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am MacCamnell等1《旅游者:休闲阶后的新理论》与现代性的民族志者:Dean MacCammell访谈录第33卷2D1g年第12期 《旅游者:休闲阶层的新理论》与现代性的 民族志者:Dean MacCannell访谈录 Dean MacCannell',赵红梅 (1.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加利福尼亚戴维斯95616:2.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摘要】《蔬游者,休闲阶层的新理论》(以下简独《蔬游者》)是 目前,Dean MacCannell是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 对旅游研究影响深远的一部社会学著作。自1976年初版以来 环境设计与景观建筑系的荣休教授(Em 诚书吸引了一批又一就评论者、运用者与反思者,其中的“舞台 Professor)、乡村研究的社会学家与加州实验站景观 真实性”理论已咸为“真实性”论持的一个元理论。《流游者》的 建筑部的研究员。 Dean MacCannell教授是-一位阅历丰富、见解深速的社 Dean maccannell对旅游者和旅游吸引物的兴 堂室的研蜜稳径是过流反理自身是△反弹手处不 在的现代性。诗绕DenM 长授的教育背景,智 趣始于20世纪60年代,但其旅游思考的正式发布 识渊源与该书的结构、理论内容来展开,以获得对作者与经典文 却晚至20世纪70年代,即1973年发表的首篇旅游 类论文 本的双重理解 -“舞台真实性:旅游情境下的社会空间 [关键间]“舞台真实性”:分化:社会结构:现代性:《旅游 设置”(Staged authenticity:On arrangements of 者:休闲阶层的新理论》 social space in tourists setti ngs)与1976出版的首部 「中图分类号159 专著《旅游者:休闲阶层的新理论》(The Tourists:A [文献标识码]A New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以下简称《旅游 [文章编号11002.5006(2018)12-0015.11 者》)。1989年,MacCannell在Annals of Touri Do10.39694.isn.1002-5006.2018.12.009 2ach上组织了一期“符号学与旅游"专题的特 刊,正式将符号学引人旅游研究,他强调在全球社 引言 会文化背景下符号学对“他者”(异文化)研究将大 有可为同。由于《旅游者》名气太大,反而使得 Dean MacCannell教授出生于20世纪40年代关 MacCannell f的后期研究难以彰显,不过,他白20世 国的西雅图,是 ·位有深厚跨学科素养的社会学 纪90年代以来的研究重心可从1992年的《聚会空 家,其学识涉及哲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地理学 场:旅游者研究论文集》(Empty meeting grounds 景观设计与艺术学第领域。MacCannell本科就读 The Tourists Papers)和2011年的专著《观光伦理学》 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人类学系,研究生转向 (The Ethies ofS 窥究竞 康奈尔大学的乡村社会学,博士后阶段先后赴费城 Dean MacCannell对旅游研究有卓越的原创性 和巴黎深造:在近十年的求学过程中接受到当时 贡献.《旅游者》是1976年以来唯 一部针对社会整 些大师级学者的影响与指点,如欧文·戈夫曼 体性的、英语语种的社会学论著,是旅游类专著甲 (Erving Goffman)、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影响最广泛绵长的一部,“被书评”最多的一部,但 Levi-Strauss)、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等。 同时也是被误读最为严重的 一部。误读之 MacCannell视《旅游者》为现代性的民族志.但读者 一眼读出了“旅游者类型研究”。误读之 [收日期12018-05-02:【修订日期20 309 MacCa nell的“舞台直实性"意在揭示旅游空间的 结构化与旅游动机,但读者读出了旅游展演与文 会,旅游伦 生产州。误读之三,过度关注“舞台真实性”而严重 人类学与旅 文化,Ema 忽略《旅游者》的另一个核部分一 -“吸引力符号 hongmeizhaoyn @sina.com (the semiotis of attraction),使MacCannell关于 15 (C)1994-2020 China academic l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 enki net
Dean MacCannell 等 |《旅 游 者 :休 闲 阶 层 的 新 理 论》与 现 代 性 的 民 族 志 者 :Dean MacCannell 访 谈 录 第 33 卷 2018 年 第 12 期 《旅游者:休闲阶层的新理论》与现代性的 民族志者:Dean MacCannell访谈录 Dean MacCannell1 ,赵红梅2 (1.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加利福尼亚 戴维斯 95616;2.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 昆明650500) [摘 要]《旅游者:休闲阶层的新理论》(以下简称《旅游者》)是 对旅游研究影响深远的一部社会学著作。自1976年初版以来, 该书吸引了一批又一批评论者、运用者与反思者,其中的“舞台 真实性”理论已成为“真实性”论域的一个元理论。《旅游者》的著 者——Dean MacCannell教授是一位阅历丰富、见解深邃的社 会学家,他的研究路径是通过旅游者反观自身社会,反观无处不 在的现代性。访谈围绕Dean MacCannell教授的教育背景、智 识渊源与该书的结构、理论内容来展开,以获得对作者与经典文 本的双重理解。 [关键词]“舞台真实性”;分化;社会结构;现代性;《旅游 者:休闲阶层的新理论》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8)12-0015-11 Doi: 10.3969/j.issn.1002-5006.2018.12.009 引言 Dean MacCannell教授出生于20世纪40年代美 国的西雅图,是一位有深厚跨学科素养的社会学 家,其学识涉及哲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地理学、 景观设计与艺术学等领域。