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痰证 系由痰浊内停,肝风内动,肝风夹痰上壅,形成风痰内盛之 证。治宜化痰息风。风痰证有偏寒偏热不同,用药又有区别: 风痰偏寒者以舌质淡苔白腻为主要见症,常用白附子、天南 星、半夏、皂荚、菖蒲、远志、生姜汁等温燥化痰息风药: 风痰偏热者,以舌质红,苔黄腻为主要见症,常用天竺黄、 竹沥、胆南星、猴枣、礞石及牛黄等清热化痰药,同时均须配伍 天麻、钩藤、僵蚕、全蝎、蜈蚣等平肝息风药,以增强药效。 根据病因不同,若素体阳虚,阴寒内盛者,可配川鸟、附子 以温阳散寒;若肝郁化火,邪热内盛者,可配黄芩、栀子、大黄、 龙胆草等以清肝泄火
系由痰浊内停,肝风内动,肝风夹痰上壅,形成风痰内盛之 证。治宜化痰息风。风痰证有偏寒偏热不同,用药又有区别: 风痰偏寒者以舌质淡苔白腻为主要见症,常用白附子、天南 星、半夏、皂荚、菖蒲、远志、生姜汁等温燥化痰息风药; 风痰偏热者,以舌质红,苔黄腻为主要见症,常用天竺黄、 竹沥、胆南星、猴枣、礞石及牛黄等清热化痰药,同时均须配伍 天麻、钩藤、僵蚕、全蝎、蜈蚣等平肝息风药,以增强药效。 根据病因不同,若素体阳虚,阴寒内盛者,可配川乌、附子 以温阳散寒;若肝郁化火,邪热内盛者,可配黄芩、栀子、大黄、 龙胆草等以清肝泄火。 风痰证
根据药性、功能及临床应用的不同, 化痰止咳平喘药可分为温化寒痰药、清 化热痰药及止咳平喘药三类
根据药性、功能及临床应用的不同, 化痰止咳平喘药可分为温化寒痰药、清 化热痰药及止咳平喘药三类
【使用注意】 治病求因,审因论治,若外感喘咳者,当配宣肺解表药。 若肺热火郁者,当配清肺降火药。 若寒邪郁肺者,当配温肺散寒药。 若燥热伤肺者,当配养阴润肺药。 若阴虚火旺者,当配滋阴降火药。 若肺肾双虚,摄纳无权虚喘者,当配温补肺肾,纳气平 喘药
治病求因,审因论治,若外感喘咳者,当配宣肺解表药。 若肺热火郁者,当配清肺降火药。 若寒邪郁肺者,当配温肺散寒药。 若燥热伤肺者,当配养阴润肺药。 若阴虚火旺者,当配滋阴降火药。 若肺肾双虚,摄纳无权虚喘者,当配温补肺肾,纳气平 喘药。 【使用注意】
【使用注意】 ■寒痰湿痰可温可燥,热痰燥痰可清可润。 ■中风眩晕,癫痫惊厥,风痰致病者,当配平肝息风药。 服 痰阻气滞,瘰疬瘿瘤、梅核气者,又当配行气开郁,软坚 散结药。痰聚则气滞,气顺则痰消, 故化痰药常配理气药, 以调畅气机,气机通畅则痰饮易消,这就是“善治痰者,不 治痰而治气”的道理。 圆有咳血者,不宜用躁烈法痰药,以防引起大量咯血。麻疹 初起咳嗽者,忌用温燥及收涩止咳药,以免影响麻疹透发
寒痰湿痰可温可燥,热痰燥痰可清可润。 中风眩晕,癫痫惊厥,风痰致病者,当配平肝息风药。 痰阻气滞,瘰疬瘿瘤、梅核气者,又当配行气开郁,软坚 散结药。痰聚则气滞,气顺则痰消,故化痰药常配理气药, 以调畅气机,气机通畅则痰饮易消,这就是“善治痰者,不 治痰而治气”的道理。 有咳血者,不宜用躁烈祛痰药,以防引起大量咯血。麻疹 初起咳嗽者,忌用温燥及收涩止咳药,以免影响麻疹透发。 【使用注意】
第一节 温化寒痰药 温燥类化痰药,药性多辛温燥烈,多具有温肺化饮,祛 寒化痰及燥湿化痰的作用。主要用治寒痰停饮犯肺,咳嗽气 喘,口鼻气冷,吐痰清稀,或湿痰犯肺,咳嗽痰多,色白成 块,舌苔白腻者,以及痰饮流窜经络关节,形成的阴疽流注, 瘰疬痰核,或痰迷清窍所致癫痫惊厥及中风痰迷等证。 临床常用的药物有半夏、天南星(胆南星)、白附子、白 芥子、皂荚(皂角刺、皂角子)、桔梗、旋覆花(金沸草)、白 前等
温燥类化痰药,药性多辛温燥烈,多具有温肺化饮,祛 寒化痰及燥湿化痰的作用。主要用治寒痰停饮犯肺,咳嗽气 喘,口鼻气冷,吐痰清稀,或湿痰犯肺,咳嗽痰多,色白成 块,舌苔白腻者,以及痰饮流窜经络关节,形成的阴疽流注, 瘰疬痰核,或痰迷清窍所致癫痫惊厥及中风痰迷等证。 临床常用的药物有半夏、天南星(胆南星)、白附子、白 芥子、皂荚(皂角刺、皂角子)、桔梗、旋覆花(金沸草)、白 前等。 第一节 温化寒痰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