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悬挂在中国古典诗坛的上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 经陈风月出》)自《诗经》始,历代诗人便有着解不开的月亮情结。陶潜“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的隐逸情趣,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夜独酌》) 的飘逸心性,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的思乡情感,苏轼“明月几 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的放旷情怀……无不凝聚着诗人的情感经历和生命体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不仅仅是光照人寰的一个普通星体,而且是通脱淡泊的一种文化象 征。“月亮”意象负载着民族深刻的文化内蕴,流转在诗人广阔的心灵空间。本文试解读 高中《语文》课本中唐诗宋词的“月亮”意象,以观照月光世界里诗人的心灵律动。 松间明月:王摩诘令明月蒙上淡淡禅意 《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皓月当空,清冽的月光轻柔洒落于松林 的幽径:泉水淙淙,清澈的溪水静静流淌过山溪的卧石。月、松、泉、石四个意象组合成空 明幽妙的意境,而“明月”则是其中的主体意象一一因月之“明”,方可见泉之“清”。这是 多么幽深明净的超脱境界:又是多么令人神往的隐居所在!王维笃信佛教,中年以后即过着 半官半隐的生活。这一“诗中有画”之境带有淡淡的禅意,映照出诗人恬静闲适的心境。“深 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松风吹解带,山月照禅林”《酬张少府》,结合 王维的这些诗句看,“明月”、“清泉”暗含空洁灵动之意,成了诗人追寻隐逸生活和佛 学境界的物化形式 鉴湖皎月:李太白引皎月作为人生知己 在古代诗人中,李白以难以计数的咏月诗句构筑了自己独特的月光世界。他时而上天揽 月(“欲上青天揽明月”),时而寄愁于月(“我寄愁心与明月”),时而邀月同饮(“月光常照 金樽里”),时而赊借月色(“暂就东山赊月色”“且就洞庭赊月色”)…最常见的,是李白 的泛月、乘月诗:“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把酒问月》),“若教月下乘 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东门泛舟》)。月为诗人如影随形一知己。《梦游天姥吟留别》 中便出现了类似诗句:“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多情的月亮,陪伴着孤独的诗人。清高的诗人,邀来了同样清高的月亮结伴东游。在李白的 情感体验中,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冰清玉洁的一轮皎月,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知己。“明 月直入,无心可猜”(《独漉篇》),月本皎沽,我亦皎洁;月本无心,我亦无心。诗人在月 影中孤芳自赏:同样孤独,同样透明,同样清高。人格化的月亮意象,与诗人的心灵世界契 合为一体。 秦淮旧月:刘梦得请旧月见证悲凉历史 《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李瑛《诗法易简录》 “六朝 建都之地,山水依然,惟有旧时之月,还来相照而已,伤前朝所以垂后鉴也。”寂静的群山, 冰凉的潮水,荒废的空城,诗人描摹的是“故国”“寂寞”的现实,返视的却是南朝近三 百年的历史。六朝国祚短促,骤兴骤亡,刘禹锚请出月亮见证了这一段悲凉的历史。“今人 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 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旧时月”实亦“今时月”。但是在敏感的诗人笔下,月亮却有 着强烈的时间意识。《石头城》无一句写到六朝繁华的过去,但读者无一例外会从拍击“空 城”的潮声中触摸到历史的沧桑巨变。诗人巧妙地以“旧时月”作为历史和现实的交汇点, 成功地组接了历史时态和现实时态,传达的是诗人深沉的历史悲凉感 江心秋月:白乐天邀秋月聆听人间仙乐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这是《琵琶行》中以环境描写烘托琵琶女高超 演奏技艺的名句。急管繁弦戛然而止,听众心折无声,江月分外澄澈。这给读者留下了涵泳 回味的巨大空间。一方面,连江心秋月也在聆听琵琶女的“仙乐”,琵琶女的演奏技艺的确 达到出神入化之境。另一方面,琵琶声“似诉平生不得志”,读者已从中领略到琵琶女那种
