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高级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 必修四专题一“我有一个梦想”2017.5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主备人:刘孝军审核人:陈德钊 班纟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归纳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弄懂文章。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比喻论证方式和排比、对偶手法 3.分析孟子的政治主张中的“仁政”思想。 ★重点难点:归纳文言知识点和比喻论证方式:孟子政治主张中的“仁政”思想 ★课前预习 、知识链接 1、作者作品 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息王不果所言,则 见以为迁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 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 是以所如者不合。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2、背景 战国中期,各诸侯国的统治者都在讲究变法革新,富国强兵,合纵联横,互相攻伐。对外争城夺 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离娄上》);对内残酷剥削,劳役 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社会兵员缺乏,劳力不足。各诸侯国也就处心积虑的争夺人力。梁惠王也不例 外,他采取了一些体恤百姓的措施,以求吸取人力资源,但收效甚微,故有“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 矣”却“民不加多”的疑问。孟子借梁惠王的疑问,或说是心理需求,宣传自己“施仁政”“行王道” 的政治主张 、自学检测 (一)正音: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王好()战 弃甲曳()兵而走 数 ()罟( 不入洿( 是使民养生丧( 死无憾也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豚 )狗彘 )之畜( 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 之义 然而不王( 涂有饿莩( )而不知发 (二)释义 第1页共8页
安吉高级中学 高一语文备课组 必修四 专题一 “我有一个梦想” 2017.5 第 1 页 共 8 页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主备人:刘孝军 审核人:陈德钊 班级 姓名 ★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归纳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弄懂文章。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比喻论证方式和排比、对偶手法。 3.分析孟子的政治主张中的“仁政”思想。 ★ 重点难点:归纳文言知识点和比喻论证方式;孟子政治主张中的“仁政”思想。 ★ 课前预习 一、知识链接 1、作者作品 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 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 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 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 2、背景 战国中期,各诸侯国的统治者都在讲究变法革新,富国强兵,合纵联横,互相攻伐。对外争城夺 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离娄上》);对内残酷剥削,劳役 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社会兵员缺乏,劳力不足。各诸侯国也就处心积虑的争夺人力。梁惠王也不例 外,他采取了一些体恤百姓的措施,以求吸取人力资源,但收效甚微,故有“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 矣”却“民不加多”的疑问。孟子借梁惠王的疑问,或说是心理需求,宣传自己“施仁政”“行王道” 的政治主张。 二、自学检测 (一)正音: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王好.( )战 弃甲曳.( )兵而走 数.( )罟.( )不入洿.( )池 是使民养生丧.( )死无憾也 五十者可以衣.( )帛矣 鸡豚.( )狗彘.( )之畜.( ) 谨庠.( )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 )之义 然而不王.( )者 涂有饿莩.( )而不知发 (二)释义:
安吉高级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 必修四专题一“我有一个梦想”20175 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②无失其时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2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①河内凶 ②弃甲曳兵而走 ③谷不可胜食也 ④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⑤王无罪岁 ⑥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⑦养生丧死无憾也 ⑧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食:谷不可胜食也 狗彘食人食 ②以:请以战喻 以五十步笑百步 斧斤以时入山林 申之以孝悌之义 ③于:寡人之于国也 则移其民于河东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颁白者不复戴于道路矣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④之:寡人之于国也 填然鼓之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王道之始也 鸡豚狗彘之畜 申之以孝悌之义 ⑤然:河内凶亦然 填然鼓之 ⑥则:则移其民于河东 人死,则曰:“非我也,兵也” 4对加点活用的词加以解释 ①填然鼓之 ②树之以桑 第2页共8页
