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关常识。 2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3学习、借鉴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教师进行点拨、解难。 2通过学生合作讨论,指导学生从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入手,弄清文 章的内容和结构,理解作者“有志”“尽吾志”的观点 3重视诵读,落实背诵要求,联系学习过的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温故知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尽吾志”和做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明白其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学习“即事明理”的写法,指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研习第三段 【教学难点】 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及“乃”“道”“盖”“文”多义词辨析,名词、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课件,印发《游褒禅山记》课堂练习。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作者与课文,学生分小组合作,积累文言词语、句式 【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 在初中我们学过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有《小石潭记》、《醉翁亭记》等,这些游记共同的侧重 点是什么呢 那就是抓住景物的特点,浓笔重彩、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 我们今天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这篇游记与我们学习过的那些游记不同,它不 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的议论,记游实际上是个 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学习这类游记有助于同学们提高思维的能力为此我们共同来研究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二、解题(简介作者及课文) 学生读注释①,了解作者及课文,教师补充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在任舒州通判时写的一篇游记,借游生议,说明要成就一番事业,除 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 而慎取”的态度 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在神宗支持下,制定并推行农田水利、青苗 均输、保甲、免役、市易等新法,使国力有所加强支持王韶取得熙和等州,改善对西夏的作 战形势王安石拜相,他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传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 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因遭到 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再为相熙宁九年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 宁(现在江苏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王安石的词教辅《菩萨蛮》)封舒国公,又
游褒禅山记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关常识。 2.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3.学习、借鉴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教师进行点拨、解难。 2.通过学生合作讨论,指导学生从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入手,弄清文 章的内容和结构,理解作者“有志”“尽吾志”的观点。 3.重视诵读,落实背诵要求,联系学习过的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温故知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尽吾志”和做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明白其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学习“即事明理”的写法,指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研习第三段。 【教学难点】 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及“乃”“道”“盖”“文”多义词辨析,名词、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课件,印发《游褒禅山记》课堂练习。 【课时安排】3 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作者与课文,学生分小组合作,积累文言词语、句式。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在初中我们学过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有《小石潭记》、《醉翁亭记》等,这些游记共同的侧重 点是什么呢? 那就是抓住景物的特点,浓笔重彩、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 我们今天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这篇游记与我们学习过的那些游记不同,它不 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的议论,记游实际上是个 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学习这类游记有助于同学们提高思维的能力为此我们共同来研究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二、解题(简介作者及课文) 学生读注释①,了解作者及课文,教师补充。 本文是王安石 34 岁时在任舒州通判时写的一篇游记,借游生议,说明要成就一番事业,除 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 而慎取”的态度。 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在神宗支持下,制定并推行农田水利、青苗、 均输、保甲、免役、市易等新法,使国力有所加强支持王韶取得熙和等州,改善对西夏的作 战形势王安石拜相,他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传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 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因遭到 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再为相熙宁九年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 宁(现在江苏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王安石的词教辅《菩萨蛮》)封舒国公,又