MacCannell 本科就读 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人类学系,研究生转向 康奈尔大学的乡村社会学,博士后阶段先后赴费城 和巴黎深造;在近十年的求学过程中接受到当时一 些 大 师 级 学 者 的 影 响 与 指 点 ,如 欧 文·戈 夫 曼 (Erving Goffman)、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evi- Strauss)、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等。 目前,Dean MacCannell是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 环 境 设 计 与 景 观 建 筑 系 的 荣 休 教 授(Emeritus Professor)、乡村研究的社会学家与加州实验站景观 建筑部的研究员[1-2] 。 Dean MacCannell 对旅游者和旅游吸引物的兴 趣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但其旅游思考的正式发布 却晚至 20 世纪 70 年代,即 1973 年发表的首篇旅游 类论文——“舞台真实性:旅游情境下的社会空间 设 置 ”(Staged authenticity: On arrangements of social space in tourists settings)与 1976 出版的首部 专著《旅游者:休闲阶层的新理论》(The Tourists: A New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以 下 简 称《旅 游 者》)。 1989 年 ,MacCannell 在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上组织了一期“符号学与旅游”专题的特 刊,正式将符号学引入旅游研究,他强调在全球社 会文化背景下符号学对“他者”(异文化)研究将大 有 可 为 [3] 。 由 于《旅 游 者》名 气 太 大 ,反 而 使 得 MacCannell 的后期研究难以彰显,不过,他自 20 世 纪 90 年代以来的研究重心可从 1992 年的《聚会空 场:旅游者研究论文集》(Empty Meeting Grounds: The Tourists Papers)和2011年的专著《观光伦理学》 (The Ethics of Sightseeing)中一窥究竟。 Dean MacCannell 对旅游研究有卓越的原创性 贡献。《旅游者》是1976年以来唯一一部针对社会整 体性的、英语语种的社会学论著,是旅游类专著里 影响最广泛绵长的一部,“被书评”最多的一部,但 同时也是被误读最为严重的一部。误读之一, MacCannell视《旅游者》为现代性的民族志,但读者 一 眼 读 出 了“ 旅 游 者 类 型 研 究 ”。 误 读 之 二 , MacCannell 的“舞台真实性”意在揭示旅游空间的 结构化与旅游动机,但读者读出了旅游展演与文化 生产[4] 。误读之三,过度关注“舞台真实性”而严重 忽略《旅游者》的另一个核心部分——“吸引力符号 学”(the semiotics of attraction),使 MacCannell 关于 [收稿日期]2018-05-07;[修订日期]2018-06-13 [作者简介]Dean MacCannell(1940—),男,美国西雅图人,博 士,荣休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者与现代社会、旅游伦理, E-mail: edmaccannell@ucdavis.edu;赵红梅(1974—),女,重庆 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人类学与旅游文化,E-mail: hongmeizhaoyn @sina.com. ⋅ 15 ⋅
旅游学刊第3对卷2018年第12用 Tourism Tribune Vol.33 No.12.2018 “能游县为社△分化所上演的一场仪式“倒的现占得 “舞台真实性理论的提出者有一些基本的了解,我 不到普遍的理解。 误读之四.《旅游者》 一部试 个人侧对您在旅游研究尚未成气候的年代选择“旅 在细致的经验主义与中层理论之基础上建构社会 游者”作为博土论文的最初选题比较好奇 系统之一般理论的社会学论著,但旅游人类学比旅 Dean maccannell(以下简你M).在西方智识传 游社会学更为热烈地接纳了它。简言之,上述误解 统中,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开始 直有一股探 现象大都可归因于“懒惰”的阅读方式,《旅游者》是 索社会运行机制的力量存在。我个人比较偏爱蒙 一部系统性的、有内在逻辑的专著,但被割裂地阅 田与卢梭的著作(尤其是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 读了。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以及涂尔干、马克 针对“舞台真实性"的误读,MacCannell曾先后 思与韦伯的社会学经典论著。20世纪60年代,当我 撰写3篇文章予以纠正四,但收效甚微.因为不同学 还是美国两所精英大学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科背景的研究者已经习惯对《旅游者》各取所 与康奈尔大学的学生时,就被要求深入阅读这些相 了。辩证地看,这样的误读不无建设性 ,因为月 关著作,理解它们并加以延伸拓展。 我本科就读于 1973年以来,从最初的直实性概念话语体系中逐神 伯克利分校人类学系,专业是文化人类学,我喜欢 分化出真实性研究的两套新话语:(1)真实化 经典民族志,爱看《原始人类》那样的书。但人类学 entication)过程,即真实性在不同文化中的多 引以为学科圭泉的研究对象,即所谓的“原始的孤 样性表现及其影响效应:(2)对真实性的集体“再 岛文化"(primitive olate)正消逝于无形,所以我 资“,即在表演理论基础上对真实性的跨学科研究 康奈尔大学读研时就转向了乡村社会学系。 。这两个方向为“旅游社会学”与“旅游人类学”共 就我对经典著作的阅读体验来说.印象最深刻 同关注的论域 文化商品化与真实性研究奠定 的是这些书籍的涉猎范围和探索勇气。