月亮,悬挂在中国古典诗坛的上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 经•陈风•月出》)自《诗经》始,历代诗人便有着解不开的月亮情结。陶潜“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的隐逸情趣,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夜独酌》) 的飘逸心性,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的思乡情感,苏轼“明月几 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的放旷情怀……无不凝聚着诗人的情感经历和生命体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不仅仅是光照人寰的一个普通星体,而且是通脱淡泊的一种文化象 征。 “月亮”意象负载着民族深刻的文化内蕴,流转在诗人广阔的心灵空间。本文试解读 高中《语文》课本中唐诗宋词的“月亮”意象,以观照月光世界里诗人的心灵律动。 松间明月:王摩诘令明月蒙上淡淡禅意 《山居秋暝》: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皓月当空,清冽的月光轻柔洒落于松林 的幽径;泉水淙淙,清澈的溪水静静流淌过山溪的卧石。月、松、泉、石四个意象组合成空 明幽妙的意境,而“明月”则是其中的主体意象——因月之“明”,方可见泉之“清”。这是 多么幽深明净的超脱境界:又是多么令人神往的隐居所在!王维笃信佛教,中年以后即过着 半官半隐的生活。这一“诗中有画”之境带有淡淡的禅意,映照出诗人恬静闲适的心境。“深 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禅林”《酬张少府》,结合 王维的这些诗句看, “明月”、 “清泉”暗含空洁灵动之意,成了诗人追寻隐逸生活和佛 学境界的物化形式。 鉴湖皎月:李太白引皎月作为人生知己 在古代诗人中,李白以难以计数的咏月诗句构筑了自己独特的月光世界。他时而上天揽 月(“欲上青天揽明月”),时而寄愁于月(“我寄愁心与明月”),时而邀月同饮(“月光常照 金樽里”),时而赊借月色(“暂就东山赊月色”“且就洞庭赊月色”)……最常见的,是李白 的泛月、乘月诗: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把酒问月》), “若教月下乘 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东门泛舟》)。月为诗人如影随形一知己。 《梦游天姥吟留别》 中便出现了类似诗句: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多情的月亮,陪伴着孤独的诗人。清高的诗人,邀来了同样清高的月亮结伴东游。在李白的 情感体验中,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冰清玉洁的一轮皎月,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知己。“明 月直入,无心可猜”(《独漉篇》),月本皎沽,我亦皎洁;月本无心,我亦无心。诗人在月 影中孤芳自赏:同样孤独,同样透明,同样清高。人格化的月亮意象,与诗人的心灵世界契 合为一体。 秦淮旧月:刘梦得请旧月见证悲凉历史 《石头城》: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李瑛《诗法易简录》 : “六朝 建都之地,山水依然,惟有旧时之月,还来相照而已,伤前朝所以垂后鉴也。”寂静的群山, 冰凉的潮水,荒废的空城,诗人描摹的是“故国” “寂寞”的现实,返视的却是南朝近三 百年的历史。六朝国祚短促,骤兴骤亡,刘禹锚请出月亮见证了这一段悲凉的历史。“今人 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 似”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旧时月”实亦“今时月”。但是在敏感的诗人笔下,月亮却有 着强烈的时间意识。《石头城》无一句写到六朝繁华的过去,但读者无一例外会从拍击“空 城”的潮声中触摸到历史的沧桑巨变。诗人巧妙地以“旧时月”作为历史和现实的交汇点, 成功地组接了历史时态和现实时态,传达的是诗人深沉的历史悲凉感。 江心秋月:白乐天邀秋月聆听人间仙乐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这是《琵琶行》中以环境描写烘托琵琶女高超 演奏技艺的名句。急管繁弦戛然而止,听众心折无声,江月分外澄澈。这给读者留下了涵泳 回味的巨大空间。一方面,连江心秋月也在聆听琵琶女的“仙乐”,琵琶女的演奏技艺的确 达到出神入化之境。另一方面,琵琶声“似诉平生不得志”,读者已从中领略到琵琶女那种
