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中学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第四次统练试题 高三语文 审核人:王斌 、语言文字运用(23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粘稠(nian) 摭拾(zhi) 保俶塔(shu 含蓄蕴藉(jie B、歆享(xin) 打烊(yang)哈巴狗(h) 白发翁媪(6o) C、褶皱(zhe) 鬈曲(quan)找茬(ch) 烟波浩淼(mio) D、趿拉(j1) 萌孽(nie) 妊娠纹(shen) 量体裁衣(iang)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一篇题为《题纲挈领有效复习》的文章这样说道:记忆的内容要注意“抓大放小”,不 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在最后这段时间里,不要纠缠于细微的知识点,而要抓住大的 方面 B、大自然鬼斧神工地锻造出宫马溶洞这一绝美的境地。凝结的冰面下,有幽咽的泉流声 传出:海鱼挂壁、掣天一柱等景观令人惊叹不已、目不暇接。 C、大度是一种做派,一种浅薄者绝难企及的人生境界。蔡元培鄙弃罢黜百家的文化专制, 提倡学术自由,含而不露,相信自己稳操胜券,故从容不迫。 D、春天,我在这片土地上,用我细瘦的胳膊,紧扶着我锈钝的犁。深埋在泥土里的树根、 石块,磕绊着我的犁头,销耗着我的体力。我汗流浃背,四肢颤抖 3、下列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无极》让陈凯歌的声誉跌至低谷。昨天剧组正式拍板由黎明来演“梅兰芳”的消息传 出后,引起了京剧界和观众的议论,议论的焦点是黎明像不像“梅兰芳”和陈凯歌是否 能借《梅兰芳》咸鱼翻身 B、尽管赵本山大叔今年春晚的作品《不差钱》并没有给观众带来太大的惊喜,但是“瘦 死的骆驼比马大”,本山大叔还是蝉联了第十个“小品王”。 C、当市场需求突然大幅下降时,市场在全球范围内会骤然割裂并相互防范,贸易保护壁 垒森严,导致经济产生“去全球化”现象 D、2009年1月,在滨海市第六届书法大赛上,各路好手纷纷舞文弄墨,大显身手,创作 出一幅幅优秀的书法作品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据中国民航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李艳华看来,“高投入、高风险、低利润”的特 点,决定了民营资本进入航空领域后将面临市场的残酷挑战 B、关于圆明园兽首拍卖可谓一波三折,英国一位艺术专家透露,有两名竞拍者被蔡铭超 击败,其中一位华人原本打算将其中一个兽首送回中国,他曾出价1千万欧元竞拍 C、有没有可能,让艺术家全身心的苦恼、挣扎在画幅中体现,人们可以立即从笔墨、气 韵中发现艺术家本人,并且从根本上认识他们,就像欧洲人认识罗丹和凡高? D、与国外相比,有关灾难预防知识的普及与自救技能的培训在我国是极为匮乏的,民众 的防灾意识低、自救能力弱显然与相应的社会教育太少有关。 5、把下面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3号) 人肉搜索是网民自发的行为, ,这样做已经涉嫌侵害隐私权
1 台州中学 2009—2010 学年第一学期第四次统练试题 高三 语文 审核人:王斌 一、语言文字运用(23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粘.稠(niān) 摭.拾(zhí) 保亻叔.塔(shū) 含蓄蕴藉.(jiè) B、歆.享(xīn) 打烊.(yàng) 哈.巴狗(hā) 白发翁媪.(ǎo) C、褶.皱(zhě) 鬈.曲(quán) 找茬.(chá) 烟波浩淼.(miǎo) D、趿.拉(jí) 萌孽(niè) 妊娠.纹(shēn) 量.体裁衣(liáng)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一篇题为《题纲挈领有效复习》的文章这样说道:记忆的内容要注意“抓大放小”,不 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在最后这段时间里,不要纠缠于细微的知识点,而要抓住大的 方面。 B、大自然鬼斧神工地锻造出宫马溶洞这一绝美的境地。凝结的冰面下,有幽咽的泉流声 传出;海鱼挂壁、掣天一柱等景观令人惊叹不已、目不暇接。 C、大度是一种做派,一种浅薄者绝难企及的人生境界。