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人:吴爱红 【教学目标】 1了解沈从文,体会他笔下的湘西世界一一自由、自然的原始乡村生活,淳朴、剽悍的民风 【教学重点】 1如何看待沈从文的”逃学"。 2探讨人应当怎样生活。 3体会沈从文自然、朴实、优美的文风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大意,讨论如何看待沈从文的”逃学”。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阅读全文 二检查基础知识导入 1、将正确的读音和书写填在括号内。 琅琅()上口强han() ku i le I() 0u()斗xi()薯 竹篙()鱖()鱼 缝雠()壁()画 zh e zhuo()() 誊()录yng()肿 2、分别列举符合下列文体分类标准的沈从文的其中一部作品。 (1)短篇小说集() (2)中篇小说() (3长篇小说() (4)论文集() 3、填空题。 自传,是()的文章。在叙述方法上,可采用()法和()法,《从文自传》就是采用()法来写成 【谷案】 1、琅琅(lang)上口强悍傀儡殴斗奚落竹简(gao) 鱖(gui)鱼缝罅(xia)擘(b)画斟酌誊(teng)录 臃肿 2、短篇小说集《蜜柑》《爾后及其他》《神巫之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 《月下小景》《如蕤集》《八骏图》,中篇小说《一个母亲》《边城》,长篇小说《旧梦》《长河》,散 文集《记胡也频》《记丁玲》《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论文集《沫沫集》《废邮存底》《云 南看云集》 3、字数生平和思想演变过程顺叙法和倒叙法顺叙法 三整体感知文意 要求学生概括文章内容。 板书 1~2节:上学、逃学
设计人:吴爱红 【教学目标】 1 了解沈从文,体会他笔下的湘西世界——自由、自然的原始乡村生活,淳朴、剽悍的民风。 2 学习写作自传。 【教学重点】 1 如何看待沈从文的“逃学”。 2 探讨人应当怎样生活。 3 体会沈从文自然、朴实、优美的文风。 【课时安排】: 4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大意,讨论如何看待沈从文的“逃学”。 【教学过程】 一 布置预习:阅读全文 二 检查基础知识导入。 1 、将正确的读音和书写填在括号内。 琅琅( )上口 强 h à n( ) ku í le ǐ( ) ō u ( )斗 x ī( )落 竹篙( ) 鳜( )鱼 缝罅( ) 擘( )画 zh ē nzhu ó( )( ) 誊( )录 y ō ng ( )肿 2 、分别列举符合下列文体分类标准的沈从文的其中一部作品。 ⑴短篇小说集( ) ⑵中篇小说( ) ⑶长篇小说( ) ⑷论文集( ) 3 、填空题。 自传,是( )的文章。在叙述方法上,可采用( )法和( )法,《从文自传》就是采用( )法来写成 的。 【答案】 1 、琅琅( l á ng )上口 强悍 傀儡 殴斗 奚落 竹篙( g ā o ) 鳜( gu ì)鱼 缝罅( xi à) 擘( b ò)画 斟酌 誊( t é ng )录 臃肿 2 、短篇小说集《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 《月下小景》《如蕤集》《八骏图》,中篇小说《一个母亲》《边城》,长篇小说《旧梦》《长河》,散 文集《记胡也频》《记丁玲》《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论文集《沫沫集》《废邮存底》《云 南看云集》。 3 、字数生平和思想演变过程 顺叙法和倒叙法 顺叙法 三 整体感知文意 要求学生概括文章内容。 板书: 1~2 节:上学、逃学
