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龙文存 晓龙文存 作者简介 沈晓龙,笔名村童。 1964年11月17日生于浙江省湖州市双林镇苕南乡谢村。 1991年7月毕业于浙江教育学院中文系。 现为湖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湖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 中学高级教师,双林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
晓龙文存 1 晓 龙 文 存 作者简介: 沈晓龙,笔名村童。 1964 年 11 月 17 日生于浙江省湖州市双林镇苕南乡谢村。 1991 年 7 月毕业于浙江教育学院中文系。 现为湖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湖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 中学高级教师,双林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
晓龙文存 目录 能写,是一种幸福(代序) 上辑 散文诗歌 1、感谢上苍 2、快乐,只为心有桃源 3、煎子蛋,白米饭 4、闲茶与闲谈 5、书斋情 6、水边的凤凰 7、快乐“愚人节” 8、文明的代价 9、守望心灵一隅感悟平常人生 10、唯一的交点 11、“三·八”节那一天 12、村里最早的知青 13、说“寒食 14、走近《瓦尔登湖》 15、憧憬诗意的人生 6、会思想的芦苇 17、狂热张扬里空无一物 18、茶,我只会牛饮 9、教师节的礼物 20、怀旧 21、今夜月圆是中秋 22、文章憎命达 23、有感于美女出书热 24、做个纯粹的读书人 25、家住义门弄 26、生日2002 27、没钱的日子 28、羊年说羊 29、心灵的契约 30、陪你坐到天黑 31、煮字 下辑专业论文 1、沟通心灵的倾吐式评语 2、制作广告用语的尝试 3、“古仁人之心”诠义
晓龙文存 2 目 录 能写,是一种幸福(代序) 上辑 散文诗歌 1、感谢上苍 2、快乐,只为心有桃源 3、煎子蛋,白米饭 4、闲茶与闲谈 5、书斋情 6、水边的凤凰 7、快乐“愚人节” 8、文明的代价 9、守望心灵一隅 感悟平常人生 10、唯一的交点 11、“三·八”节那一天 12、村里最早的知青 13、说“寒食” 14、走近《瓦尔登湖》 15、憧憬诗意的人生 16、会思想的芦苇 17、狂热张扬里空无一物 18、茶,我只会牛饮 19、教师节的礼物 20、怀旧 21、今夜月圆是中秋 22、文章憎命达 23、有感于美女出书热 24、做个纯粹的读书人 25、家住义门弄 26、生日 2002 27、没钱的日子 28、羊年说羊 29、心灵的契约 30、陪你坐到天黑 31、煮字 下辑 专业论文 1、沟通心灵的倾吐式评语 2、制作广告用语的尝试 3、“古仁人之心”诠义
晓龙文存 4、“赠言”撷英 5、“醉翁”何以“叹老” 6、“不亦说乎”与“不亦乐乎” 7、名词组列句一一语言中的“蒙太奇” 8、如椽之笔百密一疏 9、从记话入手 10、切莫以“九章算法”读诗 11、教诗札记二则 12、《明湖居听书》音乐通感描写二题 13、“拆字”趣说 14、生活随笔三题 15、为师唯爱 16、高考作文新年年有风景 、诗歌不是鲜奶酪
晓龙文存 3 4、“赠言”撷英 5、“醉翁”何以“叹老” 6、“不亦说乎”与“不亦乐乎” 7、名词组列句——语言中的“蒙太奇” 8、如椽之笔 百密一疏 9、从记话入手 10、切莫以“九章算法”读诗 11、教诗札记二则 12、《明湖居听书》音乐通感描写二题 13、“拆字”趣说 14、生活随笔三题 15、为师唯爱 16、高考作文新 年年有风景 17、诗歌不是鲜奶酪