蔡元培鄙弃罢黜百家的文化专制, 提倡学术自由,含而不露,相信自己稳操胜券,故从容不迫。 D、春天,我在这片土地上,用我细瘦的胳膊,紧扶着我锈钝的犁。深埋在泥土里的树根、 石块,磕绊着我的犁头,销耗着我的体力。我汗流浃背,四肢颤抖…… 3、下列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无极》让陈凯歌的声誉跌至低谷。昨天剧组正式拍板由黎明来演“梅兰芳”的消息传 出后,引起了京剧界和观众的议论,议论的焦点是黎明像不像“梅兰芳”和陈凯歌是否 能借《梅兰芳》咸鱼翻身 ....。 B、尽管赵本山大叔今年春晚的作品《不差钱》并没有给观众带来太大的惊喜,但是“瘦. 死的骆驼比马大 .......”,本山大叔还是蝉联了第十个“小品王”。 C、当市场需求突然大幅下降时,市场在全球范围内会骤然割裂并相互防范,贸易保护壁. 垒森严 ...,导致经济产生“去全球化”现象。 D、2009 年 1 月,在滨海市第六届书法大赛上,各路好手纷纷舞文弄墨 ....,大显身手,创作 出一幅幅优秀的书法作品。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据中国民航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李艳华看来,“高投入、高风险、低利润”的特 点,决定了民营资本进入航空领域后将面临市场的残酷挑战。 B、关于圆明园兽首拍卖可谓一波三折,英国一位艺术专家透露,有两名竞拍者被蔡铭超 击败,其中一位华人原本打算将其中一个兽首送回中国,他曾出价 1 千万欧元竞拍。 C、有没有可能,让艺术家全身心的苦恼、挣扎在画幅中体现,人们可以立即从笔墨、气 韵中发现艺术家本人,并且从根本上认识他们,就像欧洲人认识罗丹和凡高? D、与国外相比,有关灾难预防知识的普及与自救技能的培训在我国是极为匮乏的,民众 的防灾意识低、自救能力弱显然与相应的社会教育太少有关。 5、把下面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3 号) 人肉搜索是网民自发的行为,_____________,这样做已经涉嫌侵害隐私权
①网友也就无需对发布的信息的真实性负责,这样很容易造成“误伤”。 ②从本质上讲,人肉搜索属于一种民间的调查行为,无人予以监督, ③此外,网友往往先入为主,以道德而不是法律为标准衡量事情的是非,并通过互联 对事件中的当事人大加声讨,肆无忌惮地曝露他人信息, ④从整体上看,体现了人们对正义的追求 ⑤然而,人肉搜索的背后也有隐忧, 6、下面是一位记者对同济大学著名学者朱大可先生的采访记录片段。请你根据朱大可先生的 回答,补写出这位记者提出的问题。(4分) 记者: 朱大可:从前上海市民搬家,往往只需要一辆三轮车走几次就行了。而现在则需要5吨卡 车来回跑数趟。这是一个惊人的变化,它表明中国民众的私有物产已经变得无比庞大。但 与此形成尖锐对比的是,我们的心灵满足感却日益衰减。这既是一种更大规模的物性贪婪 也是一种更为严重的精神空虚。有数据显示,2008年全中国民众的购书费,跟手机短信费 基本相当。这是一个巨大的文化讽刺,它不仅表明中国民众购书方面的高度节俭,而且也 恶毒嘲笑了中国人精神缺失的现状 、用“音乐”作开头,重组下面这个句子,不得改变原意。(4分) 各种非理性的欲望,都可以在音乐中得到净化,那是指听众中那些敢于忏悔自己一生过错 的人,敢于承认自己心底欲望的人,方才可以让各种欲望在音乐中得到净化 音乐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2分) 对于1983年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界而言,有一个话题是无论如何都无法回避的,那就是怎 样去应对和评价“现代派文学”。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派文学”在1983年以后逐渐成为了 种“新”的文学标准,并以此来区分“先进文学”和“落后文学”,甚至是“文学”与“非 文学”。在小说界这一点表现得尤为突出,“寻根文学”的提倡和实验获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 它与文学评论界在1985年左右倡导的“主体论”和“向内转”遥相呼应,似乎在一夜之间 现代派文学”成为代表中国当代文学最新的也是最成功的一种“方向”。路遥相当清楚地认 识到了“中国的文学形势此时已经发生了十分巨大的变化。各种文学的新思潮席卷了全国 文学评论界几乎一窝蜂地用广告的方法扬起漫天黄尘,从而弥漫了整个文学界。”他丝毫没有 掩饰对此的失望情绪,甚至用非常严厉的口吻批评这种现象:“对我国当代文学批评至今我仍 然感到失望。