人类学家 了相对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从不惮于投身文化整体性的研究,他们总是想找到 笔者于2016年12月一2018年1月期间在加州 文化的这一部分与其他部分的共生关系:而像马克 大学伯克利分校人类学系访学,几乎每周五都能在 思韦伯和涂尔干样的社会学壁毫不犹豫地 人类学系“旅游研究工作组"(To rism Studi 紧盯社会整体性,探寻社会组织与社会变迁的重要 Working Group)的例会上与Dean MacCannell教授 机理。今天,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大都倾向于研究 碰面,于是萌生了对这位令人尊敬的教授做一次访 社会的一个小部分,比如一个特别的乡村、制度、地 谈的念头。基于对《旅游者》 书的粗浅阅读以及 理区域、阶层,或是像少数民族或贫困人口这样的 对MacCannell教授学术生涯的大致了解,笔者草 特殊人群,没有人愿意致力于社会整体形貌与总传 了8个问题,由于场所不便,遂采用了电子邮件笔谈 发展趋向的研究。在研究生阶段,我喜爱的论著有 的方式。访谈从2017年11月20日开始,一问一答 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和《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直到12月10日结束,此后是断续的翻译商椎与 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和“科层制”理 认过程。访谈文本由引言、间答、结语3部分构成 论,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带动异化(alienated 引言由赵红梅撰写.随后译成英文供MacCannell教 labor).莫斯的《礼物》,以及雷德菲尔德的城乡连续 授确证授权;主体是问答部分,赵红梅负责问题 体概念 。欧文 ,戈夫曼是我在伯克利读书时的老 MacCannell教授负责回答;结束语由赵红梅撰写 师,后来在费城我们成了朋友。我读过他的所有论 并将大致内容翻怪成英文供MacCannell数授参 著,有时他会在出版前把书稿拿给我看,征询我的 阅。访谈文本有中、英文两个对照版本,由Dean MacCannell教授与赵红梅共同收有 以下是中义 ①指Dean macCannel的如下3篇文意,cCanpell D.hw】 never was about authenticitv'll Sociolooy 2008 The 版的访谈文本,意与国内学界共享交流。《旅游者》 of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mia Press.2011 的中译本已于2008年面世,因此也期待这次访谈能 1334Cc ment n Lan and Kunden/Ricky-Boyd 激起对经典文本的再阅读、再反思与再发现。 2014,44:283-28 1.赵红梅(以下简称赵):MacCannell教授,相 对于你本人而言,中国的旅游学术圈更为熟悉您的 “舞台直实性”理论,不知您是否愿章分享您的教育 for the Smdy of e 经历以及一些相关的故事? 中国读者 定希望无 uman Whole[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5. 16 C)1994-2020 China Academic Jou All rights ed
旅 游 学 刊 第 33 卷 2018 年 第 12 期 Tou rism Tribune Vol. 33 No. 12,2018 “旅游是为社会分化所上演的一场仪式”[5] 的观点得 不到普遍的理解。误读之四,《旅游者》是一部试图 在细致的经验主义与中层理论之基础上建构社会 系统之一般理论的社会学论著,但旅游人类学比旅 游社会学更为热烈地接纳了它。简言之,上述误解 现象大都可归因于“懒惰”的阅读方式,《旅游者》是 一部系统性的、有内在逻辑的专著,但被割裂地阅 读了。 针对“舞台真实性”的误读,MacCannell曾先后 撰写3篇文章①予以纠正[2] ,但收效甚微,因为不同学 科背景的研究者已经习惯对《旅游者》各取所需 了。辩证地看,这样的误读不无建设性,因为自 1973年以来,从最初的真实性概念话语体系中逐渐 分 化 出 真 实 性 研 究 的 两 套 新 话 语 :(1)真 实 化 (authentication)过程,即真实性在不同文化中的多 样性表现及其影响效应;(2)对真实性的集体“再投 资”,即在表演理论基础上对真实性的跨学科研究 [6] 。这两个方向为“旅游社会学”与“旅游人类学”共 同关注的论域——文化商品化与真实性研究奠定 了相对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笔者于 2016 年 12 月—2018 年 1 月期间在加州 大学伯克利分校人类学系访学,几乎每周五都能在 人 类 学 系“ 旅 游 研 究 工 作 组 ”(Tourism Studies Working Group)的例会上与 Dean MacCannell 教授 碰面,于是萌生了对这位令人尊敬的教授做一次访 谈的念头。基于对《旅游者》一书的粗浅阅读以及 对MacCannell教授学术生涯的大致了解,笔者草拟 了8个问题,由于场所不便,遂采用了电子邮件笔谈 的方式。访谈从 2017 年 11 月 20 日开始,一问一答 直到 12月 10日结束,此后是断续的翻译、商榷与确 认过程。访谈文本由引言、问答、结语 3 部分构成: 引言由赵红梅撰写,随后译成英文供MacCannell教 授确证授权;主体是问答部分,赵红梅负责问题, MacCannell 教授负责回答;结束语由赵红梅撰写, 并将大致内容翻译成英文供 MacCannell 教授参 阅。访谈文本有中、英文两个对照版本,由 Dean MacCannell 教授与赵红梅共同收存。以下是中文 版的访谈文本,意与国内学界共享交流。《旅游者》 的中译本已于2008年面世,因此也期待这次访谈能 激起对经典文本的再阅读、再反思与再发现。 1. 赵红梅(以下简称赵):MacCannell 教授,相 对于你本人而言,中国的旅游学术圈更为熟悉您的 “舞台真实性”理论,不知您是否愿意分享您的教育 经历以及一些相关的故事?中国读者一定希望对 “舞台真实性”理论的提出者有一些基本的了解,我 个人则对您在旅游研究尚未成气候的年代选择“旅 游者”作为博士论文的最初选题比较好奇。 Dean MacCannell(以下简称M):在西方智识传 统中,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开始,一直有一股探 索社会运行机制的力量存在。