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水》是诗人处于思想迷茫时期的心灵袒露,他精选了 艳丽的意象、奇妙的比喻,描摹一沟绝望的死水。对《死水》 寄寓的思想感情一直有不同的看法。比较流行的一种认为,全 诗是一种隐喻。它以一沟死水象征那个黏滞得流不动的、沤得 发臭的、完全丧失生命力的社会现实。“一沟绝望的死水” 是诗人对现实的坚决否定,表现了诗人鲜明的批判立场。 3.此问主要是让学生把握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赞美》 诗中的“我”指的应该是抒情主人公自己,赞美的是中华民 族忍辱负重、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性格,以及生生不息的雄 健的生命力。诗歌每一节都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作结,使 这个声音成为全诗的主旋律,凝聚着诗人对中华民族顽强生存 力的赞美,充满了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而且使悲痛没有沦为 伤感,显得悲中有壮,有一种内在的力量。 二、这道题主要是让学生联系学过或读过的近现代诗歌作 品,从整体上关注爱国主义诗篇。近现代以来,反映爱国主题 的诗歌作品大量涌现,如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闻 多的《一句话》、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和《我爱这 土地》、郭沬若的《炉中煤》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这些 诗篇,了解这种特殊的现象,并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传统文化 根源、社会政治背景 三、这道题主要是用读写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自行欣赏诗 歌,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赏析提示: 《老马》 诗人没有详细描写老马衰弱病残的外形,而是着重写它的 命运、感受和心境,增强了老马悲剧的感染力。老马在这里可 以理解为受苦受难的旧中国农民的象征。诗人越是突出老马的 忍辱负重、善良忠厚,就越能激发读者对被压迫而不觉悟农民 的同情。 《断章》
g1 《死水》是诗人处于思想迷茫时期的心灵袒露,他精选了 艳丽的意象、奇妙的比喻,描摹一沟绝望的死水。对《死水》 寄寓的思想感情一直有不同的看法。比较流行的一种认为,全 诗是一种隐喻。它以一沟死水象征那个黏滞得流不动的、沤得 发臭的、完全丧失生命力的社会现实。“一沟绝望的死水”, 是诗人对现实的坚决否定,表现了诗人鲜明的批判立场。 3.此问主要是让学生把握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赞美》 一诗中的“我”指的应该是抒情主人公自己,赞美的是中华民 族忍辱负重、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性格,以及生生不息的雄 健的生命力。诗歌每一节都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作结,使 这个声音成为全诗的主旋律,凝聚着诗人对中华民族顽强生存 力的赞美,充满了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而且使悲痛没有沦为 伤感,显得悲中有壮,有一种内在的力量。 二、这道题主要是让学生联系学过或读过的近现代诗歌作 品,从整体上关注爱国主义诗篇。近现代以来,反映爱国主题 的诗歌作品大量涌现,如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闻一 多的《一句话》、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和《我爱这 土地》、郭沫若的《炉中煤》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这些 诗篇,了解这种特殊的现象,并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传统文化 根源、社会政治背景。 三、这道题主要是用读写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自行欣赏诗 歌,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赏析提示: 《老马》 诗人没有详细描写老马衰弱病残的外形,而是着重写它的 命运、感受和心境,增强了老马悲剧的感染力。老马在这里可 以理解为受苦受难的旧中国农民的象征。诗人越是突出老马的 忍辱负重、善良忠厚,就越能激发读者对被压迫而不觉悟农民 的同情。 《断章》
