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学案 自学·预习区 自知常识梳理基础 N走近作者 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又封舒国公,故又称“舒 王”。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熙宁变法的领导者。列 宁称他是“中国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出身于下层官僚家庭,庆历二年(中进士,任签书淮南判官,后历任鄞县(今属浙 江宁波)知县、舒州(今安徽潜山)通判。至和元年O回京,任群牧判官。两年后知常州。后改任 江东提点刑狱。嘉祐四年O被召回京,不久伴北使返回辽国,归来后历任三司度支判官、知制 诰。神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二年(),任参知政事,在宋神宗支持下开始推行新 法,次年拜相。这次变法试图改革财政政策、官僚机构、科举制度等,以改变国家“积贫积 弱”的面貌。改革遭到反对者的攻击,王安石于熙宁七年(罢相,次年复相位,熙宁九年0再 次罢相。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潜心于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元祐元年O,以司马光为首的 旧党重新执政,废除新法的大部分措施,王安石在抑郁中逝世, 王安石一生怀有极大的政治抱负,他领导的熙宁变法虽然以失败告终,却是宋代历史上 意义深远的一次改革。作为一位政治家,他视文章为“治教政令”(《与祖择之书》),但将文 辞喻为“刻镂绘画”,认为文章当“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上人书》),可见他 并不排斥文章具有文学性。其散文创作的主要成就在议论文上,文章思想深刻,常含有与众 不同的见解,逻辑性很强。风格简劲拗折,不枝不蔓。其诗多用典故,晩年作品尤臻佳境, 世称“荆公体”。有《临川先生文集》。 文史知识 古人称呼 O古代士大夫除姓名外,还有字、号、斋号、谥号等,当古人行文中对以上几项谦称时, 一般说来,先称官名,次地名,后称姓名、字号。若先称字,再姓名,往往表敬。《游褒禅山 记》中“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是按地名、姓名、字排列称呼的。 O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名字,往往只做“某”,或在“某”前冠姓,以后誊写时才将
《游褒禅山记》学案 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又封舒国公,故又称“舒 王”。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熙宁变法的领导者。列 宁称他是“中国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出身于下层官僚家庭,庆历二年()中进士,任签书淮南判官,后历任鄞县(今属浙 江宁波)知县、舒州(今安徽潜山)通判。至和元年()回京,任群牧判官。两年后知常州。后改任 江东提点刑狱。嘉祐四年()被召回京,不久伴北使返回辽国,归来后历任三司度支判官、知制 诰。神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二年(),任参知政事,在宋神宗支持下开始推行新 法,次年拜相。这次变法试图改革财政政策、官僚机构、科举制度等,以改变国家“积贫积 弱”的面貌。改革遭到反对者的攻击,王安石于熙宁七年()罢相,次年复相位,熙宁九年()再 次罢相。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潜心于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元祐元年(),以司马光为首的 旧党重新执政,废除新法的大部分措施,王安石在抑郁中逝世。 王安石一生怀有极大的政治抱负,他领导的熙宁变法虽然以失败告终,却是宋代历史上 意义深远的一次改革。作为一位政治家,他视文章为“治教政令”(《与祖择之书》),但将文 辞喻为“刻镂绘画”,认为文章当“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上人书》),可见他 并不排斥文章具有文学性。其散文创作的主要成就在议论文上,文章思想深刻,常含有与众 不同的见解,逻辑性很强。风格简劲拗折,不枝不蔓。其诗多用典故,晚年作品尤臻佳境, 世称“荆公体”。有《临川先生文集》。 .古人称呼 ()古代士大夫除姓名外,还有字、号、斋号、谥号等,当古人行文中对以上几项谦称时, 一般说来,先称官名,次地名,后称姓名、字号。若先称字,再姓名,往往表敬。《游褒禅山 记》中“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是按地名、姓名、字排列称呼的。 ()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名字,往往只做“某”,或在“某”前冠姓,以后誊写时才将
姓名写出。根据书稿编写的文集,也常保留“某”的字样。如《游褒禅山记》结尾:“至和 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褒禅山 褒禅山,旧名华山,在安徽含山城北千米,风景秀美。“文革”前的寺院(即文中记述的 慧空禅院)建筑宏伟。距院约米,半山腰还有大小两塔。可惜在“文革”中,寺院被拆除,两 塔被炸毁,现仅两洞尚存。前洞泂口左侧有一泉,泉水从石缝中流出,即使洞外干涸,这里 仍流水潺潺,洞口石壁有题刻诗文,但大多已风化难识。后洞黑黝黝的,窄处仅能容一人通 过,宽处如大殿,究竟后洞有多深?通向何处?不但王安石时的“好游者不能穷”,至今也 未有人走到底。 题目解说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在宋仁宗至和元年O任舒州(今安徽潜山)通判时写的一篇叙议结 合的游记。那时舒州很是荒僻,人民生活十分穷困,王安石到任又逢旱灾,他怀着济世理想 来任地方官,这时正是他以改革精神从事地方官的实践时期。