我们常常看到,只要一个风潮到来,一大群批评家都拥挤着争先恐后顺风而跑 听不到抗争和辩论的声音,看不见反叛者……这种可悲现象引导和诱惑了创作的朝秦暮楚。 路遥的这些判断和批评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事实,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一直处于一种非常 焦躁的“加速度”运行之中,不仅各种文学思潮层出不穷,作家的代际更替也非常迅速。 如果把路遥的这些带有情绪化的言论和他的写作实践结合起来,很容易造成一种误会 即,路遥是在刻意反抗“现代派文学”的前提下进行其创作实践的,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路遥对“现代派文学”当然没有“顺风而跑”的认冋和承认,但也没有对之进行全盘否定。可 以说,路遥对“现代派文学”的态度是相当复杂的,这从他的一些言论里面可以看出来。他说 就我个人的感觉,当时我国出现的为数并不是很多的新潮流作品,大多处于直接借鉴甚至刻 意模仿西方现代派作品的水平,显然谈不上成熟,更谈不上标新立异。当然,对于中国当代文 学来说,这些作品的出现的意义十分重大……从中国和世界文学史的角度观察,文学形式的变 革和人类生活自身的变革一样,是经常的,不可避免的,即使某些实验的失敗,也无可非议。 问题在于文艺理论界过分夸大了当时中国此类作品的实际成绩,进而走向极端,开始贬低甚至 排斥其他文学表现样式
2 ①网友也就无需对发布的信息的真实性负责,这样很容易造成“误伤”。 ②从本质上讲,人肉搜索属于一种民间的调查行为,无人予以监督, ③此外,网友往往先入为主,以道德而不是法律为标准衡量事情的是非,并通过互联网 对事件中的当事人大加声讨,肆无忌惮地曝露他人信息, ④从整体上看,体现了人们对正义的追求。 ⑤然而,人肉搜索的背后也有隐忧, 6、下面是一位记者对同济大学著名学者朱大可先生的采访记录片段。请你根据朱大可先生的 回答,补写出这位记者提出的问题。(4 分) 记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朱大可:从前上海市民搬家,往往只需要一辆三轮车走几次就行了。而现在则需要 5 吨卡 车来回跑数趟。这是一个惊人的变化,它表明中国民众的私有物产已经变得无比庞大。但 与此形成尖锐对比的是,我们的心灵满足感却日益衰减。这既是一种更大规模的物性贪婪, 也是一种更为严重的精神空虚。有数据显示,2008 年全中国民众的购书费,跟手机短信费 基本相当。这是一个巨大的文化讽刺,它不仅表明中国民众购书方面的高度节俭,而且也 恶毒嘲笑了中国人精神缺失的现状。 7、用“音乐”作开头,重组下面这个句子,不得改变原意。(4 分) 各种非理性的欲望,都可以在音乐中得到净化,那是指听众中那些敢于忏悔自己一生过错 的人,敢于承认自己心底欲望的人,方才可以让各种欲望在音乐中得到净化。 音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共 30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8—11 题。(12 分) 对于 1983 年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界而言,有一个话题是无论如何都无法回避的,那就是怎 样去应对和评价“现代派文学”。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派文学”在 1983 年以后逐渐成为了 一种“新”的文学标准,并以此来区分“先进文学”和“落后文学”,甚至是“文学”与“非 文学”。在小说界这一点表现得尤为突出,“寻根文学”的提倡和实验获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 它与文学评论界在 1985 年左右倡导的“主体论”和“向内转”遥相呼应,似乎在一夜之间, “现代派文学”成为代表中国当代文学最新的也是最成功的一种“方向”。路遥相当清楚地认 识到了“中国的文学形势此时已经发生了十分巨大的变化。各种文学的新思潮席卷了全国…… 文学评论界几乎一窝蜂地用广告的方法扬起漫天黄尘,从而弥漫了整个文学界。”他丝毫没有 掩饰对此的失望情绪,甚至用非常严厉的口吻批评这种现象:“对我国当代文学批评至今我仍 然感到失望。我们常常看到,只要一个风潮到来,一大群批评家都拥挤着争先恐后顺风而跑, 听不到抗争和辩论的声音,看不见反叛者……这种可悲现象引导和诱惑了创作的朝秦暮楚。” 