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 教学目标 1、训练用普通话正确朗读的能力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4、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 【师】在你的人生经历中,你的父母肯定给予了你许许多多的关爱。也许是一声轻轻的叮咛, 也许是一次倾心的谈话,也许是一份特殊的礼物,也许是……想一想,其中的哪件事最令 你感动,说出来与大家交流。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 就是朱自清的《背影》。 解题 1、《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性散文,也可以说是回忆性散文,本文写于1925年,至今已 六七十年,一直被广大读者所传诵,多少年来也一直被选入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对于这样 的名篇,我们应认真阅读、学习。 2、作者简介 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创作 成就最大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真情、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 3、写作背景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 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作者当时 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 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1、听课文录音 2、检査课前预习情况 给加点的字注音 奔丧差使 狼藉簌簌 踌躇 跚箸拭琐屑 晶莹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回答问题 ①、这篇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答案:两年前作者奔丧完毕,父子在浦口依依惜别的情景. ②、这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主要写谁?反映的主题是什么? (这篇课文以背影为线索主要写了我的父亲反映了父爱这个主题) ③、我与父亲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请从文中找出写见面背景的句子 (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惨淡父子离别)
背影 教学目标 1、训练用普通话正确朗读的能力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4、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 课时安排:2 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在你的人生经历中,你的父母肯定给予了你许许多多的关爱。也许是一声轻轻的叮咛, 也许是一次倾心的谈话,也许是一份特殊的礼物,也许是••••••想一想,其中的哪件事最令 你感动,说出来与大家交流。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 就是朱自清的《背影》。 二、解题 1、《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性散文,也可以说是回忆性散文,本文写于 1925 年,至今已 六七十年,一直被广大读者所传诵,多少年来也一直被选入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对于这样 的名篇,我们应认真阅读、学习。 2、作者简介 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创作 成就最大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真情、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 3、写作背景 《背影》写于 1925 年 10 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1917 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 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作者当时 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 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三、整体感知 理清文脉: 1、听课文录音 2、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给加点的字注音 奔 丧 差 使 狼 藉 簌 簌 妥 贴 踌 躇 迂 蹒 跚 箸 拭 琐屑 晶莹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回答问题: ①、这篇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答案:两年前作者奔丧完毕,父子在浦口依依惜别的情景.) ②、这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 主要写谁? 反映的主题是什么? (这篇课文以背影为线索 主要写了我的父亲 反映了父爱这个主题) ③、我与父亲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请从文中找出写见面背景的句子. (祖母去世 父亲失业 家境惨淡 父子离别)