3节:从军 4节:入报馆 四阅读课文,课堂讨论:如何看待沈从文的逃学”。 分解问题: 1一本”小书”和一本”大书”分别指什么? 小书”指课本:"大书”指大自然和社会生活。 2沈从文为何逃学?(要求用原文回答) 他的逃学和我们所说的逃学是不同的,它的不学是为了更好的学。从文中这段描述可以看出来:W可是只 要我不选学,在学校里我是不至于像其他那些人受处罚的。我从不用心念书,但我从不在应当背诵时节无 法对付。许多书总是临时来读十遍八遍,背诵时节却居然琅琅上口,一字不遗。也似乎就由于这份小小聪 明,学校把我同一般同学一样待遇,更使我轻视学校,家中不了解我为什么不想上进,不好好的利用自己 的聪明用功,我不了解家中为什么只要我读书,不让我玩。我自己总以为读书太容易了点,把认得的字记 记那不算什么稀奇。最稀奇处应当是另外那些人,在他那份习惯下所做的一切事情 3他逃学之后都做了什么?(要求用原文回答) 4沈从文是否真的排斥学校? 从后两节中可看出沈从文很想进入新式学堂,并最终奔赴北京,希望继续求学。 5你知道沈从文的成长契合了法国哪位思想家的教育思想? 一一卢梭的自然教育 《爱弥儿》是第一本小说体敦育名著.写于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兰的阿斯特丹出版,轰 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一些资产阶级国家,影响巨大。在此书中,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 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人性观出发的。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 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 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他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 教育”,以培养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新人 卢梭的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其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 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 要的知识。与自然教育密切相联的,卢梭还主张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教育,使之学 会谋生的手段,及早地养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体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习惯。 【卢梭名言】 要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他作出或好或坏的评判。 思考与实用的结合,就能产生明确的概念,就能找到一些简便方法,这些方法的发现激励着自尊心,而 方法的准确性又能使智力得到满足,原来枯燥无味的工作,有了简便方法,就令人感到兴趣了。 在儿童时期没有养成思想的习惯。将使他从此以后一生都没有思想的能力 伟大的人是绝不会滥用他们的优点的,他们看出他们超过别人的地方,并且意识到这一点,然而绝不会 因此就不谦虚,他们的过人之处愈多,他们愈认识到他们的不足 怀着善意的人,是不难于表达他对人的礼貌的 无知的人总以为他所知道的事情很重要,应该见人就讲。但是一个有教养的人是不轻易炫耀他肚子里的 学问的,他可以讲很多东西,但他认为还有许多东西是他讲不好的。 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意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 青年是学习智意的时期,中年是付诸实践的时期 社会就是书,事实就是教材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再枷锁之中 滥用书籍,则学问死矣
