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现代史》《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 成果》《毛泽东思想》精品专题课后练习【5】(含答案考点 及解析) 班级 姓名: 分数: 11958年6月毛泽东批示:“超过英国,不是十五年,也不是七年,只需要两到三年,两年 是可能的。这里主要是钢,59年达要到2500万吨,我们钢的产量要超过英国。”对毛泽东的 这一批示解读有误的是() A.中国当时特别注重发展钢铁工业 B.此时毛泽东在经济建设上急躁冒进 C.该批示可用于研究“大跃进”运动 D.折射出当时英国工业实力严重下滑 【谷案】D 【考点】高中历史知识点》现代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 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二十世纪五、六十 年代的英国,正是恢复时期,D的说法与史实不符,选D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大 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20年代,西方各国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恢复过来,各个主要工业国家的工业 生产总值都达到或超过一战前水平的15倍。一些欧美经济学家称资本主义已消灭了贫困, 空前的繁荣让他们充满信心。美国作为西方世界的代表,一度曾被人们看作“繁荣”、“发展”、 “强大〃的典型,华盛顿宣称繁荣将永驻人间 几乎在同一时期,在东方一个国度,也正在诞生奇迹,从1917年十月革命开始,这个占世 界陆地总面积近五分之一的国家,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以令人 难以置信的速度,走完了欧美国家通常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业化路程…莫 斯科一时成为红色麦加,受世人膜拜。一—摘编自《美苏交锋》 材料二在这个不幸的年代,我们要制定出一些计划来,把希望重新寄托在那些压在金字塔底 层。被人遗忘了的人身上…众国的人民并未气馁,困难中他们要求的是有领导的纪律和方 向。他们已经选择我来作为他们实现遗忘的工具,…我坚信,在当前的危机时期,你们也会 再一次对领导表示支持。一一罗斯福在竞选总统的首次演讲 材料三: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斯大林就认为,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 我的工业化资金只能靠我自己内部来积累,那主要当然要来自于农业…….斯大林在苏联工业化 时,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缴纳直接税和间接税 还要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价格剪刀差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集体化使大规 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 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 摘编自(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
高中历史知识点《现代史》《20 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 成果》《毛泽东思想》精品专题课后练习【5】(含答案考点 及解析)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1.1958 年 6 月毛泽东批示:“超过英国,不是十五年,也不是七年,只需要两到三年,两年 是可能的。这里主要是钢,59 年达要到 2500 万吨,我们钢的产量要超过英国。”对毛泽东的 这一批示解读有误的是( ) A.中国当时特别注重发展钢铁工业 B.此时毛泽东在经济建设上急躁冒进 C.该批示可用于研究“大跃进”运动 D.折射出当时英国工业实力严重下滑 【答案】D 【考点】高中历史知识点》现代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 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二十世纪五、六十 年代的英国,正是恢复时期,D 的说法与史实不符,选 D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大 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 世纪 20 年代,西方各国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恢复过来,各个主要工业国家的工业 生产总值都达到或超过一战前水平的 1.5 倍。一些欧美经济学家称资本主义已消灭了贫困, 空前的繁荣让他们充满信心。美国作为西方世界的代表,一度曾被人们看作“繁荣”、“发展”、 “强大”的典型,华盛顿宣称繁荣将永驻人间。 几乎在同一时期,在东方一个国度,也正在诞生奇迹,从 1917 年十月革命开始,这个占世 界陆地总面积近五分之一的国家,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以令人 难以置信的速度,走完了欧美国家通常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业化路程……莫 斯科一时成为红色麦加,受世人膜拜。 —— 摘编自《美苏交锋》 材料二 在这个不幸的年代,我们要制定出一些计划来,把希望重新寄托在那些压在金字塔底 层。被人遗忘了的人身上……合众国的人民并未气馁,困难中他们要求的是有领导的纪律和方 向。他们已经选择我来作为他们实现遗忘的工具,……我坚信,在当前的危机时期,你们也会 再一次对领导表示支持。 ——罗斯福在竞选总统的首次演讲 材料三:1928 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斯大林就认为,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 我的工业化资金只能靠我自己内部来积累,那主要当然要来自于农业……斯大林在苏联工业化 时,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缴纳直接税和间接税, 还要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价格剪刀差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集体化使大规 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 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 品。 ——摘编自(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和苏联成为世界共同关注的主要 原因分别是什么?(5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总统认识到30年代的美国出现了哪些严重问题? (3分) (3)材料三中,苏联在30年代实施什么农业政策?