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第二节传热的基本公式7stx.st图2-4对数平均温差算图注:对于本图上没有包括的各点,可用 10 的任意倍数乘 41 和 46,并再网一一倍数除所得曲战性。2)错流和折流:在错流和折流换热器中,温度分布情况相当复杂。当两种流体无相变时,有效平均温差的计算式为:Atm-8m·Att(2-6)即按继道流求出对数平均温差 4hm,然后乘以温差校正系数 e4t。逆流、并流换热器,以及两流体中有一种流体的温度固定不变时,即是复杂的折流换热器,es-1,其余情况,Ba 均小王各种流动方式下的温差校正系数,可以根据BA 和 EA两个参数查图:0一 热漆袜的最胖一岁二(2-7)两流漆伤触粉乱素“分二年EA(2-8)式中:TTo一热流体进口和出口温度,,A一冷流体进口和出口温度,℃根据不同的流向和参数 BA、EA 的值,可查阅温差校正系数图线查得 8a 的数值。设计时,不应使e小于0.8。一方面经济上不合理,另一方面当8值在0.7左右时,如果操作派度略有变化,at 值就可能急剧降低,这样将影响操作的稳定性。因此,当 8小于0.8时,应该增加管程数或壳程数,或者用几个换热器申联,必要时亦可调整温度条件。D当参数 Ra 值超过温差校正系数图中所示的范围,或8的读数不易确定时,可用一是代替BA,E·Ba代替BA,仍用有关图线查得e值
第二章流体流动及传热[30]①多程折流换热器(壳侧有纵向折流挡板,壳程流体充分混合),一般所谓m一n型管壳式换热器,系指壳侧m程、管侧程的管壳式换热器。增加壳程数,可增大逆流中的冷流钵出口温度与热流体出口温度之差,并加大温差校正系数8a。除了用图线外,也可用数学解析式计算温差校正系数,这对电尤为室要。下面给予介绍。1-2型换热器:[-1-RA+VRX-1n[H(2-9) -1-R-VR+ILE对于1--2n型换热器(1--4、1—6、)均可用上式作近似计算。对于m-2mm 型换热器(2—4、2-8、.86、8 -12、)当R+1时,[-1- R+V+1 ][H(2-10a)In-1-R-VR+I]其中:-[()-/[()-](2-10b)41当R-1时,2[/(1-9)7(2-11a)eu- m(2/) -2+%1/[(2/) -2- /2])其中:EA(2-11b)m-mEA+E②错流换热器中两种情况加以说明:(a)流体横过有横翅的管束时,按错流、两流体不混合计算;(b)流体横过光滑管束时,按错流、一流体混合,另一流体不混合计算。(2) 传热系数 k 值变化时, 4tm 的计算,石油离沸点馏分的粘度往往随温度变化而有较大的变化,从而引起传热系数随温度变化较大,此种场合司作如下处理。1)若在整个换热器内,传热系数随温度的变化成直线关系,则对逆流换热器可采用下式计算:%-T4t b(/4)a(2-12a) 对于非逆流换热器,可用下面近似式计算!S-[kstmJn-B" I(4/h4t)一2(2-12b)此式的误差最大一般在±10% 以内。式中: b1——-温差为 4t 端的传热系数,W /(m*.C);温差为4tg端的传热系数,W/ (m2.℃C);Q热流量,W;-传热面积,
第二节传热的基本公式[91]2)把换热刻分为若于区段,使每个区段的传热系数值随温度的变化,可以视为线性关系,则每个区段可用式(2-12a)或式(2-12b)算出[4tmm,从而算出每个区段所需的传热面积F,则总传热丽积为各区段传热面积之和,即:1-2m-2t32(2-13)8)传热系数变化复杂时,为了雅确起见,可用图解积分法直接得到传热面积,而无需求有效平均温差:deF-J.KT(2-14)-Jhh(T-t)式中:W流体的质量流量,kg/s;op该流体的定压比热容,J/(kg.℃)。2. 传热单元数法(NTU-B 法)a在换热器的传热设计中,往往会遇到已知两流体进口温度,而出口温度之一是未知的。此时,如果沿用有效平均温差法,就免不了要进行试差运算,或作些假定后方可求解。但应用传热单元数概念和换热器效率来设计,就可以直接求解。因此,,传热单元数法是一种更为方便的方法。(1)基本参数的定义:传热单元数法的基本传热公式中,用了以下定义的三个无因次参数8.NTU和B。1))热容比 R,流体流量与其比热的乘积(Wo),称为热容量或水当量。它表明在一定流量下,流体贮赖热量的能力;或者把它视为源度变化1℃时,流体接受或放出热量的大小。很明显,热容盘较小的流休,在换热过程中温降(或温升)就大,这样就会使有效平均温差较低。因此,两流体热容量之比值,称为热容比,以 R表示,它是换热器的一个基本参数:R-C(2-15)2)传热单元数NTUNTU-(Wo)ums4(2-16)Wcm式中: (Wep)mia--1一最小热容量,为冷热两流体中热容量较小的一个,W/℃,某种流体的最大温度变化,℃,NTU-—传热单元数,可以看作单位传热温差、单位热容量的传热量,是换热器的一个无因次特性,它表示传热的难度。