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增生等改变,侵犯静脉窦时可出现静脉窦栓塞。 三、垂体腺瘤 1、CT表现: 垂体大腺瘤是指直径大于10mm的腺瘤。CT平扫可见鞍区、鞍上池 部肿块,呈圆形、卵圆形,少数可见分叶改变,其密度较均匀,呈等、 稍高密度,少数病灶内可见囊变、钙化影。增强扫描瘤体可见强化改 变,瘤体强化峰值迟于正常垂体结构,且强化可将病灶境界、其内囊 变区显示更为清晰。肿瘤生长可以导致蝶鞍扩张,甚至可见鞍背、鞍 底骨质变薄、破坏。肿瘤也可侵犯双侧海绵窦结构,致使颈内动脉受 累。肿瘤向前生长可压迫视交叉。 2、垂体微腺瘤是指直径于3~l0mm的腺瘤。CT平扫较难发现垂体 微腺瘤,多表现为等、稍低密度病灶:增强扫描及冠状位薄层扫描可 见垂体内局限性低密度影,边缘光整、境界清楚,常可伴有鞍底局限 性变薄凹陷、垂体柄移位、垂体高度增加、垂体边缘局限性隆起。 四、听神经瘤 CT表现:桥小脑角区圆形或卵圆形等密度或稍低密度肿块影,病灶 内可合并囊变、坏死,部分可见肿瘤合并出血:增强扫描肿瘤可见不 同程度强化。相邻岩骨及内听道骨质破坏,内听道扩张。第四脑室、 环池、四叠体池可受压变形、闭塞,甚至合并脑积水。 五、颅咽管瘤 CT表现:平扫多见鞍上池区肿块影,圆形、卵圆形或分叶状,境界 显示清楚,灶周无明显水肿带。典型颅咽管瘤内可见特征性肿瘤钙化
质增生等改变,侵犯静脉窦时可出现静脉窦栓塞。 三、垂体腺瘤 1、CT 表现: 垂体大腺瘤是指直径大于 10mm 的腺瘤。CT 平扫可见鞍区、鞍上池 部肿块,呈圆形、卵圆形,少数可见分叶改变,其密度较均匀,呈等、 稍高密度,少数病灶内可见囊变、钙化影。增强扫描瘤体可见强化改 变,瘤体强化峰值迟于正常垂体结构,且强化可将病灶境界、其内囊 变区显示更为清晰。肿瘤生长可以导致蝶鞍扩张,甚至可见鞍背、鞍 底骨质变薄、破坏。肿瘤也可侵犯双侧海绵窦结构,致使颈内动脉受 累。肿瘤向前生长可压迫视交叉。 2、垂体微腺瘤是指直径于 3~10mm 的腺瘤。CT 平扫较难发现垂体 微腺瘤,多表现为等、稍低密度病灶;增强扫描及冠状位薄层扫描可 见垂体内局限性低密度影,边缘光整、境界清楚,常可伴有鞍底局限 性变薄凹陷、垂体柄移位、垂体高度增加、垂体边缘局限性隆起。 四、听神经瘤 CT 表现:桥小脑角区圆形或卵圆形等密度或稍低密度肿块影,病灶 内可合并囊变、坏死,部分可见肿瘤合并出血;增强扫描肿瘤可见不 同程度强化。相邻岩骨及内听道骨质破坏,内听道扩张。第四脑室、 环池、四叠体池可受压变形、闭塞,甚至合并脑积水。 五、颅咽管瘤 CT 表现:平扫多见鞍上池区肿块影,圆形、卵圆形或分叶状,境界 显示清楚,灶周无明显水肿带。典型颅咽管瘤内可见特征性肿瘤钙化
及蛋壳状或斑块状钙化。增强扫描囊性肿瘤内囊性成分不强化,囊壁 可见强化,呈环状、蜂窝状。实 性肿块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改变。 六、脑转移瘤 CT表现:平扫可见脑内散在多发或单发小结节状影,灶周可见大片 状不规则指状水肿带,以累及白质为主,较少累及灰质结构。增强扫 描病灶均匀明显强化、环状强化等。 