路遥的这些判断和批评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事实,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一直处于一种非常 焦躁的“加速度”运行之中,不仅各种文学思潮层出不穷,作家的代际更替也非常迅速。 如果把路遥的这些带有情绪化的言论和他的写作实践结合起来,很容易造成一种误会, 即,路遥是在刻意反抗“现代派文学”的前提下进行其创作实践的,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路遥对“现代派文学”当然没有“顺风而跑”的认同和承认,但也没有对之进行全盘否定。可 以说,路遥对“现代派文学”的态度是相当复杂的,这从他的一些言论里面可以看出来。他说: “就我个人的感觉,当时我国出现的为数并不是很多的新潮流作品,大多处于直接借鉴甚至刻 意模仿西方现代派作品的水平,显然谈不上成熟,更谈不上标新立异。当然,对于中国当代文 学来说,这些作品的出现的意义十分重大……从中国和世界文学史的角度观察,文学形式的变 革和人类生活自身的变革一样,是经常的,不可避免的,即使某些实验的失败,也无可非议。 问题在于文艺理论界过分夸大了当时中国此类作品的实际成绩,进而走向极端,开始贬低甚至 排斥其他文学表现样式
(节选自杨庆祥《路遙的自我意识和写作姿态—一兼及1985前后“文学场”的历史分析》 8、下列关于“现代派文学”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现代派文学”在1983年以后的中国当代文坛逐渐成为了一种新的评价尺度。 B、“寻根文学”的提倡和实验的成功以及与文学评论界的遥相呼应使得“现代派文学”很 快成为代表中国当代文学最新的也是最成功的一种“方向 C、在路遥看来,中国当时出现的“现代派”作品不仅是在质量上不够理想,而且在数量 上也不多。 D、从中国和世界文学史的角度观察,“现代派文学”风潮的出现是正常的。 9、对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路遥认为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及文学批评都显得过于浮躁 B、路遥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现状感到有些失望 C、路遥认为当一个新的文学思潮来临的时候,应该听到批评家们抗争和辩论的声音 D、路遥认为文学创作上的“朝秦暮楚”是由新的文学风潮导致的 0、关于路遥观点的阐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对“现代派文学”的复杂态度反映出路遥和当时新潮文学界不太一样的文学观念 B、路遥并没有把“现实主义”和“现代派”进行简单的对立统一式的叙述。 C、路遥认为文学评论界“用广告的方法扬起漫天黄尘”是指文学批评带上了盲目性 D、路遥对“现代派文学”没有“顺风而跑”地认同,主要是因为它排斥了一些其他文学 表现样式 ll、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不超过15字,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共18分) 俯向大地的身影 许俊文 ①这些年来,我的笔下总是很少提到自己的母亲。我觉得至今还没有找到可与母亲般配 的文字,就好比我们已探明脚下是一座丰富的矿藏,由于担心技术水平达不到,而一直犹豫不 决,迟迟没有开采 ②那是去年深秋的一个黄昏,我从定远县东部的小镇岱山下车去豆村,沿途的田野,该 收割的已经收割了,眼前的毎一块赤裸的土地,就像产后的孕妇似的,安安静静地躺在那儿, 见不到一个来打扰它的人,只有田边地角盛开的野菊花静悄悄地陪伴着它。 ③一个老妇人的背影出现在我的视野里;青衣青裤,头上扎着时下很少见到的那种黑色 的包巾,右手握着一把小锄。举起,落下,举起,落下……在锄头偶尔停顿的间隙,从翻起的 泥土里捡起一点什么,随手丢进身旁的篮子里,再继续翻着泥土。当我走近,才认出是母亲 我小声地叫了一声妈,她愣怔了半天才反应过来,急忙丢下手里的锄头,想立即站起来,可是 挣扎了几次,最后还是在我的协助下才完成了那个简单的动作。母亲的两个膝盖处粘满了泥土 我不由自主地就跪了下去,替母亲轻轻地扑打,扑着扑着,眼泪就出来了。 ④母亲是一个惜粮如命的人。她三岁就跟着外婆讨饭,至今她的左腿还有当初被恶狗咬 伤留下的疤痕;七岁下地给东家割麦子,饿极了就搓生麦粒吃;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她的两个 女儿相继被饥饿夺去了生命。粮食在母亲的眼里比什么都金贵。记得小时候,我家的粮食总是 不够吃,为了能够从工分以外多获得一点粮食,母亲请铁匠给我打了一把小锄头,每到秋天 当队里的花生、红薯、胡萝卜收获之后,她就叫我到地里翻找遗落的釆实。虽然如今的生活早 已改变,父母的生活费用也由儿女们全包了,可母亲依然是一个拾穗的人。是如今村里唯一的 个,可能乜是最后一个了。母亲总感叹道,人哪,最容易忘本,只要三顿饱饭一吃,就记不 得挨饿的滋味了
