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③~⑩段,八路军骑兵在敌后的游击活动。 3)①D段,他们平安转回根据地,找到了大队 本文结构精巧主要表现在作者巧设悬念。一天,他们跑到二更天听到远处有一片吵叫,仔细一听却 是河水的声音。河面看起来不过半里来宽,没想到水好深。隔着河有几点火光像是村落,到山顶一看却 是一座城。班长吩咐朝城里放枪,惹得敌人慌忙应战。直到最后解开悬念,铁骑兵已到了包头地界,遇 到的那条河是黄河。最后一个骑兵班竟能打乱敌人的军事部署,迫使日寇停止了"扫荡"。 、深入探究 1.对文章写作特点的理解 (1)在叙述、描写中融入作者的感情,感情深沉、真挚。 (2)语言朴质,如话家常,把战争写得如诗如画,富于乐观、亲切的气息 (3)文字优美,词语运用恰当 (4)线索分明,中心突出。 (5)写作借鉴:学习本文用设置悬念引领读者、吸引读者的写作方法。 2.对文章精妙的结构和巧妙的情节布局理解 文章采用人们喜闻乐见的顺序结构形式,开头让骑兵陷入困境,结尾又用带有奇特色彩的巧合解决 困境,构成一个喜剧性的结局。结尾的这个"巧合"是极富匠心的。从表面看,这个结局看似离奇,有些 歪打正着",然而在其偶然之中包含着必然性。文章用大量篇幅展示了骑兵战胜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 神奇力量,还有什么样的敌人不能战胜呢?从而表达了坚定的必胜信念,讴歌了战士们英勇无畏的革命 精神。这样,就由叙述一个骑兵班的单纯故事,升华到整个革命战争及建设时期,人民大众身上蕴藏的 伟大力量。同时,作品在各部分采用了电影镜头剪辑组接的形式,联合起来构成一幅展现战士风采的画 卷,使结构简洁精美。在情节设置上,文章虽不长,却悬念横生,扣人心弦。文章一开篇就设置了悬念: 一个班的八路军骑兵在战斗中被敌人的装甲车隔断后,"离开大队,单独活动〃。在恶劣的天气和险恶的 环境中,将遇到哪些危险?能否找到大部队?在种种悬念误会”中展开故事,展示了八路军的风采。第 二,文章采用了电影镜头剪贴式结构,各部分自成一个有意境的镜头,连起来又成为一幅完整集中的画 面,值得借鉴。 3.对本文人物的分析 文中描写最鲜明突出的人物就是班长。先写他的外貌"班长是个矮汉子,左腮有一条刀伤,弯弯的, 像是月牙。"班长的脸颊抽动着,月牙形的刀伤也像活了似的动起来。文中突出了"月牙形的刀伤″,写 出一位身经百战的军人的形象,脸上的刀伤是他英勇杀敌的见证。来到河边他”竟不迟疑,第一个鞭着 马走下河去",表现了他身先士卒,当感到水越走越深,越走越急,他当机立断"勒转马头退到岸上" 避免了遭受灭顶之灾。当闯来闯去总是敌人的地方时,他灵机一动吩咐朝城里放了一排马枪,竞产生了 意想不到的结果。可以看出班长是个很机智的人。全文只三言两语就把人物描写得栩栩如生,极富个性 一个勇敢、机智、果断的抗日英勇形象呼之欲出。 四、迁移训练 课内阅读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后面练习
2)③~⑩段,八路军骑兵在敌后的游击活动。 3)⑾段,他们平安转回根据地,找到了大队。 本文结构精巧主要表现在作者巧设悬念。一天,他们跑到二更天听到远处有一片吵叫,仔细一听却 是河水的声音。河面看起来不过半里来宽,没想到水好深。隔着河有几点火光像是村落,到山顶一看却 是一座城。班长吩咐朝城里放枪,惹得敌人慌忙应战。直到最后解开悬念,铁骑兵已到了包头地界,遇 到的那条河是黄河。最后一个骑兵班竟能打乱敌人的军事部署,迫使日寇停止了“扫荡”。 三、深入探究 1.对文章写作特点的理解 (1)在叙述、描写中融入作者的感情,感情深沉、真挚。 (2)语言朴质,如话家常,把战争写得如诗如画,富于乐观、亲切的气息。 (3)文字优美,词语运用恰当。 (4)线索分明,中心突出。 (5)写作借鉴:学习本文用设置悬念引领读者、吸引读者的写作方法。 2.对文章精妙的结构和巧妙的情节布局理解 文章采用人们喜闻乐见的顺序结构形式,开头让骑兵陷入困境,结尾又用带有奇特色彩的巧合解决 困境,构成一个喜剧性的结局。结尾的这个“巧合”是极富匠心的。从表面看,这个结局看似离奇,有些 “歪打正着”,然而在其偶然之中包含着必然性。文章用大量篇幅展示了骑兵战胜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 神奇力量,还有什么样的敌人不能战胜呢?从而表达了坚定的必胜信念,讴歌了战士们英勇无畏的革命 精神。