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反复纠正,可是在2008年10月22日的作文《幸福》中又写错一次 10月28日对了两次,10月30日写错两次,10月31日写错一次,11月6日错 次,11月7日错一次,11月8日错两次,11月9日错一次,11月12日错一 次,11月15日写错一次,11月16日写错一次,11月18日写错一次,11月25 日又错一次,11月26日又写错三次,11月30日写错一次。经统计,为了改正 这个错别字,经过了三个月的搏斗,终于在12月写对了。过后和这位同学谈心, 她说从小学就这样写,一直写到现在! 朱家骏同学(内定为“重点”大学培养对象),“告诚”的“诫”写成“戒 老师指出来,但是不查字典,又写成“机械”的“械”,还少了一撇!(按《现 代汉语词典》“凡例”说明:“告诫”是推荐词型,而“告戒”是非推荐词型。 我们学生当然要使用推荐词了) 陈坚同学日记中笔误、错别字比较严重,将“摘抄”的“摘”,“点滴”的 “滴”写错。黄志豪同学的日记都在前面注明“摘抄”二字。但是“摘抄”的“摘” 字写错(写成提手加“商”)。老师要求“写十遍”。改正之后写对了几次,但 是过了几天又写错。李嘉豪等多名同学“燥”和“躁”不分:将“焦躁”“急躁 “暴躁”的“躁”写成了干燥的“燥”(这个字在2009年广东高考卷一题中出 现)。督促了多次还写错。 2008年10月7日这天语文课上。我叫三名同学到黑板上写这几个字。没想 到,朱家骏同学的“告诫”还是“告戒”,而且“滴”字写错。黄志豪同学的“滴 字亦写错。李嘉豪的“燥”“躁”两字还是不分。一直到第二学期,这些同学的 几个字仍在对和错之间徘徊 就是这么几个常见字,竟然需要经过这么长时间的“较量”!其实,这里仅 仅举的是几个具体的例子。其实写错别字是三年三班同学常见的现象。我想说的 是一个道理:常写错别字,反复写同一个错别字,可以说不是一个简单的马虎问 题,而是智力的问题了! 再比如背诵默写,我们每周一、二、三的“早读”三十分钟都要背诵一番, 默写一番,而且由科代表领着进行“领背”,老师督促,巡视检查“自己背 然后“默写”。但学生是“小和尚念经不往心里去”。10月份的“月考”,要 求背诵前五周的内容。应该说这些都是前两年学过的内容,已经背诵了一到两年 了,现在又集中背诵了五周,是复习,难度不大。可是结果令人吃惊:全班级 68人,得满分的只有3人,得7分的6人,得6分的12人,得5分的19人 得4分以下的有27人(含两名重读生),一名同学竟然得了零分! (五)心态是重点班学生的心态,习惯是普通班学生的习惯。 班主任廖老师很注意做学生思想工作,他时时向学生灌输“我们是重点班” 的思想,使学生从心底树立了自己“是重点”“考重点大学”的意识,让自己的 班级向重点班看齐,使自己的学生树立了重点班学生的心态,“励志”工作做到 了家,这一点是非常可贵的
经过反复纠正,可是在 2008 年 10 月 22 日的作文《幸福》中又写错一次, 10 月 28 日对了两次,10 月 30 日写错两次,10 月 31 日写错一次,11 月 6 日错 一次,11 月 7 日错一次,11 月 8 日错两次,11 月 9 日错一次,11 月 12 日错一 次,11 月 15 日写错一次,11 月 16 日写错一次,11 月 18 日写错一次,11 月 25 日又错一次,11 月 26 日又写错三次,11 月 30 日写错一次。经统计,为了改正 这个错别字,经过了三个月的搏斗,终于在 12 月写对了。过后和这位同学谈心, 她说从小学就这样写,一直写到现在! 朱家骏同学(内定为“重点”大学培养对象),“告诫”的“诫”写成“戒”, 老师指出来,但是不查字典,又写成“机械”的“械”,还少了一撇!(按《现 代汉语词典》“凡例”说明:“告诫”是推荐词型,而“告戒”是非推荐词型。 我们学生当然要使用推荐词了) 陈坚同学日记中笔误、错别字比较严重,将“摘抄”的“摘”,“点滴”的 “滴”写错。