凄楚之情漂泊之意,而敏感的诗人,也从对久已不闻的“京都声”的陶醉中复归现实,触发 出一种迁谪沦落的感伤之情。秋江月冷,月照离人,“别时茫茫江浸月”,江心秋月为“天 涯沦落人”的情感交融提供了最适宜的时空背景 沧海皓月:李义山托皓月感伤凄凉身世 《锦瑟》:“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珠生于蚌,蚌生于海,明月高悬, 蚌得月光,光莹明澈,这是一个美丽的传闻。月是天际明珠,珠是水中明月,一轮皓月笼罩 于沧海之上,颗颗明珠闪烁于烟波之中,这是何等美妙的境界!这是诗句的表层意蕴。其深 层意蕴则具有多解性。“如果将这些作品看作李商隐以爱情感受为主要依据,融合全部人 生经验,而以感伤身世为基本主题的抒情诗,或许与事实相去不远。”(吴庚舜、董乃斌主编 《唐代文学史》下册,第386页)这里,不妨将《锦瑟》视为感伤身世之作。清何焯《义门 读书记》:“此篇乃自伤之辞……‘月明’、‘日暖’则清时而独为不遇之人,尤可悲也。”汪 师韩《诗学纂闻》:“‘珠’,‘玉’皆宝货,‘珠’在‘沧海’,则有遗珠之叹,惟见‘月,照 而‘泪'。”诗人将伤悼身世的“遗珠”“不遇”之叹,寄寓于“沧海月明珠有泪”这种朦胧 缥缈的境界之中,给读者带来的审美趣味是无限的。 小楼凄月:李重光用凄月演绎生命绝唱 清人陈廷焯评《虞美人》词 声恸歌,如闻哀猿,呜咽缠绵,满纸血泪。”(《 韶集》卷一)据宋代王锤《默记》卷上:“后主在蝎第,因七夕,命故妓作乐。声闻于外,太 宗闻之大怒。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并发之,遂被祸。”亡国之 君李煜最终被宋太宗以牵机药毒死,李煜相伴着一轮凄月,演绎了风流君主的人生绝唱。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词人的李煜的月亮情结。“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 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秋月”像一面镜子,观照过词人纵情逸乐的欢颜,也 映照出词人阶下罪囚的愁容。“正是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望江 南》),“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玉楼春》),“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 明楼”(《望江南》),“去年花不老,今年月又圆”(《后庭花》),这里描写的故国之“月” 亦即今时“不堪回首”之月。“秋月”,积淀着词人敏锐的时间意识和绵绵无穷的怅恨。过去 令作者心旌摇荡神采飞扬的月光,而今变得冷艳刺目惨不忍睹,其中包含着多少物是人非沧 桑巨变的哀痛!“故国”明月,寄寓着词人李煜的生命体验。 柳岸残月:柳耆卿借残月渲染离别情怀 《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夹岸杨柳,参差拂动于凄凉晨风之 中;天涯孤客,黯然独守于天际残月之下。柳永在舒缓而又哀恻的言辞中,传递出一种抑郁 伤感的情调。昨晚别离,还在“都门帐饮”,还在“执手相看”,今朝酒醒,“晓风”驱散 了精神的麻木,惟有清凉的一钩“残月”斜挂天际,陪伴着孤独的词人。烟水迷离的凄美中, 透出的是百般的思念和百般的无奈。此句向被称作“千古俊句”。以“杨柳岸”、“晓风”、 “残月”三种意象的复合写离愁别绪,词家无出其右者。“杨柳”是寄寓离别特定内涵的意 象,习习晓风、熹微残月,映衬出漂泊无依的行客绵绵不尽的愁思。宦游的士子、迁谪的官 员、羁旅的商人,去国思乡,愁肠百结,都可能遭际此句设置的生活情境,引发恋家思乡的 情感。从此句中,可以观照由“月亮”这一意象引发的怀人思乡这种共鸣效应 赤壁江月:苏东坡酹江月感悟人生哲理 《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赤壁祭奠江月,既有伤悼“千 古风流人物”的吊古之情,更有感喟“早生华发”一事无成的个人忧伤。贬官黄州,是苏轼 人生的不幸,“酹江月”的确反映出一种“人生如梦”的空漠情绪。 但是,苏轼的过人之处正在于实现了精神的自我完善。在这一点上,苏轼笔下的月又充 满了探索思辨的晢理意味。“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中秋词》)的旷达情怀, 令苏子在一贬再贬的苦难人生中不断实行着精神的自我调节。与《赤壁词》作于同一时期的
凄楚之情漂泊之意,而敏感的诗人,也从对久已不闻的“京都声”的陶醉中复归现实,触发 出一种迁谪沦落的感伤之情。秋江月冷,月照离人, “别时茫茫江浸月”,江心秋月为“天 涯沦落人”的情感交融提供了最适宜的时空背景。 沧海皓月:李义山托皓月感伤凄凉身世 《锦瑟》: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珠生于蚌,蚌生于海,明月高悬, 蚌得月光,光莹明澈,这是一个美丽的传闻。月是天际明珠,珠是水中明月,一轮皓月笼罩 于沧海之上,颗颗明珠闪烁于烟波之中,这是何等美妙的境界!这是诗句的表层意蕴。其深 层意蕴则具有多解性。 “如果将这些作品看作李商隐以爱情感受为主要依据,融合全部人 生经验,而以感伤身世为基本主题的抒情诗,或许与事实相去不远。”(吴庚舜、董乃斌主编 《唐代文学史》下册,第 386 页)这里,不妨将《锦瑟》视为感伤身世之作。清何焯《义门 读书记》:“此篇乃自伤之辞……‘月明’、‘日暖’则清时而独为不遇之人,尤可悲也。”汪 师韩《诗学纂闻》:“‘珠’,‘玉’皆宝货,‘珠’在‘沧海’,则有遗珠之叹,惟见‘月,照 而‘泪’。”诗人将伤悼身世的“遗珠”“不遇”之叹,寄寓于“沧海月明珠有泪”这种朦胧 缥缈的境界之中,给读者带来的审美趣味是无限的。 小楼凄月:李重光用凄月演绎生命绝唱 清人陈廷焯评《虞美人》词: “一声恸歌,如闻哀猿,呜咽缠绵,满纸血泪。”