改封荆国公,故世称“荆公”。 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 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 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 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了解作者的这些生平事迹,更能深刻地理解这篇游记体散文所蕴含的深意) 三、整体感知: 1放视频,学生跟着阅读课文,注意字词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4.对照注释阅读课文,疏通文意 5.理清思路,把握结构 提问:本文各段落写了什么内容? 点拨:①(1~2):记叙一一游山经过。 ②(3~4):议论—一游山心得 ③(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 四、掌握重点文言词句 学生分小组合作,翻译各段,解决各段的文言字词句,如有疑难,则请其他同学回答,或教 师点拨。 1.课文第一段重点掌握词句。 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居住 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 距其院东五里:名→状,往东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表判断,为,是 “……者,……也”表示判断的两种形式: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言…“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这里除了表示停顿 语气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 2.课文第二段重点掌握词句 有泉侧出名→状,从旁边 有穴窈然幽深的样子然,形容词词尾 问其深形→名,深度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形→动,到尽头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而”,表修饰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动→名,见到的景象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十分之 则其至又加少矣动→名,到达的人/更 火尚足以明也形→动,照明 则或咎其欲出者有人/责怪,埋怨 3.课文第三段掌握下列词句 往往有得心得,收获,名词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因为/并且,连词
改封荆国公,故世称“荆公”。 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 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 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 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了解作者的这些生平事迹,更能深刻地理解这篇游记体散文所蕴含的深意) 三、整体感知: 1.放视频,学生跟着阅读课文,注意字词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4.对照注释阅读课文,疏通文意。 5.理清思路,把握结构。 提问:本文各段落写了什么内容? 点拨:①(1~2):记叙——游山经过。 ②(3~4):议论——游山心得。 ③(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 四、掌握重点文言词句 学生分小组合作,翻译各段,解决各段的文言字词句,如有疑难,则请其他同学回答,或教 师点拨。 1.课文第一段重点掌握词句。 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居住 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 距其院东五里:名→状,往东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表判断,为,是 “……者,……也”表示判断的两种形式: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言…“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这里除了表示停顿 语气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 2.课文第二段重点掌握词句 有泉侧出 名→状,从旁边 有穴窈然 幽深的样子然,形容词词尾 问其深 形→名,深度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形→动,到尽头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而”,表修饰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动→名,见到的景象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十分之一 则其至又加少矣 动→名,到达的人 / 更 火尚足以明也 形→动,照明 则或咎其欲出者 有人 / 责怪,埋怨 3.课文第三段掌握下列词句 往往有得 心得,收获,名词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 因为 / 并且,连词