晓龙文存 能写,是一种幸福 (代序) 我曾在一篇《与笔有缘》的短小散文中这样说:“手中有笔,能写,是一种幸福。” 说这句话,我是基于以下两点体会。 、白纸黑字,能写得出来,就是多了一条表情达意的途径 作家陈村这样说过:“人活着,总有些话要说,把它记下来,就是文章。”生活中人 每时每刻都有所见所闻,都有情感体验,善恶美丑、喜怒哀乐、谬论灼见无不汇之于心。 心有所思,情便有所动,遂有歌想唱,有怨要诉。人有嘴巴,人就用嘴巴对生活发言, 对世界发言。但我们芸芸众生多数为布衣,面前没有一张讲台,没有一只话筒,发言所 及范围无非在于左邻右舍、亲朋同事,一时一地而已。于是就有少部分人不单用嘴,还 用笔发言一一抒忧愤,鸣不平,寄感慨,发幽情。尽管这中间好多人写的还远远称不上 如曹丕说的“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但毕竟多了一条参与生活的发言渠道。这不 能不说是人生的一大幸福。英国的大文豪约翰生说:“写作的唯一目的,是帮助读者更 能享受或忍受人生。”此话也可以这么说,写作的唯一目的在于加强作者对人生的享受 如果你得意;或是对人生的忍受,如果你失意。 二、文从字顺,能写得真切,就会在当今或未来的人世间得到更多的认同,觅到更 多的知音。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有或多或少、或模糊或清晰的对人世的感叹唏嘘,然而这些感 叹,这些唏嘘,限于时地及机缘,听到的人极少,世易时移也便烟消云散,湮没无闻了 这世上,只有那些文人的叹息声、感悟语,因其动辄舞文弄墨而被留了下来,成了匆匆 人生路上的几条刻痕,让后来者悦目动心,扼腕顿足。虽然我们不可能也不必人人都为 求不朽而“立言”,但心有所思,思有所得,将其诉诸笔端,让它在同一或不同的时空 里得到更多的心灵回应,或用以证明自己在这人世间生活着或生活过,这毕竟是人生莫 大的幸福。 (1998年5月9日第607期《中学语文报》)
晓龙文存 4 能写,是一种幸福 (代序) 我曾在一篇《与笔有缘》的短小散文中这样说:“手中有笔,能写,是一种幸福。” 说这句话,我是基于以下两点体会。 一、白纸黑字,能写得出来,就是多了一条表情达意的途径。 作家陈村这样说过:“人活着,总有些话要说,把它记下来,就是文章。”生活中人 每时每刻都有所见所闻,都有情感体验,善恶美丑、喜怒哀乐、谬论灼见无不汇之于心。 心有所思,情便有所动,遂有歌想唱,有怨要诉。人有嘴巴,人就用嘴巴对生活发言, 对世界发言。但我们芸芸众生多数为布衣,面前没有一张讲台,没有一只话筒,发言所 及范围无非在于左邻右舍、亲朋同事,一时一地而已。于是就有少部分人不单用嘴,还 用笔发言——抒忧愤,鸣不平,寄感慨,发幽情。尽管这中间好多人写的还远远称不上 如曹丕说的“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但毕竟多了一条参与生活的发言渠道。这不 能不说是人生的一大幸福。英国的大文豪约翰生说:“写作的唯一目的,是帮助读者更 能享受或忍受人生。”此话也可以这么说,写作的唯一目的在于加强作者对人生的享受, 如果你得意;或是对人生的忍受,如果你失意。 二、文从字顺,能写得真切,就会在当今或未来的人世间得到更多的认同,觅到更 多的知音。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有或多或少、或模糊或清晰的对人世的感叹唏嘘,然而这些感 叹,这些唏嘘,限于时地及机缘,听到的人极少,世易时移也便烟消云散,湮没无闻了。 这世上,只有那些文人的叹息声、感悟语,因其动辄舞文弄墨而被留了下来,成了匆匆 人生路上的几条刻痕,让后来者悦目动心,扼腕顿足。虽然我们不可能也不必人人都为 求不朽而“立言”,但心有所思,思有所得,将其诉诸笔端,让它在同一或不同的时空 里得到更多的心灵回应,或用以证明自己在这人世间生活着或生活过,这毕竟是人生莫 大的幸福。 (1998 年 5 月 9 日第 607 期《中学语文报》)
晓龙文存 感谢上苍 当年宋仁宗不满于词人柳永的操行,命其“且去填词”,意即不要他做官。于是“奉 旨填词柳三变”一语便和柳词一样千古流传。当今著名历史学家来新夏先生将此话解释 为“该干嘛,干嘛去”。这句话的意思,我的理解是人应该各归本位,各守其责,各尽 其才。当然,其前提是个人要有一点特长,或者叫本领。 “我该干嘛?我又能干嘛?”二十多年前我曾不止一次地这样问自己。种田,我怕 蚂蝗;割草,我怕癞蛤蟆;摘双叶,我怕毛虫:喂蚕,我对蚕药又过敏……这样一个毫 无用处的人该干什么。当时,村里的大人们就说:“这孩子将来讨饭怕都会没有饭碗。 我的妈妈见我一天到晚只知道捧着本书看,不髙兴做家务割羊草,便常会大发脾气,骂 “懒汉,讨债鬼!书好当饭吃啊?” 