我个人比较偏爱蒙 田与卢梭的著作(尤其是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以及涂尔干、马克 思与韦伯的社会学经典论著。20世纪60年代,当我 还是美国两所精英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与康奈尔大学的学生时,就被要求深入阅读这些相 关著作,理解它们并加以延伸拓展。我本科就读于 伯克利分校人类学系,专业是文化人类学,我喜欢 经典民族志,爱看《原始人类》那样的书。但人类学 引以为学科圭臬的研究对象,即所谓的“原始的孤 岛文化”(primitive isolate)正消逝于无形,所以我在 康奈尔大学读研时就转向了乡村社会学系。 就我对经典著作的阅读体验来说,印象最深刻 的是这些书籍的涉猎范围和探索勇气。人类学家 从不惮于投身文化整体性的研究,他们总是想找到 文化的这一部分与其他部分的共生关系;而像马克 思、韦伯和涂尔干这样的社会学巨擘则毫不犹豫地 紧盯社会整体性,探寻社会组织与社会变迁的重要 机理。今天,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大都倾向于研究 社会的一个小部分,比如一个特别的乡村、制度、地 理区域、阶层,或是像少数民族或贫困人口这样的 特殊人群,没有人愿意致力于社会整体形貌与总体 发展趋向的研究。在研究生阶段,我喜爱的论著有 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和《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和“科层制”理 论 ② ,马 克 思 的《资 本 论》和 劳 动 异 化(alienated labor),莫斯的《礼物》,以及雷德菲尔德的城乡连续 体概念③。欧文·戈夫曼是我在伯克利读书时的老 师,后来在费城我们成了朋友。我读过他的所有论 著,有时他会在出版前把书稿拿给我看,征询我的 ① 指 Dean MacCannell 的 如 下 3 篇 文 章 :MacCannell D. Why it never was about authenticity?[J].Sociology, 2008, 45(3):334- 337; The Ethics of Sightseeing[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1: 13- 34; Comment on Lan and Kunden/Ricky- Boyd[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4,44: 283-287. ② 参见 Weber M. The Theory of Social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 [M]. Henderson A M, Parsons T, tra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47. ③ 参见 Redfield R. Little Community: Viewpoints for the Study of a Human Whole[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5. ⋅ 16 ⋅
De围MC用等1【旅指者,休用阶层的新理论》与现代性的民族表者,De围cCme访谈受 第33卷2018年第12期 评论和意见。在20世纪60年代的社会学巨擘中 寻找新的分析路径,因此就有了《旅游者》中“吸引 我认为欧文·戈夫曼、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和肯 力符号学"那 音 。所以 一开始我就没有把《旅游 尼斯·伯克(Kenneth Burke)是最具洞察力的,也是 者》看成 一种旅游研究,我只是把旅游者和旅游当 最让人受普匪浅的.此外环有罗兰,四特和雅克,拉 作一把开启当代社会研穷的钥匙,跟随旅游者,我 康。在着手《旅常者》一书之前我幸运地踏入了费 进入现代世界不为人所知的一些角落里,以全新的 城的欧文·戈夫曼和巴黎的列维-斯特劳斯的门庭 社会学眼光来审视这个世界 潜心做博士后研究。 2.赵:《旅游者》初版是在1976年,汔今,在社会 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关于社会、社会关系的 学领域,该书仍是针对社会整体性研究的唯 .木 理论与他们所处的时代环境密切相关,宏大的社会 英语类著作。鉴于这40年来现代人疏离感的日益 变迁是孕有其理论的源泉:作为其研究“实验场”的 强烈,您认为《旅游者》的受欢迎是否与其所针对的 社会刚讲入工业革命不久,现代民族-国家的民主 社会分化现象(differentiations of society)有关系 思粗剩测延生世俗民主制度初出茅庐。我曾试图 呢?分化这种现象对现代社会有什么影响 设想过,对于20世纪中期的工业社会,他们会作有 M:涂尔干在论述“有机团结“理论时,他提到复 反应?他们仍然会关注宗教的功能、无产阶级和阶 杂社会(比如工业国家)得以凝聚的社会纽带要比 级斗争吗?不然.我如是想 简单社会或农村社会更牢固。这个罗辑今人疑成 伯克利和康奈尔的教授都灌输给我一种责但 因为复杂的、工业的、都市的社会人彼此间感受到 感,即新生代学者应该捡起社会整体性的接力棒 的团结感比小规模的、简单的乡村社会要弱得多 不要偏离宏大的社会问题。我在康奈尔大学乡村 个拥有如此众多疏离人口的社会怎么会比弱 社会学系的研究生同学也义不容辞地肩负起探索 离的乡民计今有申非常的计会纽带形?全尔干草 不发达国家经济停滞原因的重任,他们来自不同命 “当然我是正确的,以史为鉴,看看地球上曾存在过 国家和地区:印度、巴基斯坦(东部与西部)、澳大利 的社会,无 不是大型的、复杂的、疏离的社 亚中国台湾四西背尼亚尔四尼亚阿富汗和 在统驭小型的、简单的熟人社会。”他还用“互惠依 伊朗。与他们同窗学习,我收获巨大,我们成为朋 赖"理论(theory of reciprocal dependency)来解释这 友,并与其中儿位 直保持密切联系 个显而易见的矛盾。 我想研究的是一种全球性现象,涉及所谓的氨 据涂尔干观察,小规模的、简单的、原始的社 一世界和第三世界之间的互动与交易、目潜在地揭 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社会,每个人都自盖房、自种 示了一种新文化形式的现象。我读研时到遥远的 粮、自符猎,生病亦自主护理:但在大型的、复杂的 波多黎各做了平生第一次田野调查,研究那里农村 社会里,无人能自给自足,我们雇用木匠来盖房, 地风的传统农业活动。