8)换热器效率8:在换热器中,热流体传给冷流体的热量,也可由下式计算:Q-(Wc,)mi(T,-t)8(2-17)其中,(Ts一t)是冷热流体的最初温差,也是换热器中最大的温差,而乘积[(Wc,)mia(T,一动)]是换热器理论上最大可能的传熟量。即在理想的逆流换热器具有无限大传热面积时才能传递的热量。所以方程(2-17)中的e,是从热力学观点出发,考虑在一定温差下实际可能传递热量的条件,称之为换热器效率。一般e<1。由此可知,换热器效率。等于实际可传递的热量与理论上最大可能传递的热量之比,钟:
[32] 第二章流体流动及传热(We)(ta-t)实际传热量(Wcn)(T,-To)(2- 18)8=玻关可能传热蓝一(Wo)(Wc,)mia(T,--t)当(Wo)=(We,) in 时,ToTo(2-19)-这样,e可作为热流体冷却过程的温度效率来研究。反之,当(Wo)。(We,)m时,一贺一(2-20)那么8又可作为冷流体加热过程的温度效率。但是,由方程式(2-18)确定的普遍式中,8不是温度效率,而应当作为换热器效率。必须指出,所谓换热器效率乃是衡量离平衡状态远近的尺度,而这种平衡状态只有当传热面积无限大时才能达到。因此,效率高并不意着其性能好。应该说,在某一温差条件下进行换热时,传热面积能尽可能地小,传热速率尽可能地大的换热器,其性能才是优秀的。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认为传热系数&才是换热器性能之标志。通常,比较经济的换热器效率,多在90%以下;到达90%以后,就不必要再增大传热面积,以造成浪费。(2)基本公式:由于传热单元数 NTTU体现了单位传热温差、单位热容量的传热量,而两流体的热容比R 又体现了两流体的传热当量。 两流体的相对流向对两流体在换热器中的温度分布有直接影响,从而影响到换热器的传热温差。因此,以上诸因素对换热器效率都有直接影响,可以把换热器效率表示为上述三个因素的函数,即,8-Φ(NTU、R、流向安排)(2-21)在一定的流体、温度条件下,流体流问的安排,对换热器效率起脊主要的影响。下面将分别讨论不同流向安排下,基本传热公式一—换热器效率的表达式的具体形式。1)逆流换热器:在道流换热器中,两流体以相反方向沿换热面流动。图 2-5 表示的就是道流情况下,两流体沿流动方向的温度分布。我们在传热面上任取一微元面积&F。那么,在&F的传热面积内传过的热量有dQ-(T-t)dF(2-22)由热乎衡得:dQ:-(Weo)ndT--(We).dt(2-28)X由式(2-28)得:—传热面积a(T-t)-[1-Jao图2-5逆流换热器中流保(Wc).(We,),温度分布图把这个结果与式(2-22)联立,可得:--[1- wo, dr(2-24)wop/h从热流体的进口至出口进行积分,即得!5,[1- (,]To二t-oxplwon.l(2-25): To-t=(T,-t)-(T,-To)(a)
[s3]第二节传然的基本公式又从整个换热器的热平衡(Wcp)。(to t) - (Wcp) (T,-To)整理可得:(b)T-o-(Ft) -(W):(T-T)由(a)、(b)两式,可得:(T-)-(T-To)T:二杂-(-)-W-T)1-(3-2c)(2-26a)L(WC)假定(Wc,)<(Wc)。则由式(2-15)和式(2-19)可知:W)- ()-R-6因此,式(2-26a)变为:Tot-l(2-26b)将此结果代入式(2-25),并注意到(NTU)的定义,则有:F-0P[-(NT) (1-1)由上式对8求解,可得:-(NTU)·(I-R(2-27a)1--R.oXPE-(NTU).(1-R))这就是逆流换热器的传热基本公式。 虽然推导过程中作了(Wc)一(Wc)min的假定,但是,对于(We)。-(Wep)min时,其结果完热流体(WC)全一样。为了便于应用,式(2-27a)可以画成如冷流休(wCp)图2-6那样的关系曲线。它代表了逆流换热器中,换热器效率:与传热单元数(NTU)及两流体的热容比 R三者之间的关系从图可以看出,对于所有的R值,在高的(NTU)范圈,8都趋向于1;而且,在(NTU)一定值下,B值越小,8越大。在用大量的水冷却气体的冷却器中,由于(We,)》(We,),所以R=0的条件大致得以满足。在蒸发器和冷凝器中,因有相变,其中一种流体的温度沿整个换热图 2-6 进流换热器的e-NTU 线图面均周定不变,而相变所放出或吸收的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