3 节:从军 4 节:入报馆 四 阅读课文,课堂讨论:如何看待沈从文的“逃学”。 分解问题: 1 一本“小书”和一本“大书”分别指什么? ——“小书”指课本; “大书”指大自然和社会生活。 2 沈从文为何逃学?(要求用原文回答) 他的逃学和我们所说的逃学是不同的,它的不学是为了更好的学。从文中这段描述可以看出来:“可是只 要我不逃学,在学校里我是不至于像其他那些人受处罚的。我从不用心念书,但我从不在应当背诵时节无 法对付。许多书总是临时来读十遍八遍,背诵时节却居然琅琅上口,一字不遗。也似乎就由于这份小小聪 明,学校把我同一般同学一样待遇,更使我轻视学校,家中不了解我为什么不想上进,不好好的利用自己 的聪明用功,我不了解家中为什么只要我读书,不让我玩。我自己总以为读书太容易了点,把认得的字记 记那不算什么稀奇。最稀奇处应当是另外那些人,在他那份习惯下所做的一切事情” 3 他逃学之后都做了什么?(要求用原文回答) 4 沈从文是否真的排斥学校? ——从后两节中可看出沈从文很想进入新式学堂,并最终奔赴北京,希望继续求学。 5 你知道沈从文的成长契合了法国哪位思想家的教育思想? ——卢梭的自然教育。 《爱弥儿》是第一本小说体教育名著.写于 1757 年, 1762 年第一次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轰 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一些资产阶级国家,影响巨大。在此书中,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 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人性观出发的。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 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 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他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 “ 自然 教育 ” ,以培养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 “ 新人 ” 。 卢梭的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其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 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 要的知识。与自然教育密切相联的,卢梭还主张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教育,使之学 会谋生的手段,及早地养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体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习惯。 【卢梭名言】 · 要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他作出或好或坏的评判。 · 思考与实用的结合,就能产生明确的概念,就能找到一些简便方法,这些方法的发现激励着自尊心,而 方法的准确性又能使智力得到满足,原来枯燥无味的工作,有了简便方法,就令人感到兴趣了。 · 在儿童时期没有养成思想的习惯。将使他从此以后一生都没有思想的能力。 · 伟大的人是绝不会滥用他们的优点的,他们看出他们超过别人的地方,并且意识到这一点,然而绝不会 因此就不谦虚,他们的过人之处愈多,他们愈认识到他们的不足。 · 怀着善意的人,是不难于表达他对人的礼貌的。 · 无知的人总以为他所知道的事情很重要,应该见人就讲。但是一个有教养的人是不轻易炫耀他肚子里的 学问的,他可以讲很多东西,但他认为还有许多东西是他讲不好的。 · 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 · 青年是学习智慧的时期,中年是付诸实践的时期。 · 社会就是书,事实就是教材。 ·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再枷锁之中! · 滥用书籍,则学问死矣