在那儿的一个海淀小镇我 农民那里购买粮食,生病时找医生,完全依赖于他 看到许多正在为外国旅游者面兴津的酒店。哈哈 人的专业化,正如他人亦依的干我们为社会整体性 旅游! 所贡献的各种专业化一样。这就是互惠依,涂尔 我的第一个念头是,有朝一日旅游可能作为持 把这种互惠依赖称为有机团结 他解释说现代 新而高效的农业技术①而对全球发展产生巨大影 复杂社会好比一株有完整的根、茎、叶、花的植物 响;第 个念头是旅游将成为 个有趣而持续的 每一部分都对这株植物的生命状态至关重要如果 究领域,因为它涉及以人类为载体的跨文化互动 只害虫损害了哪怕其中很小一个部分,整株植物 而不仅仅是现代化理念、工序与科技等文化成果从 D MacCanne教授解释说:20世纪60代是西方“绿色革甚 文化源地进入文化接受地的单向传播模式。 尘上的时代:高产量的杂交植物(尤其是水稻和玉米)盛行,新杀虫剂与 当我写下《旅游者》的第一行字时,对我而言 新机器为种植与丰收提供了保障。美国的大学都在加班加点忙着发明 旅游者这个角色就充当了一般人类的当代楷身或 这些新农业技术“,老师告诉我们说这些技术将帮时第三世界摆脱农业 赖,进 年去波多黎各时 代表,接替了经典社会学理论中产业无产阶级的位 置。 我很快意识到常规研究方法不足以应对《旅 者》所要完成的任务,于是我追随列维一斯特劳斯 中诗的膜因。害时我壮不相信一轻桶蓝合”会没右任何角面效应我相它 欧文·戈夫曼与肯尼斯·伯克的脚步,转而从结构语 很有可能改变全球食物生产和消费的模式,并导反数百万农民离开 言学、符号学以及文学批评的分支 解构学派中 地。比较面言,我认为旅舒将在经济和文化上产生更大的影用效应 17 (C)1994-202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Dean MacCannell 等 |《旅 游 者 :休 闲 阶 层 的 新 理 论》与 现 代 性 的 民 族 志 者 :Dean MacCannell 访 谈 录 第 33 卷 2018 年 第 12 期 评论和意见。在 20 世纪 60 年代的社会学巨擘中, 我认为欧文·戈夫曼、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和肯 尼斯·伯克(Kenneth Burke)是最具洞察力的,也是 最让人受益匪浅的,此外还有罗兰·巴特和雅克·拉 康。在着手《旅游者》一书之前,我幸运地踏入了费 城的欧文·戈夫曼和巴黎的列维-斯特劳斯的门庭, 潜心做博士后研究。 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关于社会、社会关系的 理论与他们所处的时代环境密切相关,宏大的社会 变迁是孕育其理论的源泉:作为其研究“实验场”的 社会刚进入工业革命不久,现代民族-国家的民主 思想刚刚诞生,世俗民主制度初出茅庐。我曾试图 设想过,对于 20 世纪中期的工业社会,他们会作何 反应?他们仍然会关注宗教的功能、无产阶级和阶 级斗争吗?不然,我如是想。 伯克利和康奈尔的教授都灌输给我一种责任 感,即新生代学者应该捡起社会整体性的接力棒, 不要偏离宏大的社会问题。我在康奈尔大学乡村 社会学系的研究生同学也义不容辞地肩负起探索 不发达国家经济停滞原因的重任,他们来自不同的 国家和地区:印度、巴基斯坦(东部与西部)、澳大利 亚、中国台湾、巴西、肯尼亚、阿尔巴尼亚、阿富汗和 伊朗。与他们同窗学习,我收获巨大,我们成为朋 友,并与其中几位一直保持密切联系。 我想研究的是一种全球性现象,涉及所谓的第 一世界和第三世界之间的互动与交易、且潜在地揭 示了一种新文化形式的现象。我读研时到遥远的 波多黎各做了平生第一次田野调查,研究那里农村 地区的传统农业活动。在那儿的一个海滨小镇,我 看到许多正在为外国旅游者而兴建的酒店。哈哈, 旅游! 我的第一个念头是,有朝一日旅游可能作为崭 新而高效的农业技术①而对全球发展产生巨大影 响;第二个念头是旅游将成为一个有趣而持续的研 究领域,因为它涉及以人类为载体的跨文化互动, 而不仅仅是现代化理念、工序与科技等文化成果从 文化源地进入文化接受地的单向传播模式。 当我写下《旅游者》的第一行字时,对我而言, 旅游者这个角色就充当了一般人类的当代替身或 代表,接替了经典社会学理论中产业无产阶级的位 置。我很快意识到常规研究方法不足以应对《旅游 者》所要完成的任务,于是我追随列维-斯特劳斯、 欧文·戈夫曼与肯尼斯·伯克的脚步,转而从结构语 言学、符号学以及文学批评的分支——解构学派中 寻找新的分析路径,因此就有了《旅游者》中“吸引 力符号学”那一章。所以,一开始我就没有把《旅游 者》看成一种旅游研究,我只是把旅游者和旅游当 作一把开启当代社会研究的钥匙,跟随旅游者,我 进入现代世界不为人所知的一些角落里,以全新的 社会学眼光来审视这个世界。 2. 赵:《旅游者》初版是在1976年,迄今,在社会 学领域,该书仍是针对社会整体性研究的唯一一本 英语类著作。鉴于这 40 年来现代人疏离感的日益 强烈,您认为《旅游者》的受欢迎是否与其所针对的 社 会 分 化 现 象(differentiations of society)有 关 系 呢?分化这种现象对现代社会有什么影响? M:涂尔干在论述“有机团结”理论时,他提到复 杂社会(比如工业国家)得以凝聚的社会纽带要比 简单社会或农村社会更牢固。这个逻辑令人疑惑, 因为复杂的、工业的、都市的社会人彼此间感受到 的团结感比小规模的、简单的乡村社会要弱得多。 一个拥有如此众多疏离人口的社会怎么会比弱疏 离的乡民社会有更牢靠的社会纽带呢?涂尔干说, “当然我是正确的,以史为鉴,看看地球上曾存在过 的社会,无一不是大型的、复杂的、疏离的社会一直 在统驭小型的、简单的熟人社会。”他还用“互惠依 赖”理论(theory of reciprocal dependency)来解释这 个显而易见的矛盾。 据涂尔干观察,小规模的、简单的、原始的社会 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社会,每个人都自盖房、自种 粮、自狩猎,生病亦自主护理;但在大型的、复杂的 社会里,无人能自给自足,我们雇用木匠来盖房,从 农民那里购买粮食,生病时找医生,完全依赖于他 人的专业化,正如他人亦依赖于我们为社会整体性 所贡献的各种专业化一样。这就是互惠依赖,涂尔 干把这种互惠依赖称为有机团结。他解释说,现代 复杂社会好比一株有完整的根、茎、叶、花的植物, 每一部分都对这株植物的生命状态至关重要,如果 一只害虫损害了哪怕其中很小一个部分,整株植物 ① MacCannell教授解释说:20世纪 60年代是西方“绿色革命”甚嚣 尘上的时代:高产量的杂交植物(尤其是水稻和玉米)盛行,新杀虫剂与 新机器为种植与丰收提供了保障。美国的大学都在加班加点忙着发明 这些“新农业技术”,老师告诉我们说这些技术将帮助第三世界摆脱农业 依赖,进入工业时代,并消除全球贫困。这是我当年去波多黎各时的社 会背景,我想去找寻农民懈怠于“绿色革命”并使得“革命”迟滞的原因。 当时没有人哪怕一丁点考虑过旅游,这就是为何我义无反顾押宝于旅游 的原因,当然也是为何康奈尔大学会驳回我将旅游作为毕业论文选题的 申请的原因。那时我并不相信“绿色革命”会没有任何负面效应,我想它 很有可能改变全球食物生产和消费的模式,并导致数百万农民离开土 地。比较而言,我认为旅游将在经济和文化上产生更大的影响效应。 ⋅ 17 ⋅