这样,就由叙述一个骑兵班的单纯故事,升华到整个革命战争及建设时期,人民大众身上蕴藏的 伟大力量。同时,作品在各部分采用了电影镜头剪辑组接的形式,联合起来构成一幅展现战士风采的画 卷,使结构简洁精美。在情节设置上,文章虽不长,却悬念横生,扣人心弦。文章一开篇就设置了悬念: 一个班的八路军骑兵在战斗中被敌人的装甲车隔断后,“离开大队,单独活动”。在恶劣的天气和险恶的 环境中,将遇到哪些危险?能否找到大部队?在种种“悬念误会”中展开故事,展示了八路军的风采。第 二,文章采用了电影镜头剪贴式结构,各部分自成一个有意境的镜头,连起来又成为一幅完整集中的画 面,值得借鉴。 3.对本文人物的分析 文中描写最鲜明突出的人物就是班长。先写他的外貌“班长是个矮汉子,左腮有一条刀伤,弯弯的, 像是月牙。”班长的脸颊抽动着,月牙形的刀伤也像活了似的动起来。文中突出了“月牙形的刀伤”,写 出一位身经百战的军人的形象,脸上的刀伤是他英勇杀敌的见证。来到河边他“竟不迟疑,第一个鞭着 马走下河去”,表现了他身先士卒,当感到水越走越深,越走越急,他当机立断“勒转马头退到岸上”。 避免了遭受灭顶之灾。当闯来闯去总是敌人的地方时,他灵机一动吩咐朝城里放了一排马枪,竟产生了 意想不到的结果。可以看出班长是个很机智的人。全文只三言两语就把人物描写得栩栩如生,极富个性, 一个勇敢、机智、果断的抗日英勇形象呼之欲出。 四、迁移训练 课内阅读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后面练习
星星脱离轨道,就会陨落,八路军掉队了,却能主动打游击。班长是个矮汉子,左腮有一条刀伤, 弯弯的像是月牙。他带着这一班人巧妙地甩开了追击的敌人,东冲西撞,想再追上大队。不巧,敌人这 时开始了秋季”扫荡″,到处出动。他们只好朝北开去,接连十几天,走的全是不熟悉的地方 天,他们跑到二更天,才跳出了敌人的合击圈,正想寻个宿营地睡觉,班长忽然听见远远地有 片吵叫,再仔细一听,才辨出是河水声音 他们来到河边,星光底下,看见河面不过半里来宽,隔河有几点火光,像是村落。班长亳不迟疑, 第一个鞭着马走下河去,其余的骑兵也跟下去。夜不十分冷,河水没冻,可是很急,而且越走越深,最 后都没到马肚子了 班长心里想:"这是什么河,好深!"就勒转马头,退到岸上,沿着河朝上去,要找个浅些的地方过 河,上流的水更急,总过不去。他们便顺着另一条路,跑到半夜,不见人家,却爬上一个山头。在山顶 上,他们全都惊呆了。原来山下模模糊糊地显出一座城,到处亮着电灯,好像星星。 班长的脸颊抽动着,月牙形的刀伤也像活了似的动起来,嘴里骂道:"龟儿子!咱们闯到什么地方 了!总是敌人的地方。"他灵机一动,吩咐骑兵朝着城里放了一排马枪,这一下子不要紧,竟然惹得城 里一阵骚乱,步枪、机枪、掷弹筒、过山炮,一时从城里响起来,乱放一气。骑兵们便悄悄地退下山头, 朝着另一个方向跑去。 鸡叫时,他们终于来到一个村子,敲开庄户人家的门,不弄饭吃,也不睡觉,开口先问:"老乡, 你们这里是什么地界? 农民热情地回答他们说:"这是包头啊!城墙就在那边山脚下…….听听,炮响呢,不知鬼子又捣什 么鬼? 骑兵们都不觉叫出声来,紧接着又问:"那么前边是什么河?″老乡说:"是黄河,水才急呢,一根 鹅毛掉下去,也会旋到水底下去。“骑兵们一齐惊得啊″了一声,随后不觉大笑起来。 1."星星脱离轨道,就会陨落,八路军掉队了,却能主动打游击。〃这个比较有什么作用呢? 2."他们来到河边,星光底下,看见河面不过半里来宽,隔河有几点火光,像是村落。”一句中的 星光底下”可否删去? 3.当骑兵们知道前边的是黄河时,为什么一齐惊得啊”了一声? 课外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 题(杭州市中考题) 橡树之迷 个严寒的冬季,我和几个从没见过寒带原始森林风光的年轻人,到原始森林去探险观光。为了躲 避一头因受惊扰而暴怒的黑熊,我们在惊恐中拼命地奔跑,等我喘着粗气停下来的时候,发觉自己掉了 队,已是孤身一人,处在莽苍阴森的林海深处,迷失了方向。我在森林中兜转。两天后,我拖着沉重的 双腿走进了一片低矮的橡树林,只觉得眼前突然一亮:我终于走出了林海,见到了完整的太阳! 见到了完整的太阳,心中也燃起了生命的希望。我知道,橡树的果实一一橡子,是可以食用的。小 时候,我曾吃过橡子面制作的食品,不仅耐饥饿,口感也不错。我急不可耐地寻找橡子,可树上的橡子 都被鸟儿和松鼠吃掉了,只留下空空的壳。我趴在地上,扒开积雪,挖地三尺,还是一无所获