1、背影在文章中共出现了几次?请从课文中圈画出来 1>惦记背影(思念父亲) 2>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3>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4>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2、你认为哪个背影最感人,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此时让学生欣赏背影的录音) 第二课时 1、这段动词准确精当,请根据课文填空: 我看见他 戴着黑布小帽 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 地要 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 过铁道, 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 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2、请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的过程说的四句话,并体会它所含的意思。 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4>进去吧,里边没人 (1)这四句话都很简短,意思也很平常。这样简短平常的话是否缺乏感情? (答案:不是,朴素的言语中往往含有深挚的爱:平淡的话语里往往有不平静的心情。) (2)这4句朴实而简洁的话包含着父亲怎样的深情?请具体说明。 ①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一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 惟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 ②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一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得 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过铁道不容易,自己受点累, 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 不至 ③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 ④进去吧,里边没人 一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叫儿 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 3、《背影》中作者流了几次泪? 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一一难过的泪 望父亲买橘,父子离别一一感激的泪
1、背影在文章中共出现了几次?请从课文中圈画出来. <1>惦记背影(思念父亲) <2>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3>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4>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2、你认为哪个背影最感人,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此时让学生欣赏背影的录音) 第二课时 1、这段动词准确精当,请根据课文填空: 我看见他 戴 着黑布小帽, 穿 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 地 走 到铁道边,慢慢 探 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 穿 过铁道, 要 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 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缩 ;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 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 流 下来了。 2、请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的过程说的四句话,并体会它所含的意思。 <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4>进去吧,里边没人。 (1)这四句话都很简短,意思也很平常。这样简短平常的话是否缺乏感情? (答案:不是,朴素的言语中往往含有深挚的爱;平淡的话语里往往有不平静的心情。) (2)这 4 句朴实而简洁的话包含着父亲怎样的深情?请具体说明。 ①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 惟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 ②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得 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过铁道不容易,自己受点累, 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 不至。 ③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 ④进去吧,里边没人。 ——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叫儿 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 3、《背影》中作者流了几次泪? 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难过的泪 望父亲买橘,父子离别— —感激的泪
背影远去,依依惜别一—惜别的泪 再现背影,泪光莹莹 辛酸的泪 4、"我"与父亲最后一次相见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 (理解记叙的要素) 5、我与父亲是在一种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从文中找出写见面的背景的句子。写出了怎样 的一个背景。 ①祖母死了 ②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祸不单行,家境惨淡) 设置惨淡环境,渲染悲凉气氛,与父亲在此困境下仍不辞劳苦,为儿子奔波,与父亲对儿子 满腔温情形成对照,更显父爱崇高。 6、这篇文章的重心在6、7两段,那么2、3、4、5段写的是什么?不写不可以吗? 〖分析〗2、3段介绍惨淡的家境,为了营造一种悲凉的气氛。 4、5段介绍父亲对我无微无致的照顾,为了铺垫我对父亲的感情,也就是铺垫"背影 〖板书〗 背影 朱自清(叙事散文) 线索 开头设疑—点出背影第一次流泪:悲伤 背望父买橘一刻画背影第二次流泪:感动 影父子分手 惜别背影第三次流泪:惜别 结尾思念—再现背影第四次流泪:思念 父亲失业 家境惨淡祖母去世 祸不单行变卖典质 借钱办丧 结束语 个不懂得享受爱的人,他的良知是苍白的:一个不懂得回报爱的人,他的情感是自私 父母的爱很平常,也很实在:也许只是一个眼神,也许只是一句叮咛,也许只是早餐时 装在你书包里的一盒牛奶 但父母的爱也很伟大,值得我们去感恩。大家不妨试着在父母疲倦时端上一杯热茶, 在餐桌上给他们夹一次菜,在他们工作之余给他们捶捶背、揉揉肩
