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一般离别,或执手叮 咛,或牵衣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而这首诗只 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 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 增加了飘逸的成分。其次,诗人选择了独具特色的意象。写入 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 草”“星辉”等自然物,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脱俗的清 新感。 2.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七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诗人 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如, 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水底招摇的水草, 榆阴下的清潭,等等。而且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 “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 画面都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流动的感觉。 死水 、诵读提示 《死水》是新格律诗的代表作之一。从形式看,每节四句, 每句九字,排列非常整齐;从韵律看,各节大体押abcb型的 二四韵脚,每行诗又以四音节为主。由于内在节奏的高度和谐 致,加上严格的双行押韵、每节一韵的音响效果,使全诗的 节奏十分鲜明。诵读时,注意体会诗中呈现的音韵和谐美。 、整体感知 对《死水》的写作时间和写作缘起有不同的说法。一般认 为,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他不堪忍受身为中国人所受到的 歧视,写过多首爱国主义诗篇。1926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念从 美国归来,但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令他极为失 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正是
g1 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一般离别,或执手叮 咛,或牵衣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而这首诗只 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 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 增加了飘逸的成分。其次,诗人选择了独具特色的意象。写入 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 草”“星辉”等自然物,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脱俗的清 新感。 2.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七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诗人 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如, 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水底招摇的水草, 榆阴下的清潭,等等。而且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 “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 画面都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流动的感觉。 死 水 一、诵读提示 《死水》是新格律诗的代表作之一。从形式看,每节四句, 每句九字,排列非常整齐;从韵律看,各节大体押 abcb 型的 二四韵脚,每行诗又以四音节为主。由于内在节奏的高度和谐 一致,加上严格的双行押韵、每节一韵的音响效果,使全诗的 节奏十分鲜明。诵读时,注意体会诗中呈现的音韵和谐美。 二、整体感知 对《死水》的写作时间和写作缘起有不同的说法。一般认 为,1922 年闻一多赴美留学,他不堪忍受身为中国人所受到的 歧视,写过多首爱国主义诗篇。1926 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念从 美国归来,但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令他极为失 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正是
