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 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李商隐《月夕》)…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这 些诗词虽然写的是同一个物象一一月亮,但是月亮在不同的诗词中其象征意义是各不相同 的。月亮这一意象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是非常丰富的,关于它的诸多象征意义,已有许多 人从文化原型、诗词鉴赏等角度作过许多分析,且成果斐然。拙文则想以中国的古典诗词为 基础,粗略谈谈中国古诗词中月亮意象的象征意义
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 思乡 思亲 月亮的别称:蟾宫、玉盘、银钩、婵娟、桂宫;“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 “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 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 了李白的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唐 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 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 作者:鸥鹭忘机泉 2006-12-17 11:08 回复此发言 -------------------------------------------------------------------------------- 2 回复:【转贴】浅谈古诗词中月亮的意象 此外“月”还有以下意象 ( 1)明月蕴涵边人的悲愁。 如:“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 还”的悲壮雄浑。 (2)明月蕴涵情感的无奈。 如谢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的祈祷和祝福;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 共此时。”的希冀和渴盼。 (3)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 得淋漓尽致。 作者:鸥鹭忘机泉 2006-12-17 11:09 回复此发言 -------------------------------------------------------------------------------- 3 回复:【转贴】浅谈古诗词中月亮的意象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有人马上会想到与月亮相关的 诗词:“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诗经·陈风·月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 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 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李商隐《月夕》)……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这 些诗词虽然写的是同一个物象——月亮,但是月亮在不同的诗词中其象征意义是各不相同 的。月亮这一意象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是非常丰富的,关于它的诸多象征意义,已有许多 人从文化原型、诗词鉴赏等角度作过许多分析,且成果斐然。拙文则想以中国的古典诗词为 基础,粗略谈谈中国古诗词中月亮意象的象征意义
作者:鸥鹭忘机泉2006-12-1711:09回复此发言 4回复:【转贴】浅谈古诗词中月亮的意象 月亮是美的象征 中华民族历来对月亮有着特殊的感情,月亮成为文学中典型意象和永恒的主题。《诗经·陈 风·月出》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即以月光映衬人物美,可见先秦时期人们已注意到 了月之美。到汉魏六朝,月更成为诗文歌赋的直接描写对象。南朝周祗《月赋》形象地描述 了月的美感:“气融洁而照远,质明润而贞虚,弱不废照,清不激污。”月被赋予高远、润洁 柔和、清幽的审美内涵。而当月与世间山水相结合,便会构成更加清美的景致。谢庄《月赋》 写道:“气霁地表,云敛天末,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菊散芳于山椒,雁流哀于江濑。升秋 质之悠悠,降澄辉之蔼蔼。”秋月的纯净之美在山水的背景衬托下得到表现的;月亮朦胧柔 和的清辉还有一种化景作用,能赋予山水景物以独特的神韵,陶渊明《闲情赋》云:“月媚 景于云端。”一方面说明月本身是美的,另一方面说高挂云端的明月可以为世间景物增添美 感。写月的诗,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唐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写道:“春江潮水连 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 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 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 浑然只有皎洁的月光存在。北宋词人张先在《青门引》中写道:“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 秋千影”,描绘的是溶溶月光居然把隔墙的秋千影子送过来,令人想象荡秋千的丽人那轻盈 翩跹的身影,微妙地表现出词人怀念情人的心绪。张先《木兰花》中也有:“中庭月色下清 明,无数杨花过无影”,表现清明月色中飘过无数淡若无痕的杨花,将自己内心中浮漾的前 尘旧梦融入这“无影”画面中。这些诗,皆因月如梦似烟般的清澄和恬淡,而被罩上一层模 糊不清的“朦胧色”,也给人们一种朦胧的美感。“新月如眉,让人想起玉阶伫立楚楚动人的 月下佳人,构成一种恬淡婉约的宁静之美;烟月迷蒙,弥漫着难以名状的轻忧淡愁,构成 种朦胧戚楚之美;花月披离,余香袅袅,象征典雅艳丽之美;皓月当空,通脱潇洒,象征着 雄浑高古之美,不尽的象征创造着不尽的月亮审美世界,无数的心灵创造着无数的月亮审美 形象 月亮给人的美感,是高远、润洁、柔和、清幽、纯净的。写月之诗中,月亮意象的出现, 使得全诗的意境立刻变得优美起来。如《春江花月夜》一诗中,春、江、花、月、夜是全诗 的背景,而月亮又是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纽带,贯穿上 下,触处生神。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 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 诗歌形象,构成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 水墨勾勒点染,但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 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全诗的意境是如此优美宁静,可以说,《春江花 月夜》一诗创造的优美意境是空前绝后的。而作为冲淡派大师的王维,其诗作的风格是闲 静、淡、远,其诗作的意境也是十分优美的。如《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 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此诗意境,不仅如施朴华评价,给人以“清幽绝俗”(《岘佣说诗》) 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 闲自得,外景与内情融为一体。诗人在描写周围景色,选择了竹林和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 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相一致。明月来相照在诗中不仅与“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