3 (节选自杨庆祥《路遥的自我意识和写作姿态——兼及 1985 前后“文学场”的历史分析》) 8、下列关于“现代派文学”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现代派文学”在 1983 年以后的中国当代文坛逐渐成为了一种新的评价尺度。 B、“寻根文学”的提倡和实验的成功以及与文学评论界的遥相呼应使得“现代派文学”很 快成为代表中国当代文学最新的也是最成功的一种“方向”。 C、在路遥看来,中国当时出现的“现代派”作品不仅是在质量上不够理想,而且在数量 上也不多。 D、从中国和世界文学史的角度观察,“现代派文学”风潮的出现是正常的。 9、对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路遥认为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及文学批评都显得过于浮躁。 B、路遥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现状感到有些失望。 C、路遥认为当一个新的文学思潮来临的时候,应该听到批评家们抗争和辩论的声音。 D、路遥认为文学创作上的“朝秦暮楚”是由新的文学风潮导致的。 10、关于路遥观点的阐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对“现代派文学”的复杂态度反映出路遥和当时新潮文学界不太一样的文学观念。 B、路遥并没有把“现实主义”和“现代派”进行简单的对立统一式的叙述。 C、路遥认为文学评论界“用广告的方法扬起漫天黄尘”是指文学批评带上了盲目性。 D、路遥对“现代派文学”没有“顺风而跑”地认同,主要是因为它排斥了一些其他文学 表现样式。 1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不超过 15 字,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题。(共 18 分) 俯向大地的身影 许俊文 ①这些年来,我的笔下总是很少提到自己的母亲。我觉得至今还没有找到可与母亲般配 的文字,就好比我们已探明脚下是一座丰富的矿藏,由于担心技术水平达不到,而一直犹豫不 决,迟迟没有开采。 ②那是去年深秋的一个黄昏,我从定远县东部的小镇岱山下车去豆村,沿途的田野,该 收割的已经收割了,眼前的每一块赤裸的土地,就像产后的孕妇似的,安安静静地躺在那儿, 见不到一个来打扰它的人,只有田边地角盛开的野菊花静悄悄地陪伴着它。 ③一个老妇人的背影出现在我的视野里;青衣青裤,头上扎着时下很少见到的那种黑色 的包巾,右手握着一把小锄。举起,落下,举起,落下……在锄头偶尔停顿的间隙,从翻起的 泥土里捡起一点什么,随手丢进身旁的篮子里,再继续翻着泥土。当我走近,才认出是母亲。 我小声地叫了一声妈,她愣怔了半天才反应过来,急忙丢下手里的锄头,想立即站起来,可是 挣扎了几次,最后还是在我的协助下才完成了那个简单的动作。母亲的两个膝盖处粘满了泥土, 我不由自主地就跪了下去,替母亲轻轻地扑打,扑着扑着,眼泪就出来了。 ④母亲是一个惜粮如命的人。她三岁就跟着外婆讨饭,至今她的左腿还有当初被恶狗咬 伤留下的疤痕;七岁下地给东家割麦子,饿极了就搓生麦粒吃;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她的两个 女儿相继被饥饿夺去了生命。粮食在母亲的眼里比什么都金贵。记得小时候,我家的粮食总是 不够吃,为了能够从工分以外多获得一点粮食,母亲请铁匠给我打了一把小锄头,每到秋天, 当队里的花生、红薯、胡萝卜收获之后,她就叫我到地里翻找遗落的果实。虽然如今的生活早 已改变,父母的生活费用也由儿女们全包了,可母亲依然是一个拾穗的人。是如今村里唯一的 一个,可能也是最后一个了。母亲总感叹道,人哪,最容易忘本,只要三顿饱饭一吃,就记不 得挨饿的滋味了