星星脱离轨道,就会陨落,八路军掉队了,却能主动打游击。班长是个矮汉子,左腮有一条刀伤, 弯弯的像是月牙。他带着这一班人巧妙地甩开了追击的敌人,东冲西撞,想再追上大队。不巧,敌人这 时开始了秋季“扫荡”,到处出动。他们只好朝北开去,接连十几天,走的全是不熟悉的地方。 一天,他们跑到二更天,才跳出了敌人的合击圈,正想寻个宿营地睡觉,班长忽然听见远远地有一 片吵叫,再仔细一听,才辨出是河水声音。 他们来到河边,星光底下,看见河面不过半里来宽,隔河有几点火光,像是村落。班长毫不迟疑, 第一个鞭着马走下河去,其余的骑兵也跟下去。夜不十分冷,河水没冻,可是很急,而且越走越深,最 后都没到马肚子了。 班长心里想:“这是什么河,好深!”就勒转马头,退到岸上,沿着河朝上去,要找个浅些的地方过 河,上流的水更急,总过不去。他们便顺着另一条路,跑到半夜,不见人家,却爬上一个山头。在山顶 上,他们全都惊呆了。原来山下模模糊糊地显出一座城,到处亮着电灯,好像星星。 班长的脸颊抽动着,月牙形的刀伤也像活了似的动起来,嘴里骂道:“龟儿子!咱们闯到什么地方 了!总是敌人的地方。”他灵机一动,吩咐骑兵朝着城里放了一排马枪,这一下子不要紧,竟然惹得城 里一阵骚乱,步枪、机枪、掷弹筒、过山炮,一时从城里响起来,乱放一气。骑兵们便悄悄地退下山头, 朝着另一个方向跑去。 鸡叫时,他们终于来到一个村子,敲开庄户人家的门,不弄饭吃,也不睡觉,开口先问:“老乡, 你们这里是什么地界?” 农民热情地回答他们说:“这是包头啊!城墙就在那边山脚下……听听,炮响呢,不知鬼子又捣什 么鬼? 骑兵们都不觉叫出声来,紧接着又问:“那么前边是什么河?”老乡说:“是黄河,水才急呢,一根 鹅毛掉下去,也会旋到水底下去。”骑兵们一齐惊得“啊”了一声,随后不觉大笑起来。 1.“星星脱离轨道,就会陨落,八路军掉队了,却能主动打游击。”这个比较有什么作用呢? 2.“他们来到河边,星光底下,看见河面不过半里来宽,隔河有几点火光,像是村落。”一句中的 “星光底下”可否删去? 3.当骑兵们知道前边的是黄河时,为什么一齐惊得“啊”了一声? 课外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8 题(杭州市中考题) 橡树之迷 一个严寒的冬季,我和几个从没见过寒带原始森林风光的年轻人,到原始森林去探险观光。为了躲 避一头因受惊扰而暴怒的黑熊,我们在惊恐中拼命地奔跑,等我喘着粗气停下来的时候,发觉自己掉了 队,已是孤身一人,处在莽苍阴森的林海深处,迷失了方向。我在森林中兜转。两天后,我拖着沉重的 双腿走进了一片低矮的橡树林,只觉得眼前突然一亮:我终于走出了林海,见到了完整的太阳! 见到了完整的太阳,心中也燃起了生命的希望。我知道,橡树的果实——橡子,是可以食用的。小 时候,我曾吃过橡子面制作的食品,不仅耐饥饿,口感也不错。我急不可耐地寻找橡子,可树上的橡子 都被鸟儿和松鼠吃掉了,只留下空空的壳。我趴在地上,扒开积雪,挖地三尺,还是一无所获
我绝望地靠在一棵枯死的橡树上。①凛冽的寒风一阵紧一阵,吹得肌肠辘辘、精疲力竭的我一阵紧 车地颤抖。我觉得自己也变成了一副空荡荡的躯壳,我已经整整两天没吃东西了! 对生命的渴望使我作出最后的努力。我使尽最后的力气,用匕首刮剥枯死的橡树皮,想用它们燃起 堆篝火驱散寒冷。就在这时,奇迹发生了:被刮去树皮的树干上有许多小洞,每个小洞都镶嵌着一粒 橡子—一饱满成熟的橡子,珍珠般闪亮的橡子! 我疯狂地用匕首挖着小洞里的橡子……我噙着泪,感谢大自然的恩赐。那树干,缀着一个个小洞, 每个小洞,都是鬼斧神工,不大不小,不深不浅,刚好镶进一粒橡子,一一简直就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 ②篝火在欢快地跳跃着,映红了洁自的雪地,橡树林显得分外绚丽。我用烤熟的橡子驱散了绝望, 恢复了体力,靠北斗星认准了方向,最后回到了住地。 同伴们听了我的奇特经历万分惊讶,我的内心深处也沉淀着一个难解的迷 前不久,遇到一位研究寒带原始森林的专家,才知道拯救了我生命的不是什么神灵,而是森林中常 见的啄木鸟。专家说,啄木鸟同许多在寒带森林定居的动物一样,每年秋季都要为自己贮存食物过冬, 为了不使贮存的食物被其他动物盗走,它便在树上啄洞,把食物贮存在其中。我惊呆了,好半天默然无 语一一当年拯救我生命的,竟然是啄木鸟! 专家还告诉我:"啄木鸟贮存食物只选枯死了的树,它们甚至比人类更懂得保护养育了它们的大森 林 啊,我的橡树,我的啄木鸟,你们现在还好吗? 1.文中说,"同伴听了我的奇特经历万分惊讶。请概括”我”的奇特经历。(不超过60个字)(4 分) 2.文章结尾说,"我的橡树,我的啄木鸟,你们现在还好吗?"