背影远去,依依惜别— — 惜别的泪 再现背影,泪光莹莹—— 辛酸的泪 4、"我"与父亲最后一次相见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 (理解记叙的要素) 5、我与父亲是在一种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从文中找出写见面的背景的句子。写出了怎样 的一个背景。 ①祖母死了 ②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祸不单行,家境惨淡)。 设置惨淡环境,渲染悲凉气氛,与父亲在此困境下仍不辞劳苦,为儿子奔波,与父亲对儿子 满腔温情形成对照,更显父爱崇高。 6、这篇文章的重心在 6、7 两段,那么 2、3、4、5 段写的是什么?不写不可以吗? 〖分析〗2、3 段介绍惨淡的家境,为了营造一种悲凉的气氛。 4、5 段介绍父亲对我无微无致的照顾,为了铺垫我对父亲的感情,也就是铺垫"背影" 〖板书〗 结束语: 一个不懂得享受爱的人,他的良知是苍白的;一个不懂得回报爱的人,他的情感是自私 的。 父母的爱很平常,也很实在:也许只是一个眼神,也许只是一句叮咛,也许只是早餐时 装在你书包里的一盒牛奶•••••• 但父母的爱也很伟大,值得我们去感恩。大家不妨试着在父母疲倦时端上一杯热茶, 在餐桌上给他们夹一次菜,在他们工作之余给他们捶捶背、揉揉肩……
永久的悔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2.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1.学习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平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 2.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情感教育。 难点:1.本文的线索是吃的东西,这一点较不常见,对此应稍作分析 2文章对母亲的描写不多,却感人至深,其原因何在? 教学突破:对学生情感的教育不能用说教的方式,可通过演讲,引导学生自己明白体会。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第一课时 、创建情景。导入课文 1.师:在学习本课之前,我想请大家回忆一下,有没有什么事情让你们至今想起仍悔恨不 已呢? 2.鼓励学生举手讲述,注意对学生的心结进行开导。 3.师:本文题为”永久的悔",它的作者是当代语言学家季羡林老师,写这篇文章时季老师 已年近九十,却还在对一件往事耿耿于怀,可见这件事在他的内心深处有着怎样的地位 那么,让这为九十多岁的老人难忘,始终无法释怀的到底是一件什么样的事呢?(板书课 题) 、分析课文第l、2自然段 1.让学生齐读课文第1、2自然段。 2.师: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抽学生回答。 板书: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3.师:为什么说它是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抽学生回答。 板书: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 4.师:作者在第1段用了两个成语"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它们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 用?抽学生回答,总结 这两个成语说明作者后悔的事有很多,但却能不假思索地说出让他感触最深的事,因为它 直在他心中,是作者无法解开的心结。 5.让学生用上面两个成语造句,并加以点评 让学生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明了文章线索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请学生默读课文 2.师:刚才大家都阅读了课文,对文章的内容有了大致了解。请大家思考一下,作者这篇 怀念母亲的文章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生:全文是围绕吃的东西展开的
永久的悔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2.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学习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平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 2.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情感教育。 难点: 1.本文的线索是吃的东西,这一点较不常见,对此应稍作分析。 2 文章对母亲的描写不多,却感人至深,其原因何在? 教学突破:对学生情感的教育不能用说教的方式,可通过演讲,引导学生自己明白体会。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第一课时 一、创建情景。导入课文 1.师:在学习本课之前,我想请大家回忆一下,有没有什么事情让你们至今想起仍悔恨不 已呢? 2.鼓励学生举手讲述,注意对学生的心结进行开导。 3.师:本文题为"永久的悔",它的作者 是当代语言学家季羡林老师,写这篇文章时季老师 已年近九十,却还在对一件往事耿耿于怀,可见这件事在他的内心深处有着怎样的地位。 那么,让这为九十多岁的老人难忘,始终无法释怀的到底是一件什么样的事呢?(板书课 题) 二、分析课文第 l、2 自然段 1.让学生齐读课文第 l、2 自然段。 2.师: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 抽学生回答。 板书: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3.师:为什么说它是作者心中"永久"的悔? 抽学生回答。 板书: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 4.师:作者在第 1 段用了两个成语"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它们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 用? 抽学生回答,总结。 这两个成语说明作者后悔的事有很多,但却能不假思索地说出让他感触最深的事,因为它一 直在他心中,是作者无法解开的心结。 5.让学生用上面两个成语造句,并加以点评。 三、让学生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明了文章线索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请学生默读课文。 2.师:刚才大家都阅读了课文,对文章 的内容有了大致了解。请大家思考一下,作者这篇 怀念母亲的文章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生:全文是围绕吃的东西展开的