怎样理解“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这 对苏联国民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10分) (4)罗斯福和斯大林的农业政策及其实施效果给我们什么启示?(2分) 【答案】(1)美国:20年代经济的高度荣,成为资本主义学习的样本;30年代罗斯福新政成 功地摆脱了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国家改革提供了一种新模式。(2分)苏联:20年代:十月革 命的成功,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权;30年代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资本主义经 济危机的背景下,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成为工业强国(3分) (2)佛政府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产生了严重的后果;严重的经济危机使工农业生产遑破坏,人 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社会矛盾尖锐;救济的对象应是底层人民,而不是大银行、大企业、大农 业。(3分) (3)政策:实行农业集体化,计划经济;实行高积累。(2分) 理解:以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来为工业提供粮食、资金和原料。(2分) 影响:短期内使苏联工业特别是重工业飞速发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但农民 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形成了盒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 合理的经济结构,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6分) (4)农业政策的调整要根据实际国情,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要符合生产力发展 的水平;要注重民生,协调积累和消费的关系。(2分 【考点】高中历史知识点》现代史》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 经济政策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注意材料中的时间,主要是从美国和苏联在这一时期的经济的发展和体 制的确立等角度进行分析。第(2)问,需要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概括,主要是从30年代美国的经 济危机和尖锐的社会矛盾等角度进行分析。第(3)问中的后两问,要认真分析材料,认清斯大 林所说的“我的工业化资金只能靠我自己内部来积累,那主要当然要来自于农业这句话的含意就 可以理解“殖民地的意思了。而影响可结合所学知识论证。第(4)问,要根据前三问的认识, 对两个政策对比分析 考点:罗斯福新政与斯大林体制 点评:罗斯福新政是罗斯福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核心是对经 济的干预和调节,目的在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在新政中,率先建立和恢复银行信贷体系,恢复 人们对银行的信心,从而为其他各项工作的进行奠定了基础。调整工业生产,调节农业生产,建 立社会保障措施等一系列的措施的实行恢复了经济的运行。斯大林体制是1936年建立起来的高 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片面的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国民经济比例 严重的失调,忽视了商品货币关系,单纯的依靠国家的行政性指令,越来越僵化,最终导致了苏 联的解体 3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和苏联成为世界共同关注的主要 原因分别是什么?(5 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总统认识到 30 年代的美国出现了哪些严重问题? (3 分) (3)材料三中,苏联在 30 年代实施什么农业政策?怎样理解“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这 对苏联国民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10 分) (4)罗斯福和斯大林的农业政策及其实施效果给我们什么启示?(2 分) 【答案】(1)美国:20 年代经济的高度繁荣,成为资本主义学习的样本;30 年代罗斯福新政成 功地摆脱了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国家改革提供了一种新模式。(2 分)苏联:20 年代:十月革 命的成功,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权;30 年代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资本主义经 济危机的背景下,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成为工业强国(3 分) (2)佛政府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产生了严重的后果;严重的经济危机使工农业生产遭破坏,人 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社会矛盾尖锐;救济的对象应是底层人民,而不是大银行、大企业、大农 业。(3 分) (3)政 策:实行农业集体化,计划经济;实行高积累。(2 分) 理 解:以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来为工业提供粮食、资金和原料。(2 分) 影 响:短期内使苏联工业特别是重工业飞速发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但农民 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 合理的经济结构,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6 分) (4)农业政策的调整要根据实际国情,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要符合生产力发展 的水平;要注重民生,协调积累和消费的关系。(2 分 【考点】高中历史知识点》现代史》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 经济政策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注意材料中的时间,主要是从美国和苏联在这一时期的经济的发展和体 制的确立等角度进行分析。第(2)问,需要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概括,主要是从 30 年代美国的经 济危机和尖锐的社会矛盾等角度进行分析。