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必修)(201.1.18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3.初步了解孟子“仁政”(“王道”观)的具体内容。 相关链接 1.孟子和《孟子》 (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 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其政治主张与社会理想的 根本核心是:“民本”、“仁政”。 他直接继承了孔子的师传,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把孔子侧重于个人 道德的“仁”,推演为政治方面的仁政学说。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孟子生于 “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的战国年代,其主张不被诸侯采纳,于是 “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表述他的见 解和主张。 (2)《孟子》是一部全面反映孟子思想的语录体散文集,内容涉及政治活动、 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孟子》散文在写作上很有特色: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 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吸引 人们的注意,又加强了说服力。 2.时代背景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 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攻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 序》)。各国诸侯争城夺地,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 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崩乐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和暴力被 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 已初步形成。在诸侯争霸的战国时期,谁能问鼎天下?人口问题在权力的天平上 是十分重要的砝码。在冷兵器时代,谁拥有了大量的人口,谁就拥有大量的土地 耕种者,谁就拥有大量兵源,谁就能够富国强兵。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 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致都城由安邑迁到大梁。梁惠王三十五年 (公元前334年),孟子被“招贤”应邀到魏国,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 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 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史记·魏世家》)迫不及待地
《寡人之于国也》(必修)(2011.1.18)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3.初步了解孟子“仁政”(“王道”观)的具体内容。 相关链接 1.孟子和《孟子》 ⑴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 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其政治主张与社会理想的 根本核心是:“民本”、“仁政”。 他直接继承了孔子的师传,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把孔子侧重于个人 道德的“仁”,推演为政治方面的仁政学说。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孟子生于 “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的战国年代,其主张不被诸侯采纳,于是 “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表述他的见 解和主张。 ⑵《孟子》是一部全面反映孟子思想的语录体散文集,内容涉及政治活动、 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孟子》散文在写作上很有特色: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 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吸引 人们的注意,又加强了说服力。 2.时代背景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 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攻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 序》)。各国诸侯争城夺地,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 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崩乐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和暴力被 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 已初步形成。在诸侯争霸的战国时期,谁能问鼎天下?人口问题在权力的天平上 是十分重要的砝码。在冷兵器时代,谁拥有了大量的人口,谁就拥有大量的土地 耕种者,谁就拥有大量兵源,谁就能够富国强兵。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 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致都城由安邑迁到大梁。梁惠王三十五年 (公元前 334 年),孟子被“招贤”应邀到魏国,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 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 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史记·魏世家》)迫不及待地
讨教救国治国之策。在此形势下,孟子开始了他的道德设计。本文仅是孟子在魏 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音要读准,句子读对,不加字、漏字。 2.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 兵(2)数()罟()不入w()池 (3)涂()有饿piao (4)鸡豚()狗彘()之畜() (5)无 )失其时 (6)谨庠( 序之教 (7)颁()白者 (8)申之以孝ti()之义 课堂探究 第一课时 导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孟子的梦想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那么,什么样的国家才是孟子理想中的“理想国”呢?他的梦想,和我们 今天所努力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有着怎么样的相似点呢?就让我们 起走进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一起来看一下孟子心中的理想国度 二、检查预习 1.比赛读课文,评定哪一组读得准、对、流畅。 2.注音: 王好()战 弃甲曳()兵不可胜()食 数()罟()不入洿()池 衣帛()
讨教救国治国之策。在此形势下,孟子开始了他的道德设计。本文仅是孟子在魏 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音要读准,句子读对,不加字、漏字。 2.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⑴弃甲曳.( )兵 ⑵数.( )罟.( )不入 wū ( )池 ⑶涂.( )有饿 piǎo( ) ⑷鸡豚.( )狗彘.( )之畜.( ) ⑸无.( )失其时 ⑹谨庠.( )序之教 ⑺颁.( )白者 ⑻申之以孝 tì( )之义 课堂探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孟子的梦想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那么,什么样的国家才是孟子理想中的“理想国”呢?他的梦想,和我们 今天所努力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有着怎么样的相似点呢?就让我们一 起走进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一起来看一下孟子心中的理想国度。 二、检查预习 1.比赛读课文,评定哪一组读得准、对、流畅。 2.注音: 王好.( )战 弃甲曳.( )兵 不可胜.( )食 数.( )罟.( )不入洿.( )池 衣帛.( )
鸡豚()狗彘()之畜() 谨庠()序之教 孝悌( 之义然而不王()者涂有饿莩() 养生丧 )死无憾 基础积累 1.学生通读,通译,老师点拨字词。 2.以训练式,完成分类归纳古汉语现象。 (1)通假字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②无失其时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2]一词多义 数 愿得补黑衣之数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数罟不入洿池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鸡豚.( )狗彘.( )之畜( ) 谨庠.( )序之教 孝悌.( )之义 然而不王.( )者 涂有饿莩.( ) 养生丧.( )死无憾 三、基础积累 1.学生通读,通译,老师点拨字词。 2.以训练式,完成分类归纳古汉语现象。 ⑴通假字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②无失其时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2]一词多义 数: 愿得补黑衣之数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数罟不入洿池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系向牛头充炭直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发 百发百中 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主人忘归客不发 兵 非我也,兵也 穷兵黩武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草木皆兵 胜 驴不胜怒,蹄之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系向牛头充炭直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发: 百发百中 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主人忘归客不发 兵: 非我也,兵也 穷兵黩武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草木皆兵 胜: 驴不胜怒,蹄之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3].找出下面句式,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掌握其用法 (1)或……或…… (2)直……耳,是……也 (3)是何异于…… (4)未之有也 四、文本解读 学生复述课文 2.用课文原话回答以下问题,目的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①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收”并无本质区别的? ②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的“仁政”的 具体内容是什么? ③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3].找出下面句式,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掌握其用法。 ⑴或……或…… ⑵直……耳,是……也 ⑶是何异于…… ⑷未之有也 四、文本解读 1.学生复述课文。 2.用课文原话回答以下问题,目的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①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收”并无本质区别的? ②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的“仁政”的 具体内容是什么? ③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