夷以近…险以远而且,表并列,连词 古人之观于天地观察,动词 非常之观不平常/景观,名词 常在于险远形→名,危险遥远的地方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形→名,让人迷惑的地方/到达/帮助 于人为可讥:对于/是,算得上,动词 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副词,表反问语气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鱼虫、鸟兽:介词结构后置句 不随以止也:不随(之)以止也省略句 此余之所得也:判断句 4.课文第四段重点掌握词句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因为 后世之谬其传弄错,使……错,使动用法 而莫能名者没有人/名→动,识其本名 何可胜道也哉尽,完/说,动词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的原因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省略句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判断句 五、布置作业 1.诵读全文2.将文中出现的有“其”字的句子全部找出来,并归类整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研习课文 2.理清课文前后两部分的内在联系,弄清因事说理叙议如何有机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学习文言文,重要的是诵读,诵读成咏方能加深理解内容现在按学习小组(四人)展开诵读, 第一小组读完第一段,第二小组接着第二段,依次轮流下去,看哪个小组读得最好。 集体朗诵全文,注意语感 研习、讨论课文内容 一)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学生分小组思考、讨论下列问题后,派代表回答 1.段依次记述(每格一字):山之、山之、山之、山之 2.画出空间方位图 3.讨论: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文字?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字 眼的习惯,他也因此受时人讥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这个习惯的? 4.为什么说“华(hu)山”是“音谬”? 学生思考后回答 点拨:1.名寺洞碑 2.写仆碑是为后面议论埋下伏笔,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体 现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议论中提出“深思而慎取”的依据。 3.汉字最初无“花”字,“花”小篆中写成像花形;“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与“华” 分开,“华”才读“hua”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古音写的今字,仍然应读“hu a”,而不应该读成“hua
夷以近…险以远而且,表并列,连词 古人之观于天地 观察,动词 非常之观 不平常 / 景观,名词 常在于险远 形→名,危险遥远的地方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形→名,让人迷惑的地方/到达 / 帮助 于人为可讥:对于 / 是,算得上,动词 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副词,表反问语气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鱼虫、鸟兽:介词结构后置句 不随以止也:不随(之)以止也省略句 此余之所得也:判断句 4.课文第四段重点掌握词句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因为 后世之谬其传 弄错,使……错,使动用法 而莫能名者 没有人 / 名→动,识其本名 何可胜道也哉 尽,完 / 说,动词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 ……的原因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省略句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判断句 五、布置作业 1.诵读全文 2.将文中出现的有“其”字的句子全部找出来,并归类整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研习课文 2.理清课文前后两部分的内在联系,弄清因事说理叙议如何有机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学习文言文,重要的是诵读,诵读成咏方能加深理解内容现在按学习小组(四人)展开诵读, 第一小组读完第一段,第二小组接着第二段,依次轮流下去,看哪个小组读得最好。 二、集体朗诵全文,注意语感 三、研习、讨论课文内容 (一)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学生分小组思考、讨论下列问题后,派代表回答 1.段依次记述(每格一字):山之、山之、山之、山之 2.画出空间方位图 3.讨论: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文字?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字 眼的习惯,他也因此受时人讥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这个习惯的? 4.为什么说“华( huá )山”是“音谬”? 学生思考后回答 点拨:1.名寺 洞 碑 2.写仆碑是为后面议论埋下伏笔,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体 现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议论中提出“深思而慎取”的依据。 3.汉字最初无“花”字,“花”小篆中写成 像花形;“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与“华” 分开,“华”才读“huá”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古音写的今字,仍然应读 “hu ā”,而不应该读成“huá
(二)第四段写由仆碑而得的感悟 1指名朗读 2学生讨论: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演绎而来的?第四段又是如 何与第一段照应的? 点拨:作者认为治学不应当轻信盲从,以讹传讹,而应该“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经过自己 的头脑认真辨析思考,然后谨慎地吸取其中有真理的部分,扬弃那些有谬误的东西这一观点 无疑是正确的作者采用“不…不……”(“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双重否定,强调 突出“深思而慎取—一深刻的思考,谨慎的采用对于治学的重要”这种治学态度是作者本人 躬身实践的。 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 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前面提到的“仆碑”,为后面 的议论“深思慎取”的治学态度提供了具体的资料前面是伏笔,后面是照应有叙有议,照应 紧密构思严谨,逻辑严密 小结:第一段是把所游之地交代清楚(所游之地有褒禅山、慧空禅院、华山洞),主要说明褒 禅山和华山洞名称的由来,辨识“华实”之“华”应为误读第四段中写到仆碑上的文字,和 第一段中的有关仆碑的描述照应前面的描写为后面的议论埋下伏笔 (三)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1.提问:第二段可以分成几层? 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简介前洞和后洞第二层: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 点拨:这一段先介绍前洞和后洞,接着写游后洞的情形,然后简析他们本来具有进洞尽游的 条件,结果却是半途折回介绍前洞极简略,只点明因“平旷”而“记游者甚众”:介绍后洞 较具体,写“窈然”,突出其艰险,写“寒”和“深”都与“窈然”有关,也是“好游者不 能穷”的原因写前后两洞相互照应,着力突出“窈然”一一洞险、深、尽、寒,为下文写半 途退出作铺垫。 