(《云 韶集》卷一)据宋代王锤《默记》卷上:“后主在蝎第,因七夕,命故妓作乐。声闻于外,太 宗闻之大怒。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并发之,遂被祸。”亡国之 君李煜最终被宋太宗以牵机药毒死,李煜相伴着一轮凄月,演绎了风流君主的人生绝唱。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词人的李煜的月亮情结。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 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秋月”像一面镜子,观照过词人纵情逸乐的欢颜,也 映照出词人阶下罪囚的愁容。 “正是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望江 南》), “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玉楼春》), “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 明楼”(《望江南》), “去年花不老,今年月又圆”(《后庭花》),这里描写的故国之“月”, 亦即今时“不堪回首”之月。“秋月”,积淀着词人敏锐的时间意识和绵绵无穷的怅恨。过去 令作者心旌摇荡神采飞扬的月光,而今变得冷艳刺目惨不忍睹,其中包含着多少物是人非沧 桑巨变的哀痛!“故国”明月,寄寓着词人李煜的生命体验。 柳岸残月:柳耆卿借残月渲染离别情怀 《雨霖铃》: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夹岸杨柳,参差拂动于凄凉晨风之 中;天涯孤客,黯然独守于天际残月之下。柳永在舒缓而又哀恻的言辞中,传递出一种抑郁 伤感的情调。昨晚别离,还在“都门帐饮”,还在“执手相看”,今朝酒醒, “晓风”驱散 了精神的麻木,惟有清凉的一钩“残月”斜挂天际,陪伴着孤独的词人。烟水迷离的凄美中, 透出的是百般的思念和百般的无奈。此句向被称作“千古俊句”。以“杨柳岸”、 “晓风”、 “残月”三种意象的复合写离愁别绪,词家无出其右者。“杨柳”是寄寓离别特定内涵的意 象,习习晓风、熹微残月,映衬出漂泊无依的行客绵绵不尽的愁思。宦游的士子、迁谪的官 员、羁旅的商人,去国思乡,愁肠百结,都可能遭际此句设置的生活情境,引发恋家思乡的 情感。从此句中,可以观照由“月亮”这一意象引发的怀人思乡这种共鸣效应。 赤壁江月:苏东坡酹江月感悟人生哲理 《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赤壁祭奠江月,既有伤悼“千 古风流人物”的吊古之情,更有感喟“早生华发”一事无成的个人忧伤。贬官黄州,是苏轼 人生的不幸, “酹江月”的确反映出一种“人生如梦”的空漠情绪。 但是,苏轼的过人之处正在于实现了精神的自我完善。在这一点上,苏轼笔下的月又充 满了探索思辨的哲理意味。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中秋词》)的旷达情怀, 令苏子在一贬再贬的苦难人生中不断实行着精神的自我调节。与《赤壁词》作于同一时期的
《赤壁赋》,“以江风山月作骨”,反复出现“月亮”意象,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清风明 月,主客“共适”,高贵卑贱,莫能变其规律,贩夫走卒,共享人生之趣,正是在“一霎那 间留下了永恒”。大江滚滚东流,一去不返,是为变,然滔滔江水,流之不尽,是为不变 月亮月半盈满,月初空损,是为变,然风月无边,你我共适,是为不变。人生百年,何其短 促,是为变,然千万年来,人类繁衍,绵绵不绝,物我同一,化作永恒,是为不变。人从自 然而生,复归自然而灭,自然生生不息,人即生死同一。苏子涉月诗文表现的留恋人生热爱 生命的生活态度,正是得之于无边风月的深刻启示。自此而后,咏月诗又增加了其哲理内蕴 西楼满月:李易安向满月倾诉闺阁忧怨 这是一个月满西楼的静寂之夜。“月明人倚楼”(白居易(长相思),夜不成眠的女词人 李清照伫立西楼,推窗望月,想像着大雁飞回时,丈夫赵明诚或许会托雁传书,带来平安的 信息。在《一剪梅》中,这一情境以一个倒装句推出:“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 满西楼。”想像夫君的“锦书”,实写自己的思念。其时,李清照结婚未久,赵明诚负笈远游, 夫妇天各一方,“花自飘零水自流”,所以才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之叹。词人的闺阁 之思也是人间一种美好的情感。月亏还盈,花好月圆是人们的美好愿望,“月满”而人不 “圆”反衬出词人内心的一种忧怨。清澈的月光、飘浮的云影、轻飞的大雁,组合成一种 朦胧的境界。李清照用她独有的女性视角和人生体验感知月象,情感显得特别的细腻和婉约 淮扬冷月:姜白石以冷月烘托劫后荒凉 《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 吹箫。”(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唐代扬州,何其繁华阜盛。而今,维扬名桥静卧水上 但已不见了昔日的欢声笑语玉人笙歌。