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 最盲目的服从乃是奴隶们所仅存的唯一美德 劳动是社会中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义务 在人的生活中最主要的是劳动训练。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正常的人的生活。 我深信只有有道德的公民才能向自己的祖国致以可被接受的敬礼。 装饰对于德行也同样是格格不入的,因为德行是灵魂的力量和生气。 向他的头脑中灌输真理,只是为了保证他不在心中装填谬误 我们手里的金钱是保持自由的一种工具 在我们中间,谁最能容忍生活中的幸福和忧,我认为就是受了最好教育的人 6思考自然主义与现代文明的对抗,体会现代人的压力与不自由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了解沈从文其人、其文 【教学过程】 教师介绍沈从文20岁后的人生经历。 【附】 我为什么始终不高开历史博物馆 沈从文 我是解放后才由北大国文系改入历史博物馆的,同时还在北大博物馆系教教陶瓷。因为北大博物馆系 那个供参考用的陈列室,部分瓷器和漆器,多是我捐赠的,同时还捐赠了些书籍 到馆不多久,即送我去西苑革大”政治学院"学习,约一年之久。临结业前,多重新分配工作,有 的自愿填写。我因为经过内外变故太大,新社会要求又不明白,自己还能作什么也不明白,所以转问小组 长,请转询上级,看作什么工作好,就派我去。因为既学习了将近一年,有大半年都是在饭后去厨房服务 和一个老炊事员关系搞得很熟。已对为人民服务不分大小有所体会。过不久,小组长约我谈话,告我上级 还是希望我回到作家队伍中搞创作。这事大致也是那边事先即考虑过的。因为较早一些时候,就有好几位 当时在马列学院学习的作家来看过我,多是过去不熟的。鼓励我再学习,再写作 要我重新写作,明白是对我一种极大鼓励。但是我自己丧了气。头脑经常还在混乱痛苦中,恐怕出差 错。也对"做作家"少妄想。且极端缺少新社会新生活经验。曾试写了个《炊事员》,也无法完成。所 以表示,还是希望回到博物馆服务。工作寂寞点不妨事,人事简单比较容易适应。因此,即回了博物馆 照当时情况说来,工作是比较困难的。首先是我自己史部学底子极差,文物知识也皮毛零碎,图书室又不 像样。同时来的同事比起来,知识都比我扎实得多。有的搞了几十年陶瓷,如健振伦。有的熟习汉事有专 着,如马非百 有的还专史学考古,如孙、姚、王、李堵人。按习惯,研究员主要就是坐办公室看书,或商讨工作计 划,谈天,学习文件。没有人考虑到去陈列室,一面学,一面作说明员,从文物与观众两方面研究学习, 可望提高认识的。我正因为无知,第一记装不调查研究无发言权"①,第二记装研究中国文化史的重要 性",第三学习《实践论》,《人民日报》社论上介绍说"若切学术研究工作,善于用实践论求知识 反复求证的方法进行,必可得到新的进展"。(大意是这么说的)又学习过《矛盾论》,并不怎么懂 但是觉得,就懂到的点滴,试运用到文物研究,也一定可望取得新发现。明自”一切不孤立,一切事有 联系和发展"。这些原则当时虽还孤零的记入印象中,但试来结合到我对于文物的学习研究上,得启发 就太大了。本馆一系列特别展览,我总是主动去作说明员。一面学,一面讲。工作当然比坐办公室谈天、 看书为辛苦。可是,知识或基本常识,便越来越落实了。加上入库房工作和图书室整理材料工作,凡派到 头上的就干。常识一会通,不多久,情形自然就变化了。有了问题,我起始有了发言权。有些新问题,我 馒慢的懺了。再结合文献,对文献中问题,也就懂得深了些,落实好些,基础踏实些
· 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 · 最盲目的服从乃是奴隶们所仅存的唯一美德。 · 劳动是社会中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义务。 · 在人的生活中最主要的是劳动训练。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正常的人的生活。 · 我深信只有有道德的公民才能向自己的祖国致以可被接受的敬礼。 · 装饰对于德行也同样是格格不入的,因为德行是灵魂的力量和生气。 · 向他的头脑中灌输真理,只是为了保证他不在心中装填谬误。 · 我们手里的金钱是保持自由的一种工具。 · 在我们中间 , 谁最能容忍生活中的幸福和忧患 , 我认为就是受了最好教育的人。 6 思考自然主义与现代文明的对抗,体会现代人的压力与不自由。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了解沈从文其人、其文 【教学过程】 一 教师介绍沈从文 20 岁后的人生经历。 【附】 我为什么始终不离开历史博物馆 沈从文 我是解放后才由北大国文系改入历史博物馆的,同时还在北大博物馆系教教陶瓷。因为北大博物馆系 那个供参考用的陈列室,部分瓷器和漆器,多是我捐赠的,同时还捐赠了些书籍。 到馆不多久,即送我去西苑革大 “ 政治学院 ” 学习,约一年之久。临结业前,多重新分配工作,有 的自愿填写。