黄志豪同学的日记都在前面注明“摘抄”二字。但是“摘抄”的“摘” 字写错(写成提手加“商”)。老师要求“写十遍”。改正之后写对了几次,但 是过了几天又写错。李嘉豪等多名同学“燥”和“躁”不分:将“焦躁”“急躁” “暴躁”的“躁”写成了干燥的“燥”(这个字在 2009 年广东高考卷一题中出 现)。督促了多次还写错。 2008 年 10 月 7 日这天语文课上。我叫三名同学到黑板上写这几个字。没想 到,朱家骏同学的“告诫”还是“告戒”,而且“滴”字写错。黄志豪同学的“滴” 字亦写错。李嘉豪的“燥”“躁”两字还是不分。一直到第二学期,这些同学的 几个字仍在对和错之间徘徊。 就是这么几个常见字,竟然需要经过这么长时间的“较量”!其实,这里仅 仅举的是几个具体的例子。其实写错别字是三年三班同学常见的现象。我想说的 是一个道理:常写错别字,反复写同一个错别字,可以说不是一个简单的马虎问 题,而是智力的问题了! 再比如背诵默写,我们每周一、二、三的“早读”三十分钟都要背诵一番, 默写一番,而且由科代表领着进行“领背”,老师督促,巡视检查“自己背”, 然后“默写”。但学生是“小和尚念经不往心里去”。10 月份的“月考”,要 求背诵前五周的内容。应该说这些都是前两年学过的内容,已经背诵了一到两年 了,现在又集中背诵了五周,是复习,难度不大。可是结果令人吃惊:全班级 68 人,得满分的只有 3 人,得 7 分的 6 人,得 6 分的 12 人,得 5 分的 19 人, 得 4 分以下的有 27 人(含两名重读生),一名同学竟然得了零分! (五)心态是重点班学生的心态,习惯是普通班学生的习惯。 班主任廖老师很注意做学生思想工作,他时时向学生灌输“我们是重点班” 的思想,使学生从心底树立了自己“是重点”“考重点大学”的意识,让自己的 班级向重点班看齐,使自己的学生树立了重点班学生的心态,“励志”工作做到 了家,这一点是非常可贵的
但是话又说回来,这只能说仅仅做到了“励志”而已,仅仅树立了心态而已, 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方面,却远远不够。换句话说,学生自认为是“重点班的学 生”,也喜欢老师这样说。但是行动上却不是重点班的学生行为。班主任老师常 说:“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本来应做“学习园地”或“语文角”“英语 角”的后面的黑板成了“心愿墙”(其他有的班级写的是“誓词”),贴满了各 种各样的“心愿”,但是很多同学没有良好的习惯和良好的学习行为 到了,但是没有行为。 多数同学满足于一知半解,什么知识都满足于“知道”,以为知识就是“知 道”。于是,表面什么都知道,一深究就“不知道”了。同学们都喜欢老师表扬, 不喜欢老师指出不足,可以说根本不想知道自己有哪些不足 因此,我对这个班级的同学总结为:有良好的愿望,没有良好的学习行为 志向高远,缺乏行动,眼高手低,志大才疏,夸夸其谈,华而不实。比如列为“重 点”培养的朱家骏同学心里和口中都明确“我是重点”“我要考重点大学”,但 是作业从来没有按时上交的时候,都是靠督促,甚至督促也不上交。 谁都知道,对学生来说不在于想得怎样和说得怎样,重要的是行动和习惯。 而这个班级的同学恰恰在学习习惯上出了问题。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是不坚持。比如写日记,也知道写日记的好处,但是靠督促,普遍坚持不 下来 二是不用心,学习不往心里去。如许伟鸿等同学,老师发的资料不看,刚发 的材料,马上就丢到垃圾箱 三是管不住自己。几名同学,几乎是“坐下来就说”,“见什么说什么,想 什么说什么”,“老师说他也说,老师不说他还说”,甚至“老师正在批评他的 时候他还说”!以李刚、叶志强、陈焕杰、麦汉彬、刘碧礼、李帅、罗帅等同学 为突出 四是注意力不集中,或注意力持续时间不长。