安吉高级中学 高一语文备课组 必修四 专题一 “我有一个梦想” 2017.5 第 2 页 共 8 页 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②无.失其时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2.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①河.内凶 ②弃甲曳兵而走. ③谷不可胜.食也 ④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⑤王无罪..岁 ⑥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⑦养生..丧死无憾也 ⑧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食:谷不可胜食.也 狗彘食人食. ②以:请以.战喻 以.五十步笑百步 斧斤以.时入山林 申之以.孝悌之义 ③于:寡人之于.国也 则移其民于.河东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颁白者不复戴于.道路矣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④之:寡人之.于国也 填然鼓之.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王道之.始也 鸡豚狗彘之.畜 申之以孝悌之.义 ⑤然:河内凶亦然. 填然.鼓之 ⑥则:则.移其民于河东 人死,则.曰:“非我也,兵也” 4.对加点活用的词加以解释。 ①填然鼓.之 ②树.之以桑
安吉高级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 必修四专题 我有一个梦想”20175 ③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④然而不王者 ⑤王无罪岁 (三)译句(注意各句中的特殊句式现象 ①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④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⑤树之以桑 ⑥鸡豚狗彘之畜 ⑥申之以孝悌之义 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⑧未之有也 ★课中导学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说”表现了 他怎样的心态?应如何看待梁惠王的这些做法? 提示:这句话是梁惠王“尽心”治国的自我表白。表现了梁惠王对自己的政绩的高度肯定,近乎于 陶醉。在梁惠王看来,拆东墙,补西墙,这种“查漏补缺”式的救灾措施,处处都是为百姓着想的,自 己这样做,对百姓已经够尽心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梁患王并不是从根本上来解决百姓疾苦的,这 样的“尽心”也只是简单之举。 2.“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梁惠王为什 么会有“寡民”的担心和疑问?他的根本目的何在? 提示:诸侯争霸的战国时期是冷兵器时代,劳力资源是富国强兵的根本。想问鼎天下,人口是十分 重要的砝码。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略地,杀人盈野;对内又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 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争夺劳力,成为各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谁拥有了大量的人口,谁就拥有了大量 的土地耕种者,谁就拥有了大量兵源,谁就能够富国强兵。 梁惠王希望更多的人民归附自己。这里,梁惠王将“邻国之政”与“寡人之用心”对比,将“邻国 之民”与“寡人之民”对比。对比中可见梁惠王的自矜与困惑之深,可见梁惠王想知道“民不加多”原 因的迫切心情以及追求富国强兵、问鼎天下的政治雄心。 3.孟子在说明梁惠王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时,为什么要“以战喻”?“五十步笑 百步”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它的原创者就是孟子。孟子运用这个故事是想说明什么?这样说比直接讲 好在哪里? 提示:用打仗作比喻,是因为梁惠王喜欢打仗,用此比喻易于让他领悟“五十步笑百步”的不对 另外也告诉人们“战争”不是“仁政”的内容,从而明确自己的观点。 第3页共8页
安吉高级中学 高一语文备课组 必修四 专题一 “我有一个梦想” 2017.5 第 3 页 共 8 页 ③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④然而不王.者 ⑤王无罪.岁 (三)译句(注意各句中的特殊句式现象) ①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④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⑤树之以桑 ⑥鸡豚狗彘之畜 ⑥申之以孝悌之义 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⑧未之有也 ★ 课中导学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说”表现了 他怎样的心态?应如何看待梁惠王的这些做法? 提示:这句话是梁惠王“尽心”治国的自我表白。表现了梁惠王对自己的政绩的高度肯定,近乎于 陶醉。在梁惠王看来,拆东墙,补西墙,这种“查漏补缺”式的救灾措施,处处都是为百姓着想的,自 己这样做,对百姓已经够尽心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梁惠王并不是从根本上来解决百姓疾苦的,这 样的“尽心”也只是简单之举。 2.“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 加多,何也?”梁惠王为什 么会有“寡民”的担心和疑问?他的根本目的何在? 提示:诸侯争霸的战国时期是冷兵器时代,劳力资源是富国强兵的根本。想问鼎天下,人口是十分 重要的砝码。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略地,杀人盈野;对内又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 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争夺劳力,成为各 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谁拥有了大量的人口,谁就拥有了大量 的土地耕种者,谁就拥有了大量兵源,谁就能够富国强兵。 梁惠王希望更多的人民归附自己。这里,梁惠王将“邻国之政”与“寡人之用心”对比,将“邻国 之民”与“寡人之民”对比。对比中可见梁惠王的自矜与困惑之深,可见梁惠王想知道“民不加多”原 因的迫切心情以及追求富国强兵、问鼎天下的政治雄心。 3.孟子在说明梁惠王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时,为什么要“以战喻”?“五十步笑 百步”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它的原创者就是孟子。孟子运用这个故事是想说明什么?这样说比直接讲 好在哪里? 提示:用打仗作比喻,是因为梁惠王喜欢打仗,用此比喻易于让他领悟“五十步笑百步”的不对, 另外也告诉人们“战争”不是“仁政”的内容,从而明确自己的观点