作者用常见物、眼前景创造了象征性的画面,为读者留下 了广阔的想像空间。有人认为理解这首诗的关键在“装饰”二 字上,表现了一种人生的悲哀;有人认为作者从虚处着笔,实 写一位美人。作者自己则认为,意思着重在“相对”上,它表 达的是一种哲学观念。 ●教学建议 、关于《再别康桥》。这首诗语言华丽轻巧,章法整齐, 音韵柔美和谐,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如有条件,配合朗诵, 可以播放蓝夭浮云、岸边垂柳、潺潺小溪的录像或幻灯,伴以 轻柔的欧洲田园风情的曲子,以感受个人自由天性和自然景色 相融合所营造的别具一格的意境 二、关于《死水》。“死水”是诗人经过运思而构成的寓 意深刻的形象。怎样理解这一意象的寓意,不要强求统一。意 象是诗人创造想像的产物,怎样意会诗中的意象,则取决于诵 读者的再造想像。一个人所处的时代、所持的立场、所经历的 生活以及所具有的思想倾向等,都会影响其审美趣味。教学的 任务不是给学生一个现成的“标准”答案,而是培养学生对优 秀诗歌浓厚的欣赏趣味 介绍作者,可联系初中学过的知识,进而介绍其艺术风格。 闻一多创作诗注重“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死 水》就体现了他“三美”的主张。教师帮助学生理解这首诗的 “三美”,主要不是依靠讲析,而是依靠指导诵读。四句一节, 行数、字数整齐,停顿、韵脚自然,遣词造句非常讲究,反复 诵读,建筑之美、音乐之美、绘画之美自会呈现。 三、关于《赞美》。穆旦是中国最早有意识地采用西方现 代诗的艺术技巧的几个诗人之一。他在对生命意识的自觉感悟 与理性沉思中,交织着对人类命运和民族忧患的内在感应。教 师可以指导学生体会诗中生命体验的庄严感、历史厚重感、现 实人生的时代感等。还可以让学生多读几首穆旦的诗 ●有关资料
g1 作者用常见物、眼前景创造了象征性的画面,为读者留下 了广阔的想像空间。有人认为理解这首诗的关键在“装饰”二 字上,表现了一种人生的悲哀;有人认为作者从虚处着笔,实 写一位美人。作者自己则认为,意思着重在“相对”上,它表 达的是一种哲学观念。 ●教学建议 一、关于《再别康桥》。这首诗语言华丽轻巧,章法整齐, 音韵柔美和谐,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如有条件,配合朗诵, 可以播放蓝天浮云、岸边垂柳、潺潺小溪的录像或幻灯,伴以 轻柔的欧洲田园风情的曲子,以感受个人自由天性和自然景色 相融合所营造的别具一格的意境。 二、关于《死水》。“死水”是诗人经过运思而构成的寓 意深刻的形象。怎样理解这一意象的寓意,不要强求统一。意 象是诗人创造想像的产物,怎样意会诗中的意象,则取决于诵 读者的再造想像。一个人所处的时代、所持的立场、所经历的 生活以及所具有的思想倾向等,都会影响其审美趣味。教学的 任务不是给学生一个现成的“标准”答案,而是培养学生对优 秀诗歌浓厚的欣赏趣味。 介绍作者,可联系初中学过的知识,进而介绍其艺术风格。 闻一多创作诗注重“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死 水》就体现了他“三美”的主张。教师帮助学生理解这首诗的 “三美”,主要不是依靠讲析,而是依靠指导诵读。四句一节, 行数、字数整齐,停顿、韵脚自然,遣词造句非常讲究,反复 诵读,建筑之美、音乐之美、绘画之美自会呈现。 三、关于《赞美》。穆旦是中国最早有意识地采用西方现 代诗的艺术技巧的几个诗人之一。他在对生命意识的自觉感悟 与理性沉思中,交织着对人类命运和民族忧患的内在感应。教 师可以指导学生体会诗中生命体验的庄严感、历史厚重感、现 实人生的时代感等。还可以让学生多读几首穆旦的诗。 ●有关资料