第(3)问中的后两问,要认真分析材料,认清斯大 林所说的“我的工业化资金只能靠我自己内部来积累,那主要当然要来自于农业”这句话的含意就 可以理解“殖民地”的意思了。而影响可结合所学知识论证。第(4)问,要根据前三问的认识, 对两个政策对比分析。 考点:罗斯福新政与斯大林体制 点评:罗斯福新政是罗斯福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核心是对经 济的干预和调节,目的在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在新政中,率先建立和恢复银行信贷体系,恢复 人们对银行的信心,从而为其他各项工作的进行奠定了基础。调整工业生产,调节农业生产,建 立社会保障措施等一系列的措施的实行恢复了经济的运行。斯大林体制是 1936 年建立起来的高 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片面的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国民经济比例 严重的失调,忽视了商品货币关系,单纯的依靠国家的行政性指令,越来越僵化,最终导致了苏 联的解体。 3.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中共八大的召开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答案】B 【考点】高中历史知识点》现代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 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析】 试题分析: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从而实现了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因此选B. 考点:新中国经济 点评:社会主义改造实质是一场生产关系的变革,是将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从 而使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促使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美苏“冷战”的两极世界格局瓦解的标志是() A.阿富汗战争的爆发 B.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 C.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D.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谷案】D 【考点】高中历史知识点》现代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的瓦解和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解析】 试题分析: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在欧洲形成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在全球形成资 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的格局。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东欧剧变和苏联解 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瓦解。故选D 考点: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点评: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历程:①二战后初期(五十年代):美苏势均力敌、冷战- 两极格局; ②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欧联合、日本崛起、第三世界兴起、中国振兴一一多极化趋势出现; ③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欧日饿中力量增强一—两极格局结束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多 极化趋势加强。 5.1971年3月15日,美国国务院宣布取消对于使用美国护照去中国旅游的一切限制:4月 14日,尼克松宣布结束已存在20年的禁止美中贸易的法令。这些政策变化表明美国() A.积极传递与中国接近的信息 B.切实推进与中国的新型区域合作 C.彻底改变了敌视中国的政策 D.落实《中美联合公报》的原则 【答案】A 【考点】高中历史知识点》现代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美国取消限制和禁令,体现出对 中国和好的态度,为之后尼克松访问中国,中美关系改善作了铺垫,A项正确,C项表达不准确
C.中共八大的召开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答案】B 【考点】高中历史知识点》现代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 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析】 试题分析: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从而实现了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因此选 B. 考点:新中国经济 点评:社会主义改造实质是一场生产关系的变革,是将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从 而使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促使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美苏“冷战”的两极世界格局瓦解的标志是( ) A.阿富汗战争的爆发 B.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 C.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D.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答案】D 【考点】高中历史知识点》现代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的瓦解和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解析】 试题分析: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在欧洲形成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在全球形成资 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的格局。