这句话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具 有怎样的含义和作用?(4分) 3.文中划线的两处环境描写,各具有什么作用?根据文意作简要回答。(4分) 4.关于这篇文章的中心,有人认为是"要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有人认为是"要感恩大自然,珍爱 大自然″。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请根据文章简要说明理由。(4分) 【参考答案】 课内阅读 1.突出八路军的不同一般和顽强的战斗力。 2.不能删去。"星光底下″突出了当时的实际情况,为班长他们分不清是什么河作了交代 3.因为他们夜里分不清,差一点夜渡黄河,惹出麻烦事 课外拓展阅读 1.我在原始森林中迷失了方冋,饥寒交迫,陷入绝境。后来意外发现橡子,靠橡子获得希望,恢复 体力,走出困境。(4分。两层意思,每层两分。每层内容要点齐备,有欠缺酌扣) 2第一问: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抒写,用亲切询问的语气。第二问:表达了作者亲近大自然、珍 爱大自然的深切情感。(4分,各2分。基本符合即可) ①渲染了作者身处的困境和心中的绝望
我绝望地靠在一棵枯死的橡树上。①凛冽的寒风一阵紧一阵,吹得肌肠辘辘、精疲力竭的我一阵紧 一阵地颤抖。我觉得自己也变成了一副空荡荡的躯壳,我已经整整两天没吃东西了! 对生命的渴望使我作出最后的努力。我使尽最后的力气,用匕首刮剥枯死的橡树皮,想用它们燃起 一堆篝火驱散寒冷。就在这时,奇迹发生了:被刮去树皮的树干上有许多小洞,每个小洞都镶嵌着一粒 橡子——饱满成熟的橡子,珍珠般闪亮的橡子! 我疯狂地用匕首挖着小洞里的橡子……我噙着泪,感谢大自然的恩赐。那树干,缀着一个个小洞, 每个小洞,都是鬼斧神工,不大不小,不深不浅,刚好镶进一粒橡子,——简直就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 ②篝火在欢快地跳跃着,映红了洁白的雪地,橡树林显得分外绚丽。我用烤熟的橡子驱散了绝望, 恢复了体力,靠北斗星认准了方向,最后回到了住地。 同伴们听了我的奇特经历万分惊讶,我的内心深处也沉淀着一个难解的迷。 前不久,遇到一位研究寒带原始森林的专家,才知道拯救了我生命的不是什么神灵,而是森林中常 见的啄木鸟。专家说,啄木鸟同许多在寒带森林定居的动物一样,每年秋季都要为自己贮存食物过冬, 为了不使贮存的食物被其他动物盗走,它便在树上啄洞,把食物贮存在其中。我惊呆了,好半天默然无 语——当年拯救我生命的,竟然是啄木鸟! 专家还告诉我:“啄木鸟贮存食物只选枯死了的树,它们甚至比人类更懂得保护养育了它们的大森 林。” 啊,我的橡树,我的啄木鸟,你们现在还好吗? 1.文中说,“同伴听了我的奇特经历万分惊讶。”请概括“我”的奇特经历。(不超过 60 个字)(4 分) 2.文章结尾说,“我的橡树,我的啄木鸟,你们现在还好吗?”这句话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具 有怎样的含义和作用? (4 分) 3.文中划线的两处环境描写,各具有什么作用?根据文意作简要回答。(4 分) 4.关于这篇文章的中心,有人认为是“要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有人认为是“要感恩大自然,珍爱 大自然”。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请根据文章简要说明理由。(4 分) 【参考答案】 课内阅读 1.突出八路军的不同一般和顽强的战斗力。 2.不能删去。“星光底下”突出了当时的实际情况,为班长他们分不清是什么河作了交代。 3.因为他们夜里分不清,差一点夜渡黄河,惹出麻烦事。 课外拓展阅读 1.我在原始森林中迷失了方向,饥寒交迫,陷入绝境。后来意外发现橡子,靠橡子获得希望,恢复 体力,走出困境。(4 分。两层意思,每层两分。每层内容要点齐备,有欠缺酌扣) 2.第一问: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抒写,用亲切询问的语气。第二问:表达了作者亲近大自然、珍 爱大自然的深切情感。(4 分,各 2 分。基本符合即可) 3. ①渲染了作者身处的困境和心中的绝望