这种为现实所打击了的爱和期望,成为本诗流露的思想感情的 深层根基 《死水》全诗五节。诗人围绕“死水”的呆滞、肮脏和霉 烂,创造出一系列丑恶的意象,将对社会现实的痛恨之情隐藏 在反讽的诗句背后。 第一节,总写这沟凝滞的死水。“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它已经风吹不动,腐烂呆滞到极点, 没有一点儿活力和生气,已经无可救药了。不如让它彻底烂掉 使丑恶更加昭彰。诗人以深沉的失望和愤懑的心情,把黑暗的 旧中国比做“一沟死水”。 第二节,承接第一节诗的三、四句,把这些丑恶事物加以 生发。诗人主要从色彩、光泽上静态地描写死水的肮脏和污浊。 这四句类似“反语”,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 这些华美的事物来描摹死水,揭示死水华美外表下丑恶的霉 变 第三节,从动态上描写死水的腐烂变质。霉烂的死水“飘 满了珍珠似的白沬”,那些腐臭的产物“小珠”们如鱼得水, 发出洋洋自得的“笑声”,与那些借机孳生的“花蚊”臭味相 投,共享这“一沟绿酒”。死水的外在表象和内在的本质形成 强烈的反差,从而传达出诗人“尖锐讽刺”的本意。 第四节,以动衬静,写出死水的死寂。诗人以“青蛙”的 歌声,有力地突出死水的毫无生机。然而,青蛙的鼓噪又怎称 得上是歌声,那不过是受死水恩赐者的无耻吹捧罢了。 第五节,诗人在前四节冷嘲热讽的基础上,忍不住内心的 激愤,用肯定而坚决的口气揭露了“死水”的真面目。“这里 断不是美的所在”,诗人看透这沟死水毫无希望,它终究逃脱 不了覆灭的命运 三、鉴赏要点 1.寄寓和象征
g1 这种为现实所打击了的爱和期望,成为本诗流露的思想感情的 深层根基。 《死水》全诗五节。诗人围绕“死水”的呆滞、肮脏和霉 烂,创造出一系列丑恶的意象,将对社会现实的痛恨之情隐藏 在反讽的诗句背后。 第一节,总写这沟凝滞的死水。“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它已经风吹不动,腐烂呆滞到极点, 没有一点儿活力和生气,已经无可救药了。不如让它彻底烂掉, 使丑恶更加昭彰。诗人以深沉的失望和愤懑的心情,把黑暗的 旧中国比做“一沟死水”。 第二节,承接第一节诗的三、四句,把这些丑恶事物加以 生发。诗人主要从色彩、光泽上静态地描写死水的肮脏和污浊。 这四句类似“反语”,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 这些华美的事物来描摹死水,揭示死水华美外表下丑恶的霉 变。 第三节,从动态上描写死水的腐烂变质。霉烂的死水“飘 满了珍珠似的白沫”,那些腐臭的产物“小珠”们如鱼得水, 发出洋洋自得的“笑声”,与那些借机孳生的“花蚊”臭味相 投,共享这“一沟绿酒”。死水的外在表象和内在的本质形成 强烈的反差,从而传达出诗人“尖锐讽刺”的本意。 第四节,以动衬静,写出死水的死寂。诗人以“青蛙”的 歌声,有力地突出死水的毫无生机。然而,青蛙的鼓噪又怎称 得上是歌声,那不过是受死水恩赐者的无耻吹捧罢了。 第五节,诗人在前四节冷嘲热讽的基础上,忍不住内心的 激愤,用肯定而坚决的口气揭露了“死水”的真面目。“这里 断不是美的所在”,诗人看透这沟死水毫无希望,它终究逃脱 不了覆灭的命运。 三、鉴赏要点 1.寄寓和象征
《死水》是诗人处于思想迷茫时期的心灵袒露,他精选了 艳丽的意象,奇妙的比喻,描摹了一沟绝望的死水。对《死水》 的寄寓一直有不同的看法。比较一致的看法,全诗是一种隐喻。 它以一沟死水象征那个黏滞得流不动的、沤得发臭的、完全丧 失生命力的社会现实。“死水”再加上“绝望”,是诗人对现 实的坚决否定,表现了诗人鲜明的批判精神。 2.反讽手法的运用 诗人借鉴西方文学现代派始祖之一的波德莱尔“以丑为 美”的主张和技巧,营造一种反讽的氛围。为了揭露、批判“死 水”的丑恶和肮脏,诗人选用“翡翠”“桃花”“罗绮”“云 霞”“珍珠”等华丽词语描写一沟死水,以丽辞表现丑恶。美 与丑交织,形成反差,造成新颖独特的表达效果。丑恶写得越 美,越容易引起反感,诗人将自己要表达的真实感情隐藏在华 美的意象和艳丽的辞藻之后,从而加强了否定现实的力度和深 赞美 、诵读提示 诗人袁可嘉说:“赞歌人人能唱,但会唱带血的赞歌者却 不多。”他称穆旦的《赞美》是一首“伴随着深沉的痛苦的” “带血的赞歌”。这首诗意境宏阔,意象丰富,自始至终澎湃 着火热的激情。诵读时应该注意两点:一是体会蕴藏在诗行中 的痛苦、深沉而又激越的强烈感情,揣摩作者悲怆的真切感受: 二是体会每节诗的末尾一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反复吟唱的 深厚意味,这是诗人发自肺腑的带血的呼喊,朗读时需要准确 把握内在的感情节奏 二、整体感知 抗日战争爆发后,诗人穆旦随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师生 从长沙步行至千里之外的边城昆明。一路上他的心灵和肉体受 到了双重考验,这段艰苦之旅在诗人眼前展现的是烽火连天