安吉高级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 必修四专题一“我有一个梦想”2017.5 “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梁惠王自以为自己对于国家较他国国君尽心,自己的政策比邻国好,邻 国之民会自动投奔他。可是,邻国之民不见少,自己的国民不见增多。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源,老 百姓看透了他的目的,又怎会来“送死”呢?孟子以临阵脱逃为喻,以“五十步笑百步”风趣地说明 魏国的政策和邻国相差无几,本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多于邻国。 “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本体和喻体非常贴切,使比喻充满了逻辑的力量,冋时,运用比喻说理, 显得从容不迫,机智而又风趣。 4.“仁政”思想在本文中是如何表现的?今天可作哪些合理的引申? 提示:孟子认为梁惠王要想使国民“加多”,称雄诸侯,必须施行仁政。只有行仁政,才能顺民意, 得民心,进而得天下。而施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关注民生,休养生息,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不征调百姓 服役而耽误生产时节,不狂捕滥捞,不忽视时令伐木,牲畜不误繁殖,不误粮食播收,种桑养蚕织布, “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解除后顾之忧,百姓衣食安则心安,从而稳定人心,巩固政权。然后再兴办教 育,使人人知亷耻,人人讲礼义,引人向善,倾心归附。至此,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王道 可成”。此外,国君要常自省,革除虐政、苛政、酷政。孟子始终围绕仁民、富民、养民、教民、利民、 保民,抓住百姓和“王道”形成的关系,体现出民为国本的思想。 ★学习反思 ★课外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数(c罟洿(ku)池弃甲曳(ye)兵B.孝悌(ti)饿莩(fu)养生丧(sn9)死 C.狗彘(zhi)鸡豚(tn)庠(xing)序之教D.衣帛(b)畜(chu)养请以战喻( 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邻国之民不加少/牺牲玉帛,弗敢加也B.直不百步耳/系向牛头充炭直 C.弃甲曳兵而走/斩木为兵,揭竿为旗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日出江花红胜火 3.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②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⑤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⑥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⑦斯天下之民至焉⑧移其 粟于河内 A.⑤⑦⑧ B.①③⑤ C.③⑥⑧ D.②④⑤ 4.下列句子的句式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相同的一项是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B.夫晋,何厌之有 C.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5.和“王好战,请以战喻”中“请”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第4页共8页
安吉高级中学 高一语文备课组 必修四 专题一 “我有一个梦想” 2017.5 第 4 页 共 8 页 “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梁惠王自以为自己对于国家较他国国君尽心,自己的政策比邻国好,邻 国之民会自动投奔他。可是,邻国之民不见少,自己的国民不见增多。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源,老 百姓看透了他的目的,又怎会来“送死”呢?孟子以临阵脱逃为喻,以“五十步笑百步”风趣地说明, 魏国的政策和邻国相差无几,本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多于邻国。 “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本体和喻体非常贴切,使比喻充满了逻辑的力量,同时,运用比喻说理, 显得从容不迫,机智而又风趣。 4.“仁政”思想在本文中是如何表现的?今天可作哪些合理的引申? 提示:孟子认为梁惠王要想使国民“加多”,称雄诸侯,必须施行仁政。只有行仁政,才能顺民意, 得民心,进而得天下。而施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关注民生,休养生息,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不征调百姓 服役而耽误生产时节,不狂捕滥捞,不忽视时令伐木,牲畜不误繁殖,不误粮食播收,种桑养蚕织布, “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解除后顾之忧,百姓衣食安则心安,从而稳定人心,巩固政权。然后再兴办教 育,使人人知廉耻,人人讲礼义,引人向善,倾心归附。至此,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王道 可成”。此外,国君要常自省,革除虐政、苛政、酷政。孟子始终围绕仁民、富民、养民、教民、利民、 保民,抓住百姓和“王道”形成的关系,体现出民为国本的思想。 ★ 学习反思 ★ 课外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数.(cù)罟 洿.(kuā)池 弃甲曳.(yè)兵 B.孝悌.(tì) 饿莩.(fú) 养生丧.(sānɡ)死 C.狗彘.(zhì) 鸡豚.(tún) 庠.(xiánɡ)序之教 D.衣帛.(bó) 畜.(chù)养 请以战喻.(yù) 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邻国之民不加.少 /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B.直.不百步耳 / 系向牛头充炭直. C.弃甲曳兵.而走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日出江花红胜.火 3.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②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⑤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⑥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⑦斯天下之民至焉⑧移其 粟于河内 A.⑤⑦⑧ B.①③⑤ C.③⑥⑧ D.②④⑤ 4.下列句子的句式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相同的一项是( )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夫晋,何厌之有 C.