②烘托了作者获救后万分欣喜、充满希望的心情。(4分,各2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 4.应是第二种理解。文章写作者遇险获救的经历,是为下文揭示获救原因,抒发对大自然的感激 关爱之情服务的。文中虽有关于身临绝境、渴望生命,最终摆脱困境的描写,但不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4分。取第二种理解的,能从上下文关系作出合理分析,给4分,分析有欠缺酌扣:取第一种理解的 若能作出有据的分析,最多给2分,若理由不充分,给一分,明显不合理不给分) 课外拓展 1作者简介 杨朔(1913-1968) 现代散文作家。原名杨毓瑨,字莹叔,1937年改用现名。山东蓬莱人。1913年4月28日生 1929年随舅父至哈尔滨谋生,1936年冬离开哈尔滨到上海,集资筹办北雁出版社。1937年七·七″ 事变后由武汉赴延安,翌年到广州,创作了描写陕北革命根据地人民斗争生活的中篇小说《帕米尔高原 的流脉》。1939年辗转至重庆,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组织的战地访问团”,深入华北各根据 地访问,后留在山西八路军总部做文化宣传工作。这期间的创作,辑入《潼关之夜》(散文、报告) 《铁骑兵》(通讯)、《月黑夜》(小说)。1942年回延安,参加整风运动。抗日战争胜利后,到宣化 龙烟铁矿体验生活,写出了较早反映工人斗争生活的中篇小说《红石山》。解放战争期间,担仼新华社 记者和部队的政治工作,随同晋察冀野战军参加了华北地区的战斗。他以明快而热情的笔调描绘了人民 子弟兵的英雄行为、献身精神和成长过程。通讯特写《北黑线》,中篇小说《望南山》、《北线》,都 写于这一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杨朔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50年7月,写成以铁道兵战斗生活 为题材的中篇小说《锦绣山河》。旋即随一支由铁路工人组成的志愿军赴朝参战。他写岀了反映抗美援 朝战争的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1952)。作品表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国际主义爱国主义 的精神;语言生动平易,有较浓厚的民族特色,被认为是建国初期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这时期所写的 通讯、报告,大都收在《鸭绿江南北》和《万古常青》中。停战后他荣获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颁发的二 级国旗勋章。1954年自朝鲜回国,即赴西北边陲和东南沿海各地采访,这次采访所写《西北旅途散记》、 《石油城》、《厦门港的风浪》、《滇池边上的报春花》等通讯、散文,收入《铁骑兵》中 1956年后,杨朔主要致力于散文创作。写出了《荔枝蜜》、《茶花赋》、《雪浪花》、《樱花雨》、 《香山红叶》、《泰山极顶》等优美篇章,称誉文坛。出版的散文集计有:《亚洲日出》、《海市》、 《东风第一枝》、《生命泉》。此外,他还完成了长篇小说《洗兵马》的第1卷《风雨》(第2卷《红 雾》,第3卷《明月》,未及写完);完成儿童文学作品《雪花飘飘》(获1980年第二次全国少年儿 童文艺创作一等奖) 杨朔认为:"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海市〉小序》)"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 写〃,"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东风第一枝〉小跋》)。明确地提出了"以诗为文的主张。他的散 文,弃"直说″而重`比兴〃,通常采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手法,重视整体的构思,意境的点染,具有浓 郁的诗意:讲究结构,在布局上往往是峰回路转起伏跌宕:在语言上以活泼明快的口语为底色,配衬以 古典、外国语词、句式的色彩,形成一种俏丽、典雅的风度。缺点是体式不够多样,行文微露斧凿痕迹