⑤前年秋天,父亲打电话说母亲病了,我匆匆忙忙赶回到豆村,只见瘦弱的母亲睡在床 上蜷作一团,我上前握住她枯瘦的手,粗糙得犹如一截干枯的树干。父亲唠叨着,他说牛喘气 那块水稻田你是知道的,烂泥深得连牯牛都拔不动腿,我叫她不要去拾(稻穗),她非不听· 母亲微微地睁开眼,下意识地剜了父亲一下,父亲便不再吱声了。这时我发现母亲的床边码放 着一堆稻子,我一下全明白了 ⑥母亲托人把拾来的稻、麦拿到镇子上去卖,再把卖来的钱放在一个小木匣里,就等着 过年了。母亲喜欢过年,过年时儿孙们就像归巢的小鸟,一个个都从很远的地方飞回来了,这 时母亲会打开那只木匣子给大家发压岁钱,发一个,说一句,这是地里拾来的。当我的儿子接 过压岁钱时,他扑通一声双膝跪地,深深地磕了三个头。我想,儿子的头,既是给母亲磕的, 也是给土地磕的,尽管他离土地已经很远了,但他的生命里却流淌着土地的血脉 ⑦在我写这篇短文的时候,母亲的身影总是在我的眼前晃动。朦胧中,她佝偻的身影离 土地似乎更近了 (选自《散文》2008年第9期,有删 改) 12、结合文意,说说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4分) (1)就好比我们已探明脚下是一座丰富的矿藏。(2分) 答 (2)是如今村里唯一的一个,可能也是最后一个了。(2分) 答 13、第二段(“那是去年深秋的一个黄昏……只有田边地角盛开的野菊花静悄悄地陪伴着它”) 中的景物体现出怎样的特点?有什么作用?(4分) 答 14、文章最后为什么再次写到母亲的“身影”?(4分) 答: 15、本文采用多种描写手法刻画母亲。试选取其中的两种手法,对刻画人物的效果作简单探究 (6分) 答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8分) 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庭有八杉 巨细 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岌然如揭太常之旗,如建承露之茎;凛然如公卿大 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庭,有不可犯之色。堂始为军六曹吏所居,杉之阴,府史之所蹲伏,而簿书 之所填委,莫知贵也。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 夫物之生,未有不直者也。不幸而风雨挠之,岩石轧之,然后委曲随物,不能自保。虽 竹箭之良,松柏之坚,皆不免于此。惟杉能遂其性,不扶而直;其生能傲冰雪,而死能利栋宇 者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求之于人,盖所谓不待文王而兴D者耶? 徐君温良泛爱,所居以循吏称,不为皦察之政,而行不失于直。观其所说,而其为人可 得也。《诗》曰:“惟其有之,是以似之。”堂成,君以客饮于堂上。客醉而歌曰:“吾欲为曲, 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叶,安 而不危乎?清风吹衣,飞雪满庭,颜色不变,君来燕嬉乎!封植灌溉,剪伐不至,杉不自知 而人是依乎!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歌阕而罢。 元丰八年正月十四日,眉山苏辙记 (苏辙《南康直节堂记》) 注]①不待文王而兴:语出《孟子·尽心(上)》,“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
4 ⑤前年秋天,父亲打电话说母亲病了,我匆匆忙忙赶回到豆村,只见瘦弱的母亲睡在床 上蜷作一团,我上前握住她枯瘦的手,粗糙得犹如一截干枯的树干。父亲唠叨着,他说牛喘气 那块水稻田你是知道的,烂泥深得连牯牛都拔不动腿,我叫她不要去拾(稻穗),她非不听…… 母亲微微地睁开眼,下意识地剜了父亲一下,父亲便不再吱声了。这时我发现母亲的床边码放 着一堆稻子,我一下全明白了。 ⑥母亲托人把拾来的稻、麦拿到镇子上去卖,再把卖来的钱放在一个小木匣里,就等着 过年了。母亲喜欢过年,过年时儿孙们就像归巢的小鸟,一个个都从很远的地方飞回来了,这 时母亲会打开那只木匣子给大家发压岁钱,发一个,说一句,这是地里拾来的。当我的儿子接 过压岁钱时,他扑通一声双膝跪地,深深地磕了三个头。我想,儿子的头,既是给母亲磕的, 也是给土地磕的,尽管他离土地已经很远了,但他的生命里却流淌着土地的血脉。 ⑦在我写这篇短文的时候,母亲的身影总是在我的眼前晃动。朦胧中,她佝偻的身影离 土地似乎更近了…… (选自《散文》2008 年第 9 期,有删 改) 12、结合文意,说说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4 分) (1)就好比我们已探明脚下是一座丰富的矿藏。(2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如今村里唯一的一个,可能也是最后一个了。