2.提问: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 点拨: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多处设比:①前洞的平 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对比:③“余所至” 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不得极夫游之乐”的 懊悔相比(欣喜和懊悔两种情感,哪一种对文意来说更重要?)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 铺垫。 本段写游洞,并不写景,只是写了半途退出的经过,这与第一段中写上山独写一块倒在路上 的碑类似显然记游不是重要的,而是借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记游是为后面进行议论准备材料 的 (四)研习第三段 1本段着重写什么?阐述了什么观点?学生思考后回答 明确:写游褒禅山的心得体会,抒发自己的感想,即第一句中所说的“有叹”阐述“尽吾 志”的观点。 (1)以“于是余有叹焉”一句承上启下“于是”的“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在第二段中找 “是”所指代的“这种情况”都包括哪些语句?——“是”说“游华山洞”从“余与四人拥 火以入”到“火尚足以明也 (2)“叹”字承上文的“悔”字,领起全段启下,自然地转入议论。 2.主要写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深思而 悟出来的作者以游洞为喻,自己无所得产生的懊悔,就是因为没有“求思之深 3.写现在一般“世人”的做法
(二)第四段写由仆碑而得的感悟 1.指名朗读 2.学生讨论: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演绎而来的?第四段又是如 何与第一段照应的? 点拨:作者认为治学不应当轻信盲从,以讹传讹,而应该“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经过自己 的头脑认真辨析思考,然后谨慎地吸取其中有真理的部分,扬弃那些有谬误的东西这一观点 无疑是正确的作者采用“不……不……”(“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双重否定,强调 突出“深思而慎取——深刻的思考,谨慎的采用对于治学的重要”这种治学态度是作者本人 躬身实践的。 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 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前面提到的“仆碑”,为后面 的议论“深思慎取”的治学态度提供了具体的资料前面是伏笔,后面是照应有叙有议,照应 紧密构思严谨,逻辑严密。 小结:第一段是把所游之地交代清楚(所游之地有褒禅山、慧空禅院、华山洞),主要说明褒 禅山和华山洞名称的由来,辨识“华实”之“华”应为误读第四段中写到仆碑上的文字,和 第一段中的有关仆碑的描述照应前面的描写为后面的议论埋下伏笔。 (三)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1.提问:第二段可以分成几层? 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简介前洞和后洞第二层: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 点拨:这一段先介绍前洞和后洞,接着写游后洞的情形,然后简析他们本来具有进洞尽游的 条件,结果却是半途折回介绍前洞极简略,只点明因“平旷”而“记游者甚众”;介绍后洞 较具体,写“窈然”,突出其艰险,写“寒”和“深”都与“窈然”有关,也是“好游者不 能穷”的原因写前后两洞相互照应,着力突出“窈然”——洞险、深、尽、寒,为下文写半 途退出作铺垫。 2.提问: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 点拨:略写前洞(19 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多处设比:①前洞的平 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对比;③“余所至” 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不得极夫游之乐”的 懊悔相比(欣喜和懊悔两种情感,哪一种对文意来说更重要?)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 铺垫。 本段写游洞,并不写景,只是写了半途退出的经过,这与第一段中写上山独写一块倒在路上 的碑类似显然记游不是重要的,而是借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记游是为后面进行议论准备材料 的。 (四)研习第三段 1.本段着重写什么?阐述了什么观点?学生思考后回答 明确:写游褒禅山的心得体会,抒发自己的感想,即第一句中所说的“有叹” 阐述“尽吾 志”的观点。 (1)以“于是余有叹焉”一句承上启下“于是”的“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在第二段中找 “是”所指代的“这种情况”都包括哪些语句?——“是”说“游华山洞”从“余与四人拥 火以入”到“火尚足以明也”。 (2)“叹”字承上文的“悔”字,领起全段启下,自然地转入议论。 2.主要写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深思而 悟出来的作者以游洞为喻,自己无所得产生的懊悔,就是因为没有“求思之深”。 3.写现在一般“世人”的做法: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照应“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险以远,则至者少”,照应“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人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不 能穷也 4.对比之后,重点阐述作者自己的观点: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照应“入之愈深,其进 愈难,而其见愈奇”。 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5.用“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人生的最高境界,但这种境界“人之所罕至”,不是每 个人都可以达到的怎样才能达到呢?学生找出文句后回答 作者提出了三个“不能至”“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无物以相之 亦不能至也”去掉双重否定(作用是加强论述的力度),就是“三有”:有志(坚定的志向) 有力(不断的艰苦努力)、有物(一定的物质条件)。 6.三者关系: 那么为什么后悔?是不是自己能力不够?是不是没有相应的条件?学生思考后回答。 因为余之力尚是以入,火足以明也,却随之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根结在于他的意志不坚 定 作者从顺序上肯定了“志”的重要首先要有“志”,其次要有“力”,再次要有“物 作者又对“志”的重要性,作进一步的强调和申述。