第二节、颅脑损伤 一、脑挫裂伤 CT表现: 1、多见位于皮层区的局部片状低密度水肿影,境界显示模糊,其内 合并灶性出血。 2、单发或多发脑内血肿,其形态不规则,边缘不光滑,境界多较模 糊不清。 3、血肿周边可见不同程度低密度水肿带影,具有占位效应。 4、病变区灶性出血可在短时间内增多融合,引起脑疝。 5、颅内压增高,脑沟脑裂形态模糊,占位效应明显,严重时出现迟 发性血肿。 二、脑内血肿:多发生于额颞叶,位于受力点或对冲部位脑组织内, 与高血压性脑出血好发于基底节和丘脑不同
及蛋壳状或斑块状钙化。增强扫描囊性肿瘤内囊性成分不强化,囊壁 可见强化,呈环状、蜂窝状。实 性肿块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改变 。 六、脑转移瘤 CT 表现:平扫可见脑内散在多发或单发小结节状影,灶周可见大片 状不规则指状水肿带,以累及白质为主,较少累及灰质结构。增强扫 描病灶均匀明显强化、环状强化等。 第二节、颅脑损伤 一、脑挫裂伤 CT 表现: 1、多见位于皮层区的局部片状低密度水肿影,境界显示模糊,其内 合并灶性出血。 2、单发或多发脑内血肿,其形态不规则,边缘不光滑,境界多较模 糊不清。 3、血肿周边可见不同程度低密度水肿带影,具有占位效应。 4、病变区灶性出血可在短时间内增多融合,引起脑疝。 5、颅内压增高,脑沟脑裂形态模糊,占位效应明显,严重时出现迟 发性血肿。 二、脑内血肿:多发生于额颞叶,位于受力点或对冲部位脑组织内, 与高血压性脑出血好发于基底节和丘脑不同
三、硬膜外血肿 1、病因 发生率为各种颅脑损伤的以急性型最多见,约占85%,多发生在头 部直接损伤部位,是因颅骨骨折(约90%)或颅骨局部骨折(13%), 占颅内血肿25~30%,多数单发,少数可在大脑半球的一侧或两侧, 或在小脑幕上下同时发生,或与其他类型血肿同时存在。出血来源为 硬脑膜中动脉和静脉,板障碍血管、静脉窦等损伤。因此血肿多位于 颢部、额顶部和颞顶部。随着血肿扩大,可使硬脑膜自颅骨内板剥离, 又撕破一些小血管,出血越来越多,结果形成更大血肿 CT表现:a好发部位为颅骨骨折处,尤其以脑膜中动脉分布区骨折 更为多见,b血中形态呈颅板下梭形高密度影,急性期CT值约为50~ 8OH山左右,其邻脑质缘光滑,境界清楚,c血肿通常情况不超越颅 缝结构,但发生于矢状窦区可有例外,d血中范围较局限,其下脑组 织结构可受压,出现同侧脑室及邻近脑池结构受压变形、移位,但血 肿占位效应轻于硬膜下血肿,e血肿可逐渐转变形成慢性硬膜外血 肿,边缘可见机化形成的纤维组织膜,和并钙化呈致密壳壁,而血 肿内密度减低,可低于脑质密度。 四、硬膜下血肿 1、病因 血肿发生在硬脑膜下腔,是颅内血肿中最常见的一类。约占闭合性脑 损伤的5~6%,颅内血肿的50~60%,其中20%为两侧性,多发性
三、硬膜外血肿 1、病因 发生率为各种颅脑损伤的以急性型最多见,约占 85%,多发生在头 部直接损伤部位,是因颅骨骨折(约 90%)或颅骨局部骨折(1~3%), 占颅内血肿 25~30%,多数单发,少数可在大脑半球的一侧或两侧, 或在小脑幕上下同时发生,或与其他类型血肿同时存在。出血来源为 硬脑膜中动脉和静脉,板障碍血管、静脉窦等损伤。因此血肿多位于 颞部、额顶部和颞顶部。