只有一轮“冷月”悄无声息投影清波随波荡漾。这是 胡马窥江去后”出现的残破景象。月,本无所谓冷热。月之“冷”是客观物象作用于词人 心灵的感觉,似乎月也懂得人间的苦难。残桥、冷月、清音、凄情,构成了一种清远空灵的 境界,词人以灵动之笔写出了扬州城昔盛今衰的黍离之悲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寄人)悬挂在中国古典诗坛上空的月亮 是多情的。她是一种道具、一种背景、一种气氛,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情感媒介、一种 审美意趣。她的空明、澄澈、高洁的品性,她的暗示、隐喻、象征等效用,令无数诗人倾倒。 于是,月亮意象无处不在地渗入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铸就作品的血脉和灵魂。 在人类的文学宝库中,中国的古典文学是其中的瑰宝,而中国的古诗,中国的唐诗宋词, 是这瑰宝中的钻石。我们今天来欣赏古人吟月的诗篇,这些诗篇,只是中国古诗中的沧海 粟 中国古诗中写到月亮的,不计其数。古代的诗人为什么喜欢吟月?我想,是因为月 亮的美丽和神奇。在人类肉眼能观察到的宇宙天象中,月亮是最美妙的,月亮挂在夜空中, 阴晴圆缺,亘古如一,神秘而亲近。古人不明白月亮出没变化的科学道理,便编出很多神奇 的故事,生发出很多诗意的联想。月亮出现在中国人的诗中,绝不是单纯写景,有人望月思 乡,有人咏月抒情,有人借月讽喻,不同的时候,不同的心情,不同的际遇,诗人笔下的月 光便有不同的涵义。在《诗经》中,便已出现写月亮的诗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数千 年来,一代又一代诗人用绮丽的想象和斑斓的文笔,把月亮描绘得千姿百态,展示了中国人 的浪漫和想象力 自然的月亮 中秋之夜,一轮满月静静普照着天下人,哪怕是在喧嚣战乱的时代,也能给人带来 几分宁馨 写景的咏月诗篇非常多,我只能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和大家共赏。唐代诗人王 维,写过不少脍炙人口的描绘美妙自然山水诗,其中有很多吟咏月光的名句,譬如:“明月 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这些诗
《赤壁赋》, “以江风山月作骨”,反复出现“月亮”意象,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清风明 月,主客“共适”,高贵卑贱,莫能变其规律,贩夫走卒,共享人生之趣,正是在“一霎那 间留下了永恒”。大江滚滚东流,一去不返,是为变,然滔滔江水,流之不尽,是为不变; 月亮月半盈满,月初空损,是为变,然风月无边,你我共适,是为不变。人生百年,何其短 促,是为变,然千万年来,人类繁衍,绵绵不绝,物我同一,化作永恒,是为不变。人从自 然而生,复归自然而灭,自然生生不息,人即生死同一。苏子涉月诗文表现的留恋人生热爱 生命的生活态度,正是得之于无边风月的深刻启示。自此而后,咏月诗又增加了其哲理内蕴。 西楼满月:李易安向满月倾诉闺阁忧怨 这是一个月满西楼的静寂之夜。 “月明人倚楼”(白居易(长相思)),夜不成眠的女词人 李清照伫立西楼,推窗望月,想像着大雁飞回时,丈夫赵明诚或许会托雁传书,带来平安的 信息。在《一剪梅》中,这一情境以一个倒装句推出: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 满西楼。”想像夫君的“锦书”,实写自己的思念。其时,李清照结婚未久,赵明诚负笈远游, 夫妇天各一方, “花自飘零水自流”,所以才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之叹。词人的闺阁 之思也是人间一种美好的情感。月亏还盈,花好月圆是人们的美好愿望, “月满”而人不 “圆”.反衬出词人内心的一种忧怨。清澈的月光、飘浮的云影、轻飞的大雁,组合成一种 朦胧的境界。李清照用她独有的女性视角和人生体验感知月象,情感显得特别的细腻和婉约。 淮扬冷月:姜白石以冷月烘托劫后荒凉 《扬州慢》: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 吹箫。”(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唐代扬州,何其繁华阜盛。而今,维扬名桥静卧水上, 但已不见了昔日的欢声笑语玉人笙歌。只有一轮“冷月”悄无声息投影清波随波荡漾。这是 “胡马窥江去后”出现的残破景象。月,本无所谓冷热。月之“冷”是客观物象作用于词人 心灵的感觉,似乎月也懂得人间的苦难。残桥、冷月、清音、凄情,构成了一种清远空灵的 境界,词人以灵动之笔写出了扬州城昔盛今衰的黍离之悲。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寄人))悬挂在中国古典诗坛上空的月亮 是多情的。她是一种道具、一种背景、一种气氛,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情感媒介、一种 审美意趣。她的空明、澄澈、高洁的品性,她的暗示、隐喻、象征等效用,令无数诗人倾倒。 于是,月亮意象无处不在地渗入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铸就作品的血脉和灵魂。 