有的同学“专注率”(集中精 力时间)只有0.5—2分钟!以李刚、陈新佳、麦汉彬、陈焕杰、许伟鸿、曾志 勇、朱嘉俊、刘家振等同学为突出。 不注意听,不会听。多数学生“老师说两句,他能记住一句”;“老师说 堆,他能记一半,甚至不到一半。”“为了加强印象,老师往往从正反两个角度 讲授一个问题。但是他能记住反面(错误)的,而将正确的忘却了。”“讲过几 遍的东西,他能留下一个印象。但是一深究,就都不知道了。” 五是没有必要的学习工具书。前面说过,这个班“没有”语文学习工具书(确 切地说,全班68人中拥有的《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或其他工具书不超 过4本);没有语文课堂学习笔记,随手记,记完就扔掉;没有记日记的习惯 当然这是刚开始的情况
但是话又说回来,这只能说仅仅做到了“励志”而已,仅仅树立了心态而已, 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方面,却远远不够。换句话说,学生自认为是“重点班的学 生”,也喜欢老师这样说。但是行动上却不是重点班的学生行为。班主任老师常 说:“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本来应做“学习园地”或“语文角”“英语 角”的后面的黑板成了“心愿墙”(其他有的班级写的是“誓词”),贴满了各 种各样的“心愿”,但是很多同学没有良好的习惯和良好的学习行为——“想” 到了,但是没有行为。 多数同学满足于一知半解,什么知识都满足于“知道”,以为知识就是“知 道”。于是,表面什么都知道,一深究就“不知道”了。同学们都喜欢老师表扬, 不喜欢老师指出不足,可以说根本不想知道自己有哪些不足! 因此,我对这个班级的同学总结为:有良好的愿望,没有良好的学习行为; 志向高远,缺乏行动,眼高手低,志大才疏,夸夸其谈,华而不实。比如列为“重 点”培养的朱家骏同学心里和口中都明确“我是重点”“我要考重点大学”,但 是作业从来没有按时上交的时候,都是靠督促,甚至督促也不上交。 谁都知道,对学生来说不在于想得怎样和说得怎样,重要的是行动和习惯。 而这个班级的同学恰恰在学习习惯上出了问题。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一是不坚持。比如写日记,也知道写日记的好处,但是靠督促,普遍坚持不 下来。 二是不用心,学习不往心里去。如许伟鸿等同学,老师发的资料不看,刚发 的材料,马上就丢到垃圾箱。 三是管不住自己。几名同学,几乎是“坐下来就说”,“见什么说什么,想 什么说什么”,“老师说他也说,老师不说他还说”,甚至“老师正在批评他的 时候他还说”!以李刚、叶志强、陈焕杰、麦汉彬、刘碧礼、李帅、罗帅等同学 为突出。 四是注意力不集中,或注意力持续时间不长。有的同学“专注率”(集中精 力时间)只有 0.5—2 分钟!以李刚、陈新佳、麦汉彬、陈焕杰、许伟鸿、曾志 勇、朱嘉俊、刘家振等同学为突出。 不注意听,不会听。多数学生“老师说两句,他能记住一句”;“老师说一 堆,他能记一半,甚至不到一半。”“为了加强印象,老师往往从正反两个角度 讲授一个问题。但是他能记住反面(错误)的,而将正确的忘却了。”“讲过几 遍的东西,他能留下一个印象。但是一深究,就都不知道了。” 五是没有必要的学习工具书。前面说过,这个班“没有”语文学习工具书(确 切地说,全班 68 人中拥有的《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或其他工具书不超 过 4 本);没有语文课堂学习笔记,随手记,记完就扔掉;没有记日记的习惯。 当然这是刚开始的情况