旅学刊第33018年第12三 Tourism Tribune Vol.33 No.12.2018 都会因生命遭遇危机而做出连锁反应。另一方面 生活是如何组织,它与工业社会、乡民社会、原始社 涂尔干将简单社会的团结称为机械的,简单社会 会有怎样的区别很感兴趣,因此我把《旅游者》称作 每个部分(每个家庭、每个村庄)都与其他部分类 部现代性的民族志”」 似,正如一面墙上的砖,每一块都与其他任意一块 现代生活最显著的特征是其日益复杂的趋势 同等自足,如果其中一块遭受戕害,整体不会有连 即“分化",这是我能给出的主要答案。 ,酷如人类以 锁反应,整个社会将以较小的、依然自足的聚合体 前只有一男 一女的异性婚烟形式,但现在有“男 形式,像被我害之前一样排续运行。机械组织而成 婚”“女同婚”与“男同婚”,一变三。在地球上任意 的社会可以被拆解,化整为零,剩下的任意部分都 个角落,选择层出不穷,现代生活所包罗的一切 不会受影响,直至最后 部分消失 领域,都充斥着无数选项,比如不同类型的金融合 涂尔干是个非常可爱的人,他假设现代复杂社 同、不同种族的人群、多重社会阶层等,不再只有工 会的人们能理解其自身相互依赖的关系,并且尊重 人和扉主两个对立阶层,不有中产阶级,而中产阶 差异性基础上的功能性整合,因为这是集体生存的 级内部又有上中,下之分。甚至连历史也有分化 基础。在撰写《旅游者 书时,我却看到现代人 过去”不再是 一段均质的时间类型,每10年就有个 彼此之间切实的依懒关系缺乏清醒的认识,这就是 名号,比如咆哮的20年代、最伟大的一代,60一代 我为什么没有借用涂尔干的劳动分工和有机团结 X一代(迷惘的一代)等。 这两个概念的原因 这两个概念意味着我们对剂 我认为 些研究者所宣称的经济发展和现 互依機的情形有一种普遍的感觉深度,但我认为这 化实际上也是制度、社会范時不断分化的结果。作 种感觉深度是普遍缺乏的.所以我改用“结构性分 为社会学家,我建议将经济发展看作社会分化的偶 化"(structural)这一中性词,抛出 然性副产品:人类所能感受到的分化,似乎就是社 们怎样应对分化”这个问题,我发现现代人对此作 会正在远离其日常生活实践的 种体验。众所周 出的最善瑞、最积极、最有静的应对方式就是规光 知,我们生活在社会复杂性之中,但我们无法理解 与旅游。在《聚会空场》的“第三章.后现代社区规 或掌握它,现代社会的许多问题都与失控的社会分 划“里,我详细解释了自已与涂尔干在理论上的分歧 化体验有关,比如疏离,毒品泛溢,极端利已等 那时写《旅游者》,我还没有认真严肃地读过求 让我们回到旅游。我在旅游与现代性之间 洛伊德的书,但我见过青春期少女不无怨尤地声称 立的是一种积极的联系,我把每一个旅游吸引物都 憎恨自己含辛茹苦的母亲:在加州,人们 边依 解释成社会分化具象的象征对应物,比如我者与他 那些农场移民工人提供的日常饮食 边又表现出 者如何发生联系,现在与过去如何联系等。如果 对他们的增恶与敌意。因此,就我的所见所闻.我 会变得不可思议的复杂,我们跟上它的唯一方式就 认为人类的相互依既能跨差异产牛尊重,亦能 是夫观摩那此象征其复杂性的事物或现象,并向它 孕育出敌意。所以,分化对社会的影响取决于人们 们致敬。 于是,观光就是为应对社会分化所上演的 的反应,反应主要包括两种情形 是面对与日俱 场仪式。 增的复杂性与全球化,一些人自觉跟不上时代,主 4.赵:我想知道在社会分化与文化碎片化现象 动撤退到人为建构的、相对简单的身份中去,以此 之间是否有内在联系?我把《旅游者》的持续流行 彰显其族类归属的纯粹性 一些人会事先明 与社会分化联系在 一起的思路是对的吗?我想是 地理解并消化人类的差异性,再从差异性中找到丰 或许是因为早在20世纪70年代您就预见到现代 富生活的法.这样他们就有理由赞美社会的分化 会的发展趋势,它就是存在一股将人们推向其他时 了,民族旅游走的就是这条路 3.赵:在英文版《旅游者》的第13页,有 M:对你的问题,我回答是的。的确是社会分化 关键的句子.“视光是为社会分化上茜的一场仪式 将人们推到异文化的时空中去,但它也能将眼界端 (sightseeing is a ritual performed to the differentia 的人推讲所谓的庇护所与隔缔地拍使他们在虎 tions of society),应该怎样理解这个句子,尤其是分 构的 、碎片的、传统的“过去”里寻找安全感与慰 化(differentiation)一i词的含义是什么? 藉。我最近就在研究这种两种结果的区别所在,以 M:你问到最重要的问题,我在《旅游者》里试图 及人们选择逃开差异性和选择面对并接纳之的原因。 解释的不仅仅是旅游现象,我还对现代社会及社会 你关于文化碎片(fragmentation of cultures)的 18 C)1994-2020 China Academic All rights reserved
旅 游 学 刊 第 33 卷 2018 年 第 12 期 Tou rism Tribune Vol. 33 No. 12,2018 都会因生命遭遇危机而做出连锁反应。另一方面, 涂尔干将简单社会的团结称为机械的,简单社会的 每个部分(每个家庭、每个村庄)都与其他部分类 似,正如一面墙上的砖,每一块都与其他任意一块 同等自足,如果其中一块遭受戕害,整体不会有连 锁反应,整个社会将以较小的、依然自足的聚合体 形式,像被戕害之前一样继续运行。机械组织而成 的社会可以被拆解,化整为零,剩下的任意部分都 不会受影响,直至最后一部分消失。 涂尔干是个非常可爱的人,他假设现代复杂社 会的人们能理解其自身相互依赖的关系,并且尊重 差异性基础上的功能性整合,因为这是集体生存的 基础。在撰写《旅游者》一书时,我却看到现代人对 彼此之间切实的依赖关系缺乏清醒的认识,这就是 我为什么没有借用涂尔干的劳动分工和有机团结 这两个概念的原因。这两个概念意味着我们对相 互依赖的情形有一种普遍的感觉深度,但我认为这 种感觉深度是普遍缺乏的,所以我改用“结构性分 化”(structural differentiation)这一中性词,抛出“人 们怎样应对分化”这个问题,我发现现代人对此作 出的最普遍、最积极、最有趣的应对方式就是观光 与旅游。在《聚会空场》的“第三章:后现代社区规 划“里,我详细解释了自己与涂尔干在理论上的分歧。 那时写《旅游者》,我还没有认真严肃地读过弗 洛伊德的书,但我见过青春期少女不无怨尤地声称 憎恨自己含辛茹苦的母亲;在加州,人们一边依赖 那些农场移民工人提供的日常饮食,一边又表现出 对他们的憎恶与敌意。