在人类的文学宝库中,中国的古典文学是其中的瑰宝,而中国的古诗,中国的唐诗宋词, 是这瑰宝中的钻石。我们今天来欣赏古人吟月的诗篇,这些诗篇,只是中国古诗中的沧海一 粟。 中国古诗中写到月亮的,不计其数。古代的诗人为什么喜欢吟月?我想,是因为月 亮的美丽和神奇。在人类肉眼能观察到的宇宙天象中,月亮是最美妙的,月亮挂在夜空中, 阴晴圆缺,亘古如一,神秘而亲近。古人不明白月亮出没变化的科学道理,便编出很多神奇 的故事,生发出很多诗意的联想。月亮出现在中国人的诗中,绝不是单纯写景,有人望月思 乡,有人咏月抒情,有人借月讽喻,不同的时候,不同的心情,不同的际遇,诗人笔下的月 光便有不同的涵义。在《诗经》中,便已出现写月亮的诗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数千 年来,一代又一代诗人用绮丽的想象和斑斓的文笔,把月亮描绘得千姿百态,展示了中国人 的浪漫和想象力。 自然的月亮 中秋之夜,一轮满月静静普照着天下人,哪怕是在喧嚣战乱的时代,也能给人带来 几分宁馨。 写景的咏月诗篇非常多,我只能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和大家共赏。唐代诗人王 维,写过不少脍炙人口的描绘美妙自然山水诗,其中有很多吟咏月光的名句,譬如:“明月 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这些诗
尽管只有一两句写到月亮,但我们诵读,却能感觉到通篇皆是皎洁明朗的月光。譬如他的《山 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的这首诗,表达的是一种安宁美妙的心境,拥有了这样的心境,才可能发现大 自然的宁静优美。其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唐诗中最脍炙人口的妙句之一,已 经成为中国人描绘宁静自然之美的名句。想象一下,银色的月光从松树的枝叶间静静流射下 来,照亮了在石滩上流动的泉水,清澈的泉水反射着月光,在天地蜿蜒流动,发出晶莹的喧 哗。这是何等优美宁静的景象。 唐代诗人孟浩然,也有一些写月夜景色的诗句,写得清静阔大,如同一幅幅意境幽 远的画,让人读而难忘,譬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刘禹锡的《望洞庭》,我以为是写月色的诗篇中很出色的一首,诗人在一个明月之 夜站在洞庭湖畔遥望,把眼帘中的月下美景写成了一首七绝: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是一个无风的月夜,月光静静抚照着洞庭湖,湖面波平如镜,如同一个巨大的银 盘。最富有想象力的是最后一句:“白银盘里一青螺”,湖中的小山,就像白色银盘中的一只 小小的青色田螺。我们读这首诗,眼前很形象地出现了月光下宁静的湖和山。 中秋之夜,一轮满月静静普照着天下人,哪怕是在喧嚣战乱的时代,也能给人带来 几分宁馨。杜甫曾在颠沛流离中过中秋,他在旅途中写了《八月十五夜月》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杜甫这首诗,写在旅途中,动乱的年代,远离故乡,心情不会愉快。但是,当他看 到出现在晴朗夜空中的一轮明月,还是会诗兴大发。在诗中,他没有张扬羁旅思乡之苦,而 是细腻地描绘月光之美。一轮满月,如明镜飞入夜空。月亮高悬在天,无法攀登,但皎洁的 月光是可以亲近的。这首诗的后面四句,写得浪漫而富有想象力。月亮照在河流中,河流变 成了一条银色之路,路面上似乎铺满了洁白的雪和霜:月亮照在树林中,月光如白色羽毛, 在树梢上飘飞。在这样的明朗之夜遥望月宫,清晰得能数得淸玉兔身上的毫毛。“瞻白兔”, “数秋亳”,在杜甫的诗中是难得的浪漫,这样美好的月光,安抚沉静了羁旅游子的心 唐代诗人李朴的七律《中秋》,也是写月夜美景的佳作。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李朴的《中秋》,把中秋之夜的月色写得有声有色,犹如阔大壮观的画卷。我们可 以欣赏这首诗的前面四句。浩瀚广阔的夜空中,月亮像一面宝镜般升起来。万籁无声,似乎 连天上的仙乐也因为惊叹美妙的月色而停止了演奏。此时,整个宇宙的主角就是夜空中那一 轮皎洁的满月,把无边的天地照耀得一片通明。 其实纯粹写景的咏月诗非常少,所有涉及月色的诗篇,都表达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情