(六)自我膨胀,自作聪明,自以为是。 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是总想“考一考”老师。 本来不是不懂,也不是不会,但是喜欢“问”老师。老师答出来就说“老师 真行”,答不出来就不高兴。这一点,和北方的学生真的很不一样 开学第一天,几个同学挤到前面问我几个字,其中一个字是“珏”。当我说 出读音后,学生说“老师行啊,连这个字都认识。”接下来多少天都是这样,终 于问到我的知识“盲点”了。一天,学生问我“发标”怎么写,我根本没听到这 种说法,于是学生得意洋洋地说出了答案一一原来这是词典里没有收录的方言, “发威风,发脾气”的意思。再如三鹿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的“氰”和“胺” 的读音,“酬谢”的写法 这样做有两种心理:一是检验老师到底有多少“斤两”一一你不是教语文吗? 你不是“特级”吗?你不是“渊博”吗?我就是要检验你到底有多少斤两!二是 喜欢看老师的“窘”,得到满足;三是得到自我满足一一看,老师都不会写,我 会写!老师都不知道,我知道! 其实学生哪里知道,任何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的知识“盲点”,语文老师是“杂 家”,但任何一位语文老师都不可能任何都懂,都懂得那么深刻透彻。况且拿字 来检验一个人最为不科学,因为古今还没有一个国人,包括任何一位文字学家都 认识或者能写出所有的汉字!不错,笔者年轻时曾经背过写过《新华字典》和《汉 语成语词典》,花费大段时间研究过《说文解字》。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岁月 的流逝,又随着电脑的出现,导致忘记了许多常用字。遗忘的规律不可抗拒,这 是无可奈何的事。 二是表现自己,总想和别人不一样。 举几个例子。3月2日的深圳一摸作文,十一名同学跑题,十七名同学偏题。 针对这个情况,为迎接3月16日广州一摸考试,我布置了一篇作文进行矫正 结果“完全跑题”的有15名同学(并不是班级的差生)——叶晓清、杨宝珊、 钟珏、文佩妍、陈焕杰、姜志安、陈建明、钟慧深、李嘉豪、王力伟、张燕蓉 许少芳、林嘉鳞、邱泽彬、郭玉琪。其原因是以学习委员叶晓清为首的几名同学 的“故意跑题”,用“跑题”来求得“出众”,求得跟别人的不一样!他们说: 与别人写得一样“不新颖”,“那有什么意思” “故意跑题”还真是第 次见到!(补充:叶晓清同学在高考中语文只得到85分!自己的行为教训了自己!) 以致在作文训练上,老师不敢在这个班级强调立意的“新颖”,而只能反复强调 “规范”“切题”。还有更多的同学在写法上追求“新颖”,寻求“突破”,不 是按照写作规律写文章一一该写什么时写什么,什么文体怎么写。 还有很多的同学,作文“基础等级”不过关,而是盲目地在“发展等级”上 下功夫。比如“文采”。有的同学刻意追求“文采”和“幽默”,写一些令人倒
(六)自我膨胀,自作聪明,自以为是。 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一是总想“考一考”老师。 本来不是不懂,也不是不会,但是喜欢“问”老师。老师答出来就说“老师 真行”,答不出来就不高兴。这一点,和北方的学生真的很不一样。 开学第一天,几个同学挤到前面问我几个字,其中一个字是“珏”。当我说 出读音后,学生说“老师行啊,连这个字都认识。”接下来多少天都是这样,终 于问到我的知识“盲点”了。一天,学生问我“发标”怎么写,我根本没听到这 种说法,于是学生得意洋洋地说出了答案——原来这是词典里没有收录的方言, “发威风,发脾气”的意思。再如三鹿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的“氰”和“胺” 的读音,“酬谢”的写法…… 这样做有两种心理:一是检验老师到底有多少“斤两”——你不是教语文吗? 你不是“特级”吗?你不是“渊博”吗?我就是要检验你到底有多少斤两!二是 喜欢看老师的“窘”,得到满足;三是得到自我满足——看,老师都不会写,我 会写!老师都不知道,我知道! 