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水春风》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刘明玉 【教学目标】 1、掌握“居、如、方、作、撰、伤、与”在文中的含义。 2、了解古汉语中常见的文言词语、特殊文言句式 3、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把握生动的人物形象。 4、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5、结合今人引用本章节的不同文章和对本章节文化内涵的多元解读,感受孔子 精神对现代人的积极作用。 【重点与难点】 1、分析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2、孔子为何要“哂由”而“与点”?讨论结合孔子“礼乐治国”主张,深入了 解其思想。 【课时安排】 三课时 【过程与步骤】 、导入 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体会人物语言、神态。 1.字音:乘哂俟甫相铿莫冠沂 雩喟 2.句读:由也/为之 赤也/为之小 、把握全文线索 问:结合全文内容,填写下面空格,使它成为本文的线索 孔子口志一一弟子口志一一孔子口志
《沂水春风》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 刘明玉 【教学目标】 1、掌握“居、如、方、作、撰、伤、与”在文中的含义。 2、了解古汉语中常见的文言词语、特殊文言句式。 3、 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把握生动的人物形象。 4、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5、结合今人引用本章节的不同文章和对本章节文化内涵的多元解读,感受孔子 精神对现代人的积极作用。 【重点与难点】 1、分析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2、孔子为何要“哂由”而“与点”?讨论结合孔子“礼乐治国”主张,深入了 解其思想。 【课时安排】 三课时 【过程与步骤】 一、导入 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体会人物语言、神态。 1.字音:乘 哂 俟 甫 相 铿 莫 冠 沂 雩 喟 2.句读:由也 / 为之 赤也 / 为之小 二、把握全文线索 问:结合全文内容,填写下面空格,使它成为本文的线索。 孔子□志——弟子□志——孔子□志
明确:孔子问志——弟子述(撰、言)志——孔子评志 探究文本(一) 第一部分:孔子问志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 则何以哉?” 字词、句式点拨: 1.字词解释:侍坐、居、如、或、以 2.句式(宾语前置句): 毋吾以也。 不吾知也。 则何以哉? 【过度】孔子不愧万世宗师,用一句“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消除学 生顾虑,创造一个轻松、亲切的教学环境。夫子“循循善诱人”,不直接提出言 志的问题,而是从学生平时闲居所说的一句话“不吾知也”谈起。 二、探讨:“不吾知也”;“如或知尔”—怎样看待这里的“知”与“不 知”? 1.资料: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不患莫己知也,求为可知也。《论语·里仁》 2.以上几句话都说要严格要求自己,充实自己,不要怕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这些 孔门弟子为何老说“不吾知也”?他们是否有违孔子教诲? 明确:
明确:孔子问志——弟子述(撰、言)志——孔子评志 探究文本(一) 第一部分:孔子问志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 则何以哉?” 一、字词、句式点拨: 1.字词解释:侍坐、 居、 如、 或、以 2.句式(宾语前置句): 毋吾以也。 不吾知也。 则何以哉? 【过度】孔子不愧万世宗师,用一句“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消除学 生顾虑,创造一个轻松、亲切的教学环境。夫子“循循善诱人”,不直接提出言 志的问题,而是从学生平时闲居所说的一句话“不吾知也”谈起。 二、探讨:“不吾知也”;“如或知尔”——怎样看待这里的“知”与“不 知”? 1.资料: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学而》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 学而》 不患莫己知也,求为可知也。《论语· 里仁》 2.以上几句话都说要严格要求自己,充实自己,不要怕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这些 孔门弟子为何老说“不吾知也”?他们是否有违孔子教诲? 明确:
◆这里的“知”不是简单的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了解只是一个前提,被当 权者赏识、重用,才可以一展所长,而“赏识”本就是“知”的引申义之 如知遇、知己等 联系孔子带弟子周游列国,处处碰壁,无法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不难 看出,弟子的闲谈牢骚也是孔子不得志的反映 ◆是一群苦闷者的形象,有怀才不遇的情绪。 3.由问题2进一步深化,既然处处碰壁,为何还要假设“如或知尔”,提出言志 的“何以哉”? (结合前面学过的关于儒家“入世”的《论语》章节,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 明确:真正体现了儒家的“入世”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种担当精神,以天下为己任一—“兼济天下” 一种执着精神、坚韧精神一一“知其不可而为之”。 第二部分:四子述志 诵读这一部分,概括原文,说说四子的“志”各是什么,孔子作何反应? 明确:子路:治理危难中的国家,“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小国,“可使足民”,礼乐则“俟君子”。 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曾皙:“异乎三子者之撰”,“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 夫子的反映——孔子哂(微笑)由而与(赞同)点。 【过度】从文中可以看出,对于四子的回答,夫子有明显态度反应的是对子路和 曾皙两人;而且对这两人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孔子何以有 这样的反应,这也是我们学习本课的重点所在。先来看看子路。 探究文本(二) (一)子路述志
