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觉悟”的观念与基督教的 “启示”的观念之比较(2) 在佛教中,把障蔽的原因归于无明,无明指认识事物,分别 是非的活动。佛教认为无明的认识是虚妄的认识,是妄心的作用 有此无明妄心才产生世界的一切境界,才有烦恼痛苦。去除了无明 妄心,才能摆脱轮回,消解烦恼痛苦。这就是佛家所谓“世界一切 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 法灭。”基督教主张人类不能自己认识上帝的真理的原因是由于人 类犯了原罪,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违背了是上帝的禁令,偷吃了 智慧果,获得了智慧,能知善恶,但却不能自己认识关于上帝和人 的得救的真理。就把人受障蔽的原因归于人的错误或过失而言,佛 教的觉悟说和基督教的启示说存在某种类同之处。对于神学家来说 虽然人类凭着自己的理性可以说出关于上帝的一些有效的话语,可 以部分地认识有关上帝的真理,然而这样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因 为有关上帝的真理从根本上说是启示的真理。上帝在历史中自己显 示自己,上帝向人启示自己的真理。“旧约”和“新约”是上帝的 启示的记录
在佛教中,把障蔽的原因归于无明,无明指认识事物,分别 是非的活动。佛教认为无明的认识是虚妄的认识,是妄心的作用。 有此无明妄心才产生世界的一切境界,才有烦恼痛苦。去除了无明 妄心,才能摆脱轮回,消解烦恼痛苦。这就是佛家所谓“世界一切 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 ”“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 法灭。 ”基督教主张人类不能自己认识上帝的真理的原因是由于人 类犯了原罪,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违背了是上帝的禁令,偷吃了 智慧果,获得了智慧,能知善恶,但却不能自己认识关于上帝和人 的得救的真理。就把人受障蔽的原因归于人的错误或过失而言,佛 教的觉悟说和基督教的启示说存在某种类同之处。对于神学家来说, 虽然人类凭着自己的理性可以说出关于上帝的一些有效的话语,可 以部分地认识有关上帝的真理,然而这样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因 为有关上帝的真理从根本上说是启示的真理。上帝在历史中自己显 示自己,上帝向人启示自己的真理。 “旧约”和“新约”是上帝的 启示的记录。 佛教中“觉悟”的观念与基督教的 “启示”的观念之比较(2)
佛教中“觉悟”的观念与基督教的 “启示”的观念之比较(3) 然而,基督教的启示与佛教的觉悟的不同之处是 根本性的。基督教主张启示是上帝发起的,是上帝的 恩赐,启示的主动权完全握在上帝手中,启示的范围 和成效完全取决于上帝的意志,因而启示主要是上帝 的工作。佛教主张觉悟从根本上说是每个人自己的事 由于众生本来具有觉性(佛性),所以才能觉悟。对 佛教经典的学习、受善的知识的开导,是外熏助缘, 这种外在的条件只有在内在的佛性的基础上才能产生 作用。觉悟的主动权操在众生自己一边,觉悟的成败 取决于众生自己的努力
然而,基督教的启示与佛教的觉悟的不同之处是 根本性的。基督教主张启示是上帝发起的,是上帝的 恩赐,启示的主动权完全握在上帝手中,启示的范围 和成效完全取决于上帝的意志,因而启示主要是上帝 的工作。佛教主张觉悟从根本上说是每个人自己的事。 由于众生本来具有觉性(佛性),所以才能觉悟。对 佛教经典的学习、受善的知识的开导,是外熏助缘, 这种外在的条件只有在内在的佛性的基础上才能产生 作用。觉悟的主动权操在众生自己一边,觉悟的成败 取决于众生自己的努力。 佛教中“觉悟”的观念与基督教的 “启示”的观念之比较(3)
佛教中“觉悟”的观念与基督教的“启示” 的观念之比较(4) 佛教的觉悟可以分为“本觉”、“始觉”和“究竟觉”。“本 觉”指众生本有的觉性,这个觉性人人俱足,个个都有,大家从根 本上说都是自性天真佛。众生的本来的心就是佛性,佛就是众生的 本心。众生由于无明的诱使,受到障蔽,迷而不觉,枉受生死轮回 的苦恼。但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众生的本觉佛性还是不会遗失, 也不会减少。本觉佛性在圣人位上不会增加一份,在凡夫位上不会 减少一份,这就是所谓佛法平等,无有高下 始觉”指众生通过对佛教理论的学习和修炼开始觉悟。众生过去 不知不觉,但由于某种机缘,如听闻善的知识的开导,获得阅读佛 教的经典的机会,对自己的某种生活经验的深刻反思等等,开始觉 悟。 “究竟觉”指众生的本觉内因与读经听教的外因相结合,内外交 熏,因缘和合,复还本有心源,得到究竞清净,园成佛道。在这里 本觉的内因是根本性的,外熏之缘是辅助性的。能否觉悟的根本还 在于众生的本心和众生自己的努力
佛教的觉悟可以分为“本觉” 、 “始觉”和“究竟觉” 。 “本 觉”指众生本有的觉性,这个觉性人人俱足,个个都有,大家从根 本上说都是自性天真佛。众生的本来的心就是佛性,佛就是众生的 本心。众生由于无明的诱使,受到障蔽,迷而不觉,枉受生死轮回 的苦恼。但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众生的本觉佛性还是不会遗失, 也不会减少。本觉佛性在圣人位上不会增加一份,在凡夫位上不会 减少一份,这就是所谓佛法平等,无有高下。 “始觉”指众生通过对佛教理论的学习和修炼开始觉悟。众生过去 不知不觉,但由于某种机缘,如听闻善的知识的开导,获得阅读佛 教的经典的机会,对自己的某种生活经验的深刻反思等等,开始觉 悟。 “究竟觉”指众生的本觉内因与读经听教的外因相结合,内外交 熏,因缘和合,复还本有心源,得到究竟清净,园成佛道。在这里 本觉的内因是根本性的,外熏之缘是辅助性的。能否觉悟的根本还 在于众生的本心和众生自己的努力。 佛教中“觉悟”的观念与基督教的“启示” 的观念之比较(4)