作者:鸥鹭忘机泉 2006-12-17 11:09 回复此发言 -------------------------------------------------------------------------------- 4 回复:【转贴】浅谈古诗词中月亮的意象 一、月亮是美的象征 中华民族历来对月亮有着特殊的感情,月亮成为文学中典型意象和永恒的主题。《诗经·陈 风·月出》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即以月光映衬人物美,可见先秦时期人们已注意到 了月之美。到汉魏六朝,月更成为诗文歌赋的直接描写对象。南朝周祗《月赋》形象地描述 了月的美感:“气融洁而照远,质明润而贞虚,弱不废照,清不激污。”月被赋予高远、润洁、 柔和、清幽的审美内涵。而当月与世间山水相结合,便会构成更加清美的景致。谢庄《月赋》 写道:“气霁地表,云敛天末,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菊散芳于山椒,雁流哀于江濑。升秋 质之悠悠,降澄辉之蔼蔼。”秋月的纯净之美在山水的背景衬托下得到表现的;月亮朦胧柔 和的清辉还有一种化景作用,能赋予山水景物以独特的神韵,陶渊明《闲情赋》云:“月媚 景于云端。”一方面说明月本身是美的,另一方面说高挂云端的明月可以为世间景物增添美 感。写月的诗,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唐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写道:“春江潮水连 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 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 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 浑然只有皎洁的月光存在。北宋词人张先在《青门引》中写道:“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 秋千影”,描绘的是溶溶月光居然把隔墙的秋千影子送过来,令人想象荡秋千的丽人那轻盈 翩跹的身影,微妙地表现出词人怀念情人的心绪。张先《木兰花》中也有:“中庭月色下清 明,无数杨花过无影”,表现清明月色中飘过无数淡若无痕的杨花,将自己内心中浮漾的前 尘旧梦融入这“无影”画面中。这些诗,皆因月如梦似烟般的清澄和恬淡,而被罩上一层模 糊不清的“朦胧色”,也给人们一种朦胧的美感。“新月如眉,让人想起玉阶伫立楚楚动人的 月下佳人,构成一种恬淡婉约的宁静之美;烟月迷蒙,弥漫着难以名状的轻忧淡愁,构成一 种朦胧戚楚之美;花月披离,余香袅袅,象征典雅艳丽之美;皓月当空,通脱潇洒,象征着 雄浑高古之美,不尽的象征创造着不尽的月亮审美世界,无数的心灵创造着无数的月亮审美 形象。” 月亮给人的美感,是高远、润洁、柔和、清幽、纯净的。写月之诗中,月亮意象的出现, 使得全诗的意境立刻变得优美起来。如《春江花月夜》一诗中,春、江、花、月、夜是全诗 的背景,而月亮又是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纽带,贯穿上 下,触处生神。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 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 诗歌形象,构成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 水墨勾勒点染,但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 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全诗的意境是如此优美宁静,可以说,《春江花 月夜》一诗创造的优美意境是空前绝后的。而作为冲淡派大师的王维,其诗作的风格是闲、 静、淡、远,其诗作的意境也是十分优美的。如《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 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此诗意境,不仅如施朴华评价,给人以 “清幽绝俗”(《岘佣说诗》) 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 闲自得,外景与内情融为一体。诗人在描写周围景色,选择了竹林和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 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相一致。明月来相照在诗中不仅与“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
点破暗夜的作用。整首诗的意境之优美,让人有“余音绕梁”之感。 月亮不仅本身给人以美感,而且也象征了女子的美貌。翻阅《诗经》,我们会发现,月亮在 诗中象征了女子的美貌,这从《东方之日》、《月出》中均可以得到印证。其中《东方之日 中以“东方之日”、“东方之月”象征女子的容貌,是富有创造性的。马瑞辰说:“古者喻人 颜色之美,多取譬于日月。”(《毛诗传笺通释》)这对以后的作家和民歌创作都有很大影响。 如宋玉《神女赋》写美女:“其始来也,耀乎白日初照屋梁;其少进也,皎若明月舒光”,韦 庄有“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的名句。尤其值得一提的 是《诗经·陈风·月出》这首诗。它对我国以月喻美人、以月来表达相思之情的诗歌传统具 有开创意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 兮。劳心懂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大绍兮。劳心惨兮!”这是一首月下怀人的情诗 诗中的“皎”、“皓”、“照”都是形容月光皎洁明亮,“僚”、“懰”、“燎”均是形容女性的美 貌。“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毛传》注曰:“妇人有美白皙也”。皎洁的月光使人联想到美 人的白皙明艳,高悬的明月暗示美人的可望而不可及。朱熹在《诗集传第七·陈风之十二》 中评此诗曰:“此亦男女相悦而思念之辞,言月出则皎然矣,佼人则僚然矣,安得见之而舒 窈纠之情乎?是以为之劳心而悄然也。”傅绍良曾指出:“《月出》中的明月,便是诗人抒发 其相思不得、愁闷难遣幽怨之情的自然背景。” 我认为,此时月亮已不仅仅作为背景渲染了,在《诗经》时代,我们的先人已将许多情感 寄托在明月中,月亮象征美、寄托相思,应该说是月亮的传统象征意义。 其实,以月来象征人的美貌,不仅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出现,在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学作 品中也有出现,而且,以月喻人还不局限于女性,漂亮的男子也可以用月亮来形容其美丽。 阿拉伯的著名民间神话集《一千零一夜》中就经常出现以月亮来比喻人的美貌。例如《戛梅 禄太子和白都伦公主的故事》中就有:“后来王后怀孕,妊娠期满,生下太子,如同十四晚 上的月儿那样美丽可爱,就取名戛梅禄·审曼。…他那柔和和妩媚的脸蛋,显得格外漂亮, 象十四晚上的月亮那样美丽可爱。……人很漂亮,像月儿一样美丽。” 作者:鸥鹭忘机泉2006-12-1711:09回复此发言 6回复:【转贴】浅谈古诗词中月亮的意象 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 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三国人刘 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 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 《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 “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 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 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 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梧桐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 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 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
点破暗夜的作用。整首诗的意境之优美,让人有“余音绕梁”之感。 月亮不仅本身给人以美感,而且也象征了女子的美貌。翻阅《诗经》,我们会发现,月亮在 诗中象征了女子的美貌,这从《东方之日》、《月出》中均可以得到印证。其中《东方之日》 中以“东方之日”、“东方之月”象征女子的容貌,是富有创造性的。马瑞辰说:“古者喻人 颜色之美,多取譬于日月。”(《毛诗传笺通释》)这对以后的作家和民歌创作都有很大影响。 如宋玉《神女赋》写美女:“其始来也,耀乎白日初照屋梁;其少进也,皎若明月舒光”,韦 庄有“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的名句。尤其值得一提的 是《诗经·陈风·月出》这首诗。它对我国以月喻美人、以月来表达相思之情的诗歌传统具 有开创意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 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大绍兮。劳心惨兮!”这是一首月下怀人的情诗。 诗中的“皎”、“皓”、“照”都是形容月光皎洁明亮,“僚”、“懰”、“燎”均是形容女性的美 貌。“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毛传》注曰: “妇人有美白皙也”。皎洁的月光使人联想到美 人的白皙明艳,高悬的明月暗示美人的可望而不可及。朱熹在《诗集传第七·陈风之十二》 中评此诗曰:“此亦男女相悦而思念之辞,言月出则皎然矣,佼人则僚然矣,安得见之而舒 窈纠之情乎?