(2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第二段(“那是去年深秋的一个黄昏……只有田边地角盛开的野菊花静悄悄地陪伴着它”) 中的景物体现出怎样的特点?有什么作用?(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章最后为什么再次写到母亲的“身影”?(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本文采用多种描写手法刻画母亲。试选取其中的两种手法,对刻画人物的效果作简单探究。 (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 37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6—20 题。(18 分) 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庭有八杉,长短巨细 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岌然..如揭太常之旗,如建承露之茎;凛然如公卿大 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庭,有不可犯之色。堂始为.军六曹吏所居,杉之阴,府史之.所蹲伏,而簿书 之所填委,莫知贵也。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 夫物之生,未有不直者也。不幸而风雨挠之,岩石轧之,然后委曲..随物,不能自保。虽 竹箭之良,松柏之坚,皆不免于此。惟杉能遂其性,不扶而直;其生能傲冰雪,而死能利栋宇 者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求之于人,盖所谓不待文王而兴①者耶? 徐君温良泛爱,所居以循吏称,不为皦察..之政,而行不失于直。观其所说,而其为人可 得也。《诗》曰:“惟其有之,是以似之。”堂成,君以.客饮于堂上。客醉而歌曰:“吾欲为曲, 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叶,安 而不危乎?清风吹衣,飞雪满庭,颜色不变,君来燕嬉乎!封植灌溉,剪伐不至,杉不自知, 而人是依乎!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歌阕而罢。 元丰八年正月十四日,眉山苏辙记。 (苏辙《南康直节堂记》) [注]①不待文王而兴:语出《孟子·尽心(上)》,“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
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1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岌然如揭太常之旗 岌然:高耸的样子 B、然后委曲随物 委曲:屈曲变弯 C、不为皦察之政 皦察:严明苛刻 D、特立不倚 特立:与众不同 17、下列各组加点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堂始为军六曹吏所居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府史之所蹲伏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而以直过之 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君以客饮于堂上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18、下列对文意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请大夫徐望圣在南康太守听事堂的东面种了八棵又高又直的杉树,并建造了一座厅 堂,命名为“直节”。 B、作者认为树木刚生长时,没有不直的,然而经过风吹雨打,或受到岩石的挤压,往往 不能保全自己直的本性,只有杉树可以 C、作者认为从徐望圣喜欢杉树这一点来看,就可以知道他的为人了 D、徐君与客人在堂上宴饮,是在直节堂建成之 19、下列对文章的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既写景叙事,又记人明志,叙事描写自然贴切,情与心思俱入佳处。 B、“直节”即本文核心所在,作者对直节堂的“直节”之性作了由衷的赞美。 C、巨杉之性即刚直豪杰之士的品格。