我因为经过内外变故太大,新社会要求又不明白,自己还能作什么也不明白,所以转问小组 长,请转询上级,看作什么工作好,就派我去。因为既学习了将近一年,有大半年都是在饭后去厨房服务, 和一个老炊事员关系搞得很熟。已对为人民服务不分大小有所体会。过不久,小组长约我谈话,告我上级 还是希望我回到作家队伍中搞创作。这事大致也是那边事先即考虑过的。因为较早一些时候,就有好几位 当时在马列学院学习的作家来看过我,多是过去不熟的。鼓励我再学习,再写作。 要我重新写作,明白是对我一种极大鼓励。但是我自己丧了气。头脑经常还在混乱痛苦中,恐怕出差 错。也对 “ 做作家 ” 少妄想。且极端缺少新社会新生活经验。曾试写了个《炊事员》,也无法完成。所 以表示,还是希望回到博物馆服务。工作寂寞点不妨事,人事简单比较容易适应。因此,即回了博物馆。 照当时情况说来,工作是比较困难的。首先是我自己史部学底子极差,文物知识也皮毛零碎,图书室又不 像样。同时来的同事比起来,知识都比我扎实得多。有的搞了几十年陶瓷,如傅振伦。有的熟习汉事有专 着,如马非百。 有的还专史学考古,如孙、姚、王、李诸人。按习惯,研究员主要就是坐办公室看书,或商讨工作计 划,谈天,学习文件。没有人考虑到去陈列室,一面学,一面作说明员,从文物与观众两方面研究学习, 可望提高认识的。我正因为无知,第一记装不调查研究无发言权 ” ①,第二记装研究中国文化史的重要 性 ” ,第三学习《实践论》,《人民日报》社论上介绍说 “ 若一切学术研究工作,善于用实践论求知识, 反复求证的方法进行,必可得到新的进展 ” 。(大意是这么说的)又学习过《矛盾论》,并不怎么懂, 但是觉得,就懂到的点滴,试运用到文物研究,也一定可望取得新发现。明白 “ 一切不孤立,一切事有 联系和发展 ” 。这些原则当时虽还孤零的记入印象中,但试来结合到我对于文物的学习研究上,得启发 就太大了。本馆一系列特别展览,我总是主动去作说明员。一面学,一面讲。工作当然比坐办公室谈天、 看书为辛苦。可是,知识或基本常识,便越来越落实了。加上入库房工作和图书室整理材料工作,凡派到 头上的就干。常识一会通,不多久,情形自然就变化了。有了问题,我起始有了发言权。有些新问题,我 慢慢的懂了。再结合文献,对文献中问题,也就懂得深了些,落实好些,基础踏实些
记得当时冬天比较冷,午门楼上穿堂风吹动,经常是在零下十度以下,上面是不许烤火的。在上面转 来转去学习为人民服务。是要有较大耐心和持久热情的1我呢,觉得十分自然平常。组织上交给的任务等 于打仗,我就尽可能坚持下去,一直打到底。 事实上,我就在午门楼上和两廊转了十年。一切常识就是那么通过实践学来的。有些问题比较专门, 而且是国内过去研究中的空白点,也还是从实践学来的。比如说,看了过十万绸缎,又结合文献,我当然 懂得就比较落实了 大致当时从组织上看来,我的工作似太沉闷了点,(或者别的原因)为照顾我情绪,又让我去当时辅 仁大学教三小时散文习作,为廿个学生改卷子。不多久,又给我机会去四川参加土改。这期间,我曾写了 个《我在文学创作上错误思想的检讨》②,可能是由《光明日报》发表,香港曾转载过。土改工作是在内 江县三区产甘蔗出白糖地区,剥削特别严盒,廉农生活多近于农奴。我在总队部专搞糖房的剥削调查 工作,工作前后约五个月。受到一次终生难忘的深刻教育。本来用意,也有可能希望我就材料写一中或长 篇小说。末后因为时间短,问题多,懂的事还不够全面,无法着手,只好搁下。 回到重庆,总队总结发言时,还曾让我就问题作廿分钟发言。我表示完全拥护党的政策 回到北京,因参加过土改,对个人写作思想错误,有深一些认识,在学生中还主动自我批评了一次。 不几天后,又调我参加文物行业的三、五反,约工作一月,更近于作战"。当时全市似约百二十多家 古董铺,我大约记得前后即检查了八十多家。馆中同事参加这一战役最久的,我是其中之一。这也显明是 组织上有意教育我,有更多实践学习的机会。 工作是十分辛苦的,却十分兴奋愉快。记得和几个公安人员一道,他们搬移东西,我说文物名称、年 代,后来喉咙也嚷哑了。我的综合文物知识比较广泛,也比较踏实,和这次组织上给我的教育机会特别有 关。主席伟大无比著作《实践论》提示求知识的新方法,试用到我本人学习上,得到的初步收获,使我死 心塌地在博物馆作小螺丝钉了。我同时也抱了一点妄想,即从文物出发,来研究劳动人民成就的"劳动 文化史 物质文化史”,及以劳动人民成就为主的”新美术史”和陶 丝"、"漆〃,及金属工艺等等专题发展史。这些工作,在国内,大都可说还是空白点,不易措手。 但是从实践出发,条件好,是可望逐一搞清楚的。对此后通史编写,也十分有用的。