②烘托了作者获救后万分欣喜、充满希望的心情。(4 分,各 2 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 4.应是第二种理解。文章写作者遇险获救的经历,是为下文揭示获救原因,抒发对大自然的感激、 关爱之情服务的。文中虽有关于身临绝境、渴望生命,最终摆脱困境的描写,但不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4 分。取第二种理解的,能从上下文关系作出合理分析,给 4 分,分析有欠缺酌扣;取第一种理解的, 若能作出有据的分析,最多给 2 分,若理由不充分,给一分,明显不合理不给分) 课 外 拓 展 1.作者简介 杨朔(1913~1968) 现代散文作家。原名杨毓瑨,字莹叔,1937 年改用现名。山东蓬莱人。1913 年 4 月 28 日生。 1929 年随舅父至哈尔滨谋生,1936 年冬离开哈尔滨到上海,集资筹办北雁出版社。1937 年“七·七” 事变后由武汉赴延安,翌年到广州,创作了描写陕北革命根据地人民斗争生活的中篇小说《帕米尔高原 的流脉》。1939 年辗转至重庆,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组织的“战地访问团”,深入华北各根据 地访问,后留在山西八路军总部做文化宣传工作。这期间的创作,辑入《潼关之夜》(散文、报告)、 《铁骑兵》(通讯)、《月黑夜》(小说)。1942 年回延安,参加整风运动。抗日战争胜利后,到宣化 龙烟铁矿体验生活,写出了较早反映工人斗争生活的中篇小说《红石山》。解放战争期间,担任新华社 记者和部队的政治工作,随同晋察冀野战军参加了华北地区的战斗。他以明快而热情的笔调描绘了人民 子弟兵的英雄行为、献身精神和成长过程。通讯特写《北黑线》,中篇小说《望南山》、《北线》,都 写于这一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杨朔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50 年 7 月,写成以铁道兵战斗生活 为题材的中篇小说《锦绣山河》。旋即随一支由铁路工人组成的志愿军赴朝参战。他写出了反映抗美援 朝战争的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1952)。作品表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国际主义爱国主义 的精神;语言生动平易,有较浓厚的民族特色,被认为是建国初期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这时期所写的 通讯、报告,大都收在《鸭绿江南北》和《万古常青》中。停战后他荣获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颁发的二 级国旗勋章。1954 年自朝鲜回国,即赴西北边陲和东南沿海各地采访,这次采访所写《西北旅途散记》、 《石油城》、《厦门港的风浪》、《滇池边上的报春花》等通讯、散文,收入《铁骑兵》中。 1956 年后,杨朔主要致力于散文创作。写出了《荔枝蜜》、《茶花赋》、《雪浪花》、《樱花雨》、 《香山红叶》、《泰山极顶》等优美篇章,称誉文坛。出版的散文集计有:《亚洲日出》、《海市》、 《东风第一枝》、《生命泉》。此外,他还完成了长篇小说《洗兵马》的第 1 卷《风雨》(第 2 卷《红 雾》,第 3 卷《明月》,未及写完);完成儿童文学作品《雪花飘飘》(获 1980 年第二次全国少年儿 童文艺创作一等奖)。 杨朔认为:“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海市〉小序》)“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 写”,“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东风第一枝〉小跋》)。明确地提出了“以诗为文”的主张。他的散 文,弃“直说”而重“比兴”,通常采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手法,重视整体的构思,意境的点染,具有浓 郁的诗意;讲究结构,在布局上往往是峰回路转,起伏跌宕;在语言上以活泼明快的口语为底色,配衬以 古典、外国语词、句式的色彩,形成一种俏丽、典雅的风度。缺点是体式不够多样,行文微露斧凿痕迹