20 世纪 80 年代末至 90 年代初,东欧剧变和苏联解 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瓦解。故选 D。 考点: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点评: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历程:①二战后初期(五十年代):美苏势均力敌、冷战—— 两极格局; ②20 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欧联合、日本崛起、第三世界兴起、中国振兴——多极化趋势出现; ③20 世纪 90 年代:苏联解体,欧日俄中力量增强——两极格局结束,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多 极化趋势加强。 5.1971 年 3 月 15 日,美国国务院宣布取消对于使用美国护照去中国旅游的一切限制;4 月 14 日,尼克松宣布结束已存在 20 年的禁止美中贸易的法令。这些政策变化表明美国( ) A.积极传递与中国接近的信息 B.切实推进与中国的新型区域合作 C.彻底改变了敌视中国的政策 D.落实《中美联合公报》的原则 【答案】A 【考点】高中历史知识点》现代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美国取消限制和禁令,体现出对 中国和好的态度,为之后尼克松访问中国,中美关系改善作了铺垫,A 项正确,C 项表达不准确
改革开放后,中国积极开展新型区域合作,B项错误。《中美联合公报》是1972年尼克松访问 中国时签订的,D项错误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中美关系正常化 6下图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某一重大改革中的宣传画(图中文字为: Work Pays America)。 它反映了政府 PAYS -AMERICA. A.大规模直接救济 B.确保企业的公平竞争 C.减耕减产补贴农业 兴办基础公共工程 【答案】D 【考点】高中历史知识点》现代史》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罗斯福新政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 Work Pays America"即美国的工 作报酬,联系新政推行“以工代赈”,建立专门政府机构,兴办工程,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 稳定社会秩序。因此选D。ABC都与就业没有直接的关系。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内容 7.1956年4月毛泽东说:“据说一直到第十九次代表大会那个时候,苏联粮食的产量还没有 达到沙皇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如果真是这样,集体化机械化的优越性在哪里?社会主义制度 比沙皇制度好又怎么说呢?〃毛泽东认为苏联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是 A.国情认识模糊,经济决策失误 B.经济比例失调,制度优越难显 C.农业技术薄弱,发展动力不足 D.建设经验缺乏,经济体制落后 【谷案】B 【考点】高中历史知识点》现代史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1956年毛泽东说:“据说一直到第十九次代表大会那个时候,苏联粮 食的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如果真是这样,集体化机械化的优越性在哪里?社 会主义制度比沙皇制度好又怎么说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认为苏联经济发展存在的间 题是经济比例失调,制度优越难显,因此选D。ABC都不符合材料及知识,排除 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弊端 8苏联史学家在纪念十月革命40周年时出版了《伟大十月和东方各国人民》一书其中心思 想是“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真正具有包罗一切的普遍影响”“对一切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给予 了决定性的影响”“具有如此普遍的全世界范围的国际意义"。书中思想()
改革开放后,中国积极开展新型区域合作,B 项错误。《中美联合公报》是 1972 年尼克松访问 中国时签订的,D 项错误。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中美关系正常化 6.下图是 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某一重大改革中的宣传画(图中文字为:Work Pays America)。 它反映了政府 A.大规模直接救济 B.确保企业的公平竞争 C.减耕减产补贴农业 D.兴办基础公共工程 【答案】D 【考点】高中历史知识点》现代史》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罗斯福新政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Work Pays America””即美国的工 作报酬,联系新政推行“以工代赈”,建立专门政府机构,兴办工程,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 稳定社会秩序。因此选 D。ABC 都与就业没有直接的关系。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内容 7.1956 年 4 月毛泽东说:“据说一直到第十九次代表大会那个时候,苏联粮食的产量还没有 达到沙皇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如果真是这样,集体化机械化的优越性在哪里?社会主义制度 比沙皇制度好又怎么说呢?”毛泽东认为苏联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是 A.国情认识模糊,经济决策失误 B.经济比例失调,制度优越难显 C.农业技术薄弱,发展动力不足 D.建设经验缺乏,经济体制落后 【答案】B 【考点】高中历史知识点》现代史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1956 年毛泽东说:“据说一直到第十九次代表大会那个时候,苏联粮 食的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如果真是这样,集体化机械化的优越性在哪里?社 会主义制度比沙皇制度好又怎么说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认为苏联经济发展存在的问 题是经济比例失调,制度优越难显,因此选 D。ABC 都不符合材料及知识,排除。 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弊端 8.苏联史学家在纪念十月革命 40 周年时出版了《伟大十月和东方各国人民》一书,其中心思 想是“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真正具有包罗一切的普遍影响”,“对一切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给予 了决定性的影响”,“具有如此普遍的全世界范围的国际意义”。书中思想( )