因为若说起"一切 文化成于劳动人民之手”,提法求落实,就得懂史实 因此,当辅仁合并于人民大学,正式聘我作国文系教授时,我答应后,经过反复考虑,还是拒绝了 以当时待遇而言,去学校,大致有二百左右薪资,博物馆不过一百左右,为了工作,我最后还是决定不去。 我依稀记得有这么一点认识:教书好,有的是教授,至于试用《实践论》求知方法,运用到搞文物的新工 作,不受洋框框考古学影响,不受本国玩古董字画旧影响,而完全用一种新方法、新态度,来进行文物研 究工作的,在国内同行实在还不多。我由于从各个部门初步得到了些经验,深深相信这么工作是一条崭新 的路。作得好,是可望把做学问的方法,带入一个完全新的发展上去,具有学术革命意义的。 如果方法对,个人成就即或有限,不愁后来无人。 我于是心安理得,继续学习下来了。 我虽那么为工作而设想,给同事印象,却不会怎么好。因为各人学习方法不同,总像我是不安心 工作,终日飘飘荡荡,特别是整日在陈列室,他们无从理解。因为研究员有研究员习惯架子(或贵任 不坐下来研究,却去陈列室转,作一般观众说明,对他们说是不可理解的。所以故宫直到六四年后,除非 什么要人贵宾来参观,高级研究员才出面相陪,平时可从不背为普通观众作说明的。本馆也有这个习气 惟在专题展时稍好些。陈列改上新大楼,情形不同一点。但是有点基本认识并未克服,因此即少有搞陈列 的同志,真正明白从作说明员中,同时还可以学许许多多东西。且由此明白某部分懂得并不深透,再进而 结合文就去印证,去反复印证。所以经过十年八年后,说来说去,永远无从对某一问题的深入。 因此到改陈时,就多是临时抓抓换换,而并非胸有成竹,心中有数! 这是谁的责任?我想领导业务的应负责任。从一系列特种展和新楼陈列展,他本人对文物学了什么? 只有天知道!说我飘飘荡荡不安心工作,到我搞出点点成绩,他又有理由说我是“白专"了。全不想想
记得当时冬天比较冷,午门楼上穿堂风吹动,经常是在零下十度以下,上面是不许烤火的。在上面转 来转去学习为人民服务。是要有较大耐心和持久热情的!我呢,觉得十分自然平常。组织上交给的任务等 于打仗,我就尽可能坚持下去,一直打到底。 事实上,我就在午门楼上和两廊转了十年。一切常识就是那么通过实践学来的。有些问题比较专门, 而且是国内过去研究中的空白点,也还是从实践学来的。比如说,看了过十万绸缎,又结合文献,我当然 懂得就比较落实了。 大致当时从组织上看来,我的工作似太沉闷了点,(或者别的原因)为照顾我情绪,又让我去当时辅 仁大学教三小时散文习作,为廿个学生改卷子。不多久,又给我机会去四川参加土改。这期间,我曾写了 个《我在文学创作上错误思想的检讨》②,可能是由《光明日报》发表,香港曾转载过。土改工作是在内 江县三区产甘蔗出白糖地区,剥削特别严重,蔗农生活多近于农奴。我在总队部专搞 “ 糖房的剥削调查 ” 工作,工作前后约五个月。受到一次终生难忘的深刻教育。本来用意,也有可能希望我就材料写一中或长 篇小说。末后因为时间短,问题多,懂的事还不够全面,无法着手,只好搁下。 回到重庆,总队总结发言时,还曾让我就问题作廿分钟发言。我表示完全拥护党的政策③。 回到北京,因参加过土改,对个人写作思想错误,有深一些认识,在学生中还主动自我批评了一次。 不几天后,又调我参加文物行业的三、五反,约工作一月,更近于 “ 作战 ” 。当时全市似约百二十多家 古董铺,我大约记得前后即检查了八十多家。馆中同事参加这一战役最久的,我是其中之一。这也显明是 组织上有意教育我,有更多实践学习的机会。 工作是十分辛苦的,却十分兴奋愉快。记得和几个公安人员一道,他们搬移东西,我说文物名称、年 代,后来喉咙也嚷哑了。我的综合文物知识比较广泛,也比较踏实,和这次组织上给我的教育机会特别有 关。主席伟大无比著作《实践论》提示求知识的新方法,试用到我本人学习上,得到的初步收获,使我死 心塌地在博物馆作小螺丝钉了。我同时也抱了一点妄想,即从文物出发,来研究劳动人民成就的 “ 劳动 文化史 ” 、 “ 物质文化史 ” ,及以劳动人民成就为主的 “ 新美术史 ” 和 “ 陶 ” 、 “ 瓷 ” 、 “ 丝 ” 、 “ 漆 ” ,及金属工艺等等专题发展史。这些工作,在国内,大都可说还是空白点,不易措手。 但是从实践出发,条件好,是可望逐一搞清楚的。对此后通史编写,也十分有用的。因为若说起 “ 一切 文化成于劳动人民之手 ” ,提法求落实,就得懂史实! 因此,当辅仁合并于人民大学,正式聘我作国文系教授时,我答应后,经过反复考虑,还是拒绝了。 以当时待遇而言,去学校,大致有二百左右薪资,博物馆不过一百左右,为了工作,我最后还是决定不去。 我依稀记得有这么一点认识:教书好,有的是教授,至于试用《实践论》求知方法,运用到搞文物的新工 作,不受洋框框考古学影响,不受本国玩古董字画旧影响,而完全用一种新方法、新态度,来进行文物研 究工作的,在国内同行实在还不多。