所以此时所写的许多“记”文, 大多表达了他的理想和探求,富有哲理的思辨色彩,《游褒禅山记》亦是如此。它不是一般的 游记,而是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通过记游来言志。作者和 四位友人一起游华山,进入一个深远幽暗的山洞,当看到的景物越来越奇异之际,伙伴中有 人疲倦了想出洞,说:“不出洞,火把就要熄灭了!”出来后才感到后悔,于是一起责怪 那个想出来的人,作者自己也感到后悔。这本是一件小事,而王安石自己却有了一番感想 作者认为,“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必须“尽吾志”以赴之,始能于己无悔, 不为人讥。这虽然是在说游山,实际上是以游山作比喻,说明无论研求高深的学问,还是创 建宏伟的事业,都必须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坚持完成自己的意志。这样做了,即使不成功,也 可以免于后悔,免于受讥 王安石自己也是一个具有坚强毅力的人,他在宋神宗时任宰相,认清了“变法”于国家 有利,就决心推行新法。尽管守旧派强烈反对,他也毫不动摇,仍然坚持自己的主张。此文 足以反映王安石那种百折不回、勇于进取的改革家的思想作风。 基础梳理 读准字音 褒禅山(a) O褒之庐冢(69 O有穴窈然(a) O则或咎其欲出者(u O奇伟瑰怪(gn 0无物以相之(ag) O长乐王回深父(u) 解释下列多义词的意思
姓名写出。根据书稿编写的文集,也常保留“某”的字样。如《游褒禅山记》结尾:“至和 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褒禅山 褒禅山,旧名华山,在安徽含山城北千米,风景秀美。“文革”前的寺院(即文中记述的 慧空禅院)建筑宏伟。距院约米,半山腰还有大小两塔。可惜在“文革”中,寺院被拆除,两 塔被炸毁,现仅两洞尚存。前洞洞口左侧有一泉,泉水从石缝中流出,即使洞外干涸,这里 仍流水潺潺,洞口石壁有题刻诗文,但大多已风化难识。后洞黑黝黝的,窄处仅能容一人通 过,宽处如大殿,究竟后洞有多深?通向何处?不但王安石时的“好游者不能穷”,至今也 未有人走到底。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在宋仁宗至和元年()任舒州(今安徽潜山)通判时写的一篇叙议结 合的游记。那时舒州很是荒僻,人民生活十分穷困,王安石到任又逢旱灾,他怀着济世理想 来任地方官,这时正是他以改革精神从事地方官的实践时期。所以此时所写的许多“记”文, 大多表达了他的理想和探求,富有哲理的思辨色彩,《游褒禅山记》亦是如此。它不是一般的 游记,而是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通过记游来言志。作者和 四位友人一起游华山,进入一个深远幽暗的山洞,当看到的景物越来越奇异之际,伙伴中有 一人疲倦了想出洞,说:“不出洞,火把就要熄灭了!”出来后才感到后悔,于是一起责怪 那个想出来的人,作者自己也感到后悔。这本是一件小事,而王安石自己却有了一番感想。 作者认为,“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必须“尽吾志”以赴之,始能于己无悔, 不为人讥。这虽然是在说游山,实际上是以游山作比喻,说明无论研求高深的学问,还是创 建宏伟的事业,都必须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坚持完成自己的意志。这样做了,即使不成功,也 可以免于后悔,免于受讥。 王安石自己也是一个具有坚强毅力的人,他在宋神宗时任宰相,认清了“变法”于国家 有利,就决心推行新法。尽管守旧派强烈反对,他也毫不动摇,仍然坚持自己的主张。此文 足以反映王安石那种百折不回、勇于进取的改革家的思想作风。 .读准字音 ()褒.禅山(ā) ()褒之庐冢.(ǒɡ) ()有穴窈.然(ǎ) ()则或咎.其欲出者(ù) ()奇伟瑰.怪(ɡī) ()无物以相.之(àɡ) ()长乐王回深父.(ǔ) .解释下列多义词的意思
O卒(W(卒葬之:死卒相与欢:终于,夫以疲敝之卒:士兵) O极((极夫游之乐:尽,尽情享受亦极七八万耳:至多,最多) 错误! 错误 说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 O比好游者尚不能十 古义: 今义:数字十 O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古义:不寻常 今义:副词,很。 O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其义 始舍于其址:名词用作动词,筑室居住 0有泉侧出: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O火尚足以明也: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O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形容词用作动词,弄错,使……错 O常在于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僻远的地方 说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 O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介词结构后置句,“于其址”作“舍”的状语 O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省略句,省略宾语“之” O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果关系的判断句,其中的“者”有提示原因 的作用 O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是因果关系的判断句,“此”是主语,“所以