3.师:很正确,具体有哪些吃的呢?抽学生回答。 板书:白的麦子面,黄的小米面和棒子面,红的高粱饼 4.师:不错,"白的、黄的、红的"就是本文的线索,它贯穿文章始终。作者为什么要以吃 的为线索呢?这一点作者在文中作了说明,请大家找出来。 5.抽学生朗读相关语句。 我作为一个孩子容易关心吃的东西。第二.除了黄的以外,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 吃的东西,几乎都与母亲无缘。 6.师:因为孩子最容易关心吃的东西,所以作者对小时候的记忆总与吃的联系在一起,这 点可以理解。但为什么母亲吃不到好东西这件事也会让他想起母亲呢? 母亲之所以只吃红的是因为她把白的和黄的让给了我,这让我感动至深。生:母亲艰辛一生 作者儿时无法体会,成人时又无法报答,内心悲凉 四、本课小结 本课熟悉了课文内容,明确了文章线索,对第1、2自然段进行了分析,知晓了作者心中永 久的悔是什么,初步感受了母亲对”我"的关爱和我对母亲的怀念 五、板书设计 永久的悔 季羡林 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永久的悔: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线索:白的黄的红的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阅读3、4自然段,对作者家境和母亲形象有初步认识 2.阅读5-8自然段,初步感受母亲对自己的关爱 3.重点研读9-l1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母子情深 4.辅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 、阅读理解3、4自然段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让学生阅读第3、4段,思考这两段主要讲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两段主要讲述了作者贫困的家境,将母亲的大致轮廓也勾勒了出来,为后文的展开铺垫 了感情基调 3.师:这两段篇幅不长,却将作者父辈生活的艰辛深深地印人读者脑海。文中有些词语极 富表现力,请大家找出来 立椎之地、孤苦伶仃、无依无靠、举目无亲、背井离乡、千辛万苦 4.指导学生用这些词语造句,以加深理解 5.师:母亲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抽学生回答,将内容板书(见板书设计) 娘家姓赵,十分贫穷:不识一字,连名字都没有:走过的最长的路就是从娘家到婆家的五 里路。 6."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讨论这一句话中所饱含的深情 二、分析阅读5-8自然段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让学生细读5~8段,掌握其内容。 2.师:吃白的是最高标准,其次是黄的和红的,作者家平常都吃些什么呢?抽学生回答
3.师:很正确,具体有哪些吃的呢? 抽学生回答。 板书:白的麦子面,黄的小米面和棒子面,红的高粱饼。 4.师:不错,"白的、黄的、红的"就是本文的线索,它贯穿文章始终。作者为什么要以吃 的为线索呢?这一点作者在文中作了说明,请大家找出来。 5.抽学生朗读相关语句。 "第一,我作为一个孩子容易关心吃的东西。第二.除了黄的'以外,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 吃的东西,几乎都与母亲无缘。 6.师:因为孩子最容易关心吃的东西,所以作者对小时候的记忆总与吃的 联系在一起,这 一点可以理解。但为什么母亲吃不到好东西这件事也会让他想起母亲呢? 母亲之所以只吃红的是因为她把白的和黄的让给了我,这让我感动至深。生:母亲艰辛一生, 作者儿时无法体会,成人时又无法报答,内心悲凉。 四、本课小结 本课熟悉了课文内容,明确了文章线索,对第 l、2 自然段进行了分析,知晓了作者心中永 久的悔是什么,初步感受了母亲对"我"的关爱和我对母亲的怀念。 五、板书设计 永久的悔 季羡林 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永久的悔: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线索:白的黄的红的 第二课时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阅读 3、4 自然段,对作者家境和母亲形象有初步认识 2.阅读 5-8 自然段,初步感受母亲对自己的关爱 3.重点研读 9-11 自然段 ,进一步感受母子情深 4.辅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 一、阅读理解 3、4 自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阅读第 3、4 段,思考这两段主要讲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两段主要讲述了作者贫困的 家境,将母亲的大致轮廓也勾勒了出来,为后文的展开铺垫 了感情基 调。 3.师:这两段篇幅不长,却将作者父辈生活的艰辛深深地印人读者脑海。文中有些词语极 富表现力,请大家找出来。 立椎之地、孤苦伶仃、无依无靠、举目无亲、背井离乡、千辛万苦…… 4.指导学生用这些词语造句,以加深理解。 5.师:母亲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 抽学生回答,将内容板书(见板书设计) 娘家姓赵,十分贫穷;不识一字,连名字都没有;走过的最长的路就是从娘家到婆家的五 里路。 6."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讨论这一句话中所饱含的深情 二、分析阅读 5-8 自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细读 5~8 段,掌握其内容。 2.师:吃白的是最高标准,其次是黄的和红的,作者家平常都吃些什么呢? 抽学生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