其实学生哪里知道,任何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的知识“盲点”,语文老师是“杂 家”,但任何一位语文老师都不可能任何都懂,都懂得那么深刻透彻。况且拿字 来检验一个人最为不科学,因为古今还没有一个国人,包括任何一位文字学家都 认识或者能写出所有的汉字!不错,笔者年轻时曾经背过写过《新华字典》和《汉 语成语词典》,花费大段时间研究过《说文解字》。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岁月 的流逝,又随着电脑的出现,导致忘记了许多常用字。遗忘的规律不可抗拒,这 是无可奈何的事。 二是表现自己,总想和别人不一样。 举几个例子。3 月 2 日的深圳一摸作文,十一名同学跑题,十七名同学偏题。 针对这个情况,为迎接 3 月 16 日广州一摸考试,我布置了一篇作文进行矫正。 结果“完全跑题”的有 15 名同学(并不是班级的差生)——叶晓清、杨宝珊、 钟珏、文佩妍、陈焕杰、姜志安、陈建明、钟慧深、李嘉豪、王力伟、张燕蓉、 许少芳、林嘉鳞、邱泽彬、郭玉琪。其原因是以学习委员叶晓清为首的几名同学 的“故意跑题”,用“跑题”来求得“出众”,求得跟别人的不一样!他们说: 与别人写得一样“不新颖”,“那有什么意思”?——“故意跑题”还真是第一 次见到!(补充:叶晓清同学在高考中语文只得到 85 分!自己的行为教训了自己!) 以致在作文训练上,老师不敢在这个班级强调立意的“新颖”,而只能反复强调 “规范”“切题”。还有更多的同学在写法上追求“新颖”,寻求“突破”,不 是按照写作规律写文章——该写什么时写什么,什么文体怎么写。 还有很多的同学,作文“基础等级”不过关,而是盲目地在“发展等级”上 下功夫。比如“文采”。有的同学刻意追求“文采”和“幽默”,写一些令人倒
胃口的“文采句”“幽默句”,说一些“除了自己谁也不懂的”自认为“优美” 的话,以至于“病句连篇”。这方面比较突出的有杨宝珊、叶晓清、陈玉娟、文 佩研、郭玉琪、肖丽怡、徐曼莉等。 三是固执,甚至“抱残守缺”“冥顽不化”。认准了一个理,意识到错了, 也要坚持。做题做错了,却反复让老师论证他是“正确”的,找出正确的成分 而不是分析错误的原因,放弃错误的思路。一些同学学习不与老师同步,另搞 套。老师讲这个他做那个,或语文课上看英语,英语课上看数学……这方面表现 比较突出的有赵翔宇、李小梅、郭凯、李嘉豪、许少芳、林晓欣、罗帅、黄文奇、 彭县彬、姜志安、王尧华、王力伟、许伟鸿、麦汉彬、陈焕杰、胡宇滨、邱泽斌 (七)学生普遍能说能聊,普遍埋怨时间少,时间过得快,但是不珍惜时 间 来到南方学校,我发现一个特殊现象:“男同学比女同学能说”,“后面的 同学比前面的同学能说”,“学习差的比学习好的能说”。总的看来,北方的女 同学能说,南方的男同学能说。 男同学特别嘴碎,特别喜欢闲聊,他们比女同学还喜欢闲聊,像未经翻阅的 港台片里面的说着方言的对白吵闹,他们无论什么时候都那么谈锋雄健聊兴浓 厚。他们往往见什么说什么,不见什么也说什么,什么都可以当作话题,什么话 题都感兴趣,抓住任何一个话题都能唠得眉飞色舞,口沫横飞,天翻地覆,思维 失控,话语失控,不制止休想停止。个别同学简直制止不了,在他“说兴正浓” 的时候,在你正制止的同时,他还沉醉于说的状态,比如李刚、陈焕杰同学,前 后左右的同学都能照顾得到。 而且,学生普遍埋怨时间少,时间过得快,但是不珍惜时间。你真的给他时 间,他也不会利用,更不会“挤”时间。比如早自习时间,有的同学离开集体读 (背诵)之外,就不知道做什么好了。有的在这珍贵的时间内闲谈,浏览,看杂 志,乱翻动。 西乡中学每天的“晚修”时间,前十五分钟硬性规定为英语听力复习,然后 学生基本上是进攻理科,根本没有学语文的。可以说,语文是在“夹缝”中生存 但是,观察发现我们的学生时间观念不强,课间或中午、晚修前的大段时间都在 兴致勃勃地闲谈中度过,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临考阶段,学生不是抓紧时间 学习,而是抓紧时间“闲谈 针对校情和学生浪费时间的实情,我引导学生珍惜时间,统筹安排时间,科 学利用时间,善于“挤”时间,寻求课间十分钟或时间的其他“边角余料”来学 习语文。要求不浪费宝贵的课间十分钟,决不在课间或中午、晚修之前的时间说 笑打闹。用这些时间来做点有用的,比如每天研究一个作文题目(审题、理顺思 路),读《古代诗歌每日读》,交流作文材料,写日记,整理思想,开阔视野阅