、徐志摩简介(陈山) 徐志摩(1896-1931),浙江省海宁县人。现代诗人、散 文家。父亲因兴办实业,蜚声浙江。1910年,徐志摩入杭州府 中学堂,开始接受“新学”。1916年入北京大学法科。1918 年按照其父的愿望,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19年他在海外得知 五四运动爆发的消息,“曾经‘感情激发不能自已’过”,“国 内青年的爱国运动在我胸中激起同样的爱国热”(1928年5 月3日日记,陈从周《徐志摩年谱》)。是时,他热心于政治 经济与自然科学,并接触过社会主义的各种学说 1921年春,徐志摩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剑桥大学两 年的英国资产阶级教育,给予他很深的影响,并由此形成了他 的世界观与政治理想。在英国19世纪浪漫主义诗歌及其他西 洋文学的熏陶下,他违背其父让他当银行家的期望,从1921 年开始创作新诗,“诗情真有些像是山洪爆发,不分方向的乱 冲”(《猛虎集》序),1922年10月回国。12月起,在《学 灯》(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小说月报》和《晨报副刊》 上大量发表诗文;参加由回国的英美留学生及其他人组成的 “聚餐会”。随后,在“聚餐会”基础上由他提名成立“新月 社”。同时,他也加入了文学研究会。1924年,又与胡适、陈 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并任北京大学教授。这时的徐 志摩,不满军阀混乱、生灵涂炭的社会现实,向往和追求英美 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理想。在“三一八”惨案中,他写 下诗《梅雪争春》,用“冷翩翩的飞雪”中瓣瓣“梅萼”的“残 落”,象征段祺瑞政府对爱国青年血腥屠杀的暴行。他在散文 诗《婴儿》中,用“在她生产的床上受罪”的产妇来象征处于 苦难中的中华民族,用“美丽的婴儿”象征他所盼望的资产阶 级民主制的“新政治 1925年3月至7月,历游苏、德、意、法诸国。他看到苏 联战后的困难状况,产生了对苏联革命的恐惧。同年,第一本 诗集《志摩的诗》出版。1925年10月至1926年10月,主编 《晨报副刊》。这一年里,他写了诗集《翡冷翠的一夜》和散 文集《巴黎的鳞爪》《自剖》《落叶》中的大部分作品,是他 创作最多的一年。1926年4月至6月,在《晨报副刊》上主编
g1 一、徐志摩简介(陈山) 徐志摩(1896—1931),浙江省海宁县人。现代诗人、散 文家。父亲因兴办实业,蜚声浙江。1910 年,徐志摩入杭州府 中学堂,开始接受“新学”。1916 年入北京大学法科。1918 年按照其父的愿望,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19 年他在海外得知 五四运动爆发的消息,“曾经‘感情激发不能自已’过”,“国 内青年的爱国运动在我胸中激起同样的爱国热”(1928 年 5 月 3 日日记,陈从周《徐志摩年谱》)。是时,他热心于政治 经济与自然科学,并接触过社会主义的各种学说。 1921 年春,徐志摩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剑桥大学两 年的英国资产阶级教育,给予他很深的影响,并由此形成了他 的世界观与政治理想。在英国 19 世纪浪漫主义诗歌及其他西 洋文学的熏陶下,他违背其父让他当银行家的期望,从 1921 年开始创作新诗,“诗情真有些像是山洪爆发,不分方向的乱 冲”(《猛虎集》序),1922 年 10 月回国。12 月起,在《学 灯》(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小说月报》和《晨报副刊》 上大量发表诗文;参加由回国的英美留学生及其他人组成的 “聚餐会”。随后,在“聚餐会”基础上由他提名成立“新月 社”。同时,他也加入了文学研究会。1924 年,又与胡适、陈 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并任北京大学教授。这时的徐 志摩,不满军阀混乱、生灵涂炭的社会现实,向往和追求英美 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理想。在“三一八”惨案中,他写 下诗《梅雪争春》,用“冷翩翩的飞雪”中瓣瓣“梅萼”的“残 落”,象征段祺瑞政府对爱国青年血腥屠杀的暴行。他在散文 诗《婴儿》中,用“在她生产的床上受罪”的产妇来象征处于 苦难中的中华民族,用“美丽的婴儿”象征他所盼望的资产阶 级民主制的“新政治”。 1925 年 3 月至 7 月,历游苏、德、意、法诸国。他看到苏 联战后的困难状况,产生了对苏联革命的恐惧。同年,第一本 诗集《志摩的诗》出版。1925 年 10 月至 1926 年 10 月,主编 《晨报副刊》。这一年里,他写了诗集《翡冷翠的一夜》和散 文集《巴黎的鳞爪》《自剖》《落叶》中的大部分作品,是他 创作最多的一年。1926 年 4 月至 6 月,在《晨报副刊》上主编