()卒(\\(卒.葬之:死,卒.相与欢:终于,夫以疲敝之卒.:士兵)) ()极(\\(极.夫游之乐:尽,尽情享受,亦极.七八万耳:至多,最多)) () 道 错误! () 文 错误! .说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字十一。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古义:不寻常。 今义:副词,很。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其义 ()始舍.于其址:名词用作动词,筑室居住 ()有泉侧.出: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火尚足以明.也: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形容词用作动词,弄错,使……错 ()常在于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僻远的地方 .说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介词结构后置句,“于其址”作“舍”的状语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省略句,省略宾语“之”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果关系的判断句,其中的“者”有提示原因 的作用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是因果关系的判断句,“此”是主语,“所以
由结构助词“所”和介词“以”组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原因” 翻译下列句子 O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译文 O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译文 答案O我们出来之后,就有人责备那个提出要出洞的人,我也后悔自己跟从他们,以致 不能尽情享受那游览的乐趣。(要点:既,已经;咎,责怪;极,尽。) O这就是今天求学的人不可不深入地思考、谨慎地选取的缘故了。(要点:所以,“… 的原因”;学者,治学的人。) 互动·探究区 合作交流突破疑难 ■结构图引 游褒禅山记错误! 研读探讨 作者在记游基础上阐述了什么观点? 答 答案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 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同时,求学治学应该谨慎,不可以讹传讹 你对作者在文中所说的“志”“力”“物”三者关系作何评价? 答 答案作者认为首先要有志,虽然有矢志不渝的决心,但力量不足也不行,尽管志向坚 定,力量充足,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境地,如果没有外物相助,也不能至。既强调了“力” 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反映了作者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又强调了“志”这个主 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体 了作者朴素的辩证观点 本文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出“尽吾志”的观点,又由“仆碑”生发出“深思慎 取”的观点,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 答: 答案作者游褒禅山,本来是一次平常的游历活动,但却从中悟出了人生哲理——从前 洞后洞游人的多少悟出“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从“入之愈深,其进愈 难,而其见愈奇”悟出“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由此再引申一步,就得
由结构助词“所”和介词“以”组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原因” .翻译下列句子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译文: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译文: 答案 ()我们出来之后,就有人责备那个提出要出洞的人,我也后悔自己跟从他们,以致 不能尽情享受那游览的乐趣。(要点:既,已经;咎,责怪;极,尽。) ()这就是今天求学的人不可不深入地思考、谨慎地选取的缘故了。(要点:所以,“…… 的原因”;学者,治学的人。) 游褒禅山记错误! .作者在记游基础上阐述了什么观点? 答: 答案 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 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同时,求学治学应该谨慎,不可以讹传讹。 .你对作者在文中所说的“志”“力”“物”三者关系作何评价? 答: 答案 作者认为首先要有志,虽然有矢志不渝的决心,但力量不足也不行,尽管志向坚 定,力量充足,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境地,如果没有外物相助,也不能至。既强调了“力” 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反映了作者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又强调了“志”这个主 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体现 了作者朴素的辩证观点。 .本文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出“尽吾志”的观点,又由“仆碑”生发出“深思慎 取”的观点,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 答: 答案 作者游褒禅山,本来是一次平常的游历活动,但却从中悟出了人生哲理——从前 洞后洞游人的多少悟出“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从“入之愈深,其进愈 难,而其见愈奇”悟出“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由此再引申一步,就得