1978年以来,人民文学出版社编选出版的杨朔作品集有《杨朔散文选》、《杨朔短篇小说选》, 并再版了《三千里江山》。 杨朔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外国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主任,亚非人民团结理事会书记处中国书记,亚非 作家常设局联络委员会秘书长等职。 2.课文背景资料 1938年底,日本妄图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计划破产后,改变战略方针,对国民政府实行以政治 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转而把主要兵力用于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 1940年8月,为粉碎日军的囚笼政策〃,八路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出动100多个团、约20 万兵力,在绵延5000里长的战线上,对华北日伪军展开以破坏铁路、奇袭据点为主的大规模反击战。 这就是威震中外的”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历时三个半月,共进行大小战斗1800余次,歼灭日伪军25万余人,破坏铁路470多 千米、公路1500多千米,缴获大批武器和军用物资,牵制了日军对西北、西南的进攻,遏止了国民 党内的投降妥协倾向,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威。毛泽东致电彭德怀说:"百团大战真是令人 兴奋。"朱德指出:"百团大战加强了全国同胞的伟大胜利信心,促进了全国团结,带有全国性的伟大战 略意义。 作者以百团大战〃为背景,编写了这篇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本文原载于1943年6月20日的《解 放日报》上。有改动 3."八路军”简介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经过多次谈判达成协议,将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正式发布改编命令。9月12日,改称为国民革命军第 十八集团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左权仼副参谋长,任弼时仼政治部 主任。下辖三个师:以原红一方面军和红十五军团为主,编为第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 政治委员(初称政训处)罗荣桓:以原红二方面军为主,编为第120师,师长贺龙,副师长肖克,政 治委员关向应,以原红四方面军为主,编为第129师,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政治委员张浩(不 久张浩调中央、由邓小平接替)。全军共3万多人。1937年8月底9月初,八路军三个师从陕甘宁 边区出发,东渡黄河挺进敌后,进行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开辟华北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1940 年,军队已发展到近50万人。1941年至1942年,由于日本侵略军对各抗日根据地进行连续的"扫 荡″,并实行残酷的"三光政策″,八路军缩小到30多万人。但在中国共产常领导下,八路军经过艰苦 奋斗,战胜了严重困难,又得到新的发展。至1944年5月,八路军对敌作战7.4万次,歼敌79万 余人。到1945年8月,八路军已发展到90多万人 4.《东尼》 本课记述了美国女权运动第一人一一苏珊·安东尼为争取妇女的平等权利而进行的艰苦斗争,课文 着重记述了苏珊·安东尼争取在选举权上实现男女平等的斗争,其中又着重写了"投票斗争″和”法庭斗 争"两个重要场面。表现了这位伟大女性大无畏的气概和坚忍不拔的意志。 基础知识