是以为之劳心而悄然也。”傅绍良曾指出:“《月出》中的明月,便是诗人抒发 其相思不得、愁闷难遣幽怨之情的自然背景。” 我认为,此时月亮已不仅仅作为背景渲染了,在《诗经》时代,我们的先人已将许多情感 寄托在明月中,月亮象征美、寄托相思,应该说是月亮的传统象征意义。 其实,以月来象征人的美貌,不仅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出现,在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学作 品中也有出现,而且,以月喻人还不局限于女性,漂亮的男子也可以用月亮来形容其美丽。 阿拉伯的著名民间神话集《一千零一夜》中就经常出现以月亮来比喻人的美貌。例如《戛梅 禄太子和白都伦公主的故事》中就有:“后来王后怀孕,妊娠期满,生下太子,如同十四晚 上的月儿那样美丽可爱,就取名戛梅禄·审曼。……他那柔和和妩媚的脸蛋,显得格外漂亮, 象十四晚上的月亮那样美丽可爱。……人很漂亮,像月儿一样美丽。” 作者:鸥鹭忘机泉 2006-12-17 11:09 回复此发言 -------------------------------------------------------------------------------- 6 回复:【转贴】浅谈古诗词中月亮的意象 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 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三国人刘 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 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 《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 “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 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 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 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梧桐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 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 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
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 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 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 慢》)等 杜鹃鸟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 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 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规 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 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 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 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 了幽深的乡思。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子 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 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鹧鸪鸟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 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 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晩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 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 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髙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 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 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寒蝉鸣我侧”(三国人曹植《赠白马王彪》) 等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 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 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 又婉转。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 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 蓼风”(宋人戴复古《月夜舟中》)等。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 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 (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作者:鸥鹭忘机泉2006-12-1711:35回复此发言 7回复:【转贴】浅谈古诗词中月亮的意象 另外还有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 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鸳鸯,指 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丁香, 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等等
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 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 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 慢》)等。 杜鹃鸟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 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 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规 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 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 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 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 了幽深的乡思。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子 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 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鹧鸪鸟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 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 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 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 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 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 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寒蝉鸣我侧”(三国人曹植《赠白马王彪》) 等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 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 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 又婉转。