尽管只有一两句写到月亮,但我们诵读,却能感觉到通篇皆是皎洁明朗的月光。譬如他的《山 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的这首诗,表达的是一种安宁美妙的心境,拥有了这样的心境,才可能发现大 自然的宁静优美。其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唐诗中最脍炙人口的妙句之一,已 经成为中国人描绘宁静自然之美的名句。想象一下,银色的月光从松树的枝叶间静静流射下 来,照亮了在石滩上流动的泉水,清澈的泉水反射着月光,在天地蜿蜒流动,发出晶莹的喧 哗。这是何等优美宁静的景象。 唐代诗人孟浩然,也有一些写月夜景色的诗句,写得清静阔大,如同一幅幅意境幽 远的画,让人读而难忘,譬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刘禹锡的《望洞庭》,我以为是写月色的诗篇中很出色的一首,诗人在一个明月之 夜站在洞庭湖畔遥望,把眼帘中的月下美景写成了一首七绝: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是一个无风的月夜,月光静静抚照着洞庭湖,湖面波平如镜,如同一个巨大的银 盘。最富有想象力的是最后一句:“白银盘里一青螺”,湖中的小山,就像白色银盘中的一只 小小的青色田螺。我们读这首诗,眼前很形象地出现了月光下宁静的湖和山。 中秋之夜,一轮满月静静普照着天下人,哪怕是在喧嚣战乱的时代,也能给人带来 几分宁馨。杜甫曾在颠沛流离中过中秋,他在旅途中写了《八月十五夜月》: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杜甫这首诗,写在旅途中,动乱的年代,远离故乡,心情不会愉快。但是,当他看 到出现在晴朗夜空中的一轮明月,还是会诗兴大发。在诗中,他没有张扬羁旅思乡之苦,而 是细腻地描绘月光之美。一轮满月,如明镜飞入夜空。月亮高悬在天,无法攀登,但皎洁的 月光是可以亲近的。这首诗的后面四句,写得浪漫而富有想象力。月亮照在河流中,河流变 成了一条银色之路,路面上似乎铺满了洁白的雪和霜;月亮照在树林中,月光如白色羽毛, 在树梢上飘飞。在这样的明朗之夜遥望月宫,清晰得能数得清玉兔身上的毫毛。“瞻白兔”, “数秋毫”,在杜甫的诗中是难得的浪漫,这样美好的月光,安抚沉静了羁旅游子的心。 唐代诗人李朴的七律《中秋》,也是写月夜美景的佳作。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李朴的《中秋》,把中秋之夜的月色写得有声有色,犹如阔大壮观的画卷。我们可 以欣赏这首诗的前面四句。浩瀚广阔的夜空中,月亮像一面宝镜般升起来。万籁无声,似乎 连天上的仙乐也因为惊叹美妙的月色而停止了演奏。此时,整个宇宙的主角就是夜空中那一 轮皎洁的满月,把无边的天地照耀得一片通明。 其实纯粹写景的咏月诗非常少,所有涉及月色的诗篇,都表达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情
绪,我们说“自然的月亮”,只是选取那些描绘了美妙月色的佳句,如果深入分析,都可以 发现隐含在月色中的情感和寄托。 人文的月迹 明月在空中照耀着人间,这是一种永恒,人的生命一代代衰老更替,但不管是古人 还是今人,在相距千百年的不同时刻抬头望夜空,看到的却是同样的一轮明月。 在古人的诗中,月亮是一个涵义极其丰富的意象,它代表着缤纷多彩的历史,代表 着古往今来的岁月,代表着人类心中奇妙的幻想。李白写过一首题为《把酒问月》的诗,是 这类诗中出类拔萃的代表作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李白的这首诗,使人想起屈原的《天问》,古人对大自然中那些难以解释的神秘现 象,有过很多想象。“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全诗以问句开场,问茫茫苍穹, 月亮是什么时候出现的?结下来两句,继续着诗人的疑问:“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 相随”,人无法攀登明月,然而月亮却仿佛永远跟随着人的脚步和目光。后面四句,描绘皓 月东升时的美妙景象,“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月亮升起时,如一面皎洁明亮 的镜子飞到红色的宫阙楼顶,等云霞散尽,满世界都流动着月亮的清辉。这里的“绿烟”, 是云霞的代称。接着又是诗人的对天诘问:“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夜幕降 临时,月亮从海中升起,早晨,又隐没在云霞中,它到底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这是千古 疑问,没有答案,但常问常新,激发人类的想象。下面的四句,是诗人对月宫景象的遐想和 询问:“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在中国的神话中,月亮上住着玉兔和嫦娥, 嫦娥奔月的故事,中国人都熟悉,李商隐写过《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白诗中对嫦娥和玉兔的想象,和李商隐的想象是差 不多的,月宫美妙,但那里的生活一定是寂寞孤独的,所以李白发问,孤独的嫦娥,有谁与 之为邻?其实这是明知故问,嫦娥的孤独,在寂寞的月宫中永无解脱的可能。后面的几句 是李白的名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明月在空中照耀着人间,这是一种永恒,人的生命一代代衰老更替,但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 在相距千百年的不同时刻抬头望夜空,看到的却是同样的一轮明月。这是李白对时空、对生 命、对历史的奇思妙想。读着这些诗句,抬头仰望夜空中的明月,现代人也会想,李白当年 看见的,也该是这样一轮明月吧 李白还有一首题为《古朗月行》的五言诗,写于他在京师失意时,是以月寄情泄愤, 诗中的隐喻,现代人读不出来。