我由于从各个部门初步得到了些经验,深深相信这么工作是一条崭新 的路。作得好,是可望把做学问的方法,带入一个完全新的发展上去,具有学术革命意义的。 如果方法对,个人成就即或有限,不愁后来无人。 我于是心安理得,继续学习下来了。 我虽那么为工作而设想,给同事印象,却不会怎么好。因为各人学习方法不同,总像我是 “ 不安心 工作,终日飘飘荡荡 ” ,特别是整日在陈列室,他们无从理解。因为研究员有研究员习惯架子(或责任), 不坐下来研究,却去陈列室转,作一般观众说明,对他们说是不可理解的。所以故宫直到六四年后,除非 什么要人贵宾来参观,高级研究员才出面相陪,平时可从不肯为普通观众作说明的。本馆也有这个习气, 惟在专题展时稍好些。陈列改上新大楼,情形不同一点。但是有点基本认识并未克服,因此即少有搞陈列 的同志,真正明白从作说明员中,同时还可以学许许多多东西。且由此明白某部分懂得并不深透,再进而 结合文献去印证,去反复印证。所以经过十年八年后,说来说去,永远无从对某一问题的深入。 因此到改陈时,就多是临时抓抓换换,而并非胸有成竹,心中有数! 这是谁的责任?我想领导业务的应负责任。从一系列特种展和新楼陈列展,他本人对文物学了什么? 只有天知道!说我飘飘荡荡不安心工作,到我搞出点点成绩,他又有理由说我是 “ 白专 ” 了。全不想想
直接领导业务,而对具体文物业务那么无知而不学,是什么?别人一切近于由无到有,却学了那么多,方 法原因又何在?总以为我学习是从个人兴趣出发,一点不明白恰恰不是个人兴趣 正因为那种领导业务方法,不可能使业务知识得到应有的提高,许多同志终于各以不同原因离开了 因此一来,外机关有更好的位置,我也不会离开了。因为我相信我学习的方法若对头,总有一天会得到党 领导认可的,研究人少,我工作责任加重是应当的。博物馆到计划搞通史陈列时,碰到万千种具体问 题,都得具体知识解决,不认真去 它,能解决吗?不可能的!没有一批踏踏实实肯学习的工作同 志,用什么去给观众? 问题杂,一下子搞不好,是必然的。要搞好,还是一个W学习"。所以我继续学下来了。以为我只 是从个人兴趣出发,其实是不明白陈列说明中所磁到问题的多方面性。一个研究员在很多方面万金油 的常识,有时比专家权威还重要得多。 从生活表面看来,我可以说完全完了,垮了"。什么都说不上了。因为如和一般旧日同行比较 不仅过去老友如丁玲,简直如天上人,即茅盾、郑振解、巴金、老舍,都正是赫赫,十分活跃,出国 飞来飞去,当成大宾。当时的我呢,天不亮即出门,在北新桥买个烤白暮暖手,坐电车到天安门时,门还 不开,即坐下来看天空垦月,开了门再进去。晚上回家,有时大雨,即披个破麻袋。我既从来不找他们, 即顶头上司郑振铎也没找过,也无羡幕或自觉委屈处。有三个原因稳住了我,支持了我: 我的生命是党为抢救回来的,我没有自己,余生除了为党做事,什么都不重要 二、我总想念着在政治学院学习经年,每天在一起的那个老炊事员,我觉得向他学习,不声不响干下 去,完全对 、我觉得学习用实践论、矛盾论、辫证唯物论搞文物工作,一切从发展和联系去看问题,许多疑难 问题都可望迎刃而解,许多过去研究中的空白点都可望得出头绪,面对新的历史科学研究领域实宽阔无边 而且一切研究为了应用,即以丝、瓷两部门的古为今用”而言,也就有的是工作可作 所以当时个人生活工作即再困难,也毫无丝毫不快。一面工作,有时一面流泪,只是感到过去写作上 自以为是"犯的错误,愧对党、愧对人民而已,哪里会是因为地位待遇等等问题? 大致是一九五三年,馆中在午门楼上,举行全国文物展"。我自然依旧充满了热情,一面学 面作说明员。展出时间似相当长久,因此明白问题也较多 后来才听说主席在闭馆时曾亲来看过两次。看过后很满意。问陪他的:有些什么人在这里搞研 究?”他们回答:有沈从文 主席说:"这也很好嘛 就是这一句话,我活到现在,即 或血压到了二百三十,心脏一天要痛二小时,还是要想努力学下去,把待完成的《丝绸简史》、《漆工艺 简史》、《陶瓷工艺简史》、《金属加工简史》一一完成。若果这十八年工作上有了错误,降我的级,作 为一个起码工作人员,减我的薪,到三十,至多五十元,在这种情形下,只要我心脏支持得住,手边有工 具书有材料可使用,工作还是可以用极端饱满热忱来完成。而且还深信,这工作是会在不断改正中搞得好 的。为什么?因为我老老实实在午门楼上转了十年,搞调查研究,有些认识是耕新的,唯物的!我应当用 工作来报答主席,报答党。 同样是一九五三年,似九月间,全国文代会第二次大会在怀仁堂举行,我被提名推为出席大会代表 我参加了大会。 到左侧房子接见一部分代表时,主席和总理等接见了我们。由文化部沉部长坯一介绍。主席问过我年 龄后,承他老人家勉励我年纪还不老,再写几年小说吧 我当时除了兴奋感激,眼睛发潮,什么 也没说。为什么?因为我前后写了六十本小说,总不可能全部是毒草,而事实上在"一二八“时,即有 两部短篇不能出版。抗战后,在广西又有三部小说稿被扣,不许印行。其中一部《长河》,被删改了许多 才发还,后来才印行。二短篇集被毁去。解放后,得书店通知④,全部作品并纸版皆去。时《福尔摩斯 侦探案》、《封神演义》、《啼笑姻缘》还大量印行,老舍、巴金、茅盾等作品更不必说了