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结论。然后将这次游山而未能“极夫游之乐”的教训升华到理论 上来,具体分析了“至”的几个条件,最后得出“尽吾志”的观点——这正是“求思之深而 无不在”的结果。由此可见,“尽吾志”的观点跟“深思慎取”的观点是有联系的:“尽吾 志”的观点是在“深思慎取”的基础上产生的:有了这个观点,又能反过来促使人们“深思 慎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作者强调的是“尽吾志”的观点,将它置于主要位置,只是在 文末略提“深思慎取”的观点,这种布局方式是恰当的,既突出了全文的主旨,又不忽略它 的次要方面。(“古之人观于天地……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句话,即可看出上述两 个观点的联系) 品读赏析 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试从①过渡衔接,②两部分在文字上 的前后呼应,③游山与治学处世两者的内在联系这三方面思考。) 答 答案①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第二段最后一句“不得极夫游之乐”开启下文,第 三段第一句“于是予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②两部分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起照应作用的句子有“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和 其下平旷……记游者甚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来而记之者已少”;“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和“其见愈奇”;“非 有志者”和“怠而欲出者”;“随以止”和“遂与之俱出”:“可讥”和“人咎”:“在己 为有悔”和“悔其随之”:“仆碑”和“有碑仆道”:“古书之不存”和“其文漫灭”:“谬 其传”和“音谬”等。前文的记叙正是为议论部分埋下伏笔,使议论有依据。议论部分是记 叙的深化,是从具体事物中悟出来的含有哲理的感想 ③作者把治学处世比作游山,抓住它们之间的共同点: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 思慎取的态度。 .文章第二段多处运用了“其”字,第三段多处运用了“也”字,说说它们在具体句子 中的作用,体会其在语段中的整体表达效果 答案第二段中的“其”字,多起指代作用,这样使叙述更为简洁,这是由文章重在说 理,不在记叙决定的。(至于有个别“其”的理解存在分歧,不必计较) 第三段的“也”字,多为强调,可以加强议论说理的力量。(“此予之所得也”的“也 表判断) 拓展·提升区 阅读提升拓展视野
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结论。然后将这次游山而未能“极夫游之乐”的教训升华到理论 上来,具体分析了“至”的几个条件,最后得出“尽吾志”的观点——这正是“求思之深而 无不在”的结果。由此可见,“尽吾志”的观点跟“深思慎取”的观点是有联系的:“尽吾 志”的观点是在“深思慎取”的基础上产生的;有了这个观点,又能反过来促使人们“深思 慎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作者强调的是“尽吾志”的观点,将它置于主要位置,只是在 文末略提“深思慎取”的观点,这种布局方式是恰当的,既突出了全文的主旨,又不忽略它 的次要方面。(“古之人观于天地……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句话,即可看出上述两 个观点的联系) .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试从①过渡衔接,②两部分在文字上 的前后呼应,③游山与治学处世两者的内在联系这三方面思考。) 答: 答案 ①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第二段最后一句“不得极夫游之乐”开启下文,第 三段第一句“于是予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②两部分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起照应作用的句子有“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和 “其下平旷……记游者甚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来而记之者已少”;“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和“其见愈奇”;“非 有志者”和“怠而欲出者”;“随以止”和“遂与之俱出”;“可讥”和“人咎”;“在己 为有悔”和“悔其随之”;“仆碑”和“有碑仆道”;“古书之不存”和“其文漫灭”;“谬 其传”和“音谬”等。前文的记叙正是为议论部分埋下伏笔,使议论有依据。议论部分是记 叙的深化,是从具体事物中悟出来的含有哲理的感想。 ③作者把治学处世比作游山,抓住它们之间的共同点: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 思慎取的态度。 .文章第二段多处运用了“其”字,第三段多处运用了“也”字,说说它们在具体句子 中的作用,体会其在语段中的整体表达效果。 答: 答案 第二段中的“其”字,多起指代作用,这样使叙述更为简洁,这是由文章重在说 理,不在记叙决定的。(至于有个别“其”的理解存在分歧,不必计较) 第三段的“也”字,多为强调,可以加强议论说理的力量。(“此予之所得也”的“也” 表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