胃口的“文采句”“幽默句”,说一些“除了自己谁也不懂的”自认为“优美” 的话,以至于“病句连篇”。这方面比较突出的有杨宝珊、叶晓清、陈玉娟、文 佩研、郭玉琪、肖丽怡、徐曼莉等。 三是固执,甚至“抱残守缺”“冥顽不化”。认准了一个理,意识到错了, 也要坚持。做题做错了,却反复让老师论证他是“正确”的,找出正确的成分, 而不是分析错误的原因,放弃错误的思路。一些同学学习不与老师同步,另搞一 套。老师讲这个他做那个,或语文课上看英语,英语课上看数学……这方面表现 比较突出的有赵翔宇、李小梅、郭凯、李嘉豪、许少芳、林晓欣、罗帅、黄文奇、 彭县彬、姜志安、王尧华、王力伟、许伟鸿、麦汉彬、陈焕杰、胡宇滨、邱泽斌 等。 (七)学生普遍能说能聊,普遍埋怨时间少,时间过得快,但是不珍惜时 间。 来到南方学校,我发现一个特殊现象:“男同学比女同学能说”,“后面的 同学比前面的同学能说”,“学习差的比学习好的能说”。总的看来,北方的女 同学能说,南方的男同学能说。 男同学特别嘴碎,特别喜欢闲聊,他们比女同学还喜欢闲聊,像未经翻阅的 港台片里面的说着方言的对白吵闹,他们无论什么时候都那么谈锋雄健聊兴浓 厚。他们往往见什么说什么,不见什么也说什么,什么都可以当作话题,什么话 题都感兴趣,抓住任何一个话题都能唠得眉飞色舞,口沫横飞,天翻地覆,思维 失控,话语失控,不制止休想停止。个别同学简直制止不了,在他“说兴正浓” 的时候,在你正制止的同时,他还沉醉于说的状态,比如李刚、陈焕杰同学,前 后左右的同学都能照顾得到。 而且,学生普遍埋怨时间少,时间过得快,但是不珍惜时间。你真的给他时 间,他也不会利用,更不会“挤”时间。比如早自习时间,有的同学离开集体读 (背诵)之外,就不知道做什么好了。有的在这珍贵的时间内闲谈,浏览,看杂 志,乱翻动。 西乡中学每天的“晚修”时间,前十五分钟硬性规定为英语听力复习,然后 学生基本上是进攻理科,根本没有学语文的。可以说,语文是在“夹缝”中生存。 但是,观察发现我们的学生时间观念不强,课间或中午、晚修前的大段时间都在 兴致勃勃地闲谈中度过,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临考阶段,学生不是抓紧时间 学习,而是抓紧时间“闲谈”。 针对校情和学生浪费时间的实情,我引导学生珍惜时间,统筹安排时间,科 学利用时间,善于“挤”时间,寻求课间十分钟或时间的其他“边角余料”来学 习语文。要求不浪费宝贵的课间十分钟,决不在课间或中午、晚修之前的时间说 笑打闹。用这些时间来做点有用的,比如每天研究一个作文题目(审题、理顺思 路),读《古代诗歌每日读》,交流作文材料,写日记,整理思想,开阔视野阅 读
2008年9月1日,在笔者强调了利用课间的“边角余料”来学习语文的第 天,第二节与第三节课之间的十分钟,全班68人中,只有7人在做一点“有 用的”,“与学习有关的”事情:一人写小楷,一人写日记,五人随意翻书。另 些同学仍然是谈天说地吵闹。可见,学生浪费时间的现象已经成了习惯。而要 养成珍惜时间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工作。经过三个月的强调,结果是:2009年2 月3日,第一节与第二节之间的30分钟(间操因故没上),19名同学做题或看 书,13名同学闲聊(非吵闹),6名同学切切私语做抒情状,8名同学睡眠或沉 思,3名同学吃东西。