1978 年以来,人民文学出版社编选出版的杨朔作品集有《杨朔散文选》、《杨朔短篇小说选》, 并再版了《三千里江山》。 杨朔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外国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主任,亚非人民团结理事会书记处中国书记,亚非 作家常设局联络委员会秘书长等职。 2.课文背景资料 1938 年底,日本妄图“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计划破产后,改变战略方针,对国民政府实行以政治 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转而把主要兵力用于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 1940 年 8 月,为粉碎日军的“囚笼政策”,八路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出动 100 多个团、约 20 万兵力,在绵延 5000 里长的战线上,对华北日伪军展开以破坏铁路、奇袭据点为主的大规模反击战。 这就是威震中外的“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历时三个半月,共进行大小战斗 1800 余次,歼灭日伪军 2.5 万余人,破坏铁路 470 多 千米、公路 1500 多千米,缴获大批武器和军用物资,牵制了日军对西北、西南的进攻,遏止了国民 党内的投降妥协倾向,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威。毛泽东致电彭德怀说:“百团大战真是令人 兴奋。”朱德指出:“百团大战加强了全国同胞的伟大胜利信心,促进了全国团结,带有全国性的伟大战 略意义。” 作者以“百团大战”为背景,编写了这篇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本文原载于 1943 年 6 月 20 日的《解 放日报》上。有改动。 3.“八路军” 简介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经过多次谈判达成协议,将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1937 年 8 月 25 日,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正式发布改编命令。9 月 12 日,改称为国民革命军第 十八集团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左权任副参谋长,任弼时任政治部 主任。下辖三个师:以原红一方面军和红十五军团为主,编为第 115 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 政治委员(初称政训处)罗荣桓;以原红二方面军为主,编为第 120 师,师长贺龙,副师长肖克,政 治委员关向应,以原红四方面军为主,编为第 129 师,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政治委员张浩(不 久张浩调中央、由邓小平接替)。全军共 3 万多人。1937 年 8 月底 9 月初,八路军三个师从陕甘宁 边区出发,东渡黄河挺进敌后,进行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开辟华北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1940 年,军队已发展到近 50 万人。1941 年至 1942 年,由于日本侵略军对各抗日根据地进行连续的“扫 荡”,并实行残酷的“三光政策”,八路军缩小到 30 多万人。但在中国共产常领导下,八路军经过艰苦 奋斗,战胜了严重困难,又得到新的发展。至 1944 年 5 月,八路军对敌作战 7.4 万次,歼敌 79 万 余人。到 1945 年 8 月,八路军已发展到 90 多万人。 4..《苏珊··安东尼》 本课记述了美国女权运动第一人——苏珊·安东尼为争取妇女的平等权利而进行的艰苦斗争,课文 着重记述了苏珊·安东尼争取在选举权上实现男女平等的斗争,其中又着重写了“投票斗争”和“法庭斗 争”两个重要场面。表现了这位伟大女性大无畏的气概和坚忍不拔的意志。 一、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