随着血肿扩大,可使硬脑膜自颅骨内板剥离, 又撕破一些小血管,出血越来越多,结果形成更大血肿。 CT 表现:a 好发部位为颅骨骨折处,尤其以脑膜中动脉分布区骨折 更为多见,b 血中形态呈颅板下梭形高密度影,急性期 CT 值约为50~ 80Hu 左右,其邻脑质缘光滑,境界清楚,c 血肿通常情况不超越颅 缝结构,但发生于矢状窦区可有例外,d 血中范围较局限,其下脑组 织结构可受压,出现同侧脑室及邻近脑池结构受压变形、移位,但血 肿占位效应轻于硬膜下血肿,e 血肿可逐渐转变形成慢性硬膜外血 肿,,边缘可见机化形成的纤维组织膜,和并钙化呈致密壳壁,而血 肿内密度减低,可低于脑质密度。 四、硬膜下血肿 1、病因 血肿发生在硬脑膜下腔,是颅内血肿中最常见的一类。约占闭合性脑 损伤的 5~6%,颅内血肿的 50~60%,其中 20%为两侧性,多发性
占30%。按症状出现的时间可分三种类型: 急性硬脑膜下血肿:按形成机理可分为:①油伴有蛛网膜破裂的脑挫 伤灶出血引起。发生部位常与脑挫裂伤灶一致,不少出现于双侧。血 肿大小视血管损伤情况而定。不少脑挫裂伤并非颅骨骨折所致,故伴 有颅骨骨折者也相应较少。②由大血管破裂引起的血肿。 CT表现: A、急性硬膜下血肿:多形成于伤后3天以内,见颅板下新月形、窄 条状高密度影包绕于大脑表面,CT值约为50~80Hu左右,血肿边 缘在合并蛛网膜破裂时可见有不均匀低密度影,血肿内侧脑组织受 压,边缘变平整,脑质结构可向对侧移位,脑室系统可受压变窄、闭 塞。 B、亚急性硬膜下血肿:是指发生于伤后4天至3周内的血肿。此时 血肿本身不易与脑质结构相区别,呈因邻近结构改变进行诊断。亚急 性硬膜下血肿可呈等脑质密度影,邻近脑质结构受压移位,脑沟结构 消失,脑质内灰白质交界处向内移位,可见合并镰下疝。 增强扫描可见脑皮层强化血管区与颅板间间距增宽,中间出现无强化 的密度均匀血肿带。当血肿合并蛛网膜破口渗漏可见血肿内分层,重 力方向上出现下部致密、下部低密度的液性界面。 C、外伤3周后即形成慢性硬膜下血肿,此时血肿内压力增高,血肿 可呈梭状液性密度区。血肿边缘包膜形成,并发生机化增厚,可合并 钙化,邻近脑内结构仍可受压移位,发生慢性脑疝
占 30%。按症状出现的时间可分三种类型: 急性硬脑膜下血肿:按形成机理可分为:①由伴有蛛网膜破裂的脑挫 伤灶出血引起。发生部位常与脑挫裂伤灶一致,不少出现于双侧。血 肿大小视血管损伤情况而定。不少脑挫裂伤并非颅骨骨折所致,故伴 有颅骨骨折者也相应较少。②由大血管破裂引起的血肿。 CT 表现: A、急性硬膜下血肿:多形成于伤后 3 天以内,见颅板下新月形、窄 条状高密度影包绕于大脑表面,CT 值约为 50~80Hu 左右,血肿边 缘在合并蛛网膜破裂时可见有不均匀低密度影,血肿内侧脑组织受 压,边缘变平整,脑质结构可向对侧移位,脑室系统可受压变窄、闭 塞。 B、亚急性硬膜下血肿:是指发生于伤后 4 天至 3 周内的血肿。此时 血肿本身不易与脑质结构相区别,呈因邻近结构改变进行诊断。亚急 性硬膜下血肿可呈等脑质密度影,邻近脑质结构受压移位,脑沟结构 消失,脑质内灰白质交界处向内移位,可见合并镰下疝。 增强扫描可见脑皮层强化血管区与颅板间间距增宽,中间出现无强化 的密度均匀血肿带。当血肿合并蛛网膜破口渗漏可见血肿内分层,重 力方向上出现下部致密、下部低密度的液性界面。 C、外伤 3 周后即形成慢性硬膜下血肿,此时血肿内压力增高,血肿 可呈梭状液性密度区。血肿边缘包膜形成,并发生机化增厚,可合并 钙化,邻近脑内结构仍可受压移位,发生慢性脑疝