其他同学悠闲地游走不定或无所事事 经过长期的强调,闲聊浪费时间的现象已经有了些改变。有些同学也在反思 自己。比如胡宇斌同学在2008年11月7日的日记中写道:以前,我不珍惜时间。 也总以为没有时间复习,今天我“精打细算”了一下,发现每天大约有80分钟 的时间空余。除去上厕所,睡觉和吹风的时间,课间有45分钟。再利用晚修前 的一段时间,那么我就有60多分钟的时间,如果再利用中午说话的时间,那么 我就又有了20分钟。没想到还能挤出这么多的时间,可以好好地看看英语、语 文啦 原来,高三的课间十分种也是时间啊! 陈玉娟同学写道:我是一块海绵。汲取了知识之水之后却不会应用。需要别 人来挤,挤一下,岀一点水。总要靠别人监督,很多时候都被惰性征服了。我要 成功,就要不断为自己挤水! (八)厌学 应该说,学生厌学是普遍的正常的,哪里都有厌学的学生。自有教育以来就 有厌学的情况,不分南北不分中外,不分古今,不分贵贱,是一种客观存在,也 是人的本性(鄙人认为:人的本性是享受,而不是什么吃苦勤奋拼搏)决定的 不足为怪。不过在这里我见到了另一番景象,这个班级有19名同学基本上处于 深度“厌学习”状态(不学习),还有一些(实在不好统计)处于“半学习”状 态。对这些厌学的学生,班主任,学校都没有办法。班主任说:千万不要小看这 些人,学习越差的越厌学的越有钱,他们村子里每月都给他们开工资(土地占用 费),他们比我们(正编老师)收入高多了。人家的将来早已打算好了。到这里 来,只不过是要张高中毕业证
2008 年 9 月 1 日,在笔者强调了利用课间的“边角余料”来学习语文的第 二天,第二节与第三节课之间的十分钟,全班 68 人中,只有 7 人在做一点“有 用的”,“与学习有关的”事情:一人写小楷,一人写日记,五人随意翻书。另 一些同学仍然是谈天说地吵闹。可见,学生浪费时间的现象已经成了习惯。而要 养成珍惜时间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工作。经过三个月的强调,结果是:2009 年 2 月 3 日,第一节与第二节之间的 30 分钟(间操因故没上),19 名同学做题或看 书,13 名同学闲聊(非吵闹),6 名同学切切私语做抒情状,8 名同学睡眠或沉 思,3 名同学吃东西。其他同学悠闲地游走不定或无所事事。 经过长期的强调,闲聊浪费时间的现象已经有了些改变。有些同学也在反思 自己。比如胡宇斌同学在 2008 年 11 月 7 日的日记中写道:以前,我不珍惜时间。 也总以为没有时间复习,今天我“精打细算”了一下,发现每天大约有 80 分钟 的时间空余。除去上厕所,睡觉和吹风的时间,课间有 45 分钟。再利用晚修前 的一段时间,那么我就有 60 多分钟的时间,如果再利用中午说话的时间,那么 我就又有了 20 分钟。没想到还能挤出这么多的时间,可以好好地看看英语、语 文啦! 原来,高三的课间十分种也是时间啊! 陈玉娟同学写道:我是一块海绵。汲取了知识之水之后却不会应用。需要别 人来挤,挤一下,出一点水。总要靠别人监督,很多时候都被惰性征服了。我要 成功,就要不断为自己挤水! (八)厌学。 应该说,学生厌学是普遍的正常的,哪里都有厌学的学生。自有教育以来就 有厌学的情况,不分南北不分中外,不分古今,不分贵贱,是一种客观存在,也 是人的本性(鄙人认为:人的本性是享受,而不是什么吃苦勤奋拼搏)决定的, 不足为怪。不过在这里我见到了另一番景象,这个班级有 19 名同学基本上处于 深度“厌学习”状态(不学习),还有一些(实在不好统计)处于“半学习”状 态。对这些厌学的学生,班主任,学校都没有办法。班主任说:千万不要小看这 些人,学习越差的越厌学的越有钱,他们村子里每月都给他们开工资(土地占用 费),他们比我们(正编老师)收入高多了。人家的将来早已打算好了。到这里 来,只不过是要张高中毕业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