因此,就我的所见所闻,我 认为人类的相互依赖既能跨越差异产生尊重,亦能 孕育出敌意。所以,分化对社会的影响取决于人们 的反应,反应主要包括两种情形:一是面对与日俱 增的复杂性与全球化,一些人自觉跟不上时代,主 动撤退到人为建构的、相对简单的身份中去,以此 彰显其族类归属的纯粹性;二是一些人会事先明智 地理解并消化人类的差异性,再从差异性中找到丰 富生活的办法,这样他们就有理由赞美社会的分化 了,民族旅游走的就是这条路。 3. 赵:在英文版《旅游者》的第 13 页,有一个很 关键的句子:“观光是为社会分化上演的一场仪式” (sightseeing is a ritual performed to the differentiations of society),应该怎样理解这个句子,尤其是分 化(differentiation)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M:你问到最重要的问题,我在《旅游者》里试图 解释的不仅仅是旅游现象,我还对现代社会及社会 生活是如何组织,它与工业社会、乡民社会、原始社 会有怎样的区别很感兴趣,因此我把《旅游者》称作 “一部现代性的民族志”。 现代生活最显著的特征是其日益复杂的趋势, 即“分化”,这是我能给出的主要答案。譬如人类以 前只有一男一女的异性婚姻形式,但现在有“男女 婚”“女同婚”与“男同婚”,一变三。在地球上任意 一个角落,选择层出不穷,现代生活所包罗的一切 领域,都充斥着无数选项,比如不同类型的金融合 同、不同种族的人群、多重社会阶层等,不再只有工 人和雇主两个对立阶层,还有中产阶级,而中产阶 级内部又有上、中、下之分。甚至连历史也有分化, “过去”不再是一段均质的时间类型,每10年就有个 名号,比如咆哮的 20年代、最伟大的一代、60一代、 X一代(迷惘的一代)等。 我认为,一些研究者所宣称的经济发展和现代 化实际上也是制度、社会范畴不断分化的结果。作 为社会学家,我建议将经济发展看作社会分化的偶 然性副产品;人类所能感受到的分化,似乎就是社 会正在远离其日常生活实践的一种体验。众所周 知,我们生活在社会复杂性之中,但我们无法理解 或掌握它,现代社会的许多问题都与失控的社会分 化体验有关,比如疏离、毒品泛滥、极端利己等。 让我们回到旅游。我在旅游与现代性之间建 立的是一种积极的联系,我把每一个旅游吸引物都 解释成社会分化具象的象征对应物,比如我者与他 者如何发生联系,现在与过去如何联系等。如果社 会变得不可思议的复杂,我们跟上它的唯一方式就 是去观摩那些象征其复杂性的事物或现象,并向它 们致敬。于是,观光就是为应对社会分化所上演的 一场仪式。 4. 赵:我想知道在社会分化与文化碎片化现象 之间是否有内在联系?我把《旅游者》的持续流行 与社会分化联系在一起的思路是对的吗?我想这 或许是因为早在 20世纪 70年代您就预见到现代社 会的发展趋势,它就是存在一股将人们推向其他时 空的力量。 M:对你的问题,我回答是的。的确是社会分化 将人们推到异文化的时空中去,但它也能将眼界褊 狭的人推进所谓的庇护所与隔绝地,迫使他们在虚 构的、碎片的、传统的“过去”里寻找安全感与慰 藉。我最近就在研究这种两种结果的区别所在,以 及人们选择逃开差异性和选择面对并接纳之的原因。 你关于文化碎片(fragmentation of cultures)的 ⋅ 18 ⋅
De围MC道等1【旅兼者,休用阶层的新理论》与现性的民装表者,De围McCe访谈受 第33卷2018年第12期 问题很有趣,但我并不认为一种文化可以碎片化 真实性就不存在。所以,几乎每个人都想绕开“舞 除非文化主体拒绝变化。 在自然状态下,文化是相 台真实性"的概念:“MacCannell错了 ,我们对真实 当混杂的,比如语言和音乐,当它们存在或充满活 性并不太感兴趣:旅游者对真实性没有诉求,他们 力时,会拒压时时的形式,业试并接纳话宜的新形 只想寻欢作乐:我个人的直实感与MacCanne说的 式。即师是所谓的传统文化也在发展亦化。诵可 截然不同”等。但这些评论都没有触及或驳倒《旅 中国访问学者在伯克利“旅游研究工作组所做 游者》所引用的那些实证材料:注射硝酸盐的火 一系列演讲,我看到中国的少数民族也处在不断的 和填塞硅胶的乳房:付费拉人参加乐队排练:搭建 变迁之中,他们将成为整个社会结构性分化的能动 虚假的“后台”以满足旅游者:用鱼网、软木筏子和 要素。多年前,我写过一篇题为“传统的前途 塑料金枪鱼装饰“渔夫餐馆”:向食客开放饭店的厨 (Tradition's next step)的文章,讨论艺术家与创意 房区域等。这类东道主行为在旅游场景里遍地于 才在文化变迁中所起到的作用,其实文化既能灵活 花,无非是为了提升想象中的旅游体验的直实性 地适应变迁,同时亦能维系其认同,而不是僵化和 旅游者对“舞台直实性”的态府与接纳府因 碎片化的,我想你在网上能找到这篇文章 而异 ,有人被吸引,有人看穿它,这 点我 直深 5.赵:在汉语类旅游文献里,“舞台直实性”理 知,并在直实性的那篇文章中予以了说明(1973) 论被运用的频率比较高,与美国旅游学术圈的情形 但旅游者的不同反应并不能改变“舞台真实性”是 相似,对“舞台直实性“概念的误读现象也普遍存 现代社会中一种无所不在的,浩大的文化建构的事 在。我对您2008年那篇文章“为何真实性从未真实 实 ,詹妮·曹(Jenny Chio)在《旅行景观》 d”(why it never really was about authenticity)印象 Landscape of Trave)一书中收录了大量当代中国社 很深,为什么您会认为爱德华·布鲁纳(Edward 会的类似事实,比如:给煤渣砖房的外墙贴上树皮 Bruner)的“真实性再生产"(authentic reproduction 装饰,显得更有乡村意味以吸引旅游者:千篇 律 与“舞台真实性”没有本质区别?您认为是什么使 的民族节日的舞台化:明明不再种田却刻意保留稻 得“舞台直实性”概念的运用脱离了您的初衷? 田当作标志性风唇等。这一切都品不新发围的全 M:为什么真实性概念出现如此之多的混淆用 球性的“舞台真实性”建构。在我的《观光伦理学》 法,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 书里,专门有 章 今日舞台真实"(Sage 首先,在英语世界的社会科学传统里,每门大 Authenticity Today),阐述了在过去40年里建构现 学果程都在反复灌输价值中立的研究取向,即研穷 象是如何变得如此广泛而普润的 者的心理、政治、宗教偏好不应影响其解决问题的 其次,我测,旅静研究者误读舞台直实性 方式,当然亦不应影响其发现与结论,比如人类 可能与另 ·个深层价值观有密切关系,即原创性 强调文化相付视以确保民族志文本的客观性不被 (originality)。西方数重视学生发翼新事物的能 人类学家身上的文化包袱所影响。“舞台真实性”概 力,比如博士论文就应该包含史无前例的新构思或 念高度考验了我的社科同行们保持价值中立的前 新发现。 