❖ 这里的“知”不是简单的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了解只是一个前提,被当 权者赏识、重用,才可以一展所长,而“赏识”本就是“知”的引申义之 一,如知遇、知己等。 ❖ 联系孔子带弟子周游列国,处处碰壁,无法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不难 看出,弟子的闲谈牢骚也是孔子不得志的反映。 ❖ 是一群苦闷者的形象,有怀才不遇的情绪。 3.由问题 2 进一步深化,既然处处碰壁,为何还要假设“如或知尔”,提出言志 的“何以哉”? (结合前面学过的关于儒家“入世”的《论语》章节,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 明确:真正体现了儒家的“入世”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一种担当精神,以天下为己任—— “兼济天下”; 一种执着精神、坚韧精神—— “知其不可而为之”。 第二部分:四子述志 一、诵读这一部分,概括原文,说说四子的“志”各是什么,孔子作何反应? 明确:子路:治理危难中的国家,“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小国,“可使足民”,礼乐则“俟君子”。 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曾皙:“异乎三子者之撰”,“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 夫子的反映——孔子哂(微笑)由而与(赞同)点。 【过度】从文中可以看出,对于四子的回答,夫子有明显态度反应的是对子路和 曾皙两人;而且对这两人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孔子何以有 这样的反应,这也是我们学习本课的重点所在。先来看看子路。 探究文本(二) (一)子路述志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1.谈谈印象中的子路的形象。(联系前文所学内容,学生评说,教师补充) 资料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ji)豚”。(子路生性粗鄙 好逞强斗胜勇,志气刚强直率,曾戴着公鸡的羽毛,佩着公猪的牙齿等表示示强 之物) 《史记仲尼弟子列 传》 闵子侍侧閤閤(yin)如也子路行行hanq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论语先进》 明确:—一—子路是好胜、勇敢、率直、刚烈的。 2.着眼文本,结合上面的分析认识,诵读子路的话,体会子路的言行 (1)动作:率尔而对一一轻率地回答 急切地抢答,激昂的神情,慷慨陈词。 (2)语言内容:(分析人物性格是浅层目标,中心问题应该指向“志 以礼治国”) A、“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子路假定这样 个背景,想说明什么? 以治理充满内忧外患、危机四伏的局面,以显示其的才能。乱世英雄,力挽 狂澜才够气魄 路对自己才能的高度自信和自负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 1.谈谈印象中的子路的形象。(联系前文所学内容,学生评说,教师补充) 资料: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 冠雄鸡,佩豭(jiā)豚”。(子路生性粗鄙, 好逞强斗胜勇,志气刚强直率,曾戴着公鸡的羽毛,佩着公猪的牙齿等表示示强 之物) 《史记·仲尼弟子列 传》 “闵子侍侧,誾誾(yín)如也;子路,行行(hàng)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 《论语·先进》 明确:——子路是好胜、勇敢、率直、刚烈的。 2.着眼文本,结合上面的分析认识,诵读子路的话,体会子路的言行。 (1)动作:率尔而对——轻率地回答 急切地抢答,激昂的神情,慷慨陈词。 (2)语言内容:(分析人物性格是浅层目标,中心问题应该指向“志”— —“以礼治国”) A、“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子路假定这样 一个背景,想说明什么? 以治理充满内忧外患、危机四伏的局面,以显示其的才能。乱世英雄,力挽 狂澜才够气魄 ——子路对自己才能的高度自信和自负
B、如何治理,子路说:“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为 何要强调“有勇”和“知方”? 有勇”一一抵御外患 方”者,道义、信义是也。“知方”,是否符合孔子的治国主张?(联系 第一课《为政以德》,背诵“子贡问政”章) 孔子的治国主张:“为政以德”、“为国以礼” 所以,子路治“千乘之国”,强调“知方”,正是秉承了老师对百姓“教之”、 使“民信之”的礼治要求。 资料:儒家的礼乐治国 为国以礼,治国不以礼,犹无耜(si)而耕也。《礼记礼运》 ◆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圜也。 《礼记经解》 令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记祭统》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礼记曲礼》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记曲礼》 令上好礼,则民易使也。《论语宪问》 3.子路自信满满的,他真有实现抱负的才能吗? 资料:(孟武伯打听子路的本领。)子日:“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 可以让他主持这里的军政工作)。《论语公冶长》
B、如何治理,子路说:“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为 何要强调“有勇”和“知方”? “有勇”——抵御外患; “方”者,道义、信义是也。“知方”,是否符合孔子的治国主张?(联系 第一课《为政以德》,背诵“子贡问政”章) 孔子的治国主张:“为政以德”、“为国以礼” 所以,子路治“千乘之国”,强调“知方”,正是秉承了老师对百姓“教之”、 使“民信之”的礼治要求。 资料:儒家的礼乐治国 ❖ 为国以礼,治国不以礼,犹无耜(sì)而耕也。《礼记·礼运》 ❖ 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圜也。 《礼记·经解》 ❖ 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记·祭统》 ❖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礼记·曲礼》 ❖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记·曲礼》 ❖ 上好礼,则民易使也。《论语·宪问》 3.子路自信满满的,他真有实现抱负的才能吗? 资料:(孟武伯打听子路的本领。)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 (可以让他主持这里的军政工作)。《论语·公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