11期《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对 新诗的艺术发展产生过很大影响。在主编《晨报副刊》期间, 徐志摩还与余上沅等办了《晨报副刊·剧刊》,组织了关于“苏 俄仇友问题”“党化教育问题”等讨论。他明确表示“我是一 个不可教训的个人主义者”,他认为“列宁,他的伟大 是不容否认的”,“但我却不希望他的主义传布。我怕他”(《落 叶·列宁忌日——谈革命》),道出了一个民主个人主义者在 工农革命运动高潮中的不安。 1927年,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建立,使他由对资产阶级民主 制度“单纯信仰”的追求而“流入怀疑的颓废”(《猛虎集》 序)。此后他写的诗,多是颓唐失望的叹息。同年春,与胡适、 邵洵美等筹办新月书店。9月,第二本诗集《翡冷翠的一夜》 出版。秋后,任上海光华大学、东吴大学教授。稍后,又任上 海大夏大学、南京中央大学教授,并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28 年3月,《新月》月刊创刊,他一度担任该刊主编。在他执笔 的代发刊词《新月的态度》中,认为无产阶级文学运动造成 文艺的“荒歉”和“混乱”,提倡所谓“健康与尊严”的原则 在诗《秋虫》里否定包括革命理论在内的一切“主义”;又在 诗《西窗》里攻击革命文学倡导者“借用普罗列塔里亚的瓢匙 在彼此请呀请的舀着喝”青年们“滚沸过的心血”。因此受到 了革命文艺阵营的严肃批判。1928年8月,诗集《志摩的诗》 删订再版。9月至11月,他再度历游英国、美国、日本和印度。 1930年任中英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并 在1931年3月成立的笔会中国分会中被推选为理事。1930年 冬,他辞去在南方的教职,抱着“另辟生活”的愿望,到北京 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1931年1月,与陈梦家、方玮德创 办《诗刊》季刊。8月,第三本诗集《猛虎集》出版 1931年左右,徐志摩的思想始有转机。山东“济南惨案” 发生,他表示对于日本帝国主义的暴行,“有血性的谁能忍耐”。 1930年底翻译了反对法西斯主义的英国独幕剧《墨梭林尼的中 饭》。1931年9月,发表同情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烈士的小说《珰 女士》,并在“左联”刊物《北斗》上发表诗作。这对于当时 国民党“官办文艺”是个很大的震动。1931年11月19日,徐
g1 11 期《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对 新诗的艺术发展产生过很大影响。在主编《晨报副刊》期间, 徐志摩还与余上沅等办了《晨报副刊·剧刊》,组织了关于“苏 俄仇友问题”“党化教育问题”等讨论。他明确表示“我是一 个不可教训的个人主义者”,他认为“列宁,他的伟大,…… 是不容否认的”,“但我却不希望他的主义传布。我怕他”(《落 叶·列宁忌日──谈革命》),道出了一个民主个人主义者在 工农革命运动高潮中的不安。 1927 年,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建立,使他由对资产阶级民主 制度“单纯信仰”的追求而“流入怀疑的颓废”(《猛虎集》 序)。此后他写的诗,多是颓唐失望的叹息。同年春,与胡适、 邵洵美等筹办新月书店。9 月,第二本诗集《翡冷翠的一夜》 出版。秋后,任上海光华大学、东吴大学教授。稍后,又任上 海大夏大学、南京中央大学教授,并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28 年 3 月,《新月》月刊创刊,他一度担任该刊主编。在他执笔 的代发刊词《新月的态度》中,认为无产阶级文学运动造成了 文艺的“荒歉”和“混乱”,提倡所谓“健康与尊严”的原则。 在诗《秋虫》里否定包括革命理论在内的一切“主义”;又在 诗《西窗》里攻击革命文学倡导者“借用普罗列塔里亚的瓢匙 在彼此请呀请的舀着喝”青年们“滚沸过的心血”。因此受到 了革命文艺阵营的严肃批判。1928 年 8 月,诗集《志摩的诗》 删订再版。9 月至 11 月,他再度历游英国、美国、日本和印度。 1930 年任中英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并 在 1931 年 3 月成立的笔会中国分会中被推选为理事。1930 年 冬,他辞去在南方的教职,抱着“另辟生活”的愿望,到北京 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1931 年 1 月,与陈梦家、方玮德创 办《诗刊》季刊。8 月,第三本诗集《猛虎集》出版。 1931 年左右,徐志摩的思想始有转机。山东“济南惨案” 发生,他表示对于日本帝国主义的暴行,“有血性的谁能忍耐”。 1930 年底翻译了反对法西斯主义的英国独幕剧《墨梭林尼的中 饭》。1931 年 9 月,发表同情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烈士的小说《珰 女士》,并在“左联”刊物《北斗》上发表诗作。这对于当时 国民党“官办文艺”是个很大的震动。1931 年 11 月 19 日,徐