假设在你的论文答辩会上 立教授指者 力。直实性,大概是美国白人世界里最根深蒂周的 本期刊说:“很抱数,你博士论文的发现与某某人 价值观了。在个人层面,暗示某人或某物可能不真 十年前发表的这篇文章基本雷同。“那么,你的答 实的意思是他们或许是说谎者、自欺的、不可靠的 就宣告失败,必须另起炉灶 这就是为何我那 肤浅的。我刻意与真实性的心理学意涵保持距离 代的学生比今天的学生阅读量要大得多的原因 转而关注旅游者支闻乐见的经典吸引物,探究它们 位教授曾告城我.“如果你打算就某个专题做而 在被是现和舞台化的程中采用了哪此显得直实 究,那没有理由不毒完有关文个专颗的所有文献。 的手段和方式。我的本意在于直实性的社会建构 我们还被教导要引证完所有相关文献 ,表明是怎样 而非真实性本身,而目我有意稀掉了真实性体验或 将这些文献整合到自己的研究中的、自己的研究与 真实感这样的论题。 前人有何不同、对这一专题领域的知识体系有何新 现在我意识到,大多数读者对我的真实性分机 贡献,如若不然,科学研究就将因此而萎缩并襄 的反应是防御性的,有点庸人自扰,以为我的分 亡。我曾遇到过 位日本学者,他告诉我说,如果 是在质疑他们辨别自我与他人直实性的能力,更相 没有把一本书的参考书目和脚注都统统找来读完 的是,他们指出如果直实性可以舞台化,那么可能 他就不认为自己是“读”了这本书。他说他用了好 9 (C)1994-202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 htn:/ww.cnki.ne时
Dean MacCannell 等 |《旅 游 者 :休 闲 阶 层 的 新 理 论》与 现 代 性 的 民 族 志 者 :Dean MacCannell 访 谈 录 第 33 卷 2018 年 第 12 期 问题很有趣,但我并不认为一种文化可以碎片化, 除非文化主体拒绝变化。在自然状态下,文化是相 当混杂的,比如语言和音乐,当它们存在或充满活 力时,会拒斥过时的形式,尝试并接纳适宜的新形 式。即便是所谓的传统文化,也在发展变化。通过 中国访问学者在伯克利“旅游研究工作组”所做的 一系列演讲,我看到中国的少数民族也处在不断的 变迁之中,他们将成为整个社会结构性分化的能动 要素。多年前,我写过一篇题为“传统的前途” (Tradition’s next step)的文章,讨论艺术家与创意人 才在文化变迁中所起到的作用,其实文化既能灵活 地适应变迁,同时亦能维系其认同,而不是僵化和 碎片化的,我想你在网上能找到这篇文章。 5. 赵:在汉语类旅游文献里,“舞台真实性”理 论被运用的频率比较高,与美国旅游学术圈的情形 相似,对“舞台真实性”概念的误读现象也普遍存 在。我对您2008年那篇文章“为何真实性从未真实 过”(why it never really was about authenticity)印象 很深,为什么您会认为爱德华·布鲁纳(Edward Bruner)的“真实性再生产”(authentic reproduction) 与“舞台真实性”没有本质区别?您认为是什么使 得“舞台真实性”概念的运用脱离了您的初衷? M:为什么真实性概念出现如此之多的混淆用 法,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在英语世界的社会科学传统里,每门大 学课程都在反复灌输价值中立的研究取向,即研究 者的心理、政治、宗教偏好不应影响其解决问题的 方式,当然亦不应影响其发现与结论,比如人类学 强调文化相对观以确保民族志文本的客观性不被 人类学家身上的文化包袱所影响。“舞台真实性”概 念高度考验了我的社科同行们保持价值中立的能 力。真实性,大概是美国白人世界里最根深蒂固的 价值观了。在个人层面,暗示某人或某物可能不真 实的意思是他们或许是说谎者、自欺的、不可靠的、 肤浅的。我刻意与真实性的心理学意涵保持距离, 转而关注旅游者喜闻乐见的经典吸引物,探究它们 在被呈现和舞台化的过程中采用了哪些显得真实 的手段和方式。我的本意在于真实性的社会建构, 而非真实性本身,而且我有意漏掉了真实性体验或 真实感这样的论题。 现在我意识到,大多数读者对我的真实性分析 的反应是防御性的,有点庸人自扰,以为我的分析 是在质疑他们辨别自我与他人真实性的能力,更糟 的是,他们指出如果真实性可以舞台化,那么可能 真实性就不存在。所以,几乎每个人都想绕开“舞 台真实性”的概念:“MacCannell 错了,我们对真实 性并不太感兴趣;旅游者对真实性没有诉求,他们 只想寻欢作乐;我个人的真实感与MacCannell说的 截然不同”等。但这些评论都没有触及或驳倒《旅 游者》所引用的那些实证材料:注射硝酸盐的火腿 和填塞硅胶的乳房;付费拉人参加乐队排练;搭建 虚假的“后台”以满足旅游者;用鱼网、软木筏子和 塑料金枪鱼装饰“渔夫餐馆”;向食客开放饭店的厨 房区域等。这类东道主行为在旅游场景里遍地开 花,无非是为了提升想象中的旅游体验的真实性。 旅游者对“舞台真实性”的态度与接纳度因人 而异,有人被吸引,有人看穿它,这一点我一直深 知,并在真实性的那篇文章中予以了说明(1973)。 但旅游者的不同反应并不能改变“舞台真实性”是 现代社会中一种无所不在的、浩大的文化建构的事 实 ,詹 妮·曹(Jenny Chio)在《 旅 行 景 观 》(A Landscape of Travel)一书中收录了大量当代中国社 会的类似事实,比如:给煤渣砖房的外墙贴上树皮 装饰,显得更有乡村意味以吸引旅游者;千篇一律 的民族节日的舞台化;明明不再种田却刻意保留稻 田当作标志性风景等。这一切都是不断发展的、全 球性的“舞台真实性”建构。在我的《观光伦理学》 一 书 里 ,专 门 有 一 章“ 今 日 舞 台 真 实 ”(Staged Authenticity Today),阐述了在过去 40 年里建构现 象是如何变得如此广泛而普遍的。 其次,我揣测,旅游研究者误读“舞台真实性” 可能与另一个深层价值观有密切关系,即原创性 (originality)。西方教育重视学生发现新事物的能 力,比如博士论文就应该包含史无前例的新构思或 新发现。假设在你的论文答辩会上,一位教授指着 一本期刊说:“很抱歉,你博士论文的发现与某某人 十年前发表的这篇文章基本雷同。”那么,你的答辩 就宣告失败,必须另起炉灶了。这就是为何我那一 代的学生比今天的学生阅读量要大得多的原因。 一位教授曾告诫我:“如果你打算就某个专题做研 究,那没有理由不读完有关这个专题的所有文献。” 我们还被教导要引证完所有相关文献,表明是怎样 将这些文献整合到自己的研究中的、自己的研究与 前人有何不同、对这一专题领域的知识体系有何新 贡献,如若不然,科学研究就将因此而萎缩并衰 亡。我曾遇到过一位日本学者,他告诉我说,如果 没有把一本书的参考书目和脚注都统统找来读完, 他就不认为自己是“读”了这本书。他说他用了好 ⋅ 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