A.客观地评估了十月革命的地位 B.客观强调了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 C.有利于增进社会主义国家团结 D.不切实际地夸大了十月革命的影响 【谷案】D 【考点】高中历史知识点》现代史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十月革命,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十月革命具有重大国际 影响,但说它对“一切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给予了“决定性的影响是不切合实际的所以D项是对材 料的正确认识。A、B项错在“客观”,C项与材料信息没有多大关系。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重商主义学派认为: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取金银,金银即货币是财富的惟 一形态;货币的多寡为衡量富裕程度的标准。¨财富的源泉只能是流通,只有靠流通领域 才能使社会财富不断增加。国内商业不能增加国家的货币量,只有对外贸易才是国家富裕的 根本途径。·封建割据的国家是妨碍商业资本的充分发展的。要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国 家应采取各种干预经济的措施,以增强中央集权国家的实力。 材料二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为,国家财富的增长是以国民的普遍富裕为基础的,富裕 对于国家来讲,就是国民财富的不断增长,劳动者掌握的财富越大,国富,即生活必需品和 便利品就会被越多的生产出来,国家的财富也就不断的扩大。如果劳动者生活维持费用不足 是社会停滞不进的征候,而劳动者处于饥饿状态,就是社会处于急速退步的表现。他还以为, 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必须遵循经济的自由原则。为此他提出“任其自由,广其竞争的原则。 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一一据《国富论》(1776年出版) (1)材料一、二中对“国富”的认识有何不同?亚当斯密理论的提出有何意义? 材料三现在我们所需要的,不是勒紧裤带过日子,而是一种发展扩张、积极活跃的精神状态 要多干一些实事,多买一些东西,多制造一些商品。·我们可以看一看极端的情形,假设 我们大家把收入全部储蓄起来,完全停止花费,毫无疑问,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失去工作,而 且不久我们也不会再有收入以供花费。那时就不会有任何一个人得以增加一便士的财富,最 终我们全部都得饿死。这种慘烈的后果无疑是我们应得的报应,谁叫我们彼此拒绝购买、拒 绝互助呢一一事实上我们大家正是依靠这些才得以生存的啊!就全国范围来说:我同样希望 能看到一些宏大的计划付诸实施。几天前我曾在报上看到一则建议,说要开辟一条新路 条宽阔的公路这类想法是非常正确的。·如此巨大的工程需不需要人手呢?那当然不 用说了,肯定需要!现在人们靠救济津贴来度日,无事可做,生活郁闷,是不是让他们继续 处于这样的境地就好些呢?当然不是 凯恩斯(1931年) (2)依据材料三概括凯恩斯的基本主张。为什么说这些主张是缓解经济危机的良方? (3)三则材料中蕴含的经济思想分别反映了经济发展的什么特征? 【谷案】 (1)不同:“国富"标准:材料一,货币的多寡;材料二,国民的普遍富裕
A.客观地评估了十月革命的地位 B.客观强调了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 C.有利于增进社会主义国家团结 D.不切实际地夸大了十月革命的影响 【答案】D 【考点】高中历史知识点》现代史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十月革命,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十月革命具有重大国际 影响,但说它对“一切”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给予了“决定性”的影响是不切合实际的,所以 D 项是对材 料的正确认识。A、B 项错在“客观”,C 项与材料信息没有多大关系。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重商主义学派认为: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取金银,金银即货币是财富的惟 一形态;货币的多寡为衡量富裕程度的标准。┅┅财富的源泉只能是流通,只有靠流通领域 才能使社会财富不断增加。国内商业不能增加国家的货币量,只有对外贸易才是国家富裕的 根本途径。┅┅封建割据的国家是妨碍商业资本的充分发展的。要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国 家应采取各种干预经济的措施,以增强中央集权国家的实力。 材料二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为,国家财富的增长是以国民的普遍富裕为基础的,富裕 对于国家来讲,就是国民财富的不断增长,劳动者掌握的财富越大,国富,即生活必需品和 便利品就会被越多的生产出来,国家的财富也就不断的扩大。如果劳动者生活维持费用不足, 是社会停滞不进的征候,而劳动者处于饥饿状态,就是社会处于急速退步的表现。他还以为, 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必须遵循经济的自由原则。为此他提出“任其自由,广其竞争”的原则。 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据《国富论》(1776 年出版) (1)材料一、二中对“国富”的认识有何不同?亚当·斯密理论的提出有何意义? 材料三 现在我们所需要的,不是勒紧裤带过日子,而是一种发展扩张、积极活跃的精神状态, 要多干一些实事,多买一些东西,多制造一些商品。┅┅我们可以看一看极端的情形,假设 我们大家把收入全部储蓄起来,完全停止花费,毫无疑问,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失去工作,而 且不久我们也不会再有收入以供花费。那时就不会有任何一个人得以增加一便士的财富,最 终我们全部都得饿死。这种惨烈的后果无疑是我们应得的报应,谁叫我们彼此拒绝购买、拒 绝互助呢——事实上我们大家正是依靠这些才得以生存的啊!就全国范围来说:我同样希望 能看到一些宏大的计划付诸实施。几天前我曾在报上看到一则建议,说要开辟一条新路、一 条宽阔的公路┅┅这类想法是非常正确的。┅┅如此巨大的工程需不需要人手呢?那当然不 用说了,肯定需要!现在人们靠救济津贴来度日,无事可做,生活郁闷,是不是让他们继续 处于这样的境地就好些呢?当然不是 ——凯恩斯(1931 年) (2)依据材料三概括凯恩斯的基本主张。为什么说这些主张是缓解经济危机的良方? (3)三则材料中蕴含的经济思想分别反映了经济发展的什么特征? 【答案】 (1)不同:“国富”标准:材料一,货币的多寡;材料二,国民的普遍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