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有“力”而无“志”,因此未达目的,这会 被人讥笑,自己也会悔恨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指出只要“尽吾志”,虽然不能达 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 这一正一反得出结论:“尽吾志,可无悔”照应“既其出,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 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7最后,以“此余之所得也”,收束这一段议论,归结到作者思想上的收获,回应“古人之 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乌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段议论以古 人“有得”始,以自己“所得”终,前后呼应。 四、问题探究 1思考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提示:可以从过渡、衔接,前后呼 应,游山与治学处世三方面联系上思考) 明确:文章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开启下文,第 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再一是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正因为回家探亲途中游山探胜,却因轻信随从,失诸检察, 半途而废,褒禅山最为奇妙之处未能一睹为快,作者悔之不已,感慨系之,从而悟出“志” “力”“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正因为游览中发现“有碑仆道”,“花”“华”音讹,于是 由此发出了“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感慨前后照应的句子体现了记叙正是为议论部分 埋下伏笔,使议论有依据,议论部分是记叙的深化,是从具体事物中悟出来的含有哲理的感 想 还有一点就是作者把治学处世比做游山,抓住它们之间的共同点: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 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游览中总结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 不能至”的深刻道理从而勉励自己和读者在治学、处事、创业的道路上坚定志向,最大限度 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攀登风光无限的险峰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照应“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险以远,则至者少”,照应“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人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不 能穷也”。 4.对比之后,重点阐述作者自己的观点: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照应“入之愈深,其进 愈难,而其见愈奇”。 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5.用“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人生的最高境界,但这种境界“人之所罕至”,不是每 个人都可以达到的怎样才能达到呢?学生找出文句后回答。 作者提出了三个“不能至”:“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无物以相之, 亦不能至也”去掉双重否定(作用是加强论述的力度),就是“三有”:有志(坚定的志向)、 有力(不断的艰苦努力)、有物(一定的物质条件)。 6.三者关系: 那么为什么后悔?是不是自己能力不够?是不是没有相应的条件?学生思考后回答。 因为余之力尚是以入,火足以明也,却随之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根结在于他的意志不坚 定。 作者从顺序上肯定了“志”的重要首先要有“志”,其次要有“力”,再次要有“物”。 作者又对“志”的重要性,作进一步的强调和申述。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有“力”而无“志”,因此未达目的,这会 被人讥笑,自己也会悔恨;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指出只要“尽吾志”,虽然不能达 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 这一正一反得出结论:“尽吾志,可无悔”照应“既其出,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 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7.最后,以“此余之所得也”,收束这一段议论,归结到作者思想上的收获,回应“古人之 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乌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段议论以古 人“有得”始,以自己“所得”终,前后呼应 。 四、问题探究 1.思考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提示:可以从过渡、衔接,前后呼 应,游山与治学处世三方面联系上思考) 明确:文章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开启下文,第 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再一是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正因为回家探亲途中游山探胜,却因轻信随从,失诸检察, 半途而废,褒禅山最为奇妙之处未能一睹为快,作者悔之不已,感慨系之,从而悟出“志” “力”“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正因为游览中发现“有碑仆道”,“花”“华”音讹,于是 由此发出了“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感慨前后照应的句子体现了记叙正是为议论部分 埋下伏笔,使议论有依据,议论部分是记叙的深化,是从具体事物中悟出来的含有哲理的感 想。 还有一点就是作者把治学处世比做游山,抓住它们之间的共同点: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 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游览中总结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 不能至”的深刻道理从而勉励自己和读者在治学、处事、创业的道路上坚定志向,最大限度 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攀登风光无限的险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