我真的应该感谢1978年的考试升学制度改革。我初中毕业的前一年,进双林中学 来读书的人还都是由大队里选送的,结果当然是名额全让大队干部的子女或他们亲戚的 子女给占了。像我这样毫无“靠山”的穷人家的孩子怎么轮得到进双林中学读书。好在 我初中毕业那年,恢复了初中升高中的升学考试。我凭自己的考试成绩进了双林中学读 高中。那年我们大队只考起4名同学 后来,我高考虽不很顺利,但也好在当年高复,学校基本不收什么费。如果像现在 这个样子收费,我父母绝对不会让我高复。那么,我最终还是只能如我家邻居“三癞痢” 所说“到太阳公司翻土厂上班”。 考上大学那年,由于分数不高,班主任说:“你就填师专吧。现在没人高兴当老师 填师专稳一点。”我母亲则说:“你从小爱读书,就填个教书的吧。”尽管当时填报师专 确是出于无奈,但母亲的话相比之下更让我感到温暖,更让我舒心地选择三尺讲台。我 做了老师以后,我妈妈曾不止一次地在人前夸口说:“没想到我家阿龙真的把书当饭吃 了!”这句话,对我妈来说也许是自豪,可对我来说却是永远的鞭策——一辈子读好书 教好书,把书当饭吃! 后来,我读《齐白石传》,邂逅了白石老人下面的一段回忆,倍感亲切: 余未成年时喜写字,祖母尝太息曰:“汝好学,惜来时走错了人家。俗语云 三日风,四日雨,哪见文章锅里煮!明朝无米,吾儿奈何!后二十年,余尝得写 真润金买柴米,祖母又日:“哪知今日锅里煮吾儿之画也。” 穷人家的孩子长大而能教书、鬻画,该是多大的福气啊! 为此,我经常这样提醒自己说:“你这浑小子能教书做先生,真该好好感谢上苍的 厚爱。没有让你去讨饭算你运气!” (2002年9月17日夜) 快乐,只为心有桃源 小时候,我的无能在村里是出了名的。下水捉鱼虾,上树掏鸟蛋,草地上翻跟斗…
晓龙文存 5 感 谢 上 苍 当年宋仁宗不满于词人柳永的操行,命其“且去填词”,意即不要他做官。于是“奉 旨填词柳三变”一语便和柳词一样千古流传。当今著名历史学家来新夏先生将此话解释 为“该干嘛,干嘛去”。这句话的意思,我的理解是人应该各归本位,各守其责,各尽 其才。当然,其前提是个人要有一点特长,或者叫本领。 “我该干嘛?我又能干嘛?”二十多年前我曾不止一次地这样问自己。种田,我怕 蚂蝗;割草,我怕癞蛤蟆;摘双叶,我怕毛虫;喂蚕,我对蚕药又过敏……这样一个毫 无用处的人该干什么。当时,村里的大人们就说:“这孩子将来讨饭怕都会没有饭碗。” 我的妈妈见我一天到晚只知道捧着本书看,不高兴做家务割羊草,便常会大发脾气,骂: “懒汉,讨债鬼!书好当饭吃啊?” 我真的应该感谢 1978 年的考试升学制度改革。我初中毕业的前一年,进双林中学 来读书的人还都是由大队里选送的,结果当然是名额全让大队干部的子女或他们亲戚的 子女给占了。像我这样毫无“靠山”的穷人家的孩子怎么轮得到进双林中学读书。好在 我初中毕业那年,恢复了初中升高中的升学考试。我凭自己的考试成绩进了双林中学读 高中。那年我们大队只考起 4 名同学。 后来,我高考虽不很顺利,但也好在当年高复,学校基本不收什么费。如果像现在 这个样子收费,我父母绝对不会让我高复。那么,我最终还是只能如我家邻居“三癞痢” 所说“到太阳公司翻土厂上班”。 考上大学那年,由于分数不高,班主任说:“你就填师专吧。现在没人高兴当老师, 填师专稳一点。”我母亲则说:“你从小爱读书,就填个教书的吧。”尽管当时填报师专 确是出于无奈,但母亲的话相比之下更让我感到温暖,更让我舒心地选择三尺讲台。我 做了老师以后,我妈妈曾不止一次地在人前夸口说:“没想到我家阿龙真的把书当饭吃 了!”这句话,对我妈来说也许是自豪,可对我来说却是永远的鞭策——一辈子读好书, 教好书,把书当饭吃! 后来,我读《齐白石传》,邂逅了白石老人下面的一段回忆,倍感亲切: 余未成年时喜写字,祖母尝太息曰:“汝好学,惜来时走错了人家。俗语云: 三日风,四日雨,哪见文章锅里煮!明朝无米,吾儿奈何!”后二十年,余尝得写 真润金买柴米,祖母又曰:“哪知今日锅里煮吾儿之画也。” 穷人家的孩子长大而能教书、鬻画,该是多大的福气啊! 为此,我经常这样提醒自己说:“你这浑小子能教书做先生,真该好好感谢上苍的 厚爱。没有让你去讨饭算你运气!” ( 2002 年 9 月 17 日夜) 快乐,只为心有桃源 小时候,我的无能在村里是出了名的。下水捉鱼虾,上树掏鸟蛋,草地上翻跟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