佛教中“觉悟”的观念与基督教的“启示” 的观念之比较(5) 由此可见,佛教的觉悟强调众生本有的佛性 和众生自己的觉悟。基督教的启示强调启示是上 帝的主动的行为,是上帝对人的恩赐。 当然,我在这里的比较是就基督教和佛教传 统的主流而言的。基督教和佛教都是纷繁复杂的 宗教,都有许许多多不同的流派,其中的某些流 派持反主流的观点。例如,基督教的某些现代派 主张启示是人自己的某种高超的理性活动或人自 己的某种特殊的认识能力的结果。佛教的某些流 派否认人人都有佛性,主张众生不能“自觉”, 只能“他觉”,要“乘佛愿力”(“他力”)往 生净土,靠阿弥陀佛的营救,死后“往生安乐国
由此可见,佛教的觉悟强调众生本有的佛性 和众生自己的觉悟。基督教的启示强调启示是上 帝的主动的行为,是上帝对人的恩赐。 当然,我在这里的比较是就基督教和佛教传 统的主流而言的。基督教和佛教都是纷繁复杂的 宗教,都有许许多多不同的流派,其中的某些流 派持反主流的观点。例如,基督教的某些现代派 主张启示是人自己的某种高超的理性活动或人自 己的某种特殊的认识能力的结果。佛教的某些流 派否认人人都有佛性,主张众生不能“自觉” , 只能“他觉” ,要“乘佛愿力”(“他力”)往 生净土,靠阿弥陀佛的营救,死后“往生安乐国 土” 。 佛教中“觉悟”的观念与基督教的“启示” 的观念之比较(5)
基督教的“启示”与中国儒教的“天命”、“天 告”、“天谴”之比较(1) 基督教的“启示”与中国儒教的“天命”、“天告”、“天谴”也有 定的类似之处。在中国的儒家传统中,对于是否存在有意志的天或上帝的问题存 在三种看法。孔子本人对这个问题持谨慎态度,一一“子不语:怪、力、乱、 神。”但是孔子仍然“畏天命”,相信“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主张“不知 命,无以为君子。”孔子相信天命,并以为自己在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天命,然 而他并不消极等待,听任天命的安排,而是积极努力,强调“人能弘道,非道弘 人。”以荀子为代表的带有无神论色彩的中国儒家否认有意志的天(上帝)的 存在,主张“天行有常:不为舜存,不为桀亡,”把天的活动看作自然规律, 批评天能降吉降凶,能赏善罚恶的观点。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有神论的中国儒家则 肯定有意志的天(上帝)的存在,他写道:“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 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 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 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董仲舒的 观点在中国历代皇朝的政治舞台上和在中国民间的宗教信仰中影响很大,他们相 信“天人感应”,天会对人间的事作出预示和报应。当人间发生了违背天道的坏 事时,天就会降下灾害来谴责、告诫人类;当人类(尤其是统治者)顺应天道时, 天就保佑他们平安昌盛。这种宗教神秘主义的观点就是中国儒教的基本内容
基督教的“启示”与中国儒教的“天命” 、 “天告” 、 “天谴”也有一 定的类似之处。在中国的儒家传统中,对于是否存在有意志的天或上帝的问题存 在三种看法。孔子本人对这个问题持谨慎态度,--“子不语:怪、力、乱、 神。” 但是孔子仍然“畏天命”,相信“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主张“不知 命,无以为君子。” 孔子相信天命,并以为自己在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天命,然 而他并不消极等待,听任天命的安排,而是积极努力,强调“人能弘道,非道弘 人。” 以荀子为代表的带有无神论色彩的中国儒家否认有意志的天(上帝)的 存在,主张“天行有常:不为舜存,不为桀亡,” 把天的活动看作自然规律, 批评天能降吉降凶,能赏善罚恶的观点。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有神论的中国儒家则 肯定有意志的天(上帝)的存在,他写道:“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 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 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 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的 观点在中国历代皇朝的政治舞台上和在中国民间的宗教信仰中影响很大,他们相 信“天人感应”,天会对人间的事作出预示和报应。当人间发生了违背天道的坏 事时,天就会降下灾害来谴责、告诫人类;当人类(尤其是统治者)顺应天道时, 天就保佑他们平安昌盛。这种宗教神秘主义的观点就是中国儒教的基本内容。 基督教的“启示”与中国儒教的“天命” 、 “天 告” 、 “天谴”之比较(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