g1 《死水》是诗人处于思想迷茫时期的心灵袒露,他精选了 艳丽的意象,奇妙的比喻,描摹了一沟绝望的死水。对《死水》 的寄寓一直有不同的看法。比较一致的看法,全诗是一种隐喻。 它以一沟死水象征那个黏滞得流不动的、沤得发臭的、完全丧 失生命力的社会现实。“死水”再加上“绝望”,是诗人对现 实的坚决否定,表现了诗人鲜明的批判精神。 2.反讽手法的运用 诗人借鉴西方文学现代派始祖之一的波德莱尔“以丑为 美”的主张和技巧,营造一种反讽的氛围。为了揭露、批判“死 水”的丑恶和肮脏,诗人选用“翡翠”“桃花”“罗绮”“云 霞”“珍珠”等华丽词语描写一沟死水,以丽辞表现丑恶。美 与丑交织,形成反差,造成新颖独特的表达效果。丑恶写得越 美,越容易引起反感,诗人将自己要表达的真实感情隐藏在华 美的意象和艳丽的辞藻之后,从而加强了否定现实的力度和深 度。 赞 美 一、诵读提示 诗人袁可嘉说:“赞歌人人能唱,但会唱带血的赞歌者却 不多。”他称穆旦的《赞美》是一首“伴随着深沉的痛苦的” “带血的赞歌”。这首诗意境宏阔,意象丰富,自始至终澎湃 着火热的激情。诵读时应该注意两点:一是体会蕴藏在诗行中 的痛苦、深沉而又激越的强烈感情,揣摩作者悲怆的真切感受; 二是体会每节诗的末尾一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反复吟唱的 深厚意味,这是诗人发自肺腑的带血的呼喊,朗读时需要准确 把握内在的感情节奏。 二、整体感知 抗日战争爆发后,诗人穆旦随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师生 从长沙步行至千里之外的边城昆明。一路上他的心灵和肉体受 到了双重考验,这段艰苦之旅在诗人眼前展现的是烽火连天
山河破碎的惨痛现实,使他清楚地了解到中华民族苦难的生存 现状。这种见闻和经历引起诗人对坚忍不拔的民族性格的深 思。《赞美》便是一曲对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命力的赞歌。 全诗共四节。第一节,诗人仿佛站在历史的髙度,鸟瞰满 目疮痍的中华大地,用密集的意象群来充分展现眼中所见。这 大地是辽阔而美丽的,有走不尽的起伏山峦,有数不尽的密密 村庄,有美丽的河流和草原,有动听的鸡鸣和狗吠,在这片呼 啸着干燥的风的荒凉土地上,在低压的暗云下,滚滚的东流水 唱着单调的歌。在这样宏大的背景下,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一幅 苦难深重的民族的生活图景:说不尽的灾难、忧伤的眼睛、耻 辱里生活的佝偻的人民……诗歌因为有了这样的描写,使它有 了扎根的坚实土壤,获得了深广的现实内容。诗人是和这土地 起受难呻吟着过来的,对土地充满爱,使他坚信一个伟大的 事实:“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第二节和第三节,诗人重点写了“他” 个农夫。这 个农夫是千百万中国人民的缩影,他凝聚着民族生存力的全部 内容。他勤劳善良,惯于隐忍,安于苦难,他千百年来耕耘着 祖先的土地,承担着现实的忧患。然而在日寇铁蹄的践踏下 他毕竟起来了,他放下了“古代的锄头”,走进了抗战的行列。 这是一个觉醒了的民族走上了反抗的道路,从此他们除了忍受 饥寒、疲劳外,还要面对流血和死亡。“而他走去了从不回头 诅咒。”这是多么伟大的人民啊,所以,诗人要用心灵“拥抱 每一个人”,尽管这拥抱并不能给他们真正的幸福和安慰。但 是毕竟“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最后一节,诗人以两种相互交叉的感情,写出了他复杂的 内心感受,“悠久的年代的风”,年复一年吹过“倾圮的屋檐”, 给人带来了“无尽的呻吟和寒冷”;吹过“枯槁的树顶”“荒 芜的沼泽”,与“虫鸣”及“乌鸦的声音”相应和。这一节诗 表达的仍旧是诗人“无言的痛苦”,他为这灾难深重的民族而 痛苦,为民族难以摆脱的现实遭际而痛苦,然而毕竟“一个民 族已经起来”。在诗人的痛苦背后,我们感受到的是一颗不屈 的心灵
g1 山河破碎的惨痛现实,使他清楚地了解到中华民族苦难的生存 现状。这种见闻和经历引起诗人对坚忍不拔的民族性格的深 思。《赞美》便是一曲对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命力的赞歌。 全诗共四节。第一节,诗人仿佛站在历史的高度,鸟瞰满 目疮痍的中华大地,用密集的意象群来充分展现眼中所见。这 大地是辽阔而美丽的,有走不尽的起伏山峦,有数不尽的密密 村庄,有美丽的河流和草原,有动听的鸡鸣和狗吠,在这片呼 啸着干燥的风的荒凉土地上,在低压的暗云下,滚滚的东流水 唱着单调的歌。在这样宏大的背景下,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一幅 苦难深重的民族的生活图景:说不尽的灾难、忧伤的眼睛、耻 辱里生活的佝偻的人民……诗歌因为有了这样的描写,使它有 了扎根的坚实土壤,获得了深广的现实内容。诗人是和这土地 一起受难呻吟着过来的,对土地充满爱,使他坚信一个伟大的 事实:“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第二节和第三节,诗人重点写了“他”──一个农夫。