志摩因飞机失事遇难。第四本诗集《云游》后由陈梦家编辑出 版 徐志摩说:“我这一生的周折,大都寻得出感情的线索。” (《巴黎的鳞爪·我所知道的康桥》)《志摩的诗》和《翡冷 翠的一夜》中的诗,大多是对于黑暗的封建势力不调和的表现。 在《大帅》《人变兽》《太平景象》等诗中用含蓄的意象表现 了对北洋军阀血腥暴行的不满。在《先生!先生》《叫化活该》 《一小幅穷乐图》中,用鲜明的画笔描绘了下层劳动者痛苦的 生活画面,表露了他的同情心。他又在《这是一个怯懦的世界》 《灰色的人生》《再不见雷峰》等诗中显示了他对阻碍个性解 放与个人幸福的封建势力的蔑视与抗争。这些诗,生动地体现 了青年徐志摩“那股不顾一切,带有激烈的燃烧性的热情”(郁 达夫《怀四十岁的志摩》)。但也流露了他享乐主义的生活哲 学和庸俗的生活情趣。《猛虎集》《云游》中的诗,却是“抹 去了以前的火气”(陈梦家《纪念志摩》),用“圆熟的外形, 配着淡到几乎没有的内容,而且这淡极了的内容也不外乎感伤 的情绪”(茅盾《徐志摩论》)。他反复低吟着“我不知道风 /是在那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黯淡是梦里的光辉” 这样低沉的调子,表露当时资产阶级“枯窘”、徬徨的心理状 态。他的诗,确实可以说是“中国布尔乔亚心境最忠实的反映” (茅盾《徐志摩论》)。 徐志摩的诗大都是抒情诗,他善于用细腻的笔触表现丰富 复杂的情感。在《我来扬子江边买一把莲蓬》中,以食莲蓬为 线索,运用中国传统的比兴手法,层层深入地刻画别离的恋人 相思的情感。《我等候你》这首诗详尽地描绘一个男子自黄昏 至黑夜痴情等待负心不至的爱人时极其复杂、矛盾的心理过 程,令人从诗句背后感受到诗人政治理想幻灭后无可奈何的沮 丧心情。徐志摩还致力于创造一种建筑在现代汉语基础上的新 的诗歌语言,他的诗,如《残诗》《偶然》《再别康桥》,语 言自然、纯熟,既是地道的口语,又经过艺术的提炼,独具清 莹流丽的情致。他的散文成就可与诗歌媲美,由于较少形式上 的束缚,更易表现他奔放不羁的情感,其中《自剖》《想飞》 《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都是久经传诵的名篇
g1 志摩因飞机失事遇难。第四本诗集《云游》后由陈梦家编辑出 版。 徐志摩说:“我这一生的周折,大都寻得出感情的线索。” (《巴黎的鳞爪·我所知道的康桥》)《志摩的诗》和《翡冷 翠的一夜》中的诗,大多是对于黑暗的封建势力不调和的表现。 在《大帅》《人变兽》《太平景象》等诗中用含蓄的意象表现 了对北洋军阀血腥暴行的不满。在《先生!先生》《叫化活该》 《一小幅穷乐图》中,用鲜明的画笔描绘了下层劳动者痛苦的 生活画面,表露了他的同情心。他又在《这是一个怯懦的世界》 《灰色的人生》《再不见雷峰》等诗中显示了他对阻碍个性解 放与个人幸福的封建势力的蔑视与抗争。这些诗,生动地体现 了青年徐志摩“那股不顾一切,带有激烈的燃烧性的热情”(郁 达夫《怀四十岁的志摩》)。但也流露了他享乐主义的生活哲 学和庸俗的生活情趣。《猛虎集》《云游》中的诗,却是“抹 去了以前的火气”(陈梦家《纪念志摩》),用“圆熟的外形, 配着淡到几乎没有的内容,而且这淡极了的内容也不外乎感伤 的情绪”(茅盾《徐志摩论》)。他反复低吟着“我不知道风 /是在那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黯淡是梦里的光辉” 这样低沉的调子,表露当时资产阶级“枯窘”、徬徨的心理状 态。他的诗,确实可以说是“中国布尔乔亚心境最忠实的反映” (茅盾《徐志摩论》)。 徐志摩的诗大都是抒情诗,他善于用细腻的笔触表现丰富 复杂的情感。在《我来扬子江边买一把莲蓬》中,以食莲蓬为 线索,运用中国传统的比兴手法,层层深入地刻画别离的恋人 相思的情感。《我等候你》这首诗详尽地描绘一个男子自黄昏 至黑夜痴情等待负心不至的爱人时极其复杂、矛盾的心理过 程,令人从诗句背后感受到诗人政治理想幻灭后无可奈何的沮 丧心情。徐志摩还致力于创造一种建筑在现代汉语基础上的新 的诗歌语言,他的诗,如《残诗》《偶然》《再别康桥》,语 言自然、纯熟,既是地道的口语,又经过艺术的提炼,独具清 莹流丽的情致。他的散文成就可与诗歌媲美,由于较少形式上 的束缚,更易表现他奔放不羁的情感,其中《自剖》《想飞》 《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都是久经传诵的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