这首诗的前面那几句,非常形象地描绘对月亮的想象,也写 了与月亮有关的神话传说:“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双疑瑶台境,飞在青云端。白兔捣 药成,问言与谁餐?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这首诗,和《把酒问月》有异曲同工之如 也是用一个个提问,把读者引入神奇的境界 飞天登月,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的梦想,去年,“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升空绕月飞行, 实现了中国人的千年梦想。在中国的古代,不少诗人曾经梦想自己变成飞鸟,梦想能腾云驾 雾,乘风飞入太空。飞上天后干什么?当然要看看天堂的景象,要看看月亮上的风光。而这 样的风景,全凭诗人的想象。李贺有一首著名的诗,题目就是《梦天》,诗中写的就是天上
绪,我们说“自然的月亮”,只是选取那些描绘了美妙月色的佳句,如果深入分析,都可以 发现隐含在月色中的情感和寄托。 人文的月迹 明月在空中照耀着人间,这是一种永恒,人的生命一代代衰老更替,但不管是古人 还是今人,在相距千百年的不同时刻抬头望夜空,看到的却是同样的一轮明月。 在古人的诗中,月亮是一个涵义极其丰富的意象,它代表着缤纷多彩的历史,代表 着古往今来的岁月,代表着人类心中奇妙的幻想。李白写过一首题为《把酒问月》的诗,是 这类诗中出类拔萃的代表作: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李白的这首诗,使人想起屈原的《天问》,古人对大自然中那些难以解释的神秘现 象,有过很多想象。“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全诗以问句开场,问茫茫苍穹, 月亮是什么时候出现的?结下来两句,继续着诗人的疑问:“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 相随”,人无法攀登明月,然而月亮却仿佛永远跟随着人的脚步和目光。后面四句,描绘皓 月东升时的美妙景象,“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月亮升起时,如一面皎洁明亮 的镜子飞到红色的宫阙楼顶,等云霞散尽,满世界都流动着月亮的清辉。这里的“绿烟”, 是云霞的代称。接着又是诗人的对天诘问:“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夜幕降 临时,月亮从海中升起,早晨,又隐没在云霞中,它到底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这是千古 疑问,没有答案,但常问常新,激发人类的想象。下面的四句,是诗人对月宫景象的遐想和 询问:“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在中国的神话中,月亮上住着玉兔和嫦娥, 嫦娥奔月的故事,中国人都熟悉,李商隐写过《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白诗中对嫦娥和玉兔的想象,和李商隐的想象是差 不多的,月宫美妙,但那里的生活一定是寂寞孤独的,所以李白发问,孤独的嫦娥,有谁与 之为邻?其实这是明知故问,嫦娥的孤独,在寂寞的月宫中永无解脱的可能。后面的几句, 是李白的名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明月在空中照耀着人间,这是一种永恒,人的生命一代代衰老更替,但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 在相距千百年的不同时刻抬头望夜空,看到的却是同样的一轮明月。这是李白对时空、对生 命、对历史的奇思妙想。读着这些诗句,抬头仰望夜空中的明月,现代人也会想,李白当年 看见的,也该是这样一轮明月吧。 李白还有一首题为《古朗月行》的五言诗,写于他在京师失意时,是以月寄情泄愤, 诗中的隐喻,现代人读不出来。这首诗的前面那几句,非常形象地描绘对月亮的想象,也写 了与月亮有关的神话传说:“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双疑瑶台境,飞在青云端。白兔捣 药成,问言与谁餐?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这首诗,和《把酒问月》有异曲同工之妙, 也是用一个个提问,把读者引入神奇的境界。 飞天登月,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的梦想,去年,“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升空绕月飞行, 实现了中国人的千年梦想。在中国的古代,不少诗人曾经梦想自己变成飞鸟,梦想能腾云驾 雾,乘风飞入太空。飞上天后干什么?当然要看看天堂的景象,要看看月亮上的风光。而这 样的风景,全凭诗人的想象。李贺有一首著名的诗,题目就是《梦天》,诗中写的就是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