这 个农夫是千百万中国人民的缩影,他凝聚着民族生存力的全部 内容。他勤劳善良,惯于隐忍,安于苦难,他千百年来耕耘着 祖先的土地,承担着现实的忧患。然而在日寇铁蹄的践踏下, 他毕竟起来了,他放下了“古代的锄头”,走进了抗战的行列。 这是一个觉醒了的民族走上了反抗的道路,从此他们除了忍受 饥寒、疲劳外,还要面对流血和死亡。“而他走去了从不回头 诅咒。”这是多么伟大的人民啊,所以,诗人要用心灵“拥抱 每一个人”,尽管这拥抱并不能给他们真正的幸福和安慰。但 是毕竟“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最后一节,诗人以两种相互交叉的感情,写出了他复杂的 内心感受,“悠久的年代的风”,年复一年吹过“倾圮的屋檐”, 给人带来了“无尽的呻吟和寒冷”;吹过“枯槁的树顶”“荒 芜的沼泽”,与“虫鸣”及“乌鸦的声音”相应和。这一节诗 表达的仍旧是诗人“无言的痛苦”,他为这灾难深重的民族而 痛苦,为民族难以摆脱的现实遭际而痛苦,然而毕竟“一个民 族已经起来”。在诗人的痛苦背后,我们感受到的是一颗不屈 的心灵
、鉴赏要点 1.宏大的包容性 本诗并不想以小见大,而是力图对所见所闻所感作整体的 铺陈,所以诗人不吝惜笔墨,而是铺排开去,以求充分表达自 己复杂深刻的感情。如诗中第一节对辽阔山河的状写,运用了 山峦、河流、草原、村庄、森林等密集的意象,力图如实地写 出中国人民苦难的生存境况。全诗一直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作为主旋律,使悲痛没有沦为伤感,而是显得悲中有壮,沉痛 中有一种内在的力量 2.民族生存力的赞歌 全诗尽管情调低沉悲怆,但贯穿始终的是一种深厚的爱。 作者从“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的身上,看到了 时代的闪光,民族的转机。诗人把希望寄托在保家卫国、义无 返顾的农夫身上。当战争打破了乡村的安宁,农夫便听从时代 的召唤,踏上征战之路。他是单个人,又是一群人的代表,甚 至象征着我们整个中华民族。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反复 回响,歌颂了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存力。 ●解题指导 1.此问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诗作的结构形式和修辞特色对 于表达感情、营造意境所起到的重要的作用,使学生领会重叠 反复的诗歌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首尾两节虽然语意相似,节 奏相同,但并不让人觉得啰嗦,而在客观上强调了诗歌的抒情 性,一唱三叹,反复回旋,强化了诗人心中那种对母校恋恋不 舍的感情,一种挥之不去的惆怅伤感情绪始终缭绕心头。 此问主要是让学生领会,欣赏诗歌时可以联系时代背 景和诗人身世经历,进而全面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当然,诗 歌具有多解性,不必要求统一的答案
g1 三、鉴赏要点 1.宏大的包容性 本诗并不想以小见大,而是力图对所见所闻所感作整体的 铺陈,所以诗人不吝惜笔墨,而是铺排开去,以求充分表达自 己复杂深刻的感情。如诗中第一节对辽阔山河的状写,运用了 山峦、河流、草原、村庄、森林等密集的意象,力图如实地写 出中国人民苦难的生存境况。全诗一直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作为主旋律,使悲痛没有沦为伤感,而是显得悲中有壮,沉痛 中有一种内在的力量。 2.民族生存力的赞歌 全诗尽管情调低沉悲怆,但贯穿始终的是一种深厚的爱。 作者从“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的身上,看到了 时代的闪光,民族的转机。诗人把希望寄托在保家卫国、义无 返顾的农夫身上。当战争打破了乡村的安宁,农夫便听从时代 的召唤,踏上征战之路。他是单个人,又是一群人的代表,甚 至象征着我们整个中华民族。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反复 回响,歌颂了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存力。 ●解题指导 一、 1.此问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诗作的结构形式和修辞特色对 于表达感情、营造意境所起到的重要的作用,使学生领会重叠 反复的诗歌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首尾两节虽然语意相似,节 奏相同,但并不让人觉得啰嗦,而在客观上强调了诗歌的抒情 性,一唱三叹,反复回旋,强化了诗人心中那种对母校恋恋不 舍的感情,一种挥之不去的惆怅伤感情绪始终缭绕心头。 2.此问主要是让学生领会,欣赏诗歌时可以联系时代背 景和诗人身世经历,进而全面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当然,诗 歌具有多解性,不必要求统一的答案