五、蛛网膜下腔出血:儿童脑外伤常见,出血多位于大脑纵裂池和脑 底池。 CT表现:表现为脑沟、脑池内密度增高影,形成铸型。大脑纵裂池 出血多见,表现为中线区纵行带形高密度影。出血亦见于外侧裂池、 鞍上池、环池、小脑上池或脑室内。蛛网膜下腔出血一般7天左右吸 收,CT检查为阴性,而MRI检查仍可发现高信号出血的痕迹。 第三节脑血管疾病 一、脑出血 又称出血性脑卒中,是指非外伤性脑内血管破裂致脑实质内出血。约 80%发生于大脑半球,以基底节区为主,其余20%发生于脑干和小脑。 CT表现:出血多好发于基底节区、中心部脑白质区、丘脑区、小脑 半球、脑桥、脑室等,根据部位将基底节区脑出血又分为桥核外侧型 出血、视丘内侧型出血和混合型血肿。而小脑出血以深部齿状核区多 见,脑叶出血侧以顶叶、颢叶和枕叶好发。根据出血时间分为急性 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根据血肿成份改变CT表现又可分为高密度 期(2周以内):血肿呈高密度、稍高密度团片影,血肿可有占位效 应,邻近脑质、脑室系统等结构可受压变形,血肿周围水肿带可轻可 重,一般水肿带可于3一7天内显示最为明显,等密度期(14一64天) CT图像可见等脑质密度血肿块,占位效应逐渐变轻,低密度期:血 肿呈低密度灶,周边水肿消失占位效应消退。慢性期(3个月后)较 小血肿完全消退,部分可形成较小低密度灶,窄条样囊腔,大量脑出
五、蛛网膜下腔出血:儿童脑外伤常见,出血多位于大脑纵裂池和脑 底池。 CT 表现:表现为脑沟、脑池内密度增高影,形成铸型。大脑纵裂池 出血多见,表现为中线区纵行带形高密度影。出血亦见于外侧裂池、 鞍上池、环池、小脑上池或脑室内。蛛网膜下腔出血一般 7 天左右吸 收,CT 检查为阴性,而 MRI 检查仍可发现高信号出血的痕迹。 第三节 脑血管疾病 一、脑出血 又称出血性脑卒中,是指非外伤性脑内血管破裂致脑实质内出血。约 80%发生于大脑半球,以基底节区为主,其余 20%发生于脑干和小脑。 CT 表现:出血多好发于基底节区、中心部脑白质区、丘脑区、小脑 半球、脑桥、脑室等,根据部位将基底节区脑出血又分为桥核外侧型 出血、视丘内侧型出血和混合型血肿。而小脑出血以深部齿状核区多 见,脑叶出血侧以顶叶、颞叶和枕叶好发。 根据出血时间分为急性 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根据血肿成份改变 CT 表现又可分为高密度 期(2 周以内):血肿呈高密度、稍高密度团片影,血肿可有占位效 应,邻近脑质、脑室系统等结构可受压变形,血肿周围水肿带可轻可 重,一般水肿带可于 3-7 天内显示最为明显,等密度期(14-64 天) CT 图像可见等脑质密度血肿块,占位效应逐渐变轻,低密度期:血 肿呈低密度灶,周边水肿消失占位效应消退。慢性期(3 个月后)较 小血肿完全消退,部分可形成较小低密度灶,窄条样囊腔,大量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