表面状物,实则写人,赞赏徐望圣的品行节操 D、客醉而歌,畅抒胸怀,是作者多年来不平遭遇郁积的愤懑的一次宣泄。 2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吾欲为曲,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3分) (2)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3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以下两题。(6分) 少年游早行 林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 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21、(1)从上阕看,“啼鸟两三声”一句运用 的手法,营造了一种 的氛围,很好地表现了词题中的“早行”。(2分) (2)词的下阕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境?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词句简要赏析。(4分)
5 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1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岌然..如揭太常之旗 岌然:高耸的样子 B、然后委曲..随物 委曲:屈曲变弯 C、不为皦察..之政 皦察:严明苛刻 D、特立..不倚 特立:与众不同 17、下列各组加点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堂始为.军六曹吏所居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府史之.所蹲伏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而.以直过之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君以.客饮于堂上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18、下列对文意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请大夫徐望圣在南康太守听事堂的东面种了八棵又高又直的杉树,并建造了一座厅 堂,命名为“直节”。 B、作者认为树木刚生长时,没有不直的,然而经过风吹雨打,或受到岩石的挤压,往往 不能保全自己直的本性,只有杉树可以。 C、作者认为从徐望圣喜欢杉树这一点来看,就可以知道他的为人了。 D、徐君与客人在堂上宴饮,是在直节堂建成之后。 19、下列对文章的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既写景叙事,又记人明志,叙事描写自然贴切,情与心思俱入佳处。 B、“直节”即本文核心所在,作者对直节堂的“直节”之性作了由衷的赞美。 C、巨杉之性即刚直豪杰之士的品格。表面状物,实则写人,赞赏徐望圣的品行节操。 D、客醉而歌,畅抒胸怀,是作者多年来不平遭遇郁积的愤懑的一次宣泄。 2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吾欲为曲,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以下两题。(6 分) 少年游 早行 林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 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21、(1)从上阕看,“啼鸟两三声”一句运用______________的手法,营造了一种___________ 的氛围,很好地表现了词题中的“早行”。(2 分) (2)词的下阕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境?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词句简要赏析。(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B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