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5.和“王好战,请以战喻”中“请”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安吉高级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 必修四专题一“我有一个梦想”2017.5 A.公将战,曹刿请见 B.臣请为王言乐 C.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D.请君听我弹一曲 6.下列译句错误的一项是() A.直不百步耳译:只是没有逃跑一百步罢了 B.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译:有的人跑一百步之后停下来,有的人跑五十步之后停下来。 C.是亦走也 译:这同样是逃跑啊。 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译:这怎么能对刺伤人之后又致人于死地感到奇怪呢? 7.下面“之”字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察邻国之政②填然鼓之③王道之始也④树之以桑⑤未之有也 ⑥是仅异于刺人而杀之⑦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矣⑧申之以孝悌之义 A①⑦心②/④⑧③⑤⑥ B①③②④1⑤⑥⑧/⑦ C①③/②/④⑥⑧⑤⑦ D①③/②⑥⑧/④/⑤⑦ 8.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用梁惠王采用移民移粟措施而民不加多的忡忡忧心开篇,提出问题 B.孟子借题发挥阐述了自己的仁政思想。 C.孟子首先用“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比喻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没 有本质区别,“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继而孟子具体阐述要“天下之民至焉”,必须养生丧死尊老重教 赈灾救民,使黎民不受饥寒 D.全文围绕使“民加多”的话题,巧妙设喻,先正后反,排比铺张,气势磅礴, 列各项中都属于孟子的“仁政”措施的是() ①养生丧死无憾②不违农时③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⑤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A.①②③B.②④⑤C.②③⑥D.①④⑤ 10.对课文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并没有使人民增多,因此就向孟子提出了疑问 B.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反问梁惠王,使梁惠王落入自己设下的圈套。 C.孟子在此文中一定程度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D.所谓行仁政就是要以保民为职分。 11.对文章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思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重点批评了梁惠王在荒年所采取的移民移粟的政策 B.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描述了理想的社会生活图景。 C.孟子就梁惠王希望“寡人之民”“加多”而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第5页共8页
安吉高级中学 高一语文备课组 必修四 专题一 “我有一个梦想” 2017.5 第 5 页 共 8 页 A.公将战,曹刿请见 B.臣请为王言乐 C.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D.请君听我弹一曲 6.下列译句错误的一项是 ( ) A.直不百步耳 译:只是没有逃跑一百步罢了。 B.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译:有的人跑一百步之后停下来,有的人跑五十步之后停下来。 C.是亦走也 译:这同样是逃跑啊。 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译:这怎么能对刺伤人之后又致人于死地感到奇怪呢? 7.下面“之”字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察邻国之政 ②填然鼓之 ③王道之始也 ④树之以桑 ⑤未之有也 ⑥是仅异于刺人而杀之 ⑦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矣 ⑧申之以孝悌之义 A.①⑦/②/④⑧/③/⑤⑥ B.①③/②④/⑤/⑥⑧/⑦ C.①③/②/④⑥⑧/⑤/⑦ D.①③/②⑥⑧/④/⑤/⑦ 8.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用梁惠王采用移民移粟措施而民不加多的忡忡忧心开篇,提出问题。 B.孟子借题发挥阐述了自己的仁政思想。 C.孟子首先用“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比喻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没 有本质区别,“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继而孟子具体阐述要“天下之民至焉”,必须养生丧死尊老重教、 赈灾救民,使黎民不受饥寒。 D.全文围绕使“民加多”的话题,巧妙设喻,先正后反,排比铺张,气势磅礴。 9、列各项中都属于孟子的“仁政”措施的是( ) ①养生丧死无憾 ②不违农时 ③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⑤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④⑤ 10.对课文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并没有使人民增多,因此就向孟子提出了疑问。 B.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反问梁惠王,使梁惠王落入自己设下的圈套。 C.孟子在此文中一定程度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D.所谓行仁政就是要以保民为职分。 11.对文章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思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重点批评了梁惠王在荒年所采取的移民移粟的政策。 B.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描述了理想的社会生活图景。 C.孟子就梁惠王希望“寡人之民”“加多”而提出了自己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