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 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 蓼风”(宋人戴复古《月夜舟中》)等。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 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 (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作者:鸥鹭忘机泉 2006-12-17 11:35 回复此发言 -------------------------------------------------------------------------------- 7 回复:【转贴】浅谈古诗词中月亮的意象 另外还有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 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鸳鸯,指 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丁香, 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等等
当然,一个意象有时有着丰富多样的寓意,以上笔者介绍的只是它们最常见的一种。熟知 这些意象的寓意,对备考2003年高考是极有意义的。 中学古典诗词中的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意象 的营构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焦点,也是我们学习古典诗词的重点。本文拟就几种最常见的 意象进行解读。 “柳”的意象1、“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表现了柳永对恋人的怀念 2、“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抒发了许浑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3、“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几句,形象地诠释了贺铸此时忧 愁的深刻程度。 “燕”的意象 1、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 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展示了词人梦觉酒醒后凄寂惆怅的心境和对感怀对象的相 思之情。 2、燕子眷恋旧巢的习性,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既暗示了乌衣巷往日的繁华,又袒露了诗人面对今 昔变化的无限感慨 “水”的意象 1、因水的柔和清冷,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 如:“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2、因水的剪切不断,绵软不绝,常以水喻愁。 如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抒发了诗人因强烈的感到了现实与理想的 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 四、“月”的意象 1、明月蕴涵边人的悲愁。 如:“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 还”的悲壮雄浑。2、明月蕴涵情感的无奈 如谢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的祈祷和祝福: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 共此时。”的希冀和渴盼。3、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 得淋漓尽致。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对古典诗词中的意象进行多维解读,实际上就是对诗词的内涵 进行挖掘。 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分类整理 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 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 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 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 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 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反之,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
当然,一个意象有时有着丰富多样的寓意,以上笔者介绍的只是它们最常见的一种。熟知 这些意象的寓意,对备考 2003 年高考是极有意义的。 中学古典诗词中的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意象 的营构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焦点,也是我们学习古典诗词的重点。本文拟就几种最常见的 意象进行解读。 一、“柳”的意象 1、“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表现了柳永对恋人的怀念。 2、“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抒发了许浑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3、“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几句,形象地诠释了贺铸此时忧 愁的深刻程度。 二、“燕”的意象 1、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 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展示了词人梦觉酒醒后凄寂惆怅的心境和对感怀对象的相 思之情。 2、燕子眷恋旧巢的习性,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既暗示了乌衣巷往日的繁华,又袒露了诗人面对今 昔变化的无限感慨。 三、“水”的意象 1、因水的柔和清冷,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 如:“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2、因水的剪切不断,绵软不绝,常以水喻愁。 如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抒发了诗人因强烈的感到了现实与理想的 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 四、“月”的意象 1、明月蕴涵边人的悲愁。 如:“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 还”的悲壮雄浑。 2、明月蕴涵情感的无奈。 如谢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的祈祷和祝福;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 共此时。”的希冀和渴盼。3、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 得淋漓尽致。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对古典诗词中的意象进行多维解读,实际上就是对诗词的内涵 进行挖掘。 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分类整理 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 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 “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 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 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 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反之,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