直接领导业务,而对具体文物业务那么无知而不学,是什么?别人一切近于由无到有,却学了那么多,方 法原因又何在?总以为我学习是从个人兴趣出发,一点不明白恰恰不是个人兴趣。 正因为那种领导业务方法,不可能使业务知识得到应有的提高,许多同志终于各以不同原因离开了。 因此一来,外机关有更好的位置,我也不会离开了。因为我相信我学习的方法若对头,总有一天会得到党 领导认可的,研究人少,我工作责任加重是应当的。 博物馆到计划搞通史陈列时,碰到万千种具体问 题,都得具体知识解决,不认真去一一学懂它,能解决吗?不可能的!没有一批踏踏实实肯学习的工作同 志,用什么去给观众? 问题杂,一下子搞不好,是必然的。要搞好,还是一个 “ 学习 ” 。所以我继续学下来了。以为我只 是从个人兴趣出发,其实是不明白陈列说明中所碰到问题的多方面性。一个研究员在很多方面 “ 万金油 ” 的常识,有时比专家权威还重要得多。 从生活表面看来,我可以说 “ 完全完了,垮了 ” 。什么都说不上了。因为如和一般旧日同行比较, 不仅过去老友如丁玲,简直如天上人,即茅盾、郑振铎、巴金、老舍,都正是赫赫烜烜,十分活跃,出国 飞来飞去,当成大宾。当时的我呢,天不亮即出门,在北新桥买个烤白薯暖手,坐电车到天安门时,门还 不开,即坐下来看天空星月,开了门再进去。晚上回家,有时大雨,即披个破麻袋。我既从来不找他们, 即顶头上司郑振铎也没找过,也无羡慕或自觉委屈处。有三个原因稳住了我,支持了我: 一、我的生命是党为抢救回来的,我没有自己,余生除了为党做事,什么都不重要。 二、我总想念着在政治学院学习经年,每天在一起的那个老炊事员,我觉得向他学习,不声不响干下 去,完全对。 三、我觉得学习用实践论、矛盾论、辩证唯物论搞文物工作,一切从发展和联系去看问题,许多疑难 问题都可望迎刃而解,许多过去研究中的空白点都可望得出头绪,面对新的历史科学研究领域实宽阔无边。 而且一切研究为了应用,即以丝、瓷两部门的 “ 古为今用 ” 而言,也就有的是工作可作。 所以当时个人生活工作即再困难,也毫无丝毫不快。一面工作,有时一面流泪,只是感到过去写作上 “ 自以为是 ” 犯的错误,愧对党、愧对人民而已,哪里会是因为地位待遇等等问题? 大致是一九五三年,馆中在午门楼上,举行 “ 全国文物展 ” 。我自然依旧充满了热情,一面学,一 面作说明员。展出时间似相当长久,因此明白问题也较多。 后来才听说主席在闭馆时曾亲来看过两次。看过后很满意。问陪他的: “ 有些什么人在这里搞研 究? ” 他们回答: “ 有沈从文 ……” 主席说: “ 这也很好嘛 ……” 就是这一句话,我活到现在,即 或血压到了二百三十,心脏一天要痛二小时,还是要想努力学下去,把待完成的《丝绸简史》、《漆工艺 简史》、《陶瓷工艺简史》、《金属加工简史》一一完成。若果这十八年工作上有了错误,降我的级,作 为一个起码工作人员,减我的薪,到三十,至多五十元,在这种情形下,只要我心脏支持得住,手边有工 具书有材料可使用,工作还是可以用极端饱满热忱来完成。而且还深信,这工作是会在不断改正中搞得好 的。为什么?因为我老老实实在午门楼上转了十年,搞调查研究,有些认识是崭新的,唯物的!我应当用 工作来报答主席,报答党。 同样是一九五三年,似九月间,全国文代会第二次大会在怀仁堂举行,我被提名推为出席大会代表。 我参加了大会。 到左侧房子接见一部分代表时,主席和总理等接见了我们。由文化部沉部长逐一介绍。主席问过我年 龄后,承他老人家勉励我 “ 年纪还不老,再写几年小说吧 ……” 我当时除了兴奋感激,眼睛发潮,什么 也没说。为什么?因为我前后写了六十本小说,总不可能全部是毒草,而事实上在 “ 一二八 ” 时,即有 两部短篇不能出版。抗战后,在广西又有三部小说稿被扣,不许印行。其中一部《长河》,被删改了许多 才发还,后来才印行。二短篇集被毁去。解放后,得书店通知④,全部作品并纸版皆毁去。时《福尔摩斯 